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廉:廉不妄取
20085400000010

第10章 廉明理政(4)

清廉之名传邻国

◎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唐·张继

刘大夏(1436—1516),字时雍。华容(今湖南省华容县)人。20岁时参加“乡试”中第一名,登天顺八年进士。明成化十九年升为福建右参政,以政务清明而闻名。

明弘治六年(1493)春,黄河在张秋镇(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决口,明孝宗下诏书广求有才能的官吏前往治理。吏部尚书王恕等大臣推荐了刘大夏。于是,明孝宗下诏将刘大夏从广东右布政使任上调回,授以右副都御史之职前往治理黄河决口。

刘大夏到任后,经过调查后决定,先从黄陵冈浚通贾鲁河(在今河南境内),又浚通孙家渡和四府营的上流,以分减水势;同时又从胙城起经东明、长垣到徐州,筑起了一条长360里的长堤。黄河决口的水患被消除,“张秋镇”也从此改名为“安平镇”。明孝宗对刘大夏的才能大加赞赏,将他召回京城任左副都御史,后又任户部左侍郎。

弘治十年(1497),明孝宗命刘大夏兼左佥都御史,前往宣府镇筹办军粮。临行前,尚书周经提醒他说:“边塞上有权势家的子弟,以买卖粮食牟取私利,你在处理这件事上不要因过于刚直而招祸。”大夏回答道:“处理天下的事情,要以理服人而不能以势压人。等我到了那里后再想办法对付吧。”

以往边塞上收购粮草有个规定——粮食够千石、饲草够万束才收。一般百姓没有如此大的数量,因此,宦官、武臣家便得以操纵粮草市场牟取暴利。刘大夏到任后,下令宣布:有粮十石、有草百束以上都可以收购。这一政令打击了牟取暴利的权势之家,使边境地区的百姓得到了实惠。百姓欢欣鼓舞,纷纷前来交售,不到两个月时间,军粮就储备充足了。

第二年秋天,刘大夏三次上疏称病请求辞官归家。获准后,他便在东山下修了间草屋,闭门读书。过了两年,由于朝中大臣不断推荐,明孝宗又起用刘大夏,任右都御史,总制两广军务。当接旨后,他只带了两个家童上路赴任。两广的百姓原来就敬佩他为官清正,当听到他总制两广军务的消息后,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地相庆贺。刘大夏为了使政务清明,放弃了按需要供应他东西的特权,并禁止内外镇守军官私自役使士兵。在他任职期间,两广的盗贼也逐渐减少了。

弘治十五年(1502),刘大夏被拜为兵部尚书,他屡次上疏推辞,明孝宗不许。明孝宗召见时问他为何多次称病不受诏,他谢罪回答说:“臣年老多病。臣私下看到现在天下民穷财尽,如果发生预料不到的事情,责任就在兵部。我自量力不胜任,因而辞谢。”明孝宗听后默然不语。这一年的六月,他又向明孝宗上疏陈述兵政“十害”,并请求卸任归乡。明孝宗不许,命令他将应革除的弊端详细写明上奏。

于是,刘大夏将军队中存在的弊端一一上奏。明孝宗见到奏疏后,在宫中便殿召见他,问道:“你上次说天下民穷财尽,自从太祖开国以来,征收租税一直固定不变,为什么现在会变成这样呢?”刘大夏回答说:“正因为有些征敛不都是固定不变啊。比如现在陛下每年要广西进献铎木,要广东进献药香,仅这两项费用就以万计,其他的就可想而知了。”

明孝宗又问军队的情况,刘大夏说:“军队的贫困同百姓一样。”

明孝宗不解地问:“军士驻防时每月都发粮饷,行军也有粮饷,为什么会变得同百姓一样穷困呢?”

刘大夏很激动地回答说:“士兵的粮饷一大半被将帅们侵占克扣了,怎么能不穷困呢?”

明孝宗听后长长地叹息,说:“我坐江山这么久,竟不知道天下军民如此穷困,有何面目为人主!”于是下诏书清除这些弊端。

刘大夏忠诚厚道,得到明孝宗的赏识。他献身国事,经常受到权臣和奸佞小人的压制。明孝宗死后,明武宗继位。他奏请明武宗仔细核实大臣家招募的勇士,此举引起宦官刘谨的怀恨。当时,朝臣中刘宇、焦芳向刘谨进谗言说:“抄了刘大夏的家,他家的财产当边防军费可用十二三年。”后来刘谨找借口将刘大夏关进监狱,本想处死他,但由于都御史屠滽和大学士李东阳全力营救,刘谨也派人了解到刘大夏家中贫无一物,所以他才免于一死,被发配到边关去戍边。五年后,刘大夏赦归。刘谨被诛后,刘大夏官复原职,不久他便告老还乡了。

刘大夏为官多年,以清廉闻名。他曾经说:“居官以正己为先。不仅应当杜绝私利,也应当使清廉的美名流传。”他还说:“人一生的是非功过,只有到死后才有公平的结论;一日不死,担忧因做错事而受到别人指责的心情也一日不会停止。”当刘谨派军校去逮捕他时,他正在家中的菜园里干活,听到传讯令后,只到房中带了几百钱,就跨上毛驴随同前往。五年后被赦免归家,仍然过的是耕读生活。

刘大夏的一个任巡抚的门生,听说他已经回家,便从百里之外赶来拜见他。这位巡抚大人来到村头,看见一位老农正在田里扶犁耕地,便上前说:“请问老丈,这村里有位刘尚书,他家在哪处?”农夫抬头看了看这位巡抚,便引他走进一处农舍,进了堂屋后,才说:“我就是刘大夏。”巡抚这才认出是恩师,纳头便拜。

有一年,朝鲜使者来中国,住在鸿胪寺宾馆里,遇到一位姓张的人,在闲谈中知道他是刘大夏的同乡,便询问刘大夏的身体是否健康,并说:“我国听到刘大夏先生的大名很久了。”有一年安南使者来时也问:“听说刘尚书去戍边,现在在哪里?”刘大夏受到邻国人如此敬重,也说明他清廉的美名早已传遍四方。

◎故事感悟

刘大夏勇于为民做主,为民办好事、办实事。他清明廉洁,甚至于退休后要扶犁耕地,这在古代的官吏中是极其少见的。刘大夏廉明的作风影响深远,为后人所称道。

◎史海撷英

弘治中兴

明孝宗朱佑樘由于幼年时期生活坎坷艰难,故而身体一直羸弱多病。但是,孝宗即位后却勤于政事,不但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

与此同时,孝宗还重新开设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并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外的时间,与内阁大臣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国家政事。

明孝宗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一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这段时期后来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

◎文苑拾萃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只有一个妻子的皇帝

中国皇帝的一大特点就是妻子妃嫔多,所谓一夫一妻似乎永远都与封建皇帝无关。其实,在几百位皇帝当中,还真有一个一生只娶了一个妻子,他就是明孝宗朱佑樘。明孝宗皇帝与张皇后两人感情极好,因此也没有其他妃嫔,只有四个级别较低的夫人。

孝宗和张皇后两人每天必是同起同卧,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朝夕与共。孝宗和张皇后生有一个独子,也就是后来荒唐透顶的武宗朱厚照。孝宗身体不好,晚年曾想革除积弊,倡导新政,可惜英年早逝。孝宗临死前曾叹道,再给我几年,太子就成熟了。可惜这个太子太爱玩了,即位后给明朝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张居正颁布《给驿条例》

◎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唐·吴兢

张居正(1525—1582),汉族,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伟大的政治家。16岁中了举人,23岁中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万历初年,代高拱为首辅。万历十年(1582)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二年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提起历代的名臣,人们就会记起明代的张居正。张居正48岁时当上了明神宗的内阁首辅(即宰相)。那时,神宗皇帝朱翊钧才十岁,尚不能主政,全靠一班文武辅佐。张居正既是皇帝的老师,又是文武百官中首屈一指的大员,真可以称得上权倾朝野。他虽身居高位,却始终清廉如一,尽心尽意地辅佐皇上,勤勤恳恳地处理国家大事。

张居正在位期间,曾一度发现有些以出公差为名办自己私事的人;有些人不按规定乘车马、住驿馆、用客饭;还有些人趁出外办事之机,大肆收受人家的财物。因此,国家差旅费开支大增,百姓怨气冲天,影响恶劣。

面对这种情况,张居正决心整顿此风,特制定了一部《给驿条例》,其主要内容是:

一、官员出门办私事,不得乘坐公家的车马,不得住驿馆。

二、官员出门办公事,不得借故绕道远行去探望亲友,要严格按级别乘车、住房、用餐。

三、官员出门办事,不得私自接受他人的礼物。

四、官员出公差要有主管部门的出差证明,公事办完后应将其交回以备查。

张居正将《给驿条例》在全国颁发,要求无论是朝中大员,还是地方小吏,一律要按条例办事,如有违反,一定严办。

就在《给驿条例》颁布后的不久,张居正的父亲在湖北江陵过寿。父亲过寿,儿子本应前去庆贺。但张居正日理万机,实在无法前往。有人提议备厚礼派手下人代张居正去贺寿,但他婉言谢绝了,最后只派了一个仆人,带了点薄礼,骑了头自家的毛驴上路了。临行前,他一再嘱咐仆人沿途要住客店,不准住驿馆,不准张扬,更不得接受地方官员的礼物。

后来,张居正的弟弟得了病,需回乡调养。保定巡抚张卤欲巴结张居正,正愁没有机会,知道此事后便动了一番心思。他主动登门探病,并亲自为张居正的弟弟送上一张出差证明。有了这张出差证明,张居正的弟弟就可以享受出差待遇。

张居正知道后,把弟弟狠狠批评了一顿,并马上派人把证明退了回去,还附信批评张卤。信中写道:“我弟弟南归养病,纯属私事。《给驿条例》你也清楚,要想让条例落到实处,我们这些为官者要以身作则,作出表率。今后一旦发现我家人有违反条例的,请你依法处置,不要留丝毫的情面。如你不这样做,实际上是加重了我的罪过。”张卤读后,深为敬服。

◎故事感悟

张居正颁布《给驿条例》不仅在于律己,更在于律人,遏制官场直接或变相行贿的歪风邪气。更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弟弟犯错,也依法惩治。从上述例子可看出张居正位高权重却不谋私利,廉明理政的高尚节操。

◎史海撷英

仁宣之治

明成祖朱棣死后,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

朱高炽即位时,由于年龄偏高,因此即位仅一年就驾崩了。但是在他的统治时期,却推行了诸多仁政政策,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来辅佐朝政,并且停止了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同时,他还鼓励生产,宽刑省狱,力行节俭。

朱高炽死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宣宗基本继承了父亲的路线,实行德政治国,使国力进一步加强,史称“仁宣之治”。

然而,在这一时期宣宗也打破了明太祖留下的太监不得干政的规矩,一些太监开始干预朝政,为明朝中期的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

◎文苑拾萃

塞下曲

(明)张居正

九月西风塞草残,胡沙黯黯点征鞍。

一声羌笛吹关柳,万卒雕戈拥贺兰。

都护长缨勤庙略,单于远道伏长安。

漠南坐觉烽烟靖,天汉嫖姚可易看。

海瑞退礼丈田亩

◎从官重恭慎,立身贵廉明。——唐·陈子昂

海瑞(1514—1587),明朝著名清官,字汝贤、国开,自号刚峰,后人称其为“海青天”,与宋代包拯齐名。祖上从福建晋江垵边(广西杂志有载)迁居海南琼山海厝。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他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为人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众爱戴。他的生平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海刚峰是明朝大清官海瑞的号,据说他以此名号的用意就是“一生以刚为主”,勉励自己终生廉洁清正,刚直不阿。

海瑞43岁时,当上了浙江淳安县的知县。淳安县十分偏僻,百姓生活穷困,但贪官污吏却特别嚣张。在丈量土地时,他们对自己的土地少报甚至不报。相反,对百姓的土地却多报。这样一来,他们自己每年少向国家交纳大量的赋税,却让百姓额外向官府和地主交纳大量赋税。有的富豪以此坐收租利,却不向国家交纳分毫的捐税。海瑞到任后,决心彻底铲除这种弊病,让所有的人公平合理地负担赋税,使百姓不再因负担过重的捐税穷困潦倒,能够安居乐业。于是,海瑞决心重新丈量土地。

一天,海瑞上街刚刚回到县衙,管钱粮的李老夫子就笑呵呵地走进来,把一大沓礼单递到他面前,说道:“请大人过目,全县的乡绅们听说大人的生日到了,特地孝敬您的。”

海瑞听罢一愣,随即就明白了:乡绅们是以此为借口向他行贿。当时,不少贪官为了捞取钱财,往往一上任就办个生日宴,好让那些趋利逢迎的小人们借机行贿。海瑞审视一下礼单,都是县里那些漏税大户送来的银子,总数不下两万两白银。于是,他微微一笑,告诉家人把礼物全部收下,然后叫李老夫子传下话去,把所有的乡绅都请到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