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容:平心容人
20085800000016

第16章 仁德之心见风度(4)

◎史海撷英

富弼为官清正

富弼在出任枢密使时,宋英宗赵曙刚刚登上皇位。英宗上台后,便将其父仁宗皇帝的遗留器物都拿出来赏赐给朝廷重臣。众臣叩头感谢领赏之后,一起告退。而英宗却单独请富弼留下,又在惯例之外,特别赏赐他几件器物。

见英宗这样对待自己,富弼先是叩头谢恩,然后就坚决推辞,不接受这份额外的赏赐。英宗有些不高兴,就轻描淡写地说:“这些东西又不值什么钱,你没有必要推辞呀!”

富弼恳切地说:“东西虽然很微薄,但关键是额外所赐。大臣接受额外的赏赐而不谢绝,万一将来皇上做出什么例外的事来,凭什么劝谏呢?”最终,富弼还是推辞掉了这份赏赐。

◎文苑拾萃

涵虚阁

(宋)富 弼

画阁高连百雉城,涵虚应不愧标名。

门前柳色兼旗色,座上琴声杂佩声。

肯羡五湖归范蠡,未饶三径隐渊明。

我来恰值初晴后,山影波光分外清。

远亲不如近邻

◎尽量宽恕别人,而决不要原谅自己。——格言

樊重(生卒年不详),字君云。东汉南阳湖阳(今河南省桐柏程湾一带)人。擅长农业和经商。他性情温厚,治家有术,能够让一家三世欢聚一堂,财物上谦让不争,子孙孝敬,家庭和睦。

东汉时的樊重,喜欢经商,人很温和、厚道,做事也很规矩。三代人居住在一起,共享家产,家中和睦,弟子、子孙都能尊老敬贤,很懂礼仪。他们经营产业,不奢靡,不浪费,家里雇佣的奴婢、仆人都各司其职,也都各有所得,所以全家上下能够团结一心,共同生产,收获也年年增长,后来土地达到300多顷。他们家造的房子,都是有几进的厅堂,高高的屋檐,很气派。这之后又养鱼放牧,生活完全能够自给自足。

有一次,樊重家里打算做漆器等物品,就先种上樟树、漆树。当时,乡里的很多人都嘲笑他,他也不去争执。过了几年,这些树木成材了,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讥讽他们的人,由于自己没有木材,就都跑来求借,樊重则一一借给他们,因此倍受邻人们的称赞。等到他家财万贯,富甲乡里了,樊重便对乡里宗族、乡亲进行救济,供养那些贫困的人。

还有一次,樊重的两个外孙发生了争执,而且对簿公堂。樊重认为,因为财产就不念手足之情,不顾兄弟情义,这实在是可耻的行为,于是就从自己的田产中拿出良田二顷给他们兄弟,解除了他们兄弟之间的争讼。县里的乡亲都赞扬樊重,最后还推举他担任掌教化的乡官。

樊重一直活了80多岁,去世的时候留下遗命给他的儿子们,让他们把多年以来乡亲邻人所借贷的文契全部焚烧掉,不用再让他们偿还。他的儿子们遵命烧了文契。那些曾向樊家借过债的人听说这件事以后,都觉得非常惭愧,也都争着到樊家来还钱,但樊重的儿子们遵从父命,一概不收。

◎故事感悟

邻里关系也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中相当重要的一层。邻里和睦,小则利家,大则利国。邻里相和,生活安定,相互照应,无后顾之忧,正是应了“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樊重深知邻里和睦的重要,所以才能被乡里称颂。

◎文苑拾萃

忍的经典语录

1.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2.忍耐——肉体的小心和道德的勇气的混合。

3.损人利己,分文不值,容不得他人本身就是自私,忍受不了他人的自私并加以谴责,其实也是一种自私。

4.我们依恋着我们所忍受过的,我们不舍得抛弃我们曾经付出过巨大代价的,因为那是一种人生的美好。

5.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孔镛忍一时之气

◎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庄子·让王》

孔镛(1417—1489年),字韶文,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历任官都昌知县、高州知府、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弘治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

孔镛在明代景泰五年考取进士以后,接连在都昌、连山等地做了几任知县,和当地人民关系都非常融洽。由于他善于抚慰百姓、政绩突出,成化元年被提拔为高州代理知府。

高州瑶民首领经常聚众闹事,发动叛乱,反对官府。前任知府刘海因为害怕瑶民暴乱,紧闭城门,不敢出来。乡民要求到城内避难,刘海一律把他们拒之门外;有时还怀疑他们勾结乱贼,将其加以杀害。这样做激起了众多乡民的愤怒和反抗,他们中的一些人索性与瑶民联合起来,攻城略地,反对官府。

孔镛到任以后,一反前任知府等人的做法,大开城门,收留前来避难的乡民,供给他们吃穿,还给安排住处。流亡的乡民陆续归来,城内渐渐地容纳不下了,孔镛就在城的东北角另外建造一城,给乡民们居住。他还建立义冢,收葬因染疫而死的无人安葬的死尸,乡民们都非常感激。

这时,高州境内,作乱的瑶民中有十几个部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地方危害很大。孔镛多次派人招降,他们只当是耳旁风,毫不理会。

一天,孔镛骑着马,带了两个随从,沿着崎岖的道路一直向茅峒走来。他要来会会这里的山大王邓公长。茅峒离城有10多里路,孔镛一行走着走着,突然路旁窜出几个贼徒。孔镛大喝一声:“干什么的?”贼徒回答说:“我们是邓大王手下的士兵,你们是干什么的?”孔镛回答说:“我是新任太守孔镛。回去告诉你们的大王,就说新太守来了!”贼徒们半信半疑,赶快回去向邓公长报告。

邓公长突然听到新太守到来,非常紧张,急忙召集党徒,披挂上马,出来迎战。谁知到了近前,看孔镛却是单枪匹马,从容自如地走来,邓公长反而一时不知怎么是好。

孔镛跳下马来,直入庭院中坦然坐下,显得既不胆怯,也无敌意。邓公长看到新太守洒脱豪爽,胆识过人,有一种不怒而威的尊严,打内心里敬畏。他带领部卒,解去盔甲,放下武器,跪下来磕头谢罪。

孔镛耐心地安慰他们说:“你们原来都是良民,只是迫于饥寒,才这样铤而走险的。从前的太守不知道爱护你们,还对你们实行屠杀政策,也难怪你们反对他。现在,我奉命做你们的父母官,那么你们就是我的子民。你们如果相信我的话,或各自散伙回去,做个良民;或投降官府,为国家效力。如果不相信我,就把我一刀杀了!”

邓公长还在犹豫不决,但士卒们都已泣不成声了。邓公长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太守爱民如子,草民们怎敢与太守为敌?”

邓公长命令摆下酒菜,请孔镛享用,孔镛也不推辞。吃过酒饭以后,天色已晚,邓公长热情挽留孔镛说:“天黑了,太守就在这里过夜吧!”孔镛仍不推辞。

夜间,孔镛解衣酣睡,丝毫不加戒备。邓公长等看到孔镛如此坦然地休息,无不惊叹佩服。一连过了两夜,邓公长率几十个骑兵,簇拥着孔镛还城。

城中的人远远见到贼人的骑兵到来,都大惊失色,急忙关上城门。孔镛命令护送的骑兵在外边等候,选两个身材瘦弱的人随自己一同进入城来,立即命令设宴招待,开仓取出财物和布匹等赏赐给他们。邓公长感激不尽,回去后立即放火烧掉了巢穴,率领部众数百人前来归降孔镛。

自从邓公长归降以后,各地的叛乱瑶民也陆续前来请降。

◎故事感悟

孔镛作为一方父母官,对待经常闹事的瑶民首领,没有采取官府惯用的手法去抓、杀,而是以其超人的胆识和洒脱豪爽的性格,一举威服了他们,使他们放下了手中的武器,磕头谢罪。这说明,在处理一些容易激化的事物中,心态越平和,待人越宽容,事情就解决得越好。

◎史海撷英

宗泽卫京

宗泽是北宋的一位抗金将领。北宋灭亡之前,宋高宗了解到了宗泽的勇敢,就派宗泽为开封府知府。

这时,金兵虽然已经撤出了开封,但开封城经过战乱后,城墙已经全部被破坏了,金兵还经常在北岸活动。开封城里人心惶惶,社会秩序很乱。

宗泽到了开封后,积极联络各地民众组织起来的义军。当时,河北各地的义军听说了宗泽的威名,都自愿接受他的指挥。这样一来,开封城的外围防御巩固了,城里也日益变得人心安定,存粮充足,物价稳定,重新恢复了大战前的局面。

但是,就在宗泽准备北上恢复中原时,宋高宗和黄潜善、汪伯彦等人却嫌南京不安全,准备继续南逃。不久后,金兵又大举进攻。金太宗派大将兀术向开封进攻,宗泽事先派部将分别驻守洛阳和郑州。兀术带兵接近开封时,宗泽派出几千精兵绕到敌人后方,把敌人退路截断,又和伏兵前后夹击,把兀术打得狼狈而逃。

金军将士对宗泽是又害怕又钦佩,提到宗泽,都称他为宗爷爷。宗泽依靠河北义军,积蓄兵马,认为完全有能力收复中原,便向高宗上了二十几道奏章,然而却都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这时,宗泽已是一位70岁的年迈老人了,他见朝廷没有收复中原的想法,一气之下,背上发毒疮病倒了。部下一些将领去看望他时,宗泽已病得很重,他激动地说:“我因为不能报国仇,心里忧愤,才得了这个病。只要你们努力杀敌,我就死而无憾了。”

将领们听了,个个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宗泽临死前,用足全身的力气,呼喊:“过河!过河!过河!”然后才闭上眼睛死去了。开封军民听到宗泽去世的消息后,没有一个不伤心流泪的。

宗泽去世后,宋朝派杜充接替宗泽的职位。杜充是个昏庸无能的人,一到开封,就把宗泽的一切防守措施都废除了。没多久,中原地区又全部落入金军手里。

◎文苑拾萃

感 时

(宋)宗泽

卿士辱多垒,天王愤蒙尘。

御戎要虓将,谋国须隽臣。

百战取封侯,未必亡其身。

怀奸废忠义,胡颜以为人。

吁嗟世道衰,大戮加缙绅。

平居事奔竞,梁汴分云屯。

一旦国步艰,四迸如星繁。

辅相已择栖,守令仍逾藩。

冠盖陆西竄,舳舻水南奔。

鄙夫用慨然,策马趋修门。

勤王羞尺柄,悟主期片言。

时来倘云龙,峨冠拜临轩。

逶迤上玉除,造膝伸元元。

措世于泰宁,归来守丘樊。

李泌保韩滉

◎意志坚如铁,度量大似海。——格言

李泌(722—789年),字长源。京兆(今西安)人。唐朝大臣。天宝中,自嵩山上书论施政方略,深得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言。为杨国忠所忌,归隐名山。肃宗为他在南岳烟霞峰下兜率寺侧建房,名之为“端居室”,后人称之为“邺侯书院”,是中国书院史上最古老的一所书院。

唐德宗贞元元年,北方水、旱、虫灾不断,粮食几乎绝收,农民流离失所,朝中大臣不去设法赈灾,却在那儿攻击镇海军节度使韩滉,说在前年“泾原兵变”事件发生时,韩滉听说皇上圣驾暂离首都长安,便在驻地润州聚集兵力,修了五座石头城,这显然包藏了谋反的祸心,应予追究。唐德宗听了就对韩滉的忠贞起了疑心,他征求大臣李泌的意见。

李泌说:“韩滉为人公正忠诚,‘泾原兵变’发生后,韩滉为了赶运漕粮支持中央军队,亲自到江边背粮装船,并激励将士们说:‘天子如今蒙受尘埃之苦,这是我们做臣下的耻辱!’韩滉一向清贫廉洁,他的府第狭小,破败到不能避风躲雨的程度,他还不肯修葺;但他支持中央却慷慨大方,自从陛下圣驾在外,韩滉的供应一直源源不绝,这是陛下亲眼所见,这样的人会谋反吗?”

唐德宗又问:“韩滉既然忠心不二,那他为什么要修石头城?”

李泌说:“韩滉之所以要修石头城,是因为看见中原战乱不绝,考虑到陛下可能南下,所以修城作迎驾的准备罢了。这是做臣子的一片拳拳忠心,怎么能把它当作罪过呢?”

紧接着,李泌又说:“韩滉性情刚正、不阿附权贵,又有偏激严苛的缺点,所以得罪人极多。我知道弹劾他的奏章多得很,他的儿子韩皋现在陛下身边做员外郎,因为知道弹劾他父亲的奏章太多了,竟不敢提出要归家省亲。不过,请陛下放心,臣保证韩滉绝没有谋反之心。”

唐德宗说:“韩滉的儿子尚且害怕受到牵连,你何苦要保他呢?”

李泌说:“我与韩滉是旧友,对他十分了解,所以我愿意保他。”

唐德宗说:“朕正要重用你,你还是谨慎一些,不要与多数人的意见相左,‘众口烁金’,朕怕你保不了韩滉反使自己受到连累。你回去好好想一想再说吧。”

但唐德宗没能说服李泌,李泌回到家里,立刻写好奏章,愿意以自己一家百余口人的性命来担保韩滉。

奏章交上去后,唐德宗压住不发,再次召见李泌,对他说:“你还是不听朕的劝告,硬要保韩滉。朕能理解你与韩滉的友情,但你岂能不顾自家百口人的性命!”

李泌正色回答说:“陛下,臣纵然不顾百余口家小的性命,也不会为了袒护私情而辜负陛下的厚望。我呈上奏章实在是为了朝廷着想。”

唐德宗疑惑不解地问:“怎么是为朝廷着想?”

李泌说:“现在,关中、关东到处发生旱灾、虫灾,关中的米价已上涨100倍,一斗米要1000钱。老百姓嗷嗷待哺,但朝廷的粮库已空空如也。北方虽然歉收,江南却是连年丰收,官粮充足,为赈济北方,必须要从江东调运大批粮食。只要陛下尽早发下臣担保韩滉的奏章,制止住那些诽谤他的流言蜚语,再令韩皋归江东探亲,那么韩滉就会感激朝廷,迅速运来大批粮食。而且,韩滉在江东极有威信,我相信,他带头运粮后,必然引起连锁反应,江东的粮食将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陛下,我担保韩滉难道不是为朝廷着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