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节:气节如山
20084700000020

第20章 一生坚守正气(2)

◎故事感悟

为了表示自己的气节,竟然切断自己一根手指,这种气魄非常人能及。南霁云的身体虽然倒下了,但是他那正气凛然的形象却屹立不倒!

◎史海撷英

张巡草人借箭

安史之乱时,叛军不断攻城,张巡组织兵士在城头上射乱箭把叛军逼回去。但是,日子一长,城里的箭用完了。为了这件事,张巡异常心焦!

一天深夜,雍丘城头上黑魆魆一片,隐隐约约有成百上千个穿着黑衣服的兵士,欲沿着绳索爬下墙来。这件事被令狐潮的兵士发现了,赶快报告主将。令狐潮断定是张巡派兵偷袭,就命令兵士向城头放箭,一直放到天色发白,叛军再仔细一看,才看清楚城墙上挂的全是草人。

那边雍丘城头,张巡的兵士们高高兴兴地拉起草人。那千把个草人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兵士们粗粗一点,竟有几十万支。

◎文苑拾萃

哀三城(节选)

释居简

话头讲明有定见,不与奸谄相因循。

犬戎日众我日寡,貔貅乍屈还乍信。

贺兰饱鲜芳醉醇,啮指不仇南霁云。

恸哭秦庭不肯援,有严玉帐无分兵。

借令空弮可持满,飞镝已飞风中鸣。

三城父兄一时陷,况复骨肉怀亲亲。

有生必死死有所,此死可羞尸素群。

矜韬衒略谩蠢蠢,妒功嫉效徒逡逡。

幸灾之迹弗容掩,不掉之尾何足云。

乡来益昌倡大义,阿源流芳千载荣。

胜天倘可恃人众,公道莫于行路听。

后先忠节贯日星,野史孰愈良史真。

胡铨请斩秦桧

◎一生无媚骨,至死不饶罪。——陈毅

胡铨(1102—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胡铨为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进士,历任抚州军事判官、枢密院编修官,因上疏劾秦桧主和议误国,被贬。秦桧死后,诏为工部侍郎,后以资政殿学士致仕。铨移衡州,寓居西湖寺,与衡士讲学,周览衡岳之胜。传世著作有《澹庵集》100卷,《宋史》374卷。

绍兴八年(1138年),宋高宗任用被金人收买的奸臣秦桧为宰相兼枢密使,从此,这一对昏君奸臣便沆瀣一气,向金人乞和。

当时秦桧指派亲信王伦出使金国,表达议和之意,并请求金国派遣使者前来具体商谈议和之事。同年10月,金派人携国书与王伦同来临安。

金国使臣来到临安后骄横跋扈,他们把南宋当做金国的一部分,要求宋高宗赵构脱下皇袍,改穿臣服,跪拜在金使脚下接受金人的“诏书”,而且提出非常苛刻的和谈条件,要南宋对金纳贡称臣,每年向金献上25万两银、25万匹绢。

消息传出后,时任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忧心如焚,他要上书高宗,斩除奸臣,以兴国家。只听他一声大吼:“拿纸墨来!”

纸墨端了上来,胡铨在纸上纵笔直书,写下了历史上著名的,至今读来依然感人肺腑、痛快淋漓的奏疏《戊午上高宗封事》。

第二天,高宗又像往常一样,懒洋洋地走上殿来,对文武百官说:“有事奏上,无事退朝!”这时胡铨从文官中走出:“臣有奏本!”

高宗接过奏本,打开一读,不由得脸上变了颜色。

胡铨在奏疏中指出:王伦是一个卑鄙小人、市井无赖,全因秦桧瞎了眼,让这种人出使金国,才招来了金使到我朝骄横跋扈。金使此行,包藏祸心,是要亡我南宋,因此,不斩王伦,国家的前途将一片渺茫。文章还以大量的事实揭露了奸相秦桧卖国求荣的罪行,指责秦桧不仅不能辅助高宗成就大业,反而把高宗推向了向金国俯首称臣的境地,应该将秦桧斩首,将头颅悬挂在金使居住的地方,以平天下人之愤!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并以军事力量向金国问罪。

他声明:自己“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如果高宗软弱,不报国仇,不恤民情,不斩秦桧,甘向金国称臣,自己宁愿赴东海而死,也决不在金国奴役下的小朝廷苟且偷生。

这份被称为“斩桧书”的奏疏一经传出,立刻引起强烈反响。宜兴进士吴师古迅速将此书刻版印行,南宋上至官吏下至百姓争相传诵。

金人闻讯后也急忙以千金购得此书。读后君臣失色,连连惊呼:“南宋有人”,“中国不可轻”。

昏庸的高宗赵构和奸相秦桧看到“斩桧书”后,惊恐和愤怒达到极点。他们以“狂妄上书,语言凶悖,仍多散副本,意在鼓动,劫持朝廷”的罪名,革去胡铨官职,流放到广东去了。

此后20年,金国不敢贸然举兵进攻南宋。25年后,金国使者再次来到临安时,仍然怀着忐忑之心打听胡铨的情况。

◎故事感悟

胡铨一生忠诚、正直、爱国,《戊午上高宗封事》正是他坚守正气、嫉恶如仇的见证。他的事迹和精神当与岳飞、文天祥一样,永垂青史。

◎史海撷英

胡铨赴前线作战

隆兴二年(1164年),胡铨升任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当时,金兵向商、秦之地进发,楚荆、昭关、滁等地先后失守,只有高邮守臣陈敏顽强地拒敌于射阳湖(今江苏东部)。

形势十分危急,胡铨一面上表弹劾拥兵不救的大将李宝,敦促他迅速出师救援;另一方面又亲自带兵上前线抗金。时值严冬腊月,河水冻结,胡铨身先士卒,手持铁锤下河击冰。将士们深受鼓舞,一鼓作气,奋勇作战,终于击退了金兵的入侵。

◎文苑拾萃

吊岳飞诗

胡铨

匹马吴江谁著鞭,惟公攘臂独争先。

张皇貔貅三千士,搘拄乾坤十六年。

堪悯临淄功未就,不知钟室事何缘。

石头城下听舆论,百姓颦眉亦可怜!

南宋遗民郑思肖

◎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格言

郑思肖(1241—1318年),宋末诗人、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连江(今属福建)人。郑思肖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他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以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

郑思肖是宋元之际一位非常有民族气节的诗人和画家。

郑思肖20岁左右的时候是太学优等生,但他并未因此走上仕途,而是随父寄居杭州西湖畔。

元兵大举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直扣宫门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怒斥尸位素餐与者恃权误国,要求革除弊政,重振国威,抵抗元军。结果上书被扣压,并未上报。其实就是报到皇帝案头,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郑思肖痛心疾首,多次迁居,最后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改字忆翁,号所南(因肖是宋朝皇帝姓中的构成部分,忆翁和所南也都有怀念赵宋的意思),以示不忘故国。他学习古人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精神,不服蒙元的统治,不与蒙元合作,自称“孤身”;并毅然与过去来往较多、但已降元的大画家赵孟 绝交。

郑思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日常安坐和休息必面向南,以示忠于故国。

郑思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有人问其原因,郑思肖回答说:“土地为人夺去,哪里还有土地?”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感佩!

郑思肖善画梅,喜咏菊。他曾有一首《画菊》诗,前两句:“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歌颂菊不随俗不媚时的精神。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拒物言志,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故事感悟

一首《寒菊》,句句都铿锵有力,行行都气节如山。这是郑思肖民族气节的写照,也是对他坚毅不屈的歌颂。

◎史海撷英

郑思肖居住过的地方

1278年11月,宋降将张弘范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袭击文天祥。文天祥兵败被擒。是年,郑思肖自望信桥迁居皋桥,继而又复迁望信桥。这一年,郑思肖38岁,完成了《心史·大义集》的编纂。

郑思肖14岁移居苏州,78岁终老,在郑思肖64年的寓居生涯中,前24年间共有7次迁居,先是居于苑桥,后迁往条坊巷、黄牛坊桥、采莲巷、仁王寺、双板桥、望信桥、皋桥,旋即又复迁望信桥。

◎文苑拾萃

飘零

郑思肖

飘零书剑十年吴,又见西风脱尽梧。

万顷秋生杯后兴,数茎雪上镜中须。

晴天空阔浮云尽,破屋荒凉俗梦无。

唯有固穷心不改,左清右史足清娱。

鲁迅舍身悼亡友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鲁迅(1881—1936年),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的代表作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等。

在蒋介石统治的旧中国奉行特务政治,对敢于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民主人士,能抓的抓,不能抓的就采取暗杀的手段杀掉。

1933年6月,蒋介石指使特务在上海公然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会长兼总干事杨杏佛杀害了。消息传出,整个社会为之愤怒、震惊。

鲁迅和其他民权保障同盟的主要成员宋庆龄、蔡元培等人都收到了特务的恐吓信。在特务暗杀的黑名单上也有鲁迅的名字,许多人都为鲁迅捏一把汗,劝他暂时躲一躲。

对于反动派的暴行,鲁迅没有躲,反而毅然地坚持他那“硬骨头”精神,勇敢面对屠刀。他决定前去万国殡仪馆参加杨杏佛的葬礼,并且破例出门不带钥匙,表示为伸张正义有去无回,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他说:“怕什么,杀死一个杨杏佛,会有更多的杨杏佛;杀死鲁迅,同样会有更多的鲁迅,而且比这个鲁迅更有力。”

鲁迅夫妇准时出席杨杏佛葬礼。夫人许广平非常替鲁迅的安全担心,一出门就紧随鲁迅左右,随时准备用自己的身体挡住突然射来的罪恶子弹。而鲁迅却说:死一个就够了,何必再赔上一个。他硬逼着许广平分开走,免得一起遇害。

特务们非常心虚,害怕对杨杏佛的哀悼会唤起更多人民的觉醒,也准备再制造血案,所以,万国殡仪馆里里外外布满了特务。

鲁迅的出现是特务没有预料到的。他们惊慌失措,一时不知该怎么办。

特务们偷偷打量鲁迅,不觉有些吃惊。他们听到的宣传是,鲁迅如何有钱,每月领苏俄上千的津贴,又怎样的“可恶”,专门“欺骗”青年人。而眼前的鲁迅却是一个穿着补丁长衫、半旧的球鞋,相貌威严中含慈祥的老人,说他像个正直的穷学究倒比较合适。但是这个老人身上透出一股无形的力量,尤其是那双锐利的眼睛,像是一眼就能看透你的五脏六腑。特务们握着枪把的手颤抖了。

也许是由于鲁迅在国外威望很高,暗杀了他不好收场的缘故,反动派没敢贸然下手。

送殓回来,鲁迅满腔悲愤,挥笔写下了《悼杨铨》:

岂有豪情似旧时,

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

又为斯民哭健儿。

◎故事感悟

毛泽东曾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就能感受到他那威武不屈、正气凛然的光辉形象。正所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不愧为我们中华的“民族魂”!

◎史海撷英

鲁迅弃医从文

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两年后他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希望毕业以后回国救治像父亲一样被耽误的病人。在仙台,他虽然也遇到了像教解剖学的藤野严九郎先生那样关心自己的老师,但也不时受到歧视;特别是有一次课堂里放映记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看到一个替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旁边竟站着一群中国人在围观。鲁迅受到极大刺激,由此觉悟到医治精神上的麻木比医治身体上的病弱更为重要,改变中国第一要务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当推文艺。

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他和朋友们热烈地讨论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的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在哪?并于1903年、1907年、1908年公开发表了第一批论文,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思想,呼唤“精神界之战士”。

◎文苑拾萃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

鲁迅

之一:

谋生无奈日奔驰,

有弟偏教各别离。

最是令人凄绝处,

孤檠长夜雨来时。

之二:

还家未久又离家,

日暮新愁分外加。

夹道万株杨柳树,

望中都化断肠花。

之三:

从来一别又经年,

万里长风送客船。

我有一言应记取,

文章得失不由天。

毛泽建视死如归

◎气节是人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力量。——格言

毛泽建(1905—1929年),湖南湘潭韶山人,从小过继给毛泽东的父母做女儿。毛泽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夏,受党指派她与丈夫、共产党员陈芬在衡阳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11月她担任中共衡山县委组织和妇运委员。1928年初,她参加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担任耒阳县游击队队长。

16岁时,毛泽建就跟堂兄毛泽东一起学习革命理论并投身革命,20岁便当上了游击队队长。

1928年,在夏塘铺的一次战斗中,毛泽建和爱人陈芬不幸陷入敌人的重围,因寡不敌众,先后被捕。

不久,不幸的消息传来了:25岁的陈芬在耒阳敖山庙惯武桥上英勇就义。灭绝人性的反动派把陈芬的头割下,装在笼子里挂在耒阳城头“示众”三天。

毛泽建听了,满怀悲愤地说:“我决心继承先烈的遗志,踏着战友的血迹,与敌人斗争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