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师:尊师重教
20085900000018

第18章 重视教育(2)

武松在拳术武术上的不足,此前曾多次暴露,比如斗杀西门庆、拳打蒋门神等,都曾经吃过亏。但是,他自从跟随周侗入御拳馆游历后,大长见识,因此西门庆在狮子楼摆出金猫捕鼠的凶险步子时,武松虽然不知破法,却知道这个步法很厉害。同时,周侗传授给武松的鸳鸯腿也是武松的杀手锏。这一手奇特的武功后来被武松传授给了好友金眼彪施恩,也成了施恩的看家功夫。

◎文苑拾萃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康熙师夷重科学

◎淡然虚而一,至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宋·郑侠

康熙(1654—1722年),满族。全名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为世祖顺治帝第三子。康熙六年(1667年)亲政。在位时期,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收台湾,北拒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康熙好学敏求,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崇尚节约。在位61年,由于他的文治武功,中华帝国的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发展,出现“康乾盛世”的繁荣,开创了中华帝国的另一黄金时代。

康熙皇帝玄烨,在清代诸帝中数得上是很有作为的,但他的文治武功实得力于勤奋好学,故史家们誉之为好学皇帝。

康熙八岁登基,作为清入关的第二位皇帝,深知年幼无知,必须把读书学习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头等要事。据《康熙政要》载,康熙的学习十分勤奋且认真,“日所读书,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并努力从书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法之意”。康熙七年(1668年),他采纳了大臣熊赐履的建议,讲学勤政并举,实行经筵与日讲两种讲学制度。经筵在文华殿举行,日讲则设在乾清宫,或弘德殿与懋勤殿。

在讲课时,康熙不仅认真听讲,而且主张“互相阐发”,因为只有这样,“方解融会义理,有裨身心”,“有裨实学”。讲完课后,他总是将讲授的内容反复琢磨,一定要求得道理明彻才罢休。在繁忙的政务中,他也是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披阅典籍,常常天未放亮就起床苦读,晚上也常读至深夜,寒暑不辍,风雨无间。

康熙十三年(1674年),镇压三藩叛乱,军务倥偬,大臣提出隔日进讲,但他驳回了大臣的请求,“仍为日进讲”。在八年的平乱战争中,无论春夏秋冬,经筵与日讲都坚持不懈。由于他勤奋学习,所以他对中国古典文化有较深广的了解。加上教他的讲官如熊赐履、李光地、叶方蔼、高士奇、张伯行等人,都是当时的大学者,所以他所学习的内容十分丰富,如对传统的四书五经、历朝典章、《二十四史》以及诸子百家之书,都有较深的理解。

康熙有了经史之学的基础,开始把学习范围扩大到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自然科学,如数学、天文学、地理学、药理学、解剖学、拉丁文、音乐理论、欧洲哲学等等。他学习自然科学,其动因在于政治需要。康熙初年,出现了一场历法之争,学者之间互相讦告,至于死者不知其数。这场历法之争实际上是一场政治斗争。

当时,因举朝无有知历法者,这使康熙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凡万几余暇,即专制于天文历法二十余年”。为了弄清历法,他把传教士南怀仁召至宫中,让他做一名有别于熊赐履、叶方蔼等人的“讲官”。以后,又陆续聘用葡萄牙的徐日升,法国的白晋、张诚,意大利的闵明我、德理格等到宫中充任内廷行走,为他进讲西方科学。

据法国传教士白晋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报告中讲:康熙每天都召见他们进宫讲授西方科学。他听讲十分认真,重复所讲内容,自己动手画几何图,并向他们提出感到有困惑的任何问题。为了记住几何定理的推理步骤,他经常温习几何定理。在半年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几何学,能够立刻说出他所画的几何图形的定理及其证明过程。对传教士说,《几何原本》他至少读了二十遍。他以极大的兴趣学习西方科学,每天除听讲课外,晚上还要自学,起早贪黑,往往在传教士到达讲课地点之前就做好了听课的准备,一见到传教士就向他们求教,帮助教正他做过的习题,和问一些新问题。传教士张诚在其日记中记述康熙学医的情况:

“……皇上在这次谈话中得知我们已经写出了一些材料,放在我们书房里,他便派御前的一个太监随我们去取。这份论述消化、营养、血液变化和循环的稿子,虽然尚待完成,但我们已经画出一些足以使人领会的图例。皇上仔细翻阅,特别关于心、肺、内脏、血管等部分。他还拿起稿子与一些汉文书籍上的有关记述互相对比,认为两者颇为相近。”

自古帝王尊师求师者有之,像康熙这样打破传统观念,专心致志地学习自然科学,而且是向外国人学习,却是十分罕见的。

康熙不仅善于学习西方自然科学,而且也注重对中国自然科学遗产的继承和总结,以图社会实践的应用。他说:“朕平时读书穷理,总是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言”,“学问无穷,不在徒言,惟当躬行实践方有益于所学”。由于他讲求学以致用,所以在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首先,他组织编纂了《律历渊源》。在《庭训格言》中,康熙叙述了学习数学和整理数学遗产的良苦用心:

“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参劾,几至大辟。杨光先、汤若望于门外九卿前,当面睹测日影,奈九卿中无一知其法者。朕思已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今凡入算之法,累辑成书,条分缕析,后之学此者,视此甚易,谁知朕当日苦心研究之难也。”

在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过程中,康熙深知数学是天文、地理、测绘、水利等学科的基础,因此在南怀仁、白晋、张诚等人的辅导下,先后学习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巴蒂斯的《实用和理论几何学》以及代数、三角、对数等几种数学科目,并命张诚等人陆续翻译和编纂了《几何原本》、《比例规解》、《测量高远仪器》、《八线表根》、《借根方算法解要》等十几种满汉数学书籍。

在学习西方数学的过程中,他发现中国传统数学著作有不少成就先于西方,但在元代以后有的失传。为了整理中国数学成就,并把西方自然科学加以系统化,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兴办算术馆,地点设在畅春园蒙养斋,召集中国数学人才如梅钰成、陈厚耀、何国宗、明安图等人,根据算术馆教学的需要,由皇三子允祉负责组织编纂大规模的天文、数学、乐理丛书《律历渊源》。康熙不仅亲自拟定编辑方针,而且还把自己数十年积累的算稿拿出来作为编纂数学部分的资料。

其次,康熙还组织测绘了《皇舆全览图》。在西方传教士南怀仁的影响下,他对地理学产生了兴趣,一边学习《西方要纪》,了解世界地理知识;一边学习中国传统地理著作,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徐霞客游记》等,同时还在出巡、征战等机会中,进行实地的天文地理考察。他先后派人考察了长江、黄河、黑龙江、金沙江、澜沧江,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全国地图勘测。为了实地考察地理,他精心组织了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体的测绘技术队伍,经过十几年的培训,一部分技术人员是由张诚等人培训的中国学生。

康熙不仅重视人才培养,而且注意向西方采办测绘仪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他传谕进行全国地图测绘。这支测绘队伍走遍了东南西北中各省,绘制了一幅幅各省地图。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全国地图的测绘大功告成。他亲自命之为《皇舆全览图》。它采用经纬图法,梯形投影,比例为1 4000000,是我国第一次经过大规模实测,用科学方法制出的地图,也是亚洲当时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份,而且比当时的所有欧洲地图都好且精确。《皇舆全览图》的测绘,在世界地理学史上是一件大事。

最后,康熙还注重科技的应用,在培育优良稻种以及气象、医学方面多有建树。据记载,康熙亲自考察过二十余种植物,对某些植物、土壤及栽培技术进行过调查研究,并做了一些有效的实验。

如康熙在南巡时,发现农民运载猪毛和鸡毛到用泉水浇灌的稻田,以提高水温,促使稻子早熟。于是他回京后采用这种方法在玉泉山稻田搞试验,结果使稻早熟丰收。他曾经在西苑丰泽园开辟了一片水田,一年六月他偶尔发现有一棵稻子早熟且颗粒饱满,于是他亲自采折下来作为种子,在次年进行试验,结果在六月成熟。这种稻米颗粒细长,颜色微红,香甜可口。于是他下令年年播种,以致康熙朝几十年间宫中帝后们都食这种稻米。他命名此稻为“御稻”,后在江宁、苏州等地推广。

康熙还注重气象勘测。据《清实录》载,他曾组织大面积地气象勘测,“令直隶各省,凡起风下雨之时一一奏报。见有京师于是日起西北风,而山东于是日起东南风者”。对于雷声的传播范围,他也组织人们进行勘测,方知霹雳仅传七八里。不仅如此,他还将雷声与炮声的传播距离进行了比较。这对于辨别雷、炮声以利于正确判断军情,很有实际意义。

在医学实践方面,康熙研究过药理、养身之道及人体解剖等。由于他对医学颇有研究,以致能常给臣下开方治病。他相信西方传来的西药。如康熙五十一年,江南织造曹寅患疟疾,他派人星夜驰送金鸡纳(即西药奎宁),并嘱咐用药的要求。由于他相信医学,所以他对江湖术士的所谓养身之道嗤之以鼻,并告诫后人:“凡世上之术士,但欺诳人而已矣。”

◎故事感悟

康熙作为一代帝王,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尊师好学,并抛弃民族国界的偏见,大胆以西方传教士为师,学习和研究西方自然科学,并把它们应用于实际,这对于清朝初期实学的提倡与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史海撷英

乌兰布通之战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亲率骑兵三万自伊犁东进,进攻喀尔喀,占领了整个喀尔喀地区。喀尔喀三部首领仓皇率逃往漠南乌珠穆沁(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一带,并向清廷告急,请求保护。

康熙帝闻讯后,一面将喀尔喀三部安置在科尔沁(今内蒙古科尔沁旗)放牧,一面责令噶尔丹罢兵西归。但噶尔丹气焰嚣张,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势南下,深入乌珠穆沁境内。

对于噶尔丹的猖狂南犯,康熙帝一面下令就地征集兵马,严行防堵;一面调兵遣将,准备北上迎击。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康熙御驾亲征,分兵两路出击噶尔丹:左路军出古北口(今河北滦平南),右路军出喜峰口(今河北宽城西南),从左右两翼迂回北进,准备在乌珠穆沁地区消灭噶尔丹军。

康熙亲临博洛和屯(今内蒙古正蓝旗南)指挥,同时令盛京将军(治所今辽宁沈阳)、吉林将军(治所今吉林市)各率所部兵力,西出西辽河、洮儿河,与科尔沁蒙古兵会合,协同清军主力作战。右路军则北进至乌珠穆沁境遇噶尔丹军,最终交战不利南退。噶尔丹乘势长驱南进,渡过沙拉木伦河,进抵乌兰布通。

这时,清左路军也进至乌兰布通南,康熙急令右路军停止南撤,与左路军会合,在乌兰布通合击噶尔丹。同时又派兵一部进驻到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伺机侧击噶尔丹的归路。

乌兰布通位于克什克腾旗(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西南)之西。该地北面靠山,南有高凉河(沙拉木伦河上游的支流),地势险要。噶尔丹背山面水布阵,将万余骆驼缚蹄卧地,背负木箱,蒙以湿毡,摆成一条如同城栅的防线,谓之“驼城”,令士兵于驼城之内,依托箱垛放枪射箭。清军则以火器部队在前,步骑兵在后,隔河布阵。八月初一中午,双方的交战开始。

清军首先集中火铳火炮,猛烈轰击驼阵,自午后至日落,将驼阵轰断为二,然后挥军渡河进攻,以步兵从正面发起冲击,又以骑兵从左翼迂回侧击,噶尔丹大败,仓皇率全部撤往山上。

次日,噶尔丹遣使向清军乞和,乘机率残部夜渡沙拉木伦河,狼狈逃窜,逃回科布多(今蒙古吉尔噶朗图)时只剩下数千人。

◎文苑拾萃

《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为《文献汇编》,或称《古今图书汇编》,原为康熙的皇三子胤祉奉康熙之命与侍读陈梦雷等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由康熙皇帝钦赐书名,雍正皇帝写序。为此,《古今图书集成》也冠名为“钦定”。

该书的编撰工作开始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印制完成于雍正六年(1728年),历时两朝28年,采集广博,内容丰富,正文一万卷,目录40卷,共分为5020册,520函,42万余筒子页,1.6亿字,内容分为6汇编、32典、6117部。

全书按天、地、人、物、事次序展开,规模宏大,分类细密,纵横交错,举凡天文地理、人伦规范、文史哲学、自然艺术、经济政治、教育科举、农桑渔牧、医药良方、百家考工等等,无所不包,图文并茂,因而也成为查找古代资料文献的十分重要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