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廉:廉不妄取
20085400000006

第6章 廉正为官(4)

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茂陵曾得到修缮。其修缮情况,除祾恩门连同台基一同缩建外,均同裕陵。至清朝末年,祾恩门因年久失修已经倒塌,民国年间祾恩殿本已残坏,后又被拆毁,其现状与裕陵基本相同。

工部尚书的“神楼”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宋·包拯

刘麟(1474—1561),字元瑞,号南坦,饶州(今江西鄱阳)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嘉靖七年为工部尚书致仕。好楼居,力不能营,索文征明绘神楼图,字之曰高明所,集古诗十六题以自况。书法宗羲、献。醇古简足,可砭今人好古作异之病。卒年88岁。

刘麟在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考中进士,授以刑部主事,升员外郎。上任后,他审理京城辖区内的囚徒,平反了390多人的冤案。到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他又晋升为郎中,调离京城任绍兴知府。当时正是宦官刘瑾专朝政的时期,朝中官吏大都对刘瑾奉迎拍马,争送厚礼,偏偏刘麟不登刘瑾的门,刘瑾因此怀恨在心。所以只隔了五个月,刘瑾就以刘麟平反过390多名囚犯为罪名,将他罢官为民。

刘麟离绍兴府时,当地士民凑了一些金银送给他,他谢绝不受。当地百姓便修建了“小刘祠”以纪念他。刘瑾被杀后,朝廷又起用刘麟为陕西左参政,督办军粮。都御史邓璋督率军队,提出要以加重征收百姓赋税来充实军饷,对此刘麟竭力反对,使邓璋的提议未能施行。不久,刘麟被调任云南按察使,他称病辞官归家。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刘麟被召回朝中,拜为太仆卿;后又被授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六府,最后拜为工部尚书。

刘麟品格高洁,为官清正。他任工部尚书时,掌管着全国的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大权。对于每一项工程的费用他都精打细算,为国家节省了不少开支。他从来没有私自动用过公家一文钱,也没有利用职权给自己谋过利。他离官家居后生活十分清贫,自己连一间住房也没有。后来地方官看不过眼,给他盖了几间房。到了晚年,他很想有一间小楼读书作诗,可是家中根本无力负担。于是,他把一个大竹轿吊在屋梁上,自己曲着腿睡在竹轿中,以此作为“楼房”,躺在里面读书赋诗,并给这竹轿取名为“神楼”。当时著名画家文征明得知此事后,画了一幅《神楼图》送给他。

◎故事感悟

位高权重却廉不妄取,简陋屋舍而怡然自得,刘麟廉洁的高尚品格令人敬佩。

◎史海撷英

工部尚书

工部尚书是古代的官职名,是掌管着全国的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尚书的职位相当于现在的主管工业与信息化部、农业部、水利部、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等的国务院副总理。史料记载,从唐朝开始,中国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到宋朝改为一省六部制,最后到明清时期直接为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

◎文苑拾萃

文章烟月

(明)徐祯卿

风霜独卧闲中病,时节偏催壑口蛇。

篱下落英秋半掬,灯前新梦鬓双华。

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

会待此心销灭尽,好持斋钵礼毗耶。

李卫“操守廉洁”

◎嗜欲之原灭,廉正之心生。——西汉·刘向

李卫(1686—1738),江苏丰县(今徐州)人。康熙朝捐资员外郎,雍正朝署刑部尚书,授直隶总督。李卫同鄂尔泰、田文镜均系雍正帝心腹。

随着电视连续剧《李卫当官》的一再重播,李卫的大名也随之传遍了神州大地。

在历史上,也确有李卫其人。据《清史稿》记载,他生于1686年,死于1738年,字又玠,江苏丰县(今徐州市)人。虽然电视剧中的许多情节均系虚构,但他“不甚识字”、“粗率狂纵”及其整顿盐务、除暴安民等等,却与史实大致相符。雍正皇帝十分宠信他,并将他和鄂尔泰、田文镜一起树为地方督抚之楷模。

李卫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以捐纳入仕,为兵部员外郎。两年后,调任户部郎中。雍正帝登基不久,任命他为云南驿盐道。随后,又相继提升他为布政使、巡抚和总督。

李卫一向勤政廉政。有一次,他为了办理一件要案,乔装私访,徒步奔波,一连数日废寝忘食,终因劳累过度而吐血。此事传到朝廷,雍正帝竟专门派人前去慰问,并劝他“量力而为,不可勉强”。

雍正七年(1729)八月,李卫的母亲病故。为尽孝道,他遵照当时的惯例离任还乡。然而,他仍念念不忘曾管辖过的浙江,曾在一日之内连上5道奏折,对那里清理养廉银、捕捉盐枭及修筑海塘等事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此,雍正帝也非常感动,当即在他的奏折上批示:“卿之体国忠诚,自蒙上天,圣祖照鉴也,勉之。”

有人计算过:在今人刊行的《朱批谕旨》一书中,共收录雍正时期222位文官武将的奏折,其中,李卫的约占1/15。基于李卫非科举出身,且“不甚识字”,其奏折显然是靠人代笔。但是,这毕竟需要他口述,并最终经他本人认可。

历史上的李卫曾接受过他人的馈赠,但大多出自他的亲朋好友,而且都出自对他的敬重,没有任何“拉关系”、“走后门”的意图。相反,对那些行贿者,他不但不收礼,而且严加斥责并予以惩处。此外,李卫身为封疆大吏,掌管的财物成千上万,他从不侵占分文。所以,雍正帝还赞扬他“操守廉洁”。

◎故事感悟

不识字,自己的奏折数量却“名列前茅”,说明李卫很敬业;接受馈赠,但不接收行贿,则表明李卫从不妄取。一个堂堂的封疆大吏,手下掌管钱财无数,却未侵吞分文,这着实令人钦佩。

◎史海撷英

迁海令

迁海令又名迁界令,是清政府时期为对付明朝遗臣郑成功在台湾的郑氏王朝,以断绝大陆沿海居民对其接济而颁发的命令。

史料记载,康熙元年(1662),由辅政大臣鳌拜下令,从山东省至广东省沿海的所有居民都内迁50里,并将该处的房屋全部焚毁,且不准沿海居民出海。该命令的实施,使华东至华南沿海地区的渔业和盐业废置、田园荒芜,沿海居民流离失所,深受迁海之苦。当时不少地方官员,包括广东巡抚王来任、广东总督周有德等人,都极力请求复界。

康熙八年(1669),由于朝廷认为措施已收到成效,加上不想再继续影响沿海地区的民生,最终允许复界。

◎文苑拾萃

李卫墓

李卫墓位于江苏省丰县大沙河镇政府驻地的东北隅,墓基邻近李家祠堂。祠堂曾于1851年8月19日黄河决口时冲毁。墓的西南和东南不远处分别有宫保府及大观楼,宫保府与大观楼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修建恢复。

1972年2月5日,大沙河果园的民兵挖掘出了李卫夫妇墓,并在地面下3米处发现三具棺木,其中一具已腐烂,而且内无一物;另一具外有套棺,打开套棺,两侧有小孩的骨骼,棺上有棺衣,书“皇清诰命一品夫人”。死者头戴凤冠,腰围玉带,插金簪一对,颈戴项链,手带金镯。第三具打开套棺后,棺衣上书“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直隶总督”,棺内有金质帽顶一个,金镯一对。凤冠为金质,有“奉天诰命”四字,有两龙十五凤,嵌玉石多块,重一千克。金镯重350余克,玉带由20多块玉组成并嵌金边。

后来,出土文物均上交省博物馆保存。

林则徐的“五不准”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宋·苏轼

林则徐(1785—1850),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而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1839年1月8日,受命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怀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决心和气魄,离开京城南下查禁鸦片。此行将取道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前往广州。消息传出后,沿途州府官员都想趁招待“钦差”之机大捞一把。

一天,夜已经很深了,可是林则徐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他回想出发十几天来沿途官员打着迎接“钦差”的旗号鱼肉百姓、从中牟利的情景,忧心忡忡。他披衣下床,来到院中,望着天上那孤零零的一弯清月,不禁思绪万千:如今朝中上下,腐败之风甚嚣尘上。此番赴任,尽管自己轻装简从,沿途还是高接远迎,大摆酒筵,当地百姓不堪重负,怨声载道。此种逢迎、奢靡、贪污之风非狠刹不可!

想到此,林则徐急忙回到房中,抓起毛笔,饱蘸浓墨,在雪白的宣纸上挥洒起来。不一会儿工夫,一篇公文拟成了,林则徐那紧锁的眉宇也渐渐舒展开来。只见文书上赫然写着五个“不准”:

一、不准大办酒席;

二、不准馈赠任何礼品;

三、不准惊动百姓:

四、不准送钱给随行人员;

五、不准安排华丽的住房。

这就是林则徐在赴广州途中拟就的“五不准”文书,明令各地官员务必照办,如有违反,定当查究严惩。

林则徐的“五不准”次日便由专人发出传牌,一直传到广州。沿途官员对林大人的清正廉明、执法如山早有所闻,此次更不敢当儿戏。钦差所到州府都能严格按章办事,百姓无不拍手称道。

偏巧有一个昏庸的县令自以为是,在接到“五不准”的通告后,认为林则徐清廉是假,暗示地方上行贿是真,于是自作聪明地忙活开了。

他调来民工把林则徐进城必经之道的路面统统拓宽垫平,还将一座花园整修一新;又准备了大量的礼物,专等钦差一到,就杀猪宰羊,喜迎贵宾。愚蠢的县令为了巴结这位钦差大人,绞尽脑汁,把个小小的县城搞得鸡犬不宁。

这里发生的一切,早被林则徐派出的私访人员了解得一清二楚,并迅速上报林则徐。

林则徐听了之后,异常震怒,当即决定绕道而行,同时派人到昏官所属的州府,命令主管官员一定要对此人严办。

一天天过去了,这个昏官望眼欲穿。这天得知州里来了一队人马,昏官以为钦差到了,喜出望外,连忙奔出县衙迎接。还没走到县衙门口,就被迎面而来的衙役拿下。昏官如坠云里雾中,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煞费苦心,却落了个撤职查办的下场。只有到了这时,昏庸的县官才真正搞清林则徐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故事感悟

为官清正廉洁是为官者的本分,但往往被误解。林则徐发布的“五不准”,有力地打击了那些贪官的嚣张气焰,整肃了官场的不正之风。

◎史海撷英

林则徐的少年时期

林则徐出生在福建省侯官鼓东街(今福州市鼓楼区中山路)一个下层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由于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所以母亲也经常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本来是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的。林则徐从小就聪明乖巧,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林则徐很早就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14岁的林则徐中秀才后,便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林则徐也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20岁的林则徐考中了举人。父亲的谆谆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境窘困,他只好外出当塾师。

嘉庆十一年(1806)秋,林则徐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了他的注意。同年,林则徐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被招入幕府。在张幕中,他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这为他日后的“入仕”奠定了必要的条件。

◎文苑拾萃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