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敦:敦风化俗
20084000000009

第9章 革新风俗(1)

训子孙遗令

◎坏的习俗与其留着,不如破除。——格言

王祥(185—269),字休征,西晋琅琊(今临沂)人,历汉、魏、西晋三代。东汉末年隐居20年,仕晋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称,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书圣”王羲之五世祖王览的同父异母兄。

王祥是西汉忠臣——谏议大夫王吉的后代。他早年丧母,有一年冬天,继母想吃活鱼,他卧冰求鲤,成为二十四孝之一。

汉代末期,王祥扶母携弟避乱庐江,隐居三十余年,不肯出仕与小人同流合污。

继母去世后,王祥应徐州刺史吕虔之聘,担任别驾,曾率军平寇,使一州太平无事,百姓作歌颂扬道:“海沂之康,实赖王拜;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后来,王祥被举荐为秀才,出任温县县令,升任大司农。

魏国曹髦继位后,拜王祥为光禄勋,转司隶校尉,迁任太常,封万户亭侯,担任三老,做了皇帝的老师。

王祥临终前曾留下遗嘱,即千古名篇《训子孙遗令》。

这篇文章从薄葬讲到立身,讲到如何流芳百世,是对其子孙的谆谆教诲,也是对世人的有益教导。

王祥在此文中说:“人生在世,有生也有死,这是自然之理。我已经85岁,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如果没有临终遗言,会使你们没有应该遵循的原则。

“我生于汉末,多次被举荐,得以一展才华,但我并没有辅佐君王之功,死后也无法报恩。我断气后只要给我洗洗手和脚就行了,不要麻麻烦烦地为我洗头发洗身子,也不要用绸布缠包尸体。把我的旧衣服洗一下,将平时所穿的衣服给我穿上就行了,不要特意缝制新衣。皇上赐给我的山玄玉佩、卫氏玉玦、系印的丝带和盛器都不要随葬。西芒山上土质又硬又纯,不要再用砖石垒砌,更不要筑坟。墓穴只挖二丈深,外棺只要能容纳内棺即可。不要设灵堂、摆灵座、置镜匣,棺材只要能放下一张床就行了。干饭干肉各置一盘,薄酒只需一杯,作为早晚祭奠的祭品。家人一概都不要为我送葬,到一周年祭日和两周年祭日时再供牛、猪祭品。你们千万不要违背我的遗命。

“当年,高柴因父母去世而泣血三年,孔子说他愚。闵子骞服孝期满,去见孔子,孔子让他弹琴,琴声依然悲切,孔子说他孝。家人心里有我就行了,不要流于形式。丧葬期间如何饮酒吃饭,自有古人定下的制度。言行能经得住审核,这是最高的信;婉拒赞美主动揽过,这是最高的德;扬名耀祖,这是最大的孝;兄弟和乐,这是最大的悌;面对金钱而能推让,这是最高尚的了。这五点,是做人立身之本,你们要终身奉行。”

◎故事感悟

王祥这篇讲述薄葬和立身的名文,阐述了“人生在世,有生也有死,这是自然之理”的哲理,并提倡信、德、孝、悌,高尚的做人立身之本,这对后世同样起着指导作用。

◎史海撷英

晋武帝统一全国

早在三国鼎立之时,魏的势力已超过蜀、吴。263年,魏灭蜀之后,三国鼎立变成了南北对峙现象,魏的力量更加强大。晋武帝司马炎代魏之后,更是雄心勃勃,“密有灭吴之计”,准备出兵灭吴,统一全国。

当时,晋武帝在襄阳一带,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以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279年,晋军开始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为迅速夺取战事的胜利,晋军分五路沿长江北岸齐头并进。而第六路晋军则由巴东、益州出发,沿江东下,直捣吴军的都城建业。20万晋军直扑东吴。

面对魏军的攻击,东吴守军在巫峡钉下了无数个锋利无比的、长十余丈的铁锥,在江面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然而,晋军先用大竹排放入长江,同时在船上载了无数根数丈长的用麻油浇灌的火炬,这样一来,熊熊烈火便可把铁链烧断。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守设施被魏军一个个排除了。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所选时机恰当,而且战略正确,因此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的版图。

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三国分裂局面。

◎文苑拾萃

卧冰求鲤

“卧冰求鲤”的故事最早出自干宝的《搜神记》,讲述的是晋人王祥冬天为继母捕鱼的故事,成为后世奉行孝道的经典故事。唐代房玄龄等人编撰的《晋书》中,也收录了这件事;元代郭居敬则将其列入《二十四孝》当中。

晋代的王祥,字休征。早年丧母,继母朱氏进门后对他不好,父亲也不喜欢他。有一次,继母想要吃鱼,当时天寒冰冻,王祥便解衣卧冰求之。忽然冰河自解,双鲤跃出,王祥便提着鲤鱼回去做给继母吃。

王祥的举动,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魏孝文帝改革风俗

◎任何事物都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格言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政策,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等措施,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对中华民族的融合起了重要的作用。

北魏时代,自从太武帝去世后,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从而不断激起北方人民的反抗。471年,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便决心采取改革措施。

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40亩,妇女每人20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田。同时,农民也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后,除桑田外,耕种的土地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农民开垦的田地多了,生产积极性也提高了,生活也日益稳定了,北魏政权的财政收入也增加了。

魏孝文帝是一位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他认为,要想巩固政权,就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革除那些落后的风俗。为此,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孝文帝担心大臣们反对他的迁都主张,所以首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在上朝时,他就把这个计划提出来了,结果大臣们纷纷反对,态度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魏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你想阻挠我用兵吗?”

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贸然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魏孝文帝没有再说话,就宣布退朝了。他回到宫里后,便单独召见了拓跋澄,对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敦风化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这才恍然大悟,马上就同意了魏孝文帝的主张。

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骑兵30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行军途中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魏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就不想出兵伐齐,于是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魏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世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都没有说话。魏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了。同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征,即使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征,也就只好拥护迁都了。

魏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人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魏孝文帝一一予以驳斥。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魏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魏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定进一步革除不良的风俗习惯。

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敦风化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

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敦风化俗好。”

魏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

接着,魏孝文帝就宣布几条法令:改说汉语,这对于30岁以上的人比较困难,可以暂缓;30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时候开始改姓“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汉人的姓。

◎故事感悟

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由此可见,无论在什么时代,为了国力的强盛,都要适时地进行改革,适时敦风化俗,这样社会才能更快地发展。

◎史海撷英

鲜卑族的迁徙

先秦时期,鲜卑族已经活动在大兴安岭中部与北部地区,其名则始显于东汉初年。鲜卑族的语言、习俗等,与乌桓相同。秦汉之际,匈奴灭掉了东胡,乌桓、鲜卑也开始受到匈奴的役属。后来,汉武帝刘彻大败匈奴,将乌桓迁徙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人也随之南迁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另外一部分(拓跋部)则南迁到大泽(呼伦贝尔草原)。

东汉初期,乌桓内迁,鲜卑又随之迁到五郡塞外。北匈奴西迁后,鲜卑进至匈奴的故地,并其余众,势力日益强盛。汉桓帝时期,鲜卑首领檀石槐于高柳北弹汗山(今山西阳高西北)建立政权,组成了诸部军政联合体,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率领。檀石槐任用汉人,制定法律,由汉地输入铁器,从而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他的势力“东西方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尽有匈奴故地。檀石槐死后,诸部联合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各拥所部,附属汉魏。

魏晋时期,北方草原上活动的主要是鲜卑各部。有人认为,“西伯利亚”一名的产生,可能就与鲜卑人当年的活动有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鲜卑慕容氏曾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等;乞伏氏曾建立西秦;秃发氏曾建立南凉;拓跋氏先建代国,后来又改为魏,终于统一了北部中国。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鲜卑化的汉人高氏与鲜卑化匈奴人宇文氏又分别建立了北齐、北周。另外,还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迁到青海统治羌人,直到唐初才为吐蕃所灭。

内迁鲜卑建立政权以后,部落大多数都解体了,人民也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逐渐与汉族及其他各民族相互融合。鲜卑汉化尤其以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改汉姓后称元宏改革最为激进。后来虽然有反复,但降至隋唐,鲜卑族已经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了。

◎文苑拾萃

鲜卑民歌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地区。

鲜卑民歌的内容十分丰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牧歌、思乡曲、叙空事歌、战歌等体裁。从民歌的歌词来看,鲜卑民歌的风格刚健清新,粗犷豪放,同时又富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北魏在统一蒙古高原后,太武帝从漠北迁来了30余万敕勒人(汉称丁零,也称高车)。5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敕勒人大都已被鲜卑化。著名的《敕勒歌》就是北齐时敕勒人的草牧歌,“其歌本为鲜卑语,易为齐言”,已成为千古绝唱:“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在宫廷音乐方面,鲜卑人也有许多建树。《真人代歌》也称《北歌》,就是鲜卑语的宫廷歌曲。其内容为“上述祖宗开基的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足迹”。北魏的宫廷中,每天早晚都要唱此曲,并有丝竹伴奏。

北周武帝灭佛

◎破坏,是一件苦差事;建设,则是一番大事业。进步通过左手来破坏,而通过右手来建设。进步的左手被称为力量,而它的右手则被称为才智。——格言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汉化鲜卑人,小字弥罗突,560—578年在位。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第四子。曾用年号保定(561—565年)、天和(566—572年)、建德(572—578年)、宣政(578年3月—12月)。谥号高宗,庙号高祖,葬于孝陵。

宇文邕是我国历史是一位少数民族杰出的英才之主,历史赋予了他统一中国的机会,但最终却没有给予他足够的时间。

宇文邕灭了北齐,使整个北方统一成为一个整体,完成了局部的统一。那时,南陈的政权已经岌岌可危,然而就在宇文邕完成全国统一的愿望指日可待时,他却不幸英年早逝,年仅35岁。后继者的无能、残暴也注定了大周政权不能完成历史的使命,也暂时推迟了中国统一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