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齐:见贤思齐
20085600000003

第3章 记取圣人的教诲(1)

齐景公欲无为礼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杜甫

晏婴(公元前578—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莱州)。春秋后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因父亲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在晏子辅佐齐景公的初期,有一次,齐景公设宴与群臣共饮。在酒宴上,君臣彼此祝酒。喝得兴起之时,齐景公突然心血来潮,把手一挥,对着众臣说:“今日寡人愿与诸位大夫喝个痛快,请各位不必拘礼。”说完,自己便哈哈地笑了起来。

晏子一听此言,马上显出不安的神色来,向景公建议道:“君王所言差矣!臣子们自然是希望国君能不拘礼数。然而,力多足以战胜长上,勇多足以杀害国君,礼数却可以约束这些行为。古人说,不拘礼数好似禽兽靠着自己的气力彼此攻击,以强欺弱,胜者为王,所以经常更换它们的领袖。如今君上希望群臣不必拘礼,就形同禽兽了。倘若人形同禽兽,群臣仗着自己的气力去互相攻击,以强大欺凌弱小,如此经常更换领袖的话,试想君王怎能安于其位呢?”

“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的地方,正是因为有礼的关系啊。所以《诗经》中说道:‘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人如果不讲求礼,那还不如早点死掉的好。由此可知,礼是不可或缺的啊!”

晏子劝得恳切,然而景公沉迷于杯中之物,正有兴致,听到晏子的话,反倒觉得十分扫兴。因此,齐景公对晏子的劝告也就置之不理,好像根本没听到似的。

晏子见景公不答,也没有再强作解释,群臣们又继续饮酒欢乐。

过了一会儿,景公因事离席,在出去的时候,晏子竟然不起身恭送;等到景公由外入座后,晏子又不起身相迎;在交杯互敬时,晏子更是抢先饮酒,好似景公不在场一样。

齐景公看到晏子如此无礼,而且一而再、再而三,不禁感到气恼起来。终于,景公忍无可忍,容色大变,怒目而视地责问晏子道:“刚才先生还教寡人,人之相处不可以无礼。但寡人出入席次,你不起身迎送;交杯敬酒时,你又抢先来饮,这难道合礼吗?”

晏子听了,立即离席起身,非常有礼貌地稽首礼拜,向景公回答道:“晏婴怎敢忘记刚才向君上讲的话呢?臣只不过用行动来说明无礼的实际样子罢了。君上如要不拘礼数,那就是这个样子啊!”

景公这才明白晏子的用意,心中十分感慨,原来不拘礼数是如此结果,于是惭愧地说道:“这样看来,的确是寡人的过错呀!先生请入席,寡人听从先生的谏言就是了。”酒过三巡之后,景公便依礼停止了这次饮宴。

从此以后,齐景公锐意革新,整饬法纪,修明礼乐。不久,不仅国家政务走上了正轨,百姓们也安居乐业,社会秩序由此更加有条不紊了。

◎故事感悟

晏子用实际行动告诉了齐景公,如果不讲礼节、只讲感情,那势必会出现不礼貌的行为,而为人们所不能接受。因此,讲究礼貌、礼节是必要的。

◎史海撷英

晏子辞谢更宅

晏子刚开始担任宰相时,齐景公想更换晏子的住宅,说:“你的住宅靠近市场,低湿狭窄,喧闹多尘,不适合居住,我替你换一所明亮高爽的房子。”

晏子辞谢说:“君主的先臣我的祖父辈都住在这里。臣不足以继承先臣的业绩,这对臣已经过分了。况且小人靠近市场,早晚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小人的利益。哪敢麻烦邻里迁居为我建房?”

景公笑着说:“那你靠近市场,了解物品的贵贱吗?”

晏子回答说:“既然以它为利,岂敢不知道呢?”

景公说:“什么贵?什么贱?”

当时,齐景公在全国滥用酷刑,实行割去脚的刑罚,因此有许多人出售假脚,所以晏子回答说:“假脚贵,鞋子贱。”

齐景公听后,领会了晏子的意思,便减省了刑罚。

◎文苑拾萃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晏子

(宋)林同

母家令足食,父族使安生。

睦党可谓孝,能之惟晏婴。

吕岱闻过则喜

◎人非圣贤,不能无过,只是要改。——赵青黎

吕岱(161—256年),字定公。东汉广陵郡海陵县(今江苏泰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东征西讨,开疆拓土,为东吴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东吴政权的元勋重臣之一。

吕岱是三国时吴国的大臣,他为官不骄,虚怀若谷,不管是谁,只要能指出他的过错,他都能虚心接受。

有个名叫徐源的平民之士,经常指出吕岱的过失,吕岱非常感激他,并跟他交上了朋友。徐源生活十分贫寒,吕岱不时拿出钱来资助他。两人由于经常交往,吕岱发现徐源不仅为人坦荡,诚实正直,而且很有才华,于是便推荐他做了官。

在吕岱的举荐下,徐源当上了侍御史。徐源做官以后,每当他发现吕岱的缺点,仍然跟从前一样直言不讳地当面批评。吕岱也照例每次都很虚心听取他的意见。对此,朝中不少官员大惑不解,大家都议论纷纷。

有的说:“这徐源也真不知好歹,吕大人推荐他做了官,他非但不报知遇之恩,反而恩将仇报,偏偏跟吕大人过不去!”

也有的说:“人家吕大人是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才不计较这些呢!”

吕岱听了这些议论,心里并不在意。

他对众人说:“徐源能当面指责我的错误,是为了我好啊!这正是他在报答我的知遇之恩。我之所以敬重他,其原因就在于此。”

徐源死后,吕岱十分痛心,他哭着一遍遍说道:“您是我的良师益友,如今离我而去,日后谁来批评我的过错呢?……”

◎故事感悟

吕岱闻过则喜的品质是可嘉的。而他的虚怀若谷、谨记鞭策的品行,更值得我们称赞。

◎史海撷英

吕岱初试锋芒,平定山越

吕岱早年时期,曾为郡县小吏。东汉末年,为躲避战乱,步入中年的吕岱便随北方名流南迁到江南。

建安五年(200年),孙权执掌了江东权柄后,广揽人才,吕岱也前往投靠,孙权派他到吴郡(今江苏苏州)试任郡丞。吕岱到任后,恪尽职守,把分管之事都治理得井井有条。孙权于是将吕岱留在身边,任录事,掌管文案,不久又委吕岱以重任,派他到余姚县担任县令。

吕岱深知,在这样一个乱世,离开武力是难有作为的。因此,他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招募精健”,组建了一支一千余人的武装。后来,这支部队成为吕氏的嫡系武装,跟随吕岱东征西讨,建功立业。

山越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越人的后裔,那里民风剽悍,不仅“攻没城郭,杀略长吏”,而且常被东吴敌国利用作内应,成为东吴政权的心腹之患。所以,平定山越也成了孙吴政权的基本国策,东吴的主要将领几乎都介入过平定山越的战争。

建安九年(204年),吕岱生擒山越首领吕合、秦狼,平定了会稽郡东冶(今福建建瓯市)等五县,为此,吕岱被提拔为昭信中郎将,从此跻身于东吴的主要将领之列。

◎文苑拾萃

《三国志·吕岱》节选

(西晋)陈寿

孙权统事,岱诣幕府,出守吴丞。会稽东冶五县贼吕合、秦狼等为乱,权以岱为督军校尉,与将军蒋钦等将兵讨之,遂禽合、狼,五县平定,拜昭信中郎将。建安二十年,督孙茂等十将从取长沙三郡。权留岱镇长沙。安成长吴砀及中郎将袁龙等首尾关羽,复为反乱。岱攻醴陵,遂禽斩龙,迁庐陵太守。

延康元年,代步骘为交州刺史。郁林夷贼攻围郡县,岱讨破之。桂阳浈阳贼王金为害,权诏岱讨之,生缚金,传送诣都,斩首获生凡万馀人。迁安南将军,假节,封都乡侯。交阯太守士燮卒,权以燮子徽为安远将军,领九真太守。岱表分海南三郡为交州,以将军戴良为刺史,海东四郡为广州,岱自为刺史。时士徽有罪,率兄弟六人肉袒迎岱。岱皆斩送其首。

孝文帝变俗从正

◎上学以神听之,学在骨髓矣;中学以心听之,学在肌肉矣;下学以耳听之,学在皮肤矣。——《意林·文》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年),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崇尚汉族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下令百官和百姓一律改穿汉人的服装,并严令禁止再穿胡人的服装。为了继承周、汉的传统,为统一天下奠定基础,拓跋宏想变革北方习俗的决心也更加强烈了。

南齐明帝建武二年(495年)五月二十六日,拓跋宏在太庙里为太子拓跋恂举行冠礼时,特意召见群臣。他首先问道:“诸位希望朕学习商代、周代的圣王呢,还是希望朕连汉代、晋代的皇帝都比不上?”

咸阳王拓跋禧回答道:“群臣当然希望陛下超过前代帝王啦!”

拓跋宏满意地点点头,又问:“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应当移风易俗呢,还是要因循守旧?”

拓跋禧马上说:“愿意圣政日日更新。”

“仅仅自己实行呢,还是希望代代相传?”

“愿意代代相传。”

“很好!孔子说:‘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当今世上,有胡语,有汉语,什么是正呢?汉语!朕打算禁止使用胡语,全部改用汉语。当然,30岁以上的人,由于习惯问题,可以宽容一些。凡30岁以下在朝廷任职的人,必须说汉语。有谁不改,那就降职,或者罢官。诸位以为如何?”

拓跋禧抢先说:“坚决遵从圣旨。”

“朕曾经和李冲谈论过,李冲说:‘四面八方的人,有四面八方的语言,究竟哪一种语言是正音,说不好。做主上的说哪一种,哪一种就是正音。’李冲这话有罪,应当处死。”

拓跋宏说着,面朝镇军将军李冲喝道:“李冲,你辜负了朝廷,应当让御史把你拖下去!”

李冲顿时吓得魂飞魄散,汗流浃背。他摘下帽子,扑通一声跪下求饶。

拓跋宏又指着他出巡时留守洛阳的官员大声说:“昨天,朕看见妇女们还穿夹领小袖的胡服,你们为什么不遵守朕的命令?”

那些留守官员纷纷跪下谢罪。

“要是朕说的不对,你们可以当廷辩论。为什么上朝时顺旨,下朝后就逆旨呢?”拓跋宏用力拍了下案几。

群臣震恐,鸦雀无声。

六月初二,拓跋宏正式发布诏书:“不许在朝廷上讲胡语,违者免去官职。”接着,他又下达了一系列汉化的命令。

南齐明帝建武三年(496年)正月,拓跋宏毅然决然地把世代相传的鲜卑姓氏“拓跋”改为汉姓“元”。

◎故事感悟

拓跋宏是一位颇有远见的君王,在他执政期间,能够见贤思齐,以前朝帝王为典范,进而推行自己的变革,促进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这在历史上是进步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史海撷英

魏孝文帝建立三长制

398年,拓跋珪即位,是为魏道武帝。在位期间,为了维护刚刚建立的北魏政权,北魏政府利用各地“宗主”“督护”地方,实行宗主督护之制。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时,为加强中央政府对人民的实际控制,采纳了给事中李冲的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年)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制与均田制相辅而行,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

实行三长制后,三长直属于州郡,原荫附于豪强的荫户也就成了国家的编户,因此也必将与豪强地主争夺户口和劳动力。

李冲提出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后,在朝廷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坚持宗主利益的中书令郑羲和秘书令高佑是反对派代表,他们对主持辩论的冯太后说,三长制看起来很好,但实际却行不通。朝臣中支持郑羲﹑高佑意见的也是大有人在。李冲和太尉拓跋丕则据理力争,指出实行此制对公私都有利。最后,冯太后从加强中央集权的利益出发,认为实行三长制既可使征收租调有根据和准则,又可清查出大量的隐匿户口。至此,三长制终于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实施了。

◎文苑拾萃

魏孝文帝

佚 名

孝文竣改革,天地得更新。

放马南山去,荷锄北岭耕。

番姑嫁汉郎,汉话替胡音。

民族融和久,相居世代亲。

魏征劝唐太宗不忘先人教诲

◎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陶行知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问群臣:“做国君的遵循什么途径就能聪明,犯了什么过失就会愚昧呢?”

魏征回答说:“国君之所以聪明,在于能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之所以愚昧,在于偏信一面之词。尧和舜开辟明堂四门,广开视听之路,通达地了解四方民情。虽然有共工和鲧那样的恶人,也不能蒙蔽他;即使有花言巧语而常做邪恶之事的小人,也无法迷惑他。秦二世深居宫中,偏信赵高,因而天下溃叛也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因而侯景已攻打关门也不了解;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因而盗贼遍布天下也无从知晓。所以说国君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奸邪的小人就无法蒙蔽,而下情也就可以上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