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公:天下为公
20084200000017

第17章 秉公之心,为国为民(1)

徐有功断狱秉公

◎夫心贵乎公,而量贵乎大。公则视人如一,大则无物不包。——《李覯集》

徐有功(641—702年),名宏敏,字有功,唐河内济源青龙里人。徐有功青年时期举明经及第,历经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长期在司法任上,徐有功是唐武则天时期与酷吏斗争的楷模,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执正的法官、清官。《新唐史》对他有“虽十岁未见其比”之赞誉。他死后武则天追赠他为大理寺卿。唐中宗李显登位后加赠他为越州都督(一品)头衔,并特下制书表彰:“节操贞敬,器怀亮直,徇古人之志业,实一代之贤良”和“卓然守法,虽死不移。无屈挠之心,有忠烈之议”。

永昌元年,唐高宗去世,武则天以皇后的身份临朝执政。不久后,她又“革唐命”,自称“圣神皇帝”。就是在这一复杂的政治背景下,徐有功上任至司刑寺。

对武则天的称帝,唐的不少旧臣和李氏宗室贵族都十分反对,有的还起兵反对武则天。比如,公元684年徐敬业就曾在扬州起兵,688年,唐宗室李冲、李贞也起兵反武等等。武则天自然深恶这些旧臣和唐宗室贵族,一次次派兵将他们镇压了下去。

面对严峻的政治局面,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任用酷吏,诬构大狱,偏离法规,接连诛杀所谓不法的唐室旧臣和宗室贵族,以此来震慑潜在的敌对势力,达到她的政治目的。她要打击这些敌对势力,就必须要一批酷吏做她的帮手,所以她所选用的酷吏也是“不拘一格”的,如有名的酷吏来俊臣、周兴、薛季昶等人。有的原是斗大的字不识一筐的市井无赖,靠的就是告密状诬陷人起家的。徐有功在这种政治气候下迁司刑丞,如果他也和来俊臣、周兴等那样阿谀逢迎,与酷吏们同流合污、偏离国法,按武则天的意图审案判案,凭他的才干,高官厚禄自然是指日可待。然而徐有功不是这样的人,他义无反顾地执法守正,冒着杀身之祸,维护着法律的严肃性,制止各种冤假错案的泛滥。

例如,武则天为及时广泛地掌握“敌情”,在全国各地大设告密之处,就是在朝堂上,她也设有告密箱。凡是能告发谋反大案的人,都能给予重赏。因而,全国告讦之风大起。这年,有一个名叫冯敬同的人,他投状密告魏州贵乡县县尉颜余庆曾与去年起兵被杀的李冲通同谋反。武则天得知后,马上叫酷吏殿中侍御史来俊臣审理此案。颜余庆被逮至长安后,来俊臣马上提审,强逼颜余庆承认是李冲谋反同党,颜余庆大喊冤枉。经不住来俊臣的严刑逼供,颜余庆无奈只好认罪写了供状。从供状看,颜余庆与李冲只是一般的关系,根本与谋反联系不上。来俊臣非常知道这位圣神女皇帝需要的是什么,为了邀功,他便不择手段地使用各种刑罚对颜余庆进行逼供。颜余庆受不起皮肉之苦,最后只得在供词上写上了“与李冲通同谋反”的字样。来俊臣见颜余庆认罪了,便上奏给了武则天。

武则天看了“供词”后,便叫来俊臣将此案转交司刑寺正式判刑。司刑寺对侍御史转来的案件,以往一律都按侍御史定的判决。而这次,接颜余庆案的是新上任的司刑丞徐有功。徐有功细阅了案卷,觉得虽然颜余庆自己已承认了,但“与李冲通同谋反”的罪证不足。徐有功与颜余庆没有一点儿亲戚关系,是法律的公正、公平和无私驱动着他查明实情。他想着如何能纠正已定的冤案或缩小与法律的偏距,减轻颜的罪名。他仔细地查阅了武则天当年发的《永昌赦令》,发现“魁首”和“支党”字样,于是他在审判颜余庆案件时,便援引了《永昌赦令》判颜余庆为李冲谋反案的“支党”,流放3000里,让颜余庆免去死罪。

这一判决不仅惹恼了来俊臣,其他几位酷吏也非常不满。另一位酷吏侍御史魏元忠直接上奏武则天,请求将颜余庆按谋反魁首处斩,家口籍没。武则天准奏下敕。在封建时代,皇帝下敕的判决就是最高最终的判决,任何人只有照办。然而,徐有功凭着执著的精神,硬着头皮要向武则天强谏。第二天上朝时,徐有功第一个出班向武则天奏道:“颜余庆一案请陛下再加斟酌定案。颜余庆与李冲是有一些关系,如违法替李冲收私债,又通书信,但陛下已发布的《永昌赦令》中有李冲、李贞同恶,魁首并已伏诛之说。可见李冲谋反案的魁首早已全部法办,按颜余庆的供状词分析,也只是一个漏网的支党而已。因此,根据赦令应免其死罪,改判流刑。如果赦而复罪,既不如不赦,又如何面对天下人?我圣朝决不能这般行事。”

武则天见一位身穿从六品朝服的小官竟然敢反驳她下的敕令,而且还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暗喻她不按《永昌赦令》办,出尔反尔,便一脸怒气地问:“照你说,那什么叫魁首?”

徐有功沉着地答道:“魁是大帅,首是原谋。”

武则天又怒着问:“颜余庆难道不是魁首?”

徐有功又答:“若是魁首,他早应在李冲被杀时就该伏法了,赦后才发觉,可见只是个支党而矣。”

武则天的嗓子越来越粗:“他为李冲征私债、买弓箭还不是魁首是什么?”

徐有功又答:“征债是事实,但买弓箭与颜余庆也无关。”

武则天怒着又问:“二月征债,八月通书,还能不是同谋?”

徐有功心平气和地答道:“所通书信未见查获,只据口供,而口供也只承认与李冲礼节上寒暄。而且征债、通书也只能归属于支党行为,与同谋魁首怎么也划不上等号呀!”

这场朝堂的辩驳将在场的文武大臣个个吓得脸色发青,一些正直的官员也都为徐有功的前程和生命安全担忧。而徐有功却神情自若,对答如流,没有一点儿胆怯和惧怕。开始时,武则天怒不可遏,但后来她渐渐觉得这位人称“徐无杖”的司刑丞倒有一般官员所没有的勇气和见识。从她执政以来,还是第一次见到敢于与她争辩论理的官员,尤其是谋反一类的案件,她批准杀就杀,从没有人敢与她争辩过。其实,武则天是个很有政治头脑的皇帝,也很爱惜人才,这时,她的怒气慢慢地平息下来,对徐有功道:“颜余庆是支党不是支党,卿再去仔细勘问,奏上来。”

这场朝堂君臣论理答辩,在堂的几百名文武官员似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刀剑争斗。然而使他们意料不到的是,最后武则天竟自己找了个台阶走了下来,叫徐有功再审颜余庆是否是支党。可见徐有功已强谏获准,他们长长地为徐有功松了一口气。回朝后徐有功便再审颜余庆,以“支党”罪上奏武则天,最后获得武则天的批准。颜余庆在徐有功冒死与武后激烈的争辩中终于从死神那里夺回了他生的希望,免去死罪,改为远流,他的家人也得免为官奴。徐有功在司刑寺任职三年,在这三年间他纠正了数百件冤假错案,救活人命数千。三年任满后,徐有功被调至秋官(原称刑部),任秋官员外郎,后又升为秋官郎中(从五品),负责复核司刑寺的判决,并能参与大案的审理。徐有功到秋官不久,一天他的顶头上司周兴(也是武则天时有名的酷吏)交给他一份案卷说:“此宗案是原道州刺史旧唐宗室李仁褒兄弟的谋反案,司刑寺已判为谋反罪,你拿去看一看……”徐有功接过案卷细细地看。他看后就对周兴说:“兄弟俩练武比箭怎能定为叛逆谋反,这不是太冤枉人了,应该马上纠正!”周兴却冷冷地一笑:“李仁褒兄弟都是旧唐李氏宗室的人,你知道圣神皇帝最恨的是谁?管他们练武也罢、比箭也罢,他们今天动刀动枪比武,明天就会带兵谋反,定他们谋反罪有什么错?不杀他们杀谁?”徐有功嚷着道:“难道练武比箭能推论定谋反罪?天理何存,国法何在?难道皇帝就可以不凭事实说话?!”两人便争执起来。

其实周兴与来俊臣等人不同,他原是秀才出身,读过不少法律书,是一个善于“锻炼”构陷大狱的人。他以秋官侍郎的身份压制徐有功,并写成一状,尽述徐有功的诬告之词,上奏武则天,说徐有功有某种政治动机,“故出反囚李仁褒兄弟,罪当不赦”。并说:“汉法,附下罔上者斩,面欺者亦斩。古经上有言:析言破律者杀。徐有功有意袒护谋反之贼,正合死罪,请陛下将徐有功下狱查审。”

武则天对徐有功有欣赏的一面——他忠心守法护法而且很有才干;但她又有讨厌他的一面——他常出来与她争辩,阻碍她除尽敌对势力。她对徐有功的态度处在这二者的交叉之间。听周兴说要杀他,但她当时还没有这个打算,于是便下诏:“禁止逮捕审讯徐有功,罢免他的官职,削职为民。”徐有功这次与武则天连当面争辩的机会都没有了。在家中接旨以后,便被除去了乌纱帽。不过,武则天对徐有功还是另眼相看的,如果落到周兴手里,不判死罪也会被打个半死。

周兴对徐有功削职为民并未到此罢休,他派出了许多“眼睛”暗中监视徐有功的一举一动,特别是注意他是否与李氏宗室和旧臣来往。徐有功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诬告与同党谋反而被处死罪。

徐有功被罢官后不到半年,以构狱他人邀功升迁的周兴也被人指控“谋反”下狱,审理他的便是来俊臣。来俊臣以“请君入瓮”威吓周兴承认谋反罪名,周兴受苦不过也只得认罪,倒是武则天不同意将对她“尽忠”多年的周兴处以斩首,而将他改为流放。不过,他在流放途中也被仇人杀了。周兴的死,倒解脱了监视徐有功的一双双眼睛。

周长寿二年(693年),武则天又重新起用徐有功,任命他为左肃政台侍御史(从六品下)。徐有功推辞不成,只得就任。

徐有功任侍御史后,在润州发生了一起庞氏案。庞氏原是唐中宗李显的岳母——德妃娘娘的母亲、润州刺史窦孝谌的妻子。她从女儿德妃被武则天杀死后,一直心神不定,抑郁成疾,自以为被鬼怪缠住了身。她听从一位奴仆之说,在夜间焚香祈祷可以驱鬼。然而这一焚香驱鬼的事却被人告发,说她每夜焚香诅咒武则天早死。武则天从杀了德妃以后,正愁找不到德妃亲人的“谋反”把柄和不轨行为呢,酷吏薛季昶为迎合武后的心意,便捏造庞氏为“不道”罪,将庞氏判为死刑,家属也连坐流放3000里。

徐有功得悉后,知道这是武后的旨意,很难挽回,可他却直奔宫殿,向武则天奏道:“陛下,依微臣查访,庞夫人无罪可有,如滥杀一个无辜之人,不仅使天下人嗤笑,并关系到大唐的法律法度,请陛下三思!”武则天一听徐有功为她的心腹之患德妃母亲庞氏辩护,霎时就火冒三丈,十分恼怒。而站在她身旁的薛季昶又在一旁趁机道:“万岁,法律规定,凡是为罪人强词夺理辩护的,也应杀头。徐有功为死囚辩护,目中无皇上,应定为‘党援恶逆’罪,理应立即推出斩首。”

薛季昶的一番话,无疑是给正在发火的武则天火上浇油,于是她立即下令:“将徐有功轰出宫殿,令司刑寺治罪。”司刑寺便很快将徐有功议定了“党援恶逆”罪,判以死刑处斩。

徐有功有位好友,悄悄跑到徐有功家中去告诉了徐有功,流着眼泪叫他早作准备。徐有功听后坦然地说:“不要哭,难道这世上只有我一个人会死吗?我为维护国家的法律公正地为法律说话,权不能大于法呀!我为执法、护法而死,死何足惜!”他若无其事地陪同那位朋友吃了饭,睡了午觉。午后,他就被刀斧手绑着押赴了刑场。

徐有功被押赴刑场的消息轰动了京城。后经老臣们的仗义执言和陈词辩护,终于使武则天下令:“免去徐有功死罪,罢官流放边疆。”庞氏也由此免去了死罪,改判远流。

天授元年(690年),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被酷吏所陷害,徐有功虽然坚持抗争护法,但没有成功,并因此被罢官。不久,他又被重新起用为侍御史。“天下闻有功复进,洒然相贺”。徐有功审案,卓然守法,虽死不移。他曾经三次因守法蒙冤,但“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因此武则天也十分看重他。时人赞颂徐有功“听讼惟明,持法惟平”。

皇甫文备是武则天时的残酷官吏,和主管刑法的徐有功判决案件,诬陷徐有功勾结叛贼,并将他的罪状上书给武则天。武则天只让徐有功解脱被诬陷的罪责。不久,皇甫文备被他人告发,徐有功却宽宏地讯问他。有人说:“他从前要陷害你致死,如今你反而想救他,这是为什么?”徐有功说:“你所说的是个人的怨恨,我所遵守的是法律。怎么可以因为个人恩怨而危害司法的公正呢?”

◎故事感悟

徐有功是封建社会的官吏,却能秉公断案,在自己处境十分恶劣的情势下,也能持公正之心,这种精神在当今时代也是难能可贵的,确是令人敬佩。

◎史海撷英

“徐无杖”

武则天统治时期,徐有功曾得到重用。在蒲州任司法参军期间,他的政绩就已十分突出。在蒲州审判一切案犯时,徐有功都“力求宽仁,从不轻易动用刑讯,也不轻易判人笞杖刑”,而用传统的仁义道德去教育、启迪案犯悔悟自新。为此,蒲州百姓和官吏都很受教育和感动,称徐有功为“徐无杖”。在他的感化下,蒲州各地民风大改。徐有功三年任满,竟没有一次在审判案犯时用了杖罚的,因而“徐无杖”之名也就越传越响,传到了京城长安。永昌元年(689年),徐有功被宣诏进京,担任起了司刑寺丞的重要职务。

◎文苑拾萃

从驾幸少林寺

武则天

陪銮游禁苑,侍赏出兰闱。

云偃攒峰盖,霞低插浪旗。

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

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

铎吟轻吹发,幡摇薄雾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