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积:积善成德
20084400000020

第20章 为民请命(4)

《清史稿》的编修工作历时十余年。直到1927年,主编赵尔巽见全稿已初步成形,担心时局多变及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决定将各卷刊印出版,以《清史稿》的名称刊行,以示其为未定本。《清史稿》史料丰富,价值不可忽视,因此不少学者将其列为“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之一。

《清史稿》全书共536卷,其中本纪25卷,志142卷,表53卷,列传316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1年清朝灭亡,共296年的历史。

周际华救民于水火

◎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汉·贾谊

周际华(1772—1846年),字石藩,初名际岐,后更今名。清朝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嘉庆三年(1798年)举人,六年(1801年)顾臬榜成进士。授内阁中书,以就近养家请改遵义府教授。历任辉县知县,陕州知州,高淳知县,兴化知县,江都兼署泰州知州。际华为官,关心人民疾苦,每到一处,都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辉县时,率民疏浚河道,劝民植桑种树,毁淫祠,兴义字;在陕州时,修峡石驿道路;在兴化时,为水患,心系亿万生灵之性命,又教民间女子学习纺织,使木棉之利大兴;在泰州时,因江都沿江居民连年遭水灾,又请开义仓,赈济灾民,使人心稳定。1842年英帝国主义侵犯长江时,率领江都民众一致对外,抗击英国人。

清朝嘉、道年间,有一位“自奉淡泊,而见义必为”的地方官,他能在百姓处于危难之时不怕丢官,为民请命,救民于水火。因此,他任官几十年,“所至,民情悦服”。他的名字叫周际华。

周际华自幼聪颖,“家贫力学,以远大自期”。因此,做官之后,能以治理地方为己任,尽力安抚百姓。如劝农桑、疏河流、修堤坝、建城垣、通道路、设义仓、办学校、兴义学,“凡教养之政靡不兴举”。他还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竭力为民兴利。如在辉县,“课民种桑四万株,教之育蚕,他树亦十五万株,于是邑有丝絮、材木之利”。又,“辉县及兴化民皆不习织,际华辄自出赀置织器教之,转相授,于是二县有衣被贩贸之利”。周际华最大的特点,在于他“遇事敢言,不畏强御”。他多次在百姓危难之时救民于水火,真正做到了“见义必为”。

周际华在遵义府做儒学教授时,正值大旱,粮价飞涨,百姓在饥饿中挣扎。有人沿街乞讨,有人拦路抢劫往来小贩,一时“民情汹惧”。作为儒学教授的周际华本无理民之责,但他看到嗷嗷待哺的灾民,于心不忍,便力请知府发常平仓之储备粮,以平市价。知府表示:“当申白上官,然后可行。”周际华争辩道:“遵义去省三百里,牒文往复须六七日,且上官听否不可知。拨发常平,不过罢官,公罪而已。可以救民,何惜一官为?”于是,自愿承担责任,不待知府上报,便径发仓谷以粜,“民赖以活”。第二年,“年熟归谷常平,有赢无绌”,人皆称赞。

周际华在辉县时曾遇水灾,当时百姓歉收,而政府的赋税征收却照常进行。为使百姓免于苦上加苦,周际华请上官缓征当年钱粮。上官不允,周际华据理力争:“困极之民,迫以征输,必激而生变,变则有司当其罪,于国计民生两无所补。今为国家,固筹本之计,必当维持尽善。民情可闵,民势亦可畏也。”上官终于应允。

兴化县处于里下河之下游,“水患尤急”。每遇大水,农田、庐舍多被淹没。周际华在任时,议开拦江坝以泄湖、河之水。而当时的盐官及盐商“以为坝开则水南下溜急,于盐舟牵挽不便”,极力反对。周际华力争无效,便一直争到总督林则徐处,他慷慨陈词:“盐务所计,不过十四里牵挽之资,以较七州县田庐、场灶之漂溺,蠲免赈恤之烦费,亿万生灵之性命,轻重何如?”最后,终于依议而行,使七州县百姓免于水患之扰。

周际华注重安民,并以他“见义必为”的行动取得了明显效果。他治理的州县,境内安宁,民心稳定。江都县是周际华任职的最后一个地方,当时正值鸦片战争之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侵略军的舰船开入江都县境,“民情安堵,无一为乱者。时皆谓君(指周际华)前赈济之德,有以安服民心故然”。

清人曾有这样的议论:“州县牧令与民最亲,国家之墙基也。牧令贤,可以厚民气而固朝廷之根本。”周际华的事迹正可以成为这种观点的论据。

◎故事感悟

周际华重民爱民,为民请命,把百姓的疾苦寄于己身,终使百姓免于水患之扰。他的事迹为老百姓所称颂。

◎史海撷英

嘉庆皇帝不遗余力镇压起义

乾隆末年,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清王朝已开始由盛转衰,国内起义也是此起彼伏。乾隆刚刚退位,川、楚、陕等地就爆发了白莲教大起义。到乾隆去世前,朝廷多次派兵围剿。起义军虽受到一些打击,但仍然如火如荼。

嘉庆帝亲政后,一方面通过诛杀和珅缓解民怨,并将几年来镇压起义不力的责任推给和珅;另一方面,他又更易统兵大员,奖惩分明,严密军事部署,实行剿抚兼施的两手政策,分化瓦解起义军。经过6年艰苦努力,才在嘉庆十年(1805年)将起义镇压下去。然而,这次起义也令清政府耗费军费2亿两,相当于4年的财政收入,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此后清朝的统治也逐渐走向衰落。

由于清政府对民众的压榨日益加剧,东南沿海部分民众被迫下海为盗。从乾隆五十九年起,蔡牵等人便在东南海上劫船越货,封锁航道,收“出洋税”,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反清起义。清政府命浙江水师提督李长庚赴闽造大舰,铸炮负责镇压。直到嘉庆十五年(1810年),起义才被镇压下去。

嘉庆十八年(1813年),嘉庆帝离京前往热河围猎,北京防务空虚,北方爆发了天理教起义,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监的接应下冲入皇宫。当时正在宫内的皇次子绵宁用鸟枪打死了两个天理教徒,镇国公奕灏调来火器营、健锐营兵入宫,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被全部消灭。嘉庆帝闻讯后,即下诏罪己,同时严令对冲入皇宫的起义军血腥屠戮,并诱捕在城外的头目林清等。随后,各地的天理教起义也陆续被镇压。

◎文苑拾萃

古播山村

(清)周际华

山村篱落隐斜晖,一径风雨扑面飞。

宛转歌声牛背隐,牧童身带绛儿归。

江边结舍两三家,近水柴门柳暗遮。

忽听哪哑声渐近,老渔沽酒酌林花。

张琦请赈解民困

◎唯不求利者为无害,唯不求福者为无祸。——汉·刘安

张琦(1764—1833年),初名翊,字翰风,号宛邻。江苏阳湖人,张惠言之弟。嘉庆十八年(1822年)举人。历知章丘、馆谷等县。善医术,民有病者,设局自诊之。琦工诗词古文及分隶,尤精舆地之学,与兄惠言齐名。著有《宛邻诗文集》四卷,《战国策释地》二卷,《素问释义》12卷,均《清史列传》及《立山词古诗录》等,并传于世。

道光三年(1823年),山东邹平县等16州县遭受了严重的旱灾。不仅秋收受损,而且至年底,麦种尚未入土,来年夏收又将无望。如此严重的灾情,朝廷竟然不知,政府的赋役征收照常进行,以致百姓极为困苦。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地方官平时靠赋役征收中的耗羡谋取私利。如果年景不好,朝廷下令缓征、减征或免征,他们便无法满足私欲。因此,各州县官便不顾人民的死活,“相率讳灾”,匿而不报。正当百姓无法维持生活的时候,邹平县来了一位新上任的知县。他为民请命,将灾情如实上报,终使十六州县百姓重新获得了生机。这位新上任的知县就是张琦。

张琦到邹平县,已是当年的十二月底。按照往年习俗,这正是家家户户忙于过年的时候,应是一派欢腾景象。然而,张琦看到的却是死一般的寂静。当他得知这里旱情严重,便走遍全县,“阅四百七十村”,详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他痛恨那些匿灾不报的官员,为了安定民心,他毫不犹豫地“申牒报灾”,请求缓征钱粮,以使百姓渡过难关。没过几天,张琦又坐不住了,他既担心牒文往返费时,又恐上官不准,因此,年节尚未过完,他便于正月初四动身,亲赴省城,向主管民政、财政的布政使朱桂桢当面呈报灾情,再次申请缓征受灾各州县钱粮。朱桂桢深受感动,立即请示山东巡抚。按照惯例,各地向朝廷申报灾情,应在秋收时节,此时报灾显然不合规定。但是,张琦面述的邹平等州县灾情,不得不使巡抚“破成例入奏”。不久,朝廷批准缓征钱粮,而且,“因邹平得缓征者十六州县”。一时万民喜悦,而张琦也得以远近闻名。

张琦自幼读书,有远大抱负,但是,“命不副才”,直到60岁才出任知县。因此,他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努力为百姓做些实事。道光五年(1825年),张琦调任馆陶知县。恰恰这一年,他又遇到了与邹平同样的情况。那年天旱,入春以后,风沙大起,馆陶境内“风霾三日夜,对面不见物”,沙尘压麦苗皆死。灾情造成了百姓的恐慌,也使大量饥民涌上街头。“饥民聚掠之案,已积十余起”。张琦一方面组织抗旱、祷雨,一方面又抓了几个带头抢粮的人。当他得知有“富民闭粜居奇”,便严厉打击,“分别按治”,遂使“民大悦”,社会秩序日渐稳定。随后,张琦又对全县受灾情况及饥民人数作了全面调查和统计,并及时将调查的灾情如实上报省里,请求政府拨下赈济灾民两个月的钱粮。

当时,馆陶附近的一些州县也有灾情,但远不及馆陶严重。那些州县官听说馆陶请赈,也纷纷申请赈济。省里接到各州县的请赈文书,发现馆陶请赈数额最多,而“馆陶地褊小,赈数多邻邑数倍”,便严厉斥责张琦,认为他假公济私。张琦为解民困,不怕丢官,据理力争,再次申诉馆陶灾情严重,并请上官来作调查。正在此时,山东省长官接到皇帝要求奏报“岁饥状”的谕旨,于是省内大员便到各州县视察。当视察大员来到馆陶后,“民迎诉赈弊”,申诉灾情,与张琦所报完全一致。再经过到其他州县视察,他们才发现,各州县所报灾情,“唯馆陶得实”。于是,“劾罢他邑令,而厚慰琦”,并且按张琦所报,如数拨下赈济钱粮。馆陶百姓终于在张琦的努力下度过了灾荒之年。

◎故事感悟

张琦的同乡蒋彤曾就张琦的事迹作过这样的评述:“古君子号有为于世者,恒志余于力。志垂于数世者,力济于一时;志优于天下者,力完于一方。苟无久远广大之志,求其力之稍有所及,亦不可得也。”人们可以从张琦立志为民的事迹中体会到这一点。

◎史海撷英

天理教起义

嘉庆年间,京畿、直隶、山东、河南等地的八卦教(九宫教)、荣华会、白阳教、红阳教、青阳教等教派的部分教徒,联合起来发动起义,史称天理教起义。

起义的主要首领为河南滑县人李文成、冯克善和京畿大兴县人林清等。教内以八卦为分支名目,主要经卷为《三佛应劫统观通书》等,传习“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八字真言。教会崇拜太阳,信奉“三极”说,即认为世界的发生、发展经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期,“过去”称无极,“现在”称太极,“未来”称皇极。倡言“红阳劫尽,白阳当兴”,该由“十八子明道”、“孝姓应世”。

天理教冲破了八卦教世袭传教家族敛钱自富的传统,提出了入教者缴纳根基钱(或称“种福钱”),具有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政治目的。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曾组织发动京师、河南、山东等地教徒起义,京师的一支还曾攻入紫禁城。后来在清军镇压下,起义先后失败。

◎文苑拾萃

登摄山最高峰

(清)张琦

初疑天际峰,鸟飞不可度。

石磴几盘旋,忽到绝顶处。

渐觉远村低,微茫隐烟树。

长江拍云来,欲挟众山去。

上方犹夕阳,干林黯将暮。

立久薄寒生,客衣湿云雾。

我生幸何如,得投灵境住。

心静闻天香,超然发深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