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节:气节如山
20084700000014

第14章 士可杀不可辱(4)

在狱中,何功伟严守党的秘密,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经受了严刑拷打的考验,识破了敌人的劝降伎俩,挫败了敌人的感化阴谋,严词拒绝了敌人高官厚禄、出国留学等所谓“自首”条件。他还赋诗填词,谱写了《狱中歌声》:“我热血似潮水的奔腾,心志似铁石的坚贞。我只要一息尚存,誓为保卫真理而抗争……”他用歌声作为鼓舞战友同敌人斗争的武器。面对敌人先后十余次利用亲属到狱中劝降,何功伟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儿献身真理,早具决心,苟义之所在,纵刀锯斧钺加诸颈项,父母兄弟环泣于身前。此心亦万不可动,此志亦万不可移。当局正促儿‘转变’,或无意必欲置之于死,然揆诸宁死不屈之义,儿除慷慨就死外,绝无他途可循,为天地存正气,为个人全人格,成仁取义,此正其时。”他在给妻子的诀别书中写道:“告诉我所有的朋友们,加倍地努力吧!把革命红旗举得更高。好好地教养我们的后代,好继续完成我们未尽的事业。”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为理想、为党的事业献身的浩然正气。

1941年11月17日,何功伟被敌人押到恩施方家坝后山五道涧刑场。在临刑的百余级石板路上,敌人放言只要何功伟回一回头就不杀他。但遍体鳞伤、拖着沉重脚镣的他义无反顾,高唱《国际歌》慷慨就义,时年26岁。

◎故事感悟

高官厚禄前不动摇,威逼利诱下不低头,这是共产党人何功伟革命生涯的光辉写照。青山环绕,绿水幽幽,战争的硝烟已离我们远去了,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每一位烈士亭参观者的心中默默传递着……

◎史海撷英

宜昌沦陷

1940年,中日又一场大战在湖北打响。日军调集了步、骑、炮、工兵、辎、坦克和飞机,还有氢气球助战部队等诸多兵种,合成兵力20万人参战。在40多天的时间里,日军三面合围攻打枣阳,突袭襄阳,继而兵分两路向南进犯,连占数城,烧杀抢掠弃城南去。另一支部队渡过汉水,西攻宜昌。三路日军闪击宜昌,宜昌沦陷,战事暂告平息。

日军称此战为宜昌作战,中国五战区的官兵在李宗仁和陈诚的指挥下,与进犯之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中国抗日军队称这一战役为枣宜会战。

◎文苑拾萃

何功伟、刘慧馨烈士陵园

湖北省恩施市小渡船办事处方家坝村是何功伟、刘惠馨二烈士被囚禁就义的革命纪念地和烈士陵园。

解放后,方家坝成为全市人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场所。每逢清明时节,广大干部、职工、学生及群众纷纷到此悼念烈士英灵。烈士的亲属及战友们也常来此寄托哀思,以慰忠魂。1994年该处被州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州、市两级政府拨款近3万元,对原囚禁何功伟烈士的房屋进行了抢救性维修,其房屋产权收归国家管理。

为了进一步搞好革命纪念地的建设,恩施市将方家坝原何功伟烈士囚禁处按原样修复,恢复原拆除的两间房屋、院落、槽门,新建围墙;修通何功伟、刘慧馨二烈士就义处的道路;在杨家老屋举办烈士生平事迹图片陈列展览,完善美化周边环境。

2002年,何功伟、刘慧馨二烈士遗体从五峰山迁至方家坝,建立了烈士陵园。

狱中的壮歌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张剑珍(1911—1931年),1925年参加农会和妇女协会,发动妇女开展减租减息运动;1928年到八乡山参加赤卫队,当宣传员;1930年春参加中国共产党;1930年11月在突围时被捕。在审讯中,张剑珍虽被打得皮开肉绽,却始终没有泄露半点革命机密。1931年张剑珍英勇就义。

1931年端午节的前一天,粤东五华县城关东山和北关的山头上,东西南北各条街口布满了军警岗哨。小山城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

上午9点刚过,一位遍体鳞伤、戴着手铐脚镣的年轻姑娘在荷枪实弹的军队押送下,一颠一跛地向东门方向的刑场移动。人民群众潮水般地涌在街道两旁,怀着悲痛的心情,默默地向这位姑娘告别。

她就是驰名东江,年仅20岁的红军宣传员张剑珍。

1929年冬,东江红军第四十六团成立,张剑珍为团宣传员。她活跃在枪林弹雨的火线上,用革命的思想、用战斗的歌声鼓舞士气,动员群众,瓦解敌军。

11月,五华县反动武装大举进犯华、丰红色区域。

11日,五华县警大队长张九华,纠集反动军警700多名向双华地区进犯。红军决定诱敌深入,围而歼之。张剑珍带领一个宣传组在我伏击圈内碧石岗高地进行火线宣传,鼓动和瓦解敌军。当敌军进入到碧石岗山下时,张剑珍和宣传组的同志们朝山下的敌军喊话,唱了一首《劝白兵兄弟歌》。

嘹亮的歌声在山谷中回荡。山下行进的军队有许多人停住脚步,侧耳静听。张九华见状暴跳如雷,大骂道:“共产嬷,给我打!”

随着一阵阵激烈的枪声过后,歌声又响起来,此起彼伏。张九华打了好一阵,见没什么动静了,便下令军队继续前进。当敌军全部进入我伏击圈时,指挥部立即发出攻击信号,一时间枪声、杀声震天,红军赤卫队向敌军发起猛烈的攻击。敌军乱成一团,纷纷丢枪逃命,缴械投降。这一仗打死打伤敌军100多人,缴获200多支枪。反动头子张九华狼狈逃回县城。

张剑珍坚强、勇敢的斗争精神深受红军和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喜爱,人们称她为“铁姑娘”。

1930年5月,张剑珍在红十一军政治部任宣传员,同年11月被派往紫金县龙窝地区开展工作。她与四位同志从八乡山出发,途经紫金县秋溪附近一个小村庄时,由于当地反动分子告密,遭到县警大队的包围。张剑珍等人英勇抗击敌人,终因弹尽无援,不幸被捕。

她被押回五华县,关在县监狱里。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张剑珍正气凛然,不屈不挠。她编唱歌谣痛斥反动狱卒。

反动狱卒气得恶狠狠地说:“如果再嘴硬,将你剥皮抽筋!”张剑珍毫不畏惧,针锋相对地仍以唱歌来还击。

反动头子张九华企图从张剑珍口中得到党和红军的机密,他见硬的不行,又挖空心思威逼利诱。他得知张剑珍是张守忠的胞妹,便把张守忠叫来劝她。张守忠来到监狱,以兄妹之情劝说剑珍自首,被严词叱责,只好溜走。

张九华说:“我就不信共产党人会那么硬!”

第二天,他叫人把张剑珍押到公馆。他先打躬作揖,怪声怪气地说:“姑娘,你年纪轻轻的,闹什么共产啊!只要你能改过自新,我纳你为妾,共享荣华富贵。”张剑珍一听,怒火万丈,作歌大骂张九华。

此时张九华装作若无其事地说:“你不愿意就罢了,何必发火?你若说出谁是共产党,他们那些人都在哪里,就赏你白银两万两。”

张剑珍又用严词痛斥敌人。

张九华见威逼利诱不成,便对张剑珍下了毒手。1931年6月19日,张剑珍被杀害于华城雷公墩。她临刑前唱道:

人人喊(我)共产嬷,死都唔(不)嫁张九华;

红白总要分胜负,白花谢了开红花!

张剑珍壮烈牺牲了,这首就义歌却一直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并被编入了1959年出版的《革命烈士诗抄》中。

◎故事感悟

张剑珍坚信共产主义真理,宁死不屈,拒不投降,显示了共产党员的崇高革命气节和坚强意志。

◎史海撷英

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中即提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这是由土地革命政策向减租减息政策转变的开始。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并列入随后公布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至此,减租减息的政策基本确定。洛川会议以后,减租减息政策开始在一些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起来。

◎文苑拾萃

《革命烈士诗抄》

《革命烈士诗抄》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的诗词选集。由萧三编辑,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62年增订再版。《诗抄》共收录89位烈士的194首诗词。包括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邓中夏、彭湃、恽代英、何叔衡、方志敏、王若飞、叶挺、殷夫、柔石、张剑珍等人的作品。诗词体式多样,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先烈的浩然正气、崇高节操和奋斗精神。

铁骨铮铮赵尚志

◎堂堂七尺躯,勿使污青史。——陆游

赵尚志(1908—1942年),辽宁朝阳人,抗日将领。1925年赵尚志入黄埔军校学习;1934年2月历任东北抗日联军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等职。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率部袭击梧桐河警察分驻所的战斗中被内奸打伤,受伤昏迷后被日军逮捕杀害。

赵尚志是著名的东北抗日民族英雄。他一生坎坷,百折不挠,在对敌战斗中骁勇善战,中共中央发表的《八一宣言》中赞扬他是“民族英雄”。他英勇抗击日寇的业绩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

1925年,赵尚志考入哈尔滨许公工业学校,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当年夏天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早期党员之一,在学校被推选为学生会会长。同年秋天因为搞学生运动,他被学校开除。不久,经中共哈尔滨特支书记关丽石介绍他考入黄埔军校,为第五期学员。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开始“清党”,党派他回东北负责学运工作。赵尚志曾两次被奉系军阀逮捕入狱,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利诱,未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就这样,他度过了三年多的狱中生活。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退往关内,赵尚志获释出狱。不久满洲省委任命他为省委军委书记,负责领导抗日武装工作。当时他化名李育戈,在共产党领导的巴彦游击队工作。在一次战斗中,他负伤失去左眼。1934年3月末,满洲省省委联络了20余支抗日义勇军,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他被推选为司令。后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他任司令。

1935年4月,根据满洲省委紧急通知精神,赵尚志当选为北满临时省委执行委员会主席。1936年1月,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成立,赵尚志任总司令。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剿,开辟小兴安岭和嫩江平原新游击区,赵尚志率300名战士西进,纵横千里,经历大小百余次战斗,打乱了日伪军的“治安肃正计划”,后来,人们赞誉他为“中国的夏伯阳”,从而开辟了清原、木兰、巴彦、铁力等10余县为根据地。在根据地里,建立了小型兵工厂、被服厂、仓库和军医院,还建立了政治军事干部学校,他担任校长。此时,他领导的部队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