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兴学
◎当努力以创造将来,不当努力以回复“过去”。——李大钊
文翁(公元前156—前101年),名党,字仲翁,西汉官吏。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县)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兴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
班固在《汉书》中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文翁被称为教育史上的一颗明星。
汉朝初年,士人们认识到,为了建立和稳定社会秩序,只建立系统的制度和礼仪规范是不够的,还要设立学校,通过教育实现敦风化俗,规范民众的意识。
有些士人在地方任职期间,施仁政、重教化,既注重地方的行政管理,又关心民众,建立学校,推广教育,为建立良好的地方秩序而积极努力。
这些士人所实施的政策措施使广大民众乐于服从统治,达到了敦风化俗的目的,安定了社会。文翁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文翁是西汉初期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南)人。汉景帝末年(公元前141年前后),文翁出任蜀郡太守。
当时,成都地区的经济已相当发达,但文化教育仍很落后,还有很多陋俗。文翁决心改变这种状况,让蜀地的经济、文化同步发展。
文翁把发展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
其一,他从蜀郡和属县选出有才干的年轻小吏,送到京城长安,请博士培养他们。文翁很关心这批青年人,经常派人去看望他们,还千方百计地缩减蜀郡衙门的开支,用省下的费用,购买蜀地的土特产送给博士,感谢他们对蜀郡子弟的教育。几年后,这批青年人学成回乡,受到文翁的热情欢迎,并全部被委以重任。
其二,为培养更多的人才,文翁在成都城内设立官学,招收各地优秀子弟入学。这样,文翁就在全国办起了第一个地方官学。学校的校舍主要是用石头建造的,因此被人们称为“石室”,也称“玉室”。学校的教师主要由从长安学习回来的人担任,教学水平很高。
其三,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习,文翁免除了他们应服的徭役。除要求学生认真攻读法律政令和儒家经书外,文翁还十分重视提高他们的办事能力,让他们分头到衙门去见习。文翁每次到各县去巡视,都要带上几个学生做助手,让他们接受实际锻炼。学生学习结业,成绩优秀者被分派到郡或县里做小吏,差一点的也予以适当安排。家长见孩子有地位、有出路,也都引以为荣。
从此,成都风气大变,很多人都争着送自己的子弟入学,有的富有人家甚至愿意出钱送孩子上学。这样,官学的影响越来越大。
由于文翁的提倡,蜀郡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学习风气日益浓厚,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准逐渐赶上了全国最先进的齐鲁地区。此举被人们称为“文翁兴学”。
“文翁兴学”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汉武帝很欣赏文翁的做法,曾下令要各郡兴办官学,在全国推广蜀郡的办学经验。
“文翁兴学”还培养了一大批官吏,如张叔在汉武帝时被征为博士,官至侍中、扬州刺史。
◎故事感悟
“文翁兴学”达到了敦风化俗的目的,安定了社会,促进了蜀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史海撷英
汉景帝的治国措施
西汉时期的汉景帝,在政治上实行“清静恭俭”的政策:“清”,是为政少事;“静”,是安定百姓;“恭”,是善待臣民;“俭”,是节省费用。景帝统治时期,继续执行无为的统治方式,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汉景帝即位后,继续实行文帝时期重农抑商的既定国策。他多次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轻徭薄赋。景帝即位伊始,就颁布了诏令“令田半租”,即收取文帝时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从此,这一新的田租税率便成为西汉的定制。
在降低田租的第二年(公元前155年),汉景帝又下令缩短男子服役的时间。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西汉昭帝的时代。
在法律上,景帝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景帝统治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已达到相当的程度,所以统治阶级上自景帝、下至郡县官都逐渐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当时,在教育领域中最突出的就是文翁办学。汉景帝一面弘扬文教礼仪,一面积极打击豪强。
由于推行了上述一系列措施,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使得汉朝人口翻番,国内殷富,府库充实。
◎文苑拾萃
太 守
太守为官名,原为战国时期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期,郡守改称为太守,成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
南北朝时期,新增的州逐渐增多,郡的辖境开始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便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便不再是正式的官名了,仅用于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太守专称为知府。
振风易俗的杨绾
◎幸能修实操,何俟钓虚名。——陈子昂
杨绾(生卒年不详),字公权,华州华阴人。祖上杨温玉,在武后时是个显贵的官员,因为博学闻名于世。杨绾少年失父,家里很穷,但侍奉母亲很孝顺。以进士入仕,后提拔为右拾遗。天宝年间天下大乱,肃宗即位,杨绾被任命为起居舍人,负责起草皇帝文书。经多次提拔最后到了中书舍人的位置,兼修国史。
杨绾是唐朝中期的一位名臣,官至宰相,勇于敦风化俗,一生崇尚节俭。
唐肃宗时,杨绾升任中书舍人。按照惯例,他因为年龄大而被尊为舍人中的阁老。中书省的俸禄,他可以分得五分之四。但杨绾认为同一个品级的官员应该享受同样的待遇,不应以年龄排出等级,这样既不利于年轻人发挥才干,也不利于朝政施行。因此,他把办公费用及其他俸禄平均分给所有中书舍人,以示公允。
杨绾的做法使中书省所有官员对他极为尊重。大家齐心协力,办公效率明显高于其他部门,杨绾也因此受到朝廷上下的一致赞誉。
到了唐代宗时,杨绾因政绩突出升至吏部侍郎。吏部侍郎是专门负责考核官吏,决定其职位升降的官职,实权很大。但杨绾从不居位自傲,而是公平考核,选拔人才,受到朝廷上下交口称赞。
当时,元载掌握朝政大权,满朝文武官员都去巴结他,唯独杨绾不畏权贵,从不去私拜元载。而元载对他也存有戒心,表面上很敬重他。后来,元载找个机会将杨绾明升暗降,让他做了没什么实权的国子监祭酒。
后来,元载因犯罪被杀后,杨绾又被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了宰相之一。诏令公布之日,朝野上下一片庆贺之声。
杨绾出任宰相没几天,朝廷上俭朴之风便开始盛行。
有个御史中丞名叫崔宽,是当时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的弟弟,家中有万贯财产,平时吃穿用行极为奢华。
崔宽在皇城南边修了一栋别墅,里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极其精美,堪称天下第一。
在杨绾上任这天,崔宽却悄悄让人把别墅拆了。
中书令郭子仪听说杨绾拜了宰相,忙下令将军营中的乐队减掉五分之四。
京兆尹黎斡很受皇上宠信,每次出门都带一支十分壮观的队伍随行,单马夫和驭手就多达一百人。杨绾拜相的诏书下达后,黎斡马上减少随从人员,只留下十几个人。
上面的例子足以说明杨绾的影响力是何等巨大。杨绾拜相本身就好像是下了一道节俭的诏书。
杨绾在任职期间以身作则,以德服众。他不肯与小人同流合污,一身正气。受他的影响,朝廷风气为之一变。
◎故事感悟
杨绾以身作则,以德服众,一身正气,有功于国家,有功于社会。他是我们中华儿女一个很好的榜样。
◎史海撷英
两税法
两税法是唐代后期用来代替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开始实行于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这时,由于土地兼并日益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却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与此同时,按垦田面积征收的地税和按贫富等级征收的户税逐渐重要起来。安史之乱平息以后,赋税制度更是十分混乱,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大历十四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建中元年(780年),由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二、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实际上,唐中央是以大历十四年(779年)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的总额分摊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收入钱谷最多的一年,作为两税总额分摊于各地。因此,户税、地税全国无统一的定额。
三、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
四、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
五、无论户税还是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
六、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文苑拾萃
国子监祭酒
国子监祭酒是清朝时期中央政府的官职之一,品等为从四品。这一官职隶属于清朝最高的学府国子监,主要任务是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其上为监事大臣,辖下有监丞等辅佐官职。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被废除。
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时期,改名为国子寺。隋文帝时,又改寺为学,不久废国子学,只立一所太学,省祭酒?fe51博士;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隋炀帝即位后,便改为国子监,复置祭酒。唐代沿袭这一制度,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东都也设置了国子监,并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明代理学家湛若水、贪官严嵩等人,都曾做过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发现甲骨文时也是任国子监祭酒之职。
汉元帝尊重儒学
◎世界上的一切伟大运动都与某种伟大的思想有关。——格言
汉元帝刘奭(前75—前33),黄龙元年(前49)即位,在位16年,病逝后,谥号为元帝,庙号高宗。汉元帝在位期间,单崇儒家,纯任德教,以缓和当时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在以儒治国方针的指引下,大批儒生进入政界,以儒家理念治国施政,使得动荡频繁的社会暂时平静下来。后来由于石显专权,汉元帝大权旁落,郁郁而终,葬于谓陵。
汉宣帝统治时期,因许皇后被霍夫人派人害死,汉宣帝便对许皇后念念不忘。他和许皇后两人既是结发夫妻,又是患难夫妻,感情极深。
为了告慰许皇后在天之灵,汉宣帝特地于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立她的儿子刘奭为太子。
刘奭一天天长大了。他为人仁慈文弱,喜欢儒学,崇拜孔子和孟子。刘奭见汉宣帝好用刑法,曾对汉宣帝说:“父皇,你执法太严了,应该重用儒生。”汉宣帝说:“我们汉朝历来杂用王道和霸道,这是基本国策。”刘夷见父亲不悦,便不敢再说了。
汉宣帝见太子喜好儒学,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他有心想换太子,但一时又拿不定主意。
汉宣帝另一个儿子淮阳王刘钦喜好法律,聪明有才,他的母亲张婕妤又极受宠。于是,汉宣帝开始疏远太子,转而疼爱刘钦了。他常常夸道:“钦儿真是我的好儿子啊!”
汉宣帝虽然想换太子,但总是下不了这个决心。其主要原因就是太子是许皇后的儿子,而许皇后的命太苦,刚刚做皇后就被人害死,没有跟他享几天福。为此,他一直到死也没狠下心来换太子。
后来,刘奭做了皇帝,再也不用怕父亲了。他就是汉元帝。汉元帝决定敦风化俗,大力提拔儒生做官,一些大儒都当上了高官。
刘奭做太子时,萧望之曾教他《论语》和《礼记》,周堪曾教他《尚书》。后来这两人做了顾命大臣,刘夷常常宴请他们,同他们研究国是,讨论朝政。萧望之向刘奭推荐了博学大儒刘向,刘奭便让刘向随便出入禁中,参与国是。
为了发展儒学,汉元帝下令让太学里的博士弟子取消定员制,凡能精通一种经书的民间儒生都可免除兵役和徭役。
后来因费用不够,太学的博士弟子定员被限制在千人之内,但这也比汉宣帝末年高出了五倍。
贡禹是精通《公羊春秋》的儒学大师,汉元帝将他召到京城,拜他为谏大夫,不久又升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贡禹性格耿直,勇于进谏。他上疏数十篇,劝汉元帝带头节俭。他说:“古时君王俭朴,什一而税,没有其他杂赋,因此天下百姓家用自足。我朝高祖和文、景二帝在位时,后宫不过数十人,厩马也只有百余匹。后来却日益增多,宫女竟达数千人,厩马也多达一万匹。上行下效,诸侯王的妻妾已有数百人,富豪的歌女也有数十人。天生圣人是为了让他治理万民而不是让他来享受的。因此,请皇上从自己做起,敦风化俗,成为节俭的表率。”
汉元帝采纳了贡禹的建议,下令停止修建那些不常去的离宫,撤销乘舆、狗马和玩物,宫中不再每日屠宰,日常花费降低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