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诚,诚实无欺
20083800000009

第9章 诚实做人,诚实做事(1)

郑玄弃注赞服虔

◎善观人者,观其所言而已矣。——(清)章学诚

郑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

郑玄一生遍注群经,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等几百万余言,被誉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相传郑玄原来还注过《春秋左氏传》。稿子还未完的时候,一次出行,在旅店里和服虔相遇。当时二人并不相识。服虔在外边车上跟别人讲自己注《春秋左氏传》的意见,郑玄听了好久,大多跟自己的意见相同。于是就上前跟服虔攀谈,说:“吾久欲注《左氏传》,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

郑玄把自己尚未完成的稿子送给服虔,服虔参酌郑玄的意见写成了《左氏服氏注》。这是《春秋左氏传》最早的注本之一,现在已亡佚,只有辑本。

郑玄作为经学大师,把自己未完的注稿送给服虔,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看来郑玄就不是这样。欧阳修曾在《朋党论》中说过:“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君子)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故事感悟

郑玄对待朋友坦诚相待,把自己未完的注稿送与朋友。郑玄弃注赞服虔,可谓“同道而相益”的典型。这样的朋友,才可以算得上是“道义之交”。

◎史海撷英

守节不仕与隐居授徒

东汉时期,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朝廷为了平息地主阶级内部的纷争,一致镇压农民起义,便大赦党人。这时,郑玄已经58岁了,也在这次大赦中获得了自由。

郑玄曾先后游学十几年,走遍全国各地,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经学大师。他著述丰赡,又弟子众多,在当时有相当大的声望。在解除党禁后,朝廷当政者对郑玄的大名已有所闻,于是争相聘请他入朝担任要职。但郑玄求名而不求官,羞与外戚闭寺为伍,因此不愿再涉足仕途,于是屡拒征辟,一心一意从事著书讲学的学术工作。

灵帝中平二年(185年),执掌朝廷权柄的外戚大将军何进为了笼络人心,首先征辟郑玄入朝为官。州郡官吏胁迫起行,郑玄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何进。何进为了表示礼贤下士,对郑玄礼敬有加,设几、杖之礼以待之。而郑玄为了保持自己的名士节操,拒不穿朝服,只穿着普通儒者的便服与何进相见。仅隔了一夜,未等授予官职,郑玄就逃走了。

灵帝中平四年(187年),三司府曾先后两次征辟郑玄,但他都借故婉言谢绝了。第二年,郑玄与荀爽、申屠蟠、襄楷、韩融、陈纪等14人并被征为博士,他因父丧而未去。后来,将军袁隗表举郑玄为侍中,他仍以居丧为理由而拒绝出仕。

◎文苑拾萃

《三礼注》

《三礼注》指的是东汉经学家郑玄为《仪礼》、《礼记》、《周礼》所做的注解,通常认为这是接近他晚期思想的著作。因此,三礼之学也被称为郑学。

唐朝时期,孔颖达等人首先接着郑玄的注解撰写了《礼记正义》,贾公彦撰写了《仪礼疏》、《周礼疏》;明清以降,郑注与孔、贾疏都被列入十三经注疏体系中。

皇甫绩自愿挨打

◎子张问行。子曰:“有忠信,行笃敬,虽蛮夷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

皇甫绩(538—590年),安定郡朝那县人,隋朝大臣。周武帝时,卫刺王发动宫廷政变,皇甫绩不顾个人安危,救护了太子,因此得到了周武帝的赏识和重用,升任小宫尹,侍奉太子。那时,北周正处在上升阶段,灭亡北齐,统一了北方。宣政初年,皇甫绩受封为义阳县男,任御正下大夫。隋统一全国后,皇甫绩出任苏州刺史。此后,皇甫绩历任信州总管、掌十州军事,52岁时去世。

皇甫绩是隋朝时的一位名臣。他自小丧父,跟着母亲到外祖父家居住,与表哥、表弟一起学习、玩耍。

皇甫绩聪明好学,在读书、写文章方面他的表哥表弟都不如他,因此他也经常受到外祖父的表扬。皇甫绩还喜欢下象棋,但下不过表哥,但他不服输,私下里总是反复琢磨。

有一天,皇甫绩又要和表哥下棋,比比高低。表哥看看天,太阳已经偏西了,说:“该上课了,以后再下吧!”表弟也说:“耽误学习,爷爷会不高兴的。”但皇甫绩苦苦哀求,表哥有些过意不去,心想:皇甫绩从小丧父,跟姑妈回来,爸爸和爷爷都说凡事要让着他,不要惹他生气。想到这里,说:“好吧!咱们快点下完棋,然后就去上课,别让老师等咱们。”

于是,三人便到谷仓里下棋,不知不觉就错过了上课的时间。

外祖父知道这件事后,生气地将他们三人叫回来,责问道:“你们知道自己错了吗?”

“知道,我们耽误了学习。”表哥先认了错。

“外公,这事是我的主意,与表哥无关!”皇甫绩说。

“你表哥比你大,他应该懂得。你小,父亲又死得早,跟着他混是没出息的。”爷爷说完,狠狠地打了表哥30大板作为惩罚,并命他把落下的课立即补上。

事后,皇甫绩深感内疚,但又不知该怎么办好。他向母亲认了错,母亲对他说:“你知错就好,做人一定要诚实,有错勇于认错、勇于改错,才是一个好孩子。”

第二天,皇甫绩又去找表哥道歉,并请求表哥代替外公打他30大板。表哥听后,哈哈大笑起来,说:“事情已经过去了,以后不要再犯就是了,挨打的滋味是不好受的。”

皇甫绩急了,说:“表哥,如果你希望我长大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你就给我一个改错的机会吧。这次下棋明明是我的错,而挨打的却是你,我现在知错,要改错,而你又不愿意我改,这样下去,会造成今后的大错的,请表哥三思!”

表哥觉得皇甫绩的话有道理,就顺手拿起一根树枝,轻轻地打了皇甫绩几下。

皇甫绩说:“表哥,这样不疼不痒等于没打,也让我下不了改正错误的决心。外公怎样打你,你就怎样打我!”说完,他趴在凳子上,让表哥狠狠地打了他30大板。

打完后,皇甫绩爬起来说:“这才是我的好表哥,有罪同受嘛!”

外公听说此事,对皇甫绩的母亲说:“这孩子真诚实,将来会有出息的。”

◎故事感悟

皇甫绩能够自愿接受处罚,说明他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并勇于承担责任,改正错误。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勇于承认并改正的人,才能有所进步,有所作为!

◎史海撷英

皇甫绩参政

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受禅称帝,改国号为隋,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隋文帝。皇甫绩相继任豫州刺史、尚书,后又出任晋州刺史。他极力建议杨坚出兵灭掉陈朝,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全国统一后,皇甫绩出任苏州刺史。当时,隋朝刚刚统一,南方社会秩序比较混乱。开皇十年(590年),南方士族高智慧在越州(今绍兴)发动叛乱,苏州人顾子元响应,围攻苏州城,皇甫绩苦守80多天。后来,杨素率大军前往支援,才击败了叛军。此后,皇甫绩又历任信州总管、掌十州军事等,52岁时去世。

◎文苑拾萃

隋朝瓷器

隋朝时期是中国瓷器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明显的表现,是在河南安阳、陕西西安等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沼帔白瓷,胎质坚硬,色泽晶莹,造型生动美观,这也是中国较早出现的白瓷。隋代青釉瓷器的发展更为广泛,在河北、河南、陕西、安徽以及江南等地,都有青瓷出土,并发现了多处隋代的窑址。

杜甫让人打枣

◎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耻言》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杜甫是我国唐代一位现实主义大诗人,他与另一位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在我国诗歌史上双峰并峙,合称李杜。由于杜甫的诗作多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反映社会的现实,他的诗被后人誉为“诗史”,而他本人则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十分简朴,长期生活在社会的下层。有一段时间,他住在四川省滚西的一座草堂里,他的小院里种了几棵枣树,每到枣子成熟的季节,枣树的枝头就被压得弯弯的,硕果累累。杜甫的左邻右舍都喜欢吃枣子,杜甫就把枣子打了下来,一家一家地送给邻居们。有些小孩子不懂事,也经常自个儿来到杜甫的小院子里打枣子吃,有的孩子甚至攀上枣树去摘枣子。杜甫只是习惯地站在茅屋的低檐下,看着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从不去大声斥责他们。后来西邻的一个寡妇也常来打杜甫的枣子,杜甫看她生活得十分艰难,很同情她,不但不说她的不是,反而每次都帮她打得更多一些。

别的邻居看到杜甫这样宽容他人,就对杜甫说:“先生是一个大好人,不仅让小孩子们来打枣子吃,还让大人来打枣子。”

杜甫笑笑说:“我院子里的枣树多,我一人也吃不过来,还是大家分享的好。这枣树每年结这么多的枣子,也是大自然的造化,我怎么能独享其福呢?”

后来杜甫搬了家,他的茅屋和枝头缀满枣子的枣树都转给了他的一个姓吴的亲戚。不想这吴姓亲戚刚一搬到这草舍来,就在枣树的周围树起了一圈篱笆,并告诉左邻右舍,以后再不要来打枣子了。杜甫知道这事后,就写了一首诗,来劝告自己的亲戚: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我在茅屋里住的时候,我从不阻拦邻居们来打枣子,特别是那个无依无靠的妇人,她如果不是贫困到了万般无奈的境地,是不会来打我们的枣子的。她来打枣子的时候心怀恐惧,我们不仅不能呵斥她,还要向她表示我们对她的友好,这样她再来打枣子的时候可能会好受一些。现在,你插上了篱笆,明显的是防止她和那些邻居们来打枣子,那么别人就会感到不舒服。况且在这官府逼人、战乱多事的年代,人们生活本来就很不容易了,我们就不要再像那样对待人家了。

◎故事感悟

杜甫流传千古的诗歌来源于生活,更来源于对劳苦大众的关怀。杜甫这种真诚待人的品质也同其诗歌一样被后人经久传诵。

◎史海撷英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

“新乐府”一名,是由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因此又被称为“新乐府运动”。

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除了白居易而外,元稹、李绅、张籍、王建等也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作家。白居易的《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都并为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文苑拾萃

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分别为杜甫所著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也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它们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等,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世人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予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也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垂老别

(唐)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司马光说谎受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李氏篇》

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人,汉族。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童年时期的司马光,与弟弟司马义一同读书。司马光天资聪颖,读书往往是过目不忘,因此也寄托了父亲全部的期望;而司马义则天性驽钝,但为人却忠厚老实,即使常常被司马光嘲笑,他也毫不介意。

有一天,教书先生对司马光的一篇作文大加赞扬,司马义也冲着司马光竖起了大拇指,为他高兴,可司马光却红着脸低下了头。原来,这篇作文并不是他自己写的,而是从古书上抄袭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