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道:道义相砥
20083900000019

第19章 人间正道是沧桑(7)

林则徐将销烟进行到底

◎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宋·欧阳修

林则徐(1785—1850年),中国近代民族英雄,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等。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华人的敬仰。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这年五月,英国商务代表义律宴请林则徐,并将一只精致的方盒捧送给林则徐,说:“请大人笑纳我们的小小见面礼。”林则徐接过来打开一看,原来大红的软缎衬垫上放着的是一套鸦片烟具:白金烟管,秋鱼骨烟嘴,钻石烟斗,旁边是一盏孔明灯和一把金簪,光彩夺目,起码值10万英镑。林则徐见状,大声说:“义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广州肃清烟毒。这套烟具属于违禁品,本当没收。但两国交往,友谊为重,请阁下将烟具带回贵国,存入皇家博物馆当展品吧!”义律被林则徐讽刺得无地自容,只好将礼品收回。

林则徐在广州与邓廷桢等人会商后,就收缴的地点、验收、押运、存储、看管、守卫等各个环节,都做了无懈可击的指令和安排。在收缴鸦片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地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

虎门销烟前,林则徐了解到,过去是用火焚烧鸦片的,鸦片油渗入土中,一些人就将这些土挖去,熬炼成烟膏。因此,这次他派人在虎门海滩挖出两个长宽各15丈的大池子,灌入海水,然后把鸦片投入池内,泡透后放入石灰,再打开涵闸让鸦片末排入茫茫大海。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销烟的正义行动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都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

虎门销烟共销毁鸦片237万余斤。

◎故事感悟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每个中国人都要牢记的屈辱史,而鸦片正是帝国主义打开中国大门的钥匙,虎门销烟是这段历史上少有的振我中华威风的事件之一。如果林则徐是个没有原则、贪财怕死之辈,那虎门销烟的盛况恐怕就不可能出现了。

◎史海撷英

林则徐的少年时期

林则徐出身在福建省侯官鼓东街(今福州市鼓楼区中山路)一个下层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由于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所以母亲也经常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本来是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的。林则徐从小就聪明乖巧,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林则徐很早就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14岁的林则徐中秀才后,便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林则徐也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20岁的林则徐考中了举人。父亲的谆谆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他只好外出当塾师。

嘉庆十一年(1806年)秋,林则徐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了他的注意。同年,林则徐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被招入幕府。在张幕中,他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这为他日后的“入仕”奠定了必要的条件。

左宝贵异邦献身

◎恃力者虽盛而必衰,以德者愈迟而终显。——《欧阳修全集》

左宝贵(1837—1894年),清末著名民族英雄,字冠廷,回族,山东费城县地方镇(今属平邑县)人。长期寄居淮安河下(今楚州区河下),死后葬于淮安。

左宝贵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回族爱国将领,在1894年的朝鲜平壤保卫战中,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左宝贵于1837年出生于山东费县,是清代陆军名将。光绪年间,他率兵驻守在沈阳。由于治军严谨、用人公正、赏罚严明,与士兵同甘苦,受到部下爱戴,沈阳人民也都尊敬他。

1894年夏天,日本军国主义者派兵侵入朝鲜,企图用朝鲜作为跳板,占领后向中国进攻。左宝贵清醒地认识到,唇亡则齿寒,不击退日寇对朝鲜的侵略,必然危及我国的安全。当时驻在朝鲜的清朝军队只有叶志超、聂士成率领的三千多人。日寇侵入朝鲜后,一面胁迫朝鲜国王与中国绝交,一面在朝鲜半岛海面突袭中国海军和运兵船,进攻驻在朝鲜的清军。清军主帅叶志超贪生怕死,望风而逃,8月退到平壤。这时清朝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各路援军也赶到平壤助战。左宝贵接到援朝命令后,立即率领精锐的步兵骑兵三千多人出征,以最快的速度赶赴平壤。一到平壤就展开部署,一面派人化装深入腹地打探敌情,掌握敌人动向;一面派出骑兵冒大雨驰援牙山,接应在那里被敌人打击的中国军队。

当时,清军各路援兵都聚集到平壤,加上叶志超的残兵,总数有一万六七千人,兵力和装备都是比较雄厚的,完全可以担当起抵御日寇侵略的重任。作为朝鲜北部重镇的平壤,背靠高山,面临大同江,形势险要,易守难攻,只要中国军队同心协力、周密安排,完全可以在此重创日寇侵略者,使他们的攻城计划破产。但是,当时执掌外交、军事大权的李鸿章却采取被动挨打的战略方针,竟要部队“可守则守,不可则退”;而平壤守军虽然人数不少,但来自不同部队,各自为政、群龙无首;叶志超更是贪生怕死,时时想逃跑。在这种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左宝贵一再劝说叶志超坚定信心、共御外敌,批评了叶志超的逃跑思想。叶志超表面答应,实则心怀鬼胎,仍在做退却的打算。

清军在平壤城里分区设防,左宝贵、丰升阿、江自康守北城。北城玄武门一带地势险要,是通往中国的后路通道。左宝贵深知这里位置的重要性,仅在城外就建了两道防线,共筑五座堡垒。其中牡丹台峰顶堡垒紧挨城门,是全城制高点,这座堡垒是最重要、最坚固的,只要坚持正确的战略,顽强抵抗,敌人是很难攻上来的。

9月上旬,日寇分四路、以1.6万兵力向平壤发起进攻。左宝贵立即派兵出北城八十余里,向大同江上游搜索,与准备渡江包抄平壤的日军遭遇,展开激战。这时如果再派兵增援,完全可以消灭敌人于城外,大大减轻城里的防守压力。但作为主帅的叶志超不仅不派援兵,反而将左宝贵的部队调回平壤,使敌军得以渡江;其他各路日军也从几个方向逼向平壤,把平壤团团围住,并切断了清军退向中朝边境义州的通路,使驻守平壤的清军完全处在挨打的严重不利局面中。

面对敌人的优势兵力和疯狂挑战,左宝贵意识到一场恶战已无法避免。他亲自指挥炮兵,瞄准日军攻城部队狠狠打击。在敌人西路重兵进攻下,左宝贵筑于城外的四座堡垒相继失陷,接着合围向牡丹台堡垒发起猛攻。经过几番浴血较量,左宝贵的部队势孤力单,终于被敌人攻陷了堡垒。他在城垣上见大势已去,毫无退走之意,而是决心与敌人血战到底、以身殉国。他镇定自若,穿戴好整齐的衣冠,在城头上带领残部誓师,用无比慷慨雄壮的语言激励将士们:“为国家建功立业,现在正是时候啊!”宣誓完毕,他亲自指挥一门重炮向敌军猛烈射击。炮手不幸牺牲了,左宝贵也受了伤,他全然不顾,亲自向敌人开炮。

左宝贵的表弟杨建春在一旁,见左宝贵处境极为危险,想把他拖下炮台暂避一时;左宝贵拒不接受,一把将杨建春推开,继续操炮杀敌。后来,大炮被敌军炸毁,左宝贵腿上又中一弹,但他很敏捷地用一块布包扎好伤口,站起来鼓励士兵继续战斗到底。不一会儿,左宝贵颈部连受枪击,终于倒在血泊之中,为祖国和朝鲜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而那个贪生怕死的叶志超,却在城头挂起白旗,自己连滚带爬地带着败兵逃之夭夭,做了可耻的叛徒,遗臭万年。左宝贵作为清朝中国军队的一个回族将领,大义凛然、临危不惧,为了援助朝鲜人民抗击日寇的斗争,为了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受日本侵略者蹂躏,在异国他乡无私地英勇捐躯,表现了崇高的爱国思想、民族气节和国际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将永远纪念他、学习他。

◎故事感悟

左宝贵是中国的一名少数民族将领,但他为了朝鲜人民不受日本侵略者的奴役,毅然离开祖国,在平壤保卫战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这种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真是感人肺腑!中国与朝鲜是一江之隔的近邻,唇亡则齿寒,朝鲜人民受侵略,中国人民也会遭灾难。我国人民深深懂得这一道理,自古以来多次派兵赴朝,与朝鲜军民一起打击侵略者。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万古常青的。左宝贵以他援朝御敌的正义行为,表现了他的强烈爱国精神,他不愧是一名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杰出人物,是中朝人民团结合作、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见证人。他的鲜血,灌溉了中朝人民的友谊之花,使这美丽的鲜花长开不败、更加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