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艰:艰苦创业
20084500000004

第4章 创业艰难百战多(2)

地处韦、顾两国北邻的昆吾国,相传是祝融的后代封在昆吾所建的一个方国。在夏王朝的属国中,它算得上是一个较大的方国了,国君被称为“夏伯”。

夏伯见韦、顾两国被汤所灭,立即整顿昆吾之军准备与商相战。同时,又派使臣昼夜兼程赴夏王都,向夏桀报告商汤灭韦、顾两国的情况。

夏桀闻讯后,非常恼怒,下令起“九夷之师”,准备征商。汤本来是想率军灭掉昆吾的,然后再征东夷,进而灭夏桀。伊尹阻止了汤,并说:“东夷之民还服从桀的调遣,听夏的号令,此时去征伐不会取得胜利,灭夏时机尚未成熟,不如遣使向桀入贡请罪,臣服供职,以待机而动。”

于是,商汤采纳了伊尹的计谋,暂时收兵。备办了入贡方物,写了请罪称臣的奏章,派使臣带到夏王都,在倾宫中朝见了夏桀。

夏桀见了贡物和请罪奏章以后,就与身边的谀臣们商议。谀臣们都向桀祝贺说:“大王威震天下,谁也不敢反叛,连商侯也知罪认罪,可以不出兵征伐,安享太平。”

就这样,夏桀下令罢兵,仍然整天饮酒作乐。

夏桀不征伐商,可是一年之后,昆吾的夏伯自恃其能,率军向商进攻。伊尹见昆吾死心踏地效忠夏桀,一心与商为敌,就请汤率军迎战昆吾。一战而大败昆吾军,再战而杀夏伯灭昆吾,并昆吾土地、人民入商。伊尹又出谋说:“今年本应向桀入贡,且先不入贡以观桀的动静。”汤用其谋不再向夏桀入贡。

当夏桀得知商汤又灭了昆吾,而不再入贡后,又下令“起九夷之师”。

但是,由于夏桀反复无常,昆吾又是助桀为虐,与商为敌,东夷的首领们也看出夏桀不会长久,就不听夏桀的调遣。伊尹看见九夷之师不起,灭夏的时机成熟了,就请商汤率军征桀。

汤和仲虺、伊尹率领由70辆战车和5000步卒组成的军队西进伐夏桀。夏桀调集了夏王朝的军队,开出王都。夏商两军在鸣条之野相遇,展开了大会战。

会战开始之前,汤为了鼓舞士气,召集了参加会战的商军和前来助商伐夏的诸侯、方国的军队,宣读了一篇伐夏的誓词,汤说:

“你们大家听我说,并不是我敢于随便以臣伐君,犯上作乱,乃是由于夏王桀有许多罪恶,上帝命我去诛伐他。你们大家都知道桀的罪在于他不顾我们稼穑之事,侵夺人民农事生产的成果,伤害了夏朝传统的政事。正如我听见大家所说的,桀之罪还不仅是和他的一些奸谀臣子侵夺人民的农事生产成果。为了淫逸享乐,他们还聚敛诸侯的财物,供他们挥霍,害得夏朝的人都不得安居。大家都一致地不与桀一条心,还指着太阳来咒骂他,何日灭亡,大家都愿同他一起亡。这已经是天怒人怨。桀的罪如此之多,上帝命我征伐,我怕上帝惩罚我,不敢不率领大家征伐他,大家辅助我征伐。如果上帝要惩罚,由我一人去领受,而我将给大家很大的赏赐。你们不要不相信我的话,我决不食言。如果你们有不听我誓言的,我就要杀戮不赦,希望你们不要受罚。”

商军经过商汤的动员以后,士气大振,都表示愿意与夏军决一死战。而夏军却士气低落,人有怨心。两军交战那一天,正赶上大雷雨天气,商军不避雷雨,勇敢奋战,夏军败退不止。

夏桀见兵败不可收拾,就带领500名残兵向东逃到了三朡。三朡是夏王朝的一个方国,三朡伯见夏桀兵败逃来,立即陈兵布阵以保夏桀,并扬言要与汤决一死战。

汤和伊尹见夏桀投奔三朡,便继续挥师东进。商军和三朡军在成耳交战,结果商军打败三朡军,还杀了三朡伯,夺取了三朡伯的宝玉和财产。

夏桀见三朡又被商汤所灭,便又带着残部向南逃走。汤和伊尹率军紧追不放。夏桀逃到了南巢,商军追至南巢;夏桀又想从南巢逃跑,但是刚走到城门口,就被商军捉住了。

夏桀被监禁在南巢后非常气愤,对看管他的人说:“我很后悔,没有将汤在夏台杀掉,才落得如此下场。”

商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夏桀就病死在亭山。

汤和伊尹为了彻底消灭夏王朝的残余势力,又率军西进。因为韦、顾、昆吾和三朡这样一些较有势力而又忠于夏的方国都被商汤所灭,商军在西进的路上就未遇到大的抵抗,很快占领了夏都斟。夏朝的亲贵大臣们都表示愿意臣服于汤。

汤和伊尹安抚了夏朝的臣民后,就在斟举行了祭天的仪式,向夏朝的臣民们表示,他们是按照上天的意志来诛伐有罪的桀的,夏后氏的“历数”已终,这就正式地宣告了夏王朝的灭亡。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的王朝至此宣告结束。

这一年大约是在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700年之间。商代后人歌颂他们开国之君商汤的功绩时说:“韦顾既伐,昆吾夏桀。”(《诗经·商颂·长发》)就是说,汤是先征伐韦、顾两国,然后才灭昆吾和夏桀。

汤和伊尹在夏王都告祭天地以后,便率军回到亳。这时候,商的声威已经远播四方,各地的诸侯、方伯以及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的酋长们部都纷纷携带方物、贡品到亳来朝贺,表示臣服于汤。就连远居西方地区的氐人和羌人部落也都前来朝见。数月之间,就有“三千诸侯”大会于亳。

400多年前夏禹建国时,在涂山大会诸侯时,“执玉帛者万国”。经过400多年的发展,这些上万的“诸侯”由于兼并、融合,到汤建国时,只有“三千诸侯”。但是,这时商汤统治的地域却远比夏禹时要大得多。

汤对前来朝贺的诸侯都以礼相待,自己也只居于诸侯之位,表示谦逊。“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也就是在“三千诸侯”的拥护下,汤做了天子,告祭于天,宣告了商王朝的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也就是在汤灭掉了夏桀之后,建立起来的。

◎故事感悟

“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商汤开创大商基业的艰辛。正是凭着这种排除万难、为民造福的精神,才使我们中华文明的历史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史海撷英

鸣条之战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兴兵讨伐夏朝。战前,商汤举行了隆重的誓师仪式,《尚书·序》中记载: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

誓师后,商汤选出良车70乘,“必死之士”5000人,并联合各方国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夏朝都城以西突袭夏都。夏桀仓促应战,西出拒汤,同商汤军在鸣条展开了决战。

决战中,商汤的军队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后,归依于属国三朡(今山东省定陶县东一带)。商汤乘胜攻灭了三朡,夏桀又率少数残部逃往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不久后便病死了。

商汤回师西亳(今河南省偃师市西)后,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3000多名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之主地位,夏朝正式宣告灭亡。

◎文苑拾萃

九 夷

九夷是指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也指其所居之地。《论语·子罕》中记载:“子欲居九夷。”何晏集解引马融曰:“东方之夷有九种。”

《后汉书·东夷传》中说:“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明朝袁衮的《远游赋》也称:“昔孔圣之周流兮,居九夷而弗陋。”

还有一说指玄菟﹑乐浪﹑高骊﹑满饰﹑凫更﹑索家﹑东屠﹑倭人﹑天鄙。见《尔雅·释地》“九夷”疏。

姬昌开创周王朝

◎欲为天下第一等人,当做天下第一等事。——胡居仁

周文王姬昌(公元前1152—前1056),即商殷西伯侯,季历之子。昌之生母为挚任氏之中女太任,有贤名。《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季(历)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死后谥为文王。文王能“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亶父)、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西伯能遵从先人之法,继承祖先的业绩,礼贤下士,日益强盛。殷纣王恐其不利于己,将其囚于羑里。闳夭以有莘氏美女及奇物宝马献给殷纣,纣“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以后西伯昌先后征伐犬戎、密须、耆国、崇国等国,并自岐迁都于酆(今作丰,今陕西西安市户县),为讨伐商纣作积极准备。他死后,太子发继位,是为周武王。武王完成了文王讨伐商纣的遗愿。

姬昌是我国商末时期西方诸侯长季历的儿子。商纣时期, 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他积善行仁,政化大行,仿效祖父古公亶父和父亲季历制定法度,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士,把岐山下的周族根据地治理得很好。

在治理岐山期间,姬昌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也就是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而且,商人往来做生意都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等;实行裕民政策,征收租税有节制,从而令农民有所积蓄,以刺激劳动的积极性。对外,姬昌积极招贤纳士,许多外部落的人才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后归附姬昌部下称臣。

姬昌自己的生活也十分勤俭,穿普通人的衣服,吃粗茶淡饭,还亲自到田间与老百姓一起劳动,兢兢业业地治理自己的国家。岐周在姬昌的治理下,国力日益强大起来。

西周国力的日益增强壮大,让商纣王朝开始感到不安。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于是,纣王就把姬昌拘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县)。

姬昌在被囚禁过程中,精心致力“演易之六十四卦,各为彖”。周臣闳夭等人为了营救姬昌出狱,便搜求美女、宝马、珠玉等献给纣王。纣王见了大喜:“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此之多!”于是下令赦免姬昌出狱,还赏给他弓、矢、斧、钺等,并且授权他讨伐不听命的诸侯。这就是史书中说的周文王“羑里之厄”。

姬昌出狱后,下定决心灭掉商朝。于是,他一面向纣王进献土地,请求免除酷刑,取得信任;一面又访贤任能,壮大国力。

有一次,姬昌在到渭水河边打猎,巧遇年已垂老、怀才不遇的姜尚在水边钓鱼。姬昌与姜尚谈话,相互谈得很投机,同时姬昌还了解到姜尚确有真才,便让姜尚与他同车而归,立以为师,共同筹划灭商策略。

据《尚书大传》中记载,姬昌在位的最后七年中,做了六件大事。

第一年,他调解了虞芮两国的纠纷。据《诗经·大雅·绵》篇注说:虞芮两国看到周国是“耕者让其畔,行者让路”,“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一派君子之风。两相对比,内心感到十分羞愧,回国之后虞芮两国都主动将所争之地做了闲田处理,纠纷从此解决。

第二年,姬昌出兵讨伐犬戎,战败西戎诸夷,灭了几个小国。

第三年,姬昌攻打密须(在今甘肃灵台县),解除了北边和西边后顾之忧。

第四年,“西伯戡黎(在今山西黎城县)”。

第五年,姬昌率兵伐邗(在今河南沁阳县)。戡黎、伐邗实际上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

第六年,姬昌灭掉了崇国(在今陕西户县境),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建立丰京(在今陕西长安县沣河西岸)。《诗经·大雅》中载:“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接着,姬昌又向南扩展自己的势力,一直扩展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而此时的殷商已经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了。

然而,就在这大功垂成之际,姬昌不幸死去。《尚书·无逸》和《吕氏春秋·制乐》都说他享国50年,称王前立国43年。死后葬于毕(指陕西长安县与咸阳之间渭水南北岸,境域较广)。

周文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名君圣人,被后世历代所称颂敬仰,《诗经·大雅》中有颂诗。

◎故事感悟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报任安书》中这几句话充分展示周文王的贤才,他在极困难的情况下,艰苦创业,为开创周朝基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美名传于后世,令人敬仰!

◎史海撷英

周朝的政治制度

周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分封制。周朝在灭掉商朝后,国王便大搞分封,将王族与功臣分封到国家的各个地方,建立起众多的诸侯国。随后,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又建立起了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各个诸侯国围绕的奴隶制王朝,同时还建立起一套无孔不入的礼乐制度,形成一个秩序井然的奴隶制国家。

西周的官制比较繁杂,在周王左右,辅佐的有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还有三事官(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诸侯和方国、部族)和卿事寮等。

周王朝官员为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太工、掌占卜的太卜,合称六卿。六卿的僚属总称为卿事寮。

周王朝还有掌管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管百工职事的司空、掌管军赋军政的司马、掌管版籍爵禄的司士和掌管刑罚的司寇,合称五官。

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有道、辅、弼、承的四辅,还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阍者、门尹、司王宥、火师、水师、大酋、太仆、御、右、萃车、趣马、师氏、虎资、舆人、医、艺人、隶人、太子宫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