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诲:诲人不倦
20084300000008

第8章 教诲为本(6)

祭祀孔子的典礼称为“奠礼”,在祭典中,需要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以表示对孔子的崇敬之意。最初的祭孔活动每年只有秋季进行一次,后来增为春秋两次。再后来,人们又在阴历八月二十七日(相传为孔子诞辰)举行大祭。这一天的祭孔仪式十分隆重,就连在私塾读书和在学堂里学习的学生也要放假一至三天,以示敬重。参加祭孔的人最初只限于孔氏直系子孙,祭孔被当作国家的大典后,“家祭”也照常进行。国祭多由皇帝专门指定的大臣、地方官或皇帝自己亲至阙里孔庙致祭。

◎文苑拾萃

《中庸》

《中庸》原本为《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的后裔子思,后来经秦代学者编修整理而成。

《中庸》最早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在宋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有百篇以上,北宋的程颢、程颐更是极力尊崇《中庸》,南宋的朱熹也作《中庸章句》,并将《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所谓中庸,其实就是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上来说,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用现代文字表述,也就是“临界点”的意思。

博得学生爱戴和尊敬的曹禺

◎下以言语为学,上以言语为治。——宋·罗大经

曹禺(1910—1996年),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运动影响下的剧作家”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一生共写过八部剧本。

20世纪30年代,曹禺在剧校当老师的时候,生活是愉快的,他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由于他本名叫万家宝,学生们都很礼貌地称呼他为万老师。剧校学生绝大多数都是话剧的爱好者,他们都曾或多或少地参加过演剧活动,是有事业心的。另外,这些学生也是一些有勇气的青年,那时的社会风气把演员看成是“戏子”,把演戏看成是没出息的职业,加之话剧还是个新兴的剧种,职业话剧团很少,毕业后连谋生的出路也没有保证。特别是女同学,不是大胆冲破封建传统的舆论束缚,是不会报考剧校的。像现在影剧界一些著名的导演和演员如凌子风、石联星、项堃、叶子等,都是当时剧校的学员。正因为这些学生热爱新剧,对曹禺来剧校执教抱着深切的期望。曹禺的教学也没有使学生失望,他以高度的责任感、渊博的戏剧知识和绝妙的教学艺术,博得学生的厚爱。

曹禺在事业上是一个从来不敷衍的人,他的热情不但贯注在创作上,同样也渗透在教学里。他教世界戏剧名著选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且剧目也经过精心挑选。他从不做抽象的说教,而是采取边朗诵、边表演、边分析的方法,绘声绘色地把同学带入戏剧情境之中,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使剧本上的一句台词、一个停顿,他都能讲出它内在的底蕴。他把渊博的知识、舞台的实践和具体入微的艺术感受融合在一起,这就把学生迷住了。每一堂课,对他们来说都美不胜收。许多同学回忆说,万老师上课,可谓绝妙,他有学问,会表演,又有创作经验,因此讲起课来驾轻就熟,挥洒自如,加上他那口才,所以每次上课,课堂里都挤得满满的,连外班的学生也来听他的课。

曹禺还有一套辅导方法,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和理解剧本的水平,除重点讲授一些剧目外,还组织学生阅读世界名著。但不是一般地布置一下,而是按照点名册,具体规定哪个学生读哪本名著,并让每个人都写出读书报告,或分析主题和人物,或分析戏剧结构和冲突。过一段时间,再根据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更换新的阅读剧目。这样一种指导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获益匪浅,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鉴赏能力。因为他所读中外戏剧名著较多,才能这样指导学生;同时,也因为他具有一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才能这样不怕麻烦,因材施教。

曹禺指导学生排戏,更是煞费苦心。对于初学表演的同学来说,并不是任何一个剧本都可以拿来作为排练教材的。为了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他特意把法国剧作家腊比希的二幕剧《迷眼的砂子》翻译出来,并改编为独幕剧供学生排练。之所以挑选这个剧本,是因为他觉得法国19世纪的喜剧家腊比希同萨都一样,都多少承袭了结构剧的传统。在曹禺看来,由斯克利布所开创的结构剧,它的舞台和编剧技巧对易卜生这些大师都有影响,对初学编剧和表演的人也会有帮助。曹禺后来回忆说:“我还是认为有必要认识一下这个腊比希,我才动心把他这个剧本改编成为《镀金》。原剧是两幕,现在是独幕了。我尽量使《镀金》成为当时(1936年)如小仲马说的‘有用的剧本’。因为我认为《镀金》容易有舞台效果,可以使初学表演的人尝尝初次面对观众是什么滋味。在这个戏演出时,舞台效果很好,证明了这个戏可以训练学生有舞台感,但应注意学生片面追求舞台效果。其次,我认为这个戏的演出风格的高低,会因演员的修养水平的高低而大不一样。一个成熟的好演员,可以把它演成有风度、有幽默、有趣味的好戏,决不会轻薄鄙俗。但遇到格调低的演员,完全可能把这个戏降低为‘文明戏’。这个独幕剧很能考验演员与导师的修养水平。”由此,可看出曹禺的教学是十分用心的,同时也看出他的戏剧见地。

指导学生排戏,曹禺基本上是运用他的实践经验,也可以说是从张彭春老师那里学来的导演方法。他首先发动学生讨论剧本,从主题、人物到台词,让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务求理解透彻。具体排练时,又指导得十分细致。每句台词,为什么这样写,它的含义是什么,该怎么念,又该怎样动作,几乎等于把每个角色都演一遍。学生们说:“万老师是编剧、导演、演员三位一体的老师。他写的剧本处处体现出他的艺术匠心,写得那么细致,连动作都写出来了。他指导学生排戏也是这样,独具一格,犹如中国的工笔画。”他的教学和他的日常生活风度迥然不同。曹禺为人比较谨慎,沉默寡言,但又很马虎、不拘小节,不会料理生活。他给学生的印象是很随便的,从来不摆老师的架子。但是,在排演场上,却挺叫真,连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不准错。一旦进入创作领域,他就变成另外一个人了。

◎故事感悟

曹禺是这样一位诲人不倦的学者,不管他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都像一位真正的导师一样,运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去揣测、去琢磨,对学生因材施教,兢兢业业,十分用心地帮助他们。

◎史海撷英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省江安国立剧专任教。有一年夏天,曹禺的家属准备了一个澡盆和热水,要曹禺去洗澡。这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所以就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不得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进了内室准备洗澡。可是一个钟头过去了,家人也没见人出来,房内还不时地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家人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正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呢!

◎文苑拾萃

《北京人》

《北京人》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衰败,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果。

《北京人》也是曹禺剧作的又一座艺术高峰。作品以作者所熟悉的旧家庭为题材,对封建主义作了抽筋剔骨的批判。在这篇作品中,曾家是一个衰弱的封建社会的缩影,曾有过的诗书礼仪的鼎盛时代也已过去,如今各种要账的都逼上门来。这个破落的封建家庭也正是一个封建僵尸的象征,曾文清这位天资聪敏心地善良的封建士大夫,精神上也已完全瘫痪,成了徒有“生命空壳”的“多余人”。人类祖先“北京人”的纯朴、勇敢与健康,也已为封建文化的苍白、消沉与病态所替代。作者力图通过这篇作品,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从而找到通往新生活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