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容:平心容人
20085800000018

第18章 仁德之心见风度(6)

然而,有人却别有用心地建议苻坚把西北氐族各部全部迁入京城,而将关中的各族大户驱逐到边地,王猛劝苻坚将其人处死。边将贾雍所部攻掠匈奴,立刻被罢官。于是,匈奴、鲜卑、乌桓、羌、羯诸族都纷纷归服,有才干者皆被委以要职,“四夷宾服,凑集关中,四方种人,皆奇貌异色”。

苏东坡的“嬉笑怒骂”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为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东坡不仅才华横溢,而且为人正直,敢于批评时政的弊病,因而使人侧目,不喜欢他的人总想找他的岔子整治他。

有一次,御史台的官僚们拿苏东坡的诗作根据,断章取义,无限上纲地分析,硬说他讽刺朝廷,诬蔑皇上,把他从湖州刺史任上抓来,下在大牢里,几乎杀头。经弟弟子由和许多好友大力营救,苏东坡才保住了性命,被贬到黄州受管治。

但是,迫害并没有到此结束,以后苏东坡继续受到打击,被贬谪去的地方也越来越远,最后竟贬到荒僻遥远的海南岛。

长期的磨难,使苏东坡逐渐认识到了中央政府里派系复杂、斗争激烈的严酷现实。他在著名的《水调歌头》一词里,曾很有深意地慨叹:“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以后,人们就常用“高处不胜寒”来形容高层政界里的不易立足。然而,苏东坡对此也是敢怒不敢言,只好常常以嬉笑诙谐的形式,来曲折地发泄心中的不平之气。

有一次,大家让苏东坡讲故事,他当场编了一个新奇的故事,笑得大家前仰后合。他说:

昨夜,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两个峨冠博带的人找我,说海龙王请我去吃饭。我也确实很久没吃过饱饭了,听说请吃饭,心中很高兴,便冲涛踏浪,跟着他俩到了龙王的水晶宫。

水晶宫里琼楼玉宇,百宝纷呈。龙王带着一大群臣僚,还有妃嫔出来迎接我,他们说了许多称赞我的话。满桌山珍海味,身边一个美人专给我斟酒。那美人身材窈窕,肤色白嫩,双目像太液池里的秋波,一闪一闪地瞅着我,身上散发着香气,使我神魂颠倒。

就在这时,龙王让我为今日之幸会题诗。我当即援笔挥就,盛赞龙王功德和水晶宫里的豪华,并颂扬君臣的才学与妃嫔们的艳美。龙王高兴极了,夸奖我的文笔,赏赐给我大量的珍宝。

正在我得意的时候,忽然一个丞相模样的大臣低声地告诉龙王,说我写的诗里有讥讽大王的语气。龙王一听大怒,吩咐虾兵蟹将马上把我赶了出来。我一看这位相公,原来是王八变的。唉!我苏东坡处处受王八相公的算计呀!

苏东坡就是这样,在诙谐的谈笑中,曲折不露地发泄自己心中的不平怨气,忍耐艰难的遭遇,坚定自己的信心,什么样的环境也淹没不了他的智慧和才华。

苏东坡性格直爽,才思敏捷。他自己曾经说过:“我心里有什么话,就非说出来不可,正像饭里有只苍蝇,非吐出来不可一样。”正因为这样,他经常在众人面前现编故事现说出来,以发泄心中的抑愤不平之气。

乌台诗案中,他被朝廷从湖洲太守任上逮捕,押到汴京的大牢里,备受狱吏们的摧残凌辱。

出狱后,苏东坡曾到山东任登州知州,不久调回汴京任礼部员外郎。

有一天,他偶然遇见了当年迫害他的狱吏。狱吏惭惶不安,当年那股横暴之气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苏东坡看着他诚惶诚恐的窘态,又好像吃了一只苍蝇,非吐不可,于是,他又当场给大家编了一个故事:

一条毒蛇咬死了人,阎罗王判处它赔命。它苦苦哀求阎罗王:“我有罪,也有功,请将功折罪,饶我一条命吧!”阎罗王说:“你有啥功劳?”毒蛇说:“我肚里有蛇黄,可以治病,已经治好几个人的病了。”阎罗王一查,确有其事,便赦免了它。

过了不久,一头牛因为用角抵死了人,也被捉来,要判死刑。

牛申辩说:“我有牛黄,包治百病,请允许我也将功折罪。”阎罗王照例也赦了它的死罪。

正在这时,几个小鬼捆了一个长相凶恶的人送来,说此人作恶多端,蓄意杀人,请阎罗王处置。阎罗王说:“杀人偿命,法理不容,押下去斩首!”

那人不服气,大喊:“我也有黄,我也有黄呀!请让我也将功折罪呀!”

阎王大怒:“你不是人吗?你难道也有什么蛇黄、牛黄可以治病吗?”

犯人结结巴巴,没啥可说,最后,哭丧着脸承认:“我肚里没有别的黄,只是有些惭惶、恐惶、惊惶……”

狱吏被东坡这一奚落,更觉无地自容,只好悄悄地逃离了现场。

◎故事感悟

陷害他人,诽谤他人,即使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也不会维持长久,早晚会被别人识破。苏东坡几次遭到迫害,但始终以宽广的胸怀与豪放的性情对待这一切,忍受不平,并机智地与那些官场小人进行斗争。嬉笑怒骂,也是个抒发胸怀的好方法。

◎史海撷英

李白与杨贵妃

杨贵妃很喜欢李白的诗,经常吟诵不止。有一天,杨贵妃正在吟诵李白的《清平调》,高力士在一旁插话了:“娘娘觉得这首诗很好吗?”

杨贵妃说:“当然了,这诗实在太美了!”

高力士指着诗中的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对杨贵妃说:“这首诗是形容娘娘您的美貌的,可他居然用赵飞燕来比喻娘娘,这不是骂您吗?”

赵飞燕是汉成帝的皇后,长得虽然很美丽,但生性阴毒,淫荡成性。杨贵妃听高力士这么一挑拨,认为李白把她当成赵飞燕那种女人,心里很不高兴,从此经常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唐玄宗每次想提升李白的官职,杨贵妃都会从中作梗。唐玄宗见贵妃讨厌李白,渐渐地他也对李白疏远起来。

李白知道自己得不到唐玄宗身边人的好感,他的政治抱负也难以实现,越发狂傲不羁。他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交好,成天在长安酒店狂饮,并称“酒中八仙”。后来李白请求让自己辞官回家,唐玄宗赐给他金帛,让他回去了。

◎文苑拾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燕王忍不平图后起

◎忍所私以行大义。——《吕氏春秋·去私》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

明太祖朱元璋扫除群雄,即帝位后,除去封徐达等为异姓王之外,因感“非我同宗,其心必异”,再把自己的14个儿子全部封王,以示团结,亦以为牵制。在14个王之中,较为突出的有善谋的宁王和善战的燕王,燕王即后来的明成祖朱棣。

明太祖驾崩后,长孙继位,是为明惠帝,改年号建文,即建文皇帝。建文年纪虽小,却相当精明,他知道自己的环境在十多个王叔的威胁之下,地位十分尴尬。为使皇权免受控制,在黄子澄等策划下,他大刀阔斧地削藩,把叔父们按其危险程度,流放的流放,杀的杀,逐步把这批对皇朝有威胁的势力肃清。燕王朱棣见各位王兄王弟一个个都倒了,兔死狐悲,这种趋势最终必然会轮到自己,与其等死,不如先发制人,起兵发难。但是,他的军师道衍以军备未足,时机尚未成熟为由,劝他再等机会,因此他暂时隐忍,秘密练兵,预备行事。

有一次,燕王照例派一位亲信葛诚入京奏事。建文帝有意要收买葛诚,便召他进入密室,对他说:“如果你能把燕王的活动情况及时报告,将来升你为公卿。”

葛诚说:“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臣愿效犬马之劳。此次回去,必密报燕王举动,为陛下作内应。”

葛诚回到燕京后,怂恿燕王入京见帝,以释嫌疑,此计无非是想驱羊入虎口。燕王与道衍商议,道衍力主不去,燕王却说:“此时我能举兵,便当举兵;若不能举兵,不如暂往,料他也无奈我何。”因此便毅然进京。

果然,燕王进京后,有人就怂恿建文帝将燕王扣留。但建文帝犹豫不决,一时又找不到借口,于是在一个月后,便放燕王返回燕京。

燕王相当精明,面对如此不公的对待,一回来就诈病,此举无非使朝廷不疑他有变。

建文帝虽然放走燕王,却也时刻防备,用了一个调虎离山计,以边境防卫为名,把燕王所属的劲旅调了一部分离开北京;派亲信工部侍郎张昺为燕京布政使,谢贵为都指挥,把文武两权夺了过来;又制造借口把燕王的能干部属于谅、周铎两人杀了,罪名是阴谋叛变。

燕王见这种夺权把戏无非因自己而发。为保全生命起见,他就顺势诈癫扮傻,溜出王府,整天在街边游荡,口出狂言,见物就抢,十足一个疯子。

有一次,燕王出门几天都没有回来,从人到处找,见他睡在泥淖里,扶起他来他还大骂:“我好好睡在床上,干吗要抬我出去?”

张昺和谢贵知道此事后,便入宫去探病,想看个究竟。这时是暑天,只见燕王穿起皮袄,围炉而坐,还身子发抖,牙关打颤,不住地说天气太冷了。

张昺于是具报朝廷,建文帝便立即采取行动,密令张信下手。张信过去是燕王的亲信,因此接到密令后有些犹豫不决。他的母亲见此情形,问明底细,劝他要饮水思源,不可忘恩负义,于是他便把事情拖延下来。

建文帝见还没有消息,又再下密旨催张信,张信发火了,说:“朝廷何逼人太甚?”乃忿然去见燕王。守门的不准他进去,张信大声说:“你们只管去传报,说我张某有要紧事求见!”

燕王召张信,却仍卧在床上,不说半句话。左右说:“殿下正患风疾。”

张信明知其诈,便说:“殿下不必这样,有什么事,可对老臣直说无妨。”

燕王见他的神气并无恶意,才开口说:“这场病真惨,已捱几个月了。”

张信见他仍不肯露真情,心一急,便流起泪来,率直告诉燕王:“殿下,事到如今,还不说出真话,大祸真的已临头了。”说完,他顺手拿出建文帝的手谕来,说:“朝廷命我擒拿殿下,如是你有意,就要推诚相告,让大家想个办法,否则便肉在砧上,宰割由人。”

燕王一见,起来连忙下床,向张信叩谢,急召军师道衍入室,商量救急之计。密议结果,由张信增兵王宫,说是严密监视,实际上是保护燕王的安全,并就计除掉张昺和谢贵这两位朝廷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