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艰:艰苦创业
20084500000013

第13章 从创业走向辉煌(3)

2008年1月16日,中国证券市场新股首发上市第一股花落海亮,标志着海亮从此正式走向资本市场了。

冯海良认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3~5年的企业靠老板的胆识和魄力,5~10年的企业靠市场机遇,10年以上的企业靠团队精神,而20年以上的企业则必须靠文化战略。纵观世界百年企业,积淀下来的无非就是文化。因此,冯海良深悟为企之精髓,他居安思危,以创建“百年海亮”的战略眼光审视企业文化建设,要把“虚”的做“实”,把“实”的做“活”,把“无形”的“有形化”,“有形”的“人性化”。通过强化人本文化、品牌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构筑大企业大文化体系,以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广纳人才,实现海亮文化的主流发展和多元发展,建设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平台,并通过优秀企业文化的传承用创新精神武装员工头脑,以充满创新思维的团队打造“百年海亮”的优秀品牌。

“诚信经营,从我做起”,冯海良在全国民企中率先为诚信订立制度,出台了《应付账款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深受用户的好评,并被全国二十多家媒体先后报道。诚信,既是冯海良的经营理念,更是海亮企业品牌快速传播、成为知名品牌的保证。

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奋力拼搏,冯海良也赢得了众多荣誉,先后被评为中国经营大师、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全国乡镇企业家、中国民营企业杰出代表、2002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加工业突出贡献人物、2003年度中国有色行业有影响力人物、浙江省创业企业家、浙江省劳模、浙江省民营经济功勋人物等,被推荐为国际铜加工协会董事会董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铜加工发展中心副理事长、浙江省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浙江省经营管理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理事会副理事长等。

而冯海良所用心经营的海亮集团,也在同行业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001年,海亮荣登“中国有色金属最大经营规模乡镇企业100家”榜首;2002年,海亮全年铜加工材总产量达到12万吨,成为中国历史上首家年产量突破10万吨的铜加工企业;2004年,海亮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铜管、铜棒生产供应基地之一;2006年,海亮在中国500强企业中排名第186位。

与此同时,海亮还先后被评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浙江省人民政府“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浙江省冶金行业十佳优秀单位、浙江省行业最大贡献企业、浙江省诚信示范企业、浙江省经营管理示范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黄金客户和百佳信用企业等。

心有多大,胸怀有多广,舞台就有多宽。冯海良的眼中是世界,心中装满了全球的铜,他的目标是做世界“铜加工业巨人”。

◎故事感悟

冯海良在艰苦创业过程中力排万难,不怕苦、不怕累,在获得诸多荣誉的同时也造福了一方百姓,这些荣誉对于冯海良来说,他当之无愧!他的创业精神令人钦佩!

◎文苑拾萃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正式成立于2001年4月,是经国务院主管机关批准并核准登记注册的全国性、非营利性、行业性的经济类社会组织,是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法人。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坚持为政府、为企业、为行业服务的宗旨,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逐步实现行业自我管理;充分发挥政府参谋助手作用,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做一流的投资项目

◎重任,必强脊膂之人乃能胜。——《二程集》

王会生(1956—),黑龙江省人,高级工程师。历任国家计委投资司处长,国家开发银行综合计划局副局长,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综合计划部主任、总经理助理兼综合计划部主任、总工程师兼综合计划部主任,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裁、党组书记,兼任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国有投资公司委员会会长。

1995年5月5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正式成立了。如今,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国有投资控股公司和53家骨干中央企业之一。公司刚刚成立时,就走上了一条不断改革探索的发展之路。

2003年1月23日,46岁的王会生从前任总裁王文泽的肩上,接过了这家中央直属企业的重担。

当时,素有“国投创业元老”之称的王文泽认为,自己担任国投主要领导已经八年,很难再超越自我了,延续下去,公司的创新开拓必然会受到阻碍。因此,从1998年起,他就开始选择能够担此大任的接班人。

王会生是内部选拔出来的。自国投组建开始,从综合计划部主任到总经理助理、总工程师,直到到副总经理,王会生一步一个脚印地用心工作,在国投三次大的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也显示出了统领全局的领导才能。

王会生刚上任时,国有投资公司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了。漫长的结构调整,也为公司积蓄了能量,员工们都“憋着一股劲儿”想有所作为,大家都在看着王会生能不能带给国投新的生机。

勇于承担、争当一流的性格,让刚刚上任的王会生感到这既是个挑战,又是个机会。他不仅要让国家投资开发公司发展起来,还要将其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投资控股公司。

2003年5月,“非典”刚过,王会生便不负众望,提出自己的经营战略。他提出“二次创业、振兴国投、加快发展”的提议,并制定了公司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和十年的发展设想。也就是通过十年努力,使公司的有效资产和利润比2002年翻两番。

在公司内部凝聚发展动力的同时,公司外部也遇到了重大的改革契机。当时,国资委挂牌,国企改革正开始迈入深水区。

“三年之内央企要做到行业排头兵!”“央企老总不在状态就换人!”刚刚上任的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要求掷地有声。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王会生接下了国投这副重担。

王会生认为:“由于国投的特殊性,无论在哪个产业都不可能、也没必要做到第一,要获得中央有关部委的认可和支持,关键是必须探索出适应投资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他发现,国资委正在研究的淡马锡模式和国投的性质很相似,为什么不让国投来承担这个实验和探索的任务呢?

为此,王会生不怕辛苦,精心准备了汇报材料,亲自前往国资委各部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政府部门,从处长到司长,再到有关领导,向他们一一介绍了公司八年来工作的体会以及未来的发展设想,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国资委肯定了国家投资公司在这些方面的工作,并认可了国投作为国家投资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发展模式。此后,王会生带领国投一直坚持“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争取支持”的方针,与国资委、发改委、财政部的工作关系一直都非常融洽。

国投的独特性曾经给它的发展带来过阻碍,但自从王会生接手后,这个独特性不但没有成为弱势,反而被发扬光大,成为一种独特的优势,成为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产业发展的最佳执行者,并最终使国投发展成为国有企业的典范。

十几年来,国投共退出570多个项目,回收资金58亿元。王会生觉得,必须慎重地对国投进行研究与决策:市场有机遇,也有诱惑,更有陷阱,千万不能随便产生投资冲动,必须防止饥不择食,草率行事。国投必须“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不能再走滥铺摊子的老路。这是王会生上任之前就思考成熟的问题。

王会生发现,国投原来是以实业为主的,能够称得上国内一流的投资项目较少。而国投要想快速稳健地发展,实现自己十年让公司资产翻两番的目标,光靠实业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金融手段和资产处置手段。这样,才可以增加融资能力,消化掉不良资产,增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于是,王会生提出了“三足鼎立”的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完整的投资控股公司其功能要完善,即实业、服务业、国有资产经营等业务功能相互依托,互为融通,实现三者有机、高效运营。

王会生认为,没有实业,就不能体现公司的实力,也就不能创造稳定的现金流;没有金融为龙头的服务业,实业就不能得到有力的支持。因此,必须把产业投资与资本市场顺畅地连接起来,借助金融工具的平台和手段。

基于这一判断,国投作出了将电力、煤炭、港航、化肥四个基础性、资源性行业、高科技产业作为公司实业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的基础和重点;将金融、投资咨询和资产管理业务等服务业作为公司整体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基于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结构调整和投资导向的功能性作用,将国有资产经营作为“三足鼎立”中重要的“一足”。

王会生经过认真研究,对国家产业规划、布局烂熟于心,因而每每出手,都会有惊喜,从而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战略眼光。

王会生说:“做投资,选项目,大方向不能错,方向对了,稳步推进,一般不会出现大问题;方向错了,不管速度如何,都会出问题、走弯路。只要把好投资大方向,即使走得慢,也不要紧。”

王会生认为,中国经济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将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巨大的发展潜力,宏观上也为国投提供了战略投资机会。因此王会生强调:“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效益再好也不做”,“一流的投资控股公司是通过一流的投资项目来体现的,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是国家的大公司,大公司就要有大战略,要围绕国家重点发展产业选择投资项目,要搞一些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尤其是基础性、资源性、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如大化肥、运煤三通道、电力、煤炭和港口等。这些都是目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急需的项目,虽然投资周期比较长,但长期看投资效益是有保障的。”

2005年11月12日,世界第一高坝在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站开工建设。这一项目标志着,总装机容量相当于1.5个三峡电站、投资超过1400亿元、规划建设21座梯级水电站的雅砻江水能开发拉开了帷幕。业内专家指出,雅砻江梯级开发工程预计将是四川省百万千瓦级水电站中经济效益最好、动迁人口最少的水电站。

市场经济属于稀缺经济,价值规律决定资源总是在行业部门内不均匀地流动,要很好地谋划企业发展,就必须要全面发掘资源,抓住市场稍纵即逝的机会。

早在2004年,国家就曾对曹妃甸港作出了发展规划,曹妃甸煤炭专用码头将作为分流大秦铁路扩能增量和拟建中的“西煤东运”第三通道的下水港。但是,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经多次研究,大多数投资者开始怀疑这个第三通道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建成,许多研究报告无果而终。

然而,正在寻找当家项目的王会生却凭着一种投资直觉,感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王会生迅速作岀决断,要求国投交通公司“必须在一周之内把曹妃甸煤码头公司注册下来”!事实证明,这个决断非常及时而准确。

对农民怀有浓厚情感的王会生,非常清楚化肥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说: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农业问题主要是如何解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问题,钾肥是我国农作物生产的基础肥料,而土地缺钾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幅员辽阔的中国是一个钾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从这个角度讲,钾肥正是国家需要的大项目,符合国投的主业定位。

王会生曾经到过著名的死亡之海——罗布泊进行深入考察。他发现,罗布泊的钾盐产品具有较强的价格优势:依靠建立在资源、技术、规模基础上的成本和质量优势,罗布泊钾盐的潜在经济价值达8000亿~10000亿元,可开发30~100年。罗布泊的钾盐开发,将彻底改变我国钾盐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面对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项目,王会生的选择是:“加快开发!”

2004年11月19日,国投一次性出资3.58亿元,取得罗布泊钾盐这块“皇冠上的明珠”。

近年来,王会生又瞄准煤化工项目。在他看来,中国缺乏石油意味着石油替代有着巨大商机,他又想到了国投的强项:煤。

当时恰逢国家发改委作煤化工的规划,河南“十一五”规划希望建成煤化工基地,三者一拍即合。于是,在很多企业纷纷寻找同类项目之时,国投又一次抢占了先机。

就这样,国投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在资本运营和管理方面的优势,用了近200亿元的国有资本引导和带动超过2000亿元的资金进入国家鼓励发展的经济领域。用一流的标准,打造了从电力到煤炭、从港口到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诸多“国内一流”、“全国最大”的标杆企业和优势企业,从而使自己的总资产发展超过1000亿,而项目个数却缩减到过去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