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诲:诲人不倦
20084300000012

第12章 以身省人(4)

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浙江兰溪有一位闻名遐迩的学者章懋,字德懋,人们都称他“枫山先生”。

说起这位“枫山先生”的才学,没有人不佩服,但更令人钦佩的是他的高洁风骨。向他求学问的弟子越来越多,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们受益匪浅。

章懋身居乡里,在侍奉双亲之余,主要是读书和讲学。他生活清贫,家徒四壁,吃的是粗茶淡饭。他的三个儿子,除了跟他读书之外,都从事农业生产。不知底细的人,还以为他不过是个乡下的贫寒儒生罢了,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原来竟是个致仕还乡的高官。

早年,章懋就以会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中进士,第二年被授官为翰林编修。后来他担任福建佥事,政绩甚著。任期届满,本应入京升官,他却力求致仕,年仅41岁便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一住就是20余年。在这期间,有不少再度出山做官的机会,却“以亲老坚不赴”。直到弘治十六年,才因实在推辞不掉,出任了南京国子监祭酒。

章懋虽然出任了高官,却不改旧志,恪守先儒遗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也严格管束自己的子女。

章懋担任国子监祭酒之后,他的三个儿子仍旧在家乡务农。他们在父亲的教育下,忠实地按照父亲的教诲做人。

有一天,弟兄三人正在田间干活,县官从田边经过,三个儿子放下锄头,跪于道旁相迎。除了县官之外,没有人能知道,这三个人就是当朝祭酒大人的公子。

还有一次,章懋的儿子们前往南京国子监探望父亲,从家乡起程,徒步而去,途中被巡检司巡检误作盲流,不由分说鞭笞了一顿。后来得知这几个农家子弟竟是祭酒大人的儿子,不禁吓坏了,连忙去向章懋请罪。章懋却安慰了巡检几句,让他回去了。章懋的这种做法,对孩子们影响甚大。

章懋晚年以南京礼部尚书致仕,于当年冬天病逝,终年86岁。他从30余岁考中进士,50余年间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乡下度过的,只有三届任满。病榻上的章懋,仍旧对前来探望他的晚生后辈给予教导。

章懋的身教,不仅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子女,也对他的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多年以后,章懋的弟子吏部尚书唐龙致仕家居时,出入只是徒步而行,有人劝他说:“老先生曾身居高官,并且年纪也已经很大了,可以说你是天下人尊敬的人。孔子说:我从当上大夫之后,就不可徒步行走了。你这样做,难道是想要超过孔子不成?”

章懋的学生唐龙回答说:“当然,我的老师枫山先生归政还乡之后,只是步行,从来也不曾坐轿。枫山先生的侄子以及一些曾经做过大官的人,也都按照老师留下的规矩做,我怎么敢违背呢?”

◎故事感悟

枫山先生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教育了他的弟子们如何处事,如何为人。“枫山先生”身教的作用,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史海撷英

百姓为天

明朝成化年间,章懋以朝廷重臣的身份奉旨巡察江浙赣三省,行船途中遇上险滩,章懋不忍心看着船老大顶着浪尖艰难地拉纤绳,便脱去长衣和随从一起下船顶着烈日拉纤绳。一个朝廷命官对普通的百姓有如此的怜爱之心,实在难能可贵,因为在章懋心里永远有一杆“百姓为天”的秤。

有一次,章懋回兰溪老家,兰溪知县慌忙拜访,章懋安顿好知县,就来到厨房和知县的轿夫喝酒聊天。当知县责怪轿夫作为下等人不可与大人平起平坐时,章懋为了试探知县故意说:“你可知这几个轿夫全是我亲戚。”知县慌了,忙说:“是大人的亲戚,快上座,快上座,日后赶快给他换个差事吧。”章懋愤怒地说:“是我亲戚就要上座换差事,你心中可有没有百姓二字?”说毕把轿夫请入客厅,深情地说:“人啊,不可分上下高低贵贱,别看达官贵人如何显赫,寻其祖根都是百姓。官民本是一家人,百姓为上,百姓为天啊!”轿夫感动得含泪坐了上座。

◎文苑拾萃

禁中闻莺

(明)章懋

禁苑花深昼漏迟,莺声遥在万年枝。

不随舞袖歌《金缕》,却伴仙《韶》奏玉墀。

长信梦回欹枕处,琐闱吟罢倚阑时。

东风空费如簧舌,不道明廷有凤仪。

曾国藩勤俭治家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曾国藩(1811—1872年),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是一位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曾国藩在政治方面的功过是非历史是有公论的,这里不谈。而作为一个封建官僚,曾国藩能够做到一生勤俭与廉洁,我们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曾国藩出身农家,生活上一直不忘勤俭。即便后来他当了大官,也从不奢侈。他曾深有感触地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国藩懂得,“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因此,他做官几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

曾国藩对自身衣食住行坚持“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他不讲究穿戴,吃的也很简单。一些同僚的一件衣服就价值千金,而他“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有时衣服不够穿,他就让家人把存放在家中多年不穿的旧衣服送到军营。曾国藩爱喝茶,却很节省,他经常请人带钱回家,让家人替他在家乡买些既便宜又好喝的茶叶捎到军营。

曾国藩不仅自己勤俭,而且要求他的家人也这样做。

他率军驻扎在安庆的时候,要夫人每日纺棉纱“以四两为率,二鼓后即止”。他的夫人很自觉,经常纺纱至深夜。

为了保持勤俭的家风,曾国藩对子女的要求十分严格。

他曾多次强调:“吾家子侄,人人须以勤俭二字自勉。”并反复为子女们讲述其中的道理:“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多有贤智风味。”“勤俭自恃,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他常以祖辈勤俭治家的事迹勉励子女保持俭朴之风,并说:“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但“切不可忘却先世之艰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居家之道,唯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

曾国藩教诲子女的这些话,可谓金玉良言。

曾国藩不光是教导子女,还注重从点滴中培养子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儿子入学读书,他不许多带银两;逢年过节,他不许奢华铺张;儿女们完婚,他规定每人购妆奁之银不得超过200两,且不得多请宾客。由于长年统兵在外,儿女们不在身边,曾国藩经常写信给他的弟弟,请他帮助管好子女。

一次,他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闻林文忠(指林则徐)三子分家,各得钱六千串,督抚二十年家产如此,真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可见曾国藩很注意向勤俭治家的同僚学习借鉴。

当曾国藩听说儿子曾纪泽订婚后,立即写信回家,告诉家人诸事都要注意节省,新妇入门之日不得请客过多。并且再三强调,“新妇始至吾家,教以勤俭,纺绩以事缝纫,下厨以议酒食”。

儿媳入门以后,曾国藩又提醒儿子,虽然衣食丰适,宽然无虑,但也不能忘记勤俭,“新妇初来,宜教之入厨作羹,勤于纺绩,不宜因其为富贵子女不事操作”。

当曾纪泽主家之后,曾国藩又告诫他:“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

在曾纪泽主持其妹出嫁时,曾国藩又对他讲,“余向定妆奁之资二百金”,“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故事感悟

在子女们成长过程中,曾国藩一直没有放松对他们进行勤俭治家的教育,并为后人留下了一些做人治家的警世名言。曾国藩以一个长者的心态去告诫后代子孙的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敬仰。

◎史海撷英

仕途亨通的曾国藩

曾国藩6岁时,便进入私塾读书,8岁时便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就能读周礼、史记文选了,并参加了长沙的童子试,成绩被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1832年,曾国藩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28岁时,曾国藩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便一步步踏上了仕途,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的十多年中,曾国藩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曾国藩的仕途畅通与他好学有很大的关系,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更是“日以读书为业”。而且,他勤于求教,不耻下问,博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因此在政治上也经常有自己的独特观点,赢得了皇帝的重视。

曾国藩一生推崇程朱理学,认为程朱理学正统于孔孟之道,后君臣应以习之。他还曾提出治理天下的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等。他认为,要让官吏都振作起来,就需要皇上以身作则。这样从理论乃至实践上极力标榜封建伦理道德的行为,主要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曾国藩虽然不具备武将的先决条件,但他却得到了皇上与同僚们的青睐。为此,他又懂得感皇恩、谢皇意,甘心为保主子尽心尽力,表现在为建湘军呕心沥血,不辞操劳精心练出了一支战斗力胜过绿营兵的正规军,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王朝西拼东杀,征战毕生,直至猝死在两江总督的宝座上。因此,曾国藩的一生功过是非,还是由后人评说吧。

◎文苑拾萃

废邱关

(清)曾国藩

项王西入关,叱咤何雄哉!

鼻息撼山岳,号令如轰雷。

分茅割大地,驾驭英雄才。

六王既立后,三将还西来。

降臣剖符竹,洪度方洞开。

废邱亦善地,百里辟蒿莱。

桓桓章将军,仡仡貔虎材。

奸竖主帷幄,大将终疑猜。

望夷不足惜,此类良可哀。

行人一长叹,万壑悲风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