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顺:顺其自然
20086000000005

第5章 保护生物资源(3)

董奉是三国时吴国人,他不但精通医道,而且乐善好施,远近闻名。

董奉在庐山开了一个私人诊所,每天来请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因此小小的诊所常常是门庭若市。

有一天,一个病得很重的人被抬进诊室,董奉立即给他号脉、扎针,又给病人服下一副汤药,病人好一些了。董奉又给他包了几包草药,嘱咐他回家按时煎服。

“多少钱?”病人的家属问道。

“现在不收钱,”董奉擦擦额上的汗说,“等他的病好了再说。”

病人和家属千恩万谢,作揖告别。

其他的人来看病,不论轻重,都不收钱。

过了几天,那位重病人全好了。他背了一口袋铜钱来面谢董医生,同时还补交了应交的医药费。进了诊室,只见董奉正在和另一个病愈的人谈话,前面说了些什么,他当然没法知道,只听见董奉最后一句话是说:“……那你就去栽五棵杏树吧。”

那位患者走了,这一位上前来说:“董先生,您真是个神医,我的病经您看过以后,当天就大有好转,没出五天,就全好了,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您。今天,我把医药费全带来了。”

董奉面露笑容,问:“你真要感谢我吗?”

“是呀,是呀,”这一位提起了装满铜钱的口袋,“您要嫌我带的钱不够,我立马回家去取,只要先生您说个数。”

“好,好,”董奉哈哈大笑,“钱你还是带回去,咱们按老规矩办!”

“什么规矩?”

“在我这儿看病,不收钱,只要你的病好了,给我栽几棵杏树就成。大病看好的栽五棵,小病看好的栽一棵。”

这位病人连连作揖,当天就栽下五棵杏树。

由于患者都抱着“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心情,所以他们栽树时也都格外认真,树的成活率自然也特别高。没几年的工夫,董奉的房前屋后便栽满了杏树,蔚然成林,总数已经有上万棵了。每年一到春天,这里杏花烂漫,环境优美;夏天,黄杏满枝,丰收在望。董奉卖杏得钱甚多,除买粮买药及日用外,其余多数都用来周济穷人。因此,后来才有了以杏林赞誉医家的种种说法。

◎故事感悟

“杏林春暖”这个词现在更多喻为医德高尚。不过,从它的原始意义中我们可以明白,董奉的这种做法无疑给人们一个启迪:人需要在良好的大自然环境中生活,这就要对自然加以呵护,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这样整个地球就会变得更加美丽!

◎史海撷英

董奉行医

三国时期,董奉曾在南方一带行医。他所到地方除了治病赈济外,还经常遍访各地的名山大川,采集野生植物制成丹药,给患者治病。

有一次,董奉到达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好遇到交州太守(一说交州刺史)杜燮病危,垂死已经三日。董奉闻讯后,便赶到杜燮房中,将三粒药丸放入杜燮的口中,用水灌下。稍后,杜燮便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四日后居然可以说话行走了,不久后病愈。

因为感激董奉的救命之恩,杜燮便留董奉住在自己的府中。后来杜燮反叛朝廷,他担心董奉泄漏他的密谋,想要杀害董奉。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杜燮后逃走了。

◎文苑拾萃

董奉山与董奉堂

董奉山原名福山,位于今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龙田村境内,是后人为了纪念名医董奉才改名的。唐朝时期的李吉甫在其《元和郡县志》中说,福州是“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清乾隆《福州府志》中按语说:“福山,今名董峰山,属长乐县。”而董峰则可能是董奉的谐音。还有人说,福州得名的福山就是董奉山。

如今,在董奉的老家,古槐镇龙田村与雁堂村交界处还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董奉草堂。草堂共占地约20亩,主要仿效后汉三国时代的风格而建,四周遍植杏树,使人们可以感受到“杏林春暖”千古佳话的意韵。

董奉草堂中的景观有中国长乐中医馆、“杏林望重”大屏风、清代名医陈修园专馆南雅堂、“百草园”以及各种石刻等景点。在正厅内,还立放了董奉“悬壶济世”的半身塑像。

木奴的故事

◎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陶渊明

李衡(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蜀国武陵郡的龙阳人。李衡原本为襄阳人,汉朝末期进入吴国,成为武昌庶民,后来流落到武陵,娶贤女习氏为妻。是三国时期在汉寿种橘故事的主人公。

三国时期,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名叫李衡,家住在武陵郡的龙阳,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省汉寿县。

李衡为人忠厚,勤劳肯干,但因为家居山村,直至中年也没置下什么产业。虽然如此,李衡并不着急,只是注意在农活的间隙在房前屋后栽种几株柑橘。他的这些劳作也并没有引起乡邻们的注意。

不知不觉间,李衡年事已高,终于因劳累过度,一病卧床不起。李衡自知自己已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但他并没有悲哀叹息。这一天,他把儿子们叫到床前,对他们说:“我这病恐怕是治不好了,你们也不必悲伤,人总是逃脱不了生老病死这个劫数的。”

儿子们都说:“爹,您不要这么说,安心静养调治,总能治好您的病的。”

李衡并没有接他们的话茬,接着自己的话说:“我一生劳作,没攒下什么家产,只有木奴千头,留给你们,也算是我的一点遗产吧。”

“什么,木奴?”儿子们的眼睛都亮了起来,一个个又喜又惊。

“对,是木奴,”李衡不紧不慢地说,“它们不向你要吃,不向你要穿,可是能给你们挣钱。只要你每年缴上一匹绢的税,好好地伺候它们,它们向你们贡献的东西,就足够你们吃穿用的了。”

“要伺候木奴?”

“是呀,”老人依旧慢条斯理地说,“你不给它们锄草、施肥、浇水、捉虫,它怎么给你们结果呢?”

“哦,您说的木奴就是柑橘树?”一个儿子问。

“可不是吗?好好伺候这一千多棵柑橘树,温饱不愁,就是奔小康也有可能哩!”

说完这句话,老人便溘然长逝。

没几年,李衡老汉栽植的柑橘树都长大了。到了秋天,果实累累,挂满枝头。等柑橘成熟了,摘下去卖钱,一年就有几千匹绢的收益。照现在的话说,李衡的儿子们都成了万元户。邻里乡亲们谁看了都羡慕地跷起大拇指,大家对李衡这种造林致富的实践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称赞说:“李老汉真有眼光呀!”

古代最早的植树造林,主要是营造经济林木。这里所说的经济林木,是指为人们提供干鲜果品、油类、糖类、纤维、木材及薪柴等产品的林木。

古代“人君教民”,“以时种树”,特别规定要选那些“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种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菔,秋畜蔬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使百姓“生无乏用,死无转尸”之忧。这里说的都是经济林木。古人说得好:“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唯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

古人造林致富的成效和意义可以从《史记》记载看出:“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蔌(楸),陈、夏千亩檫,济、鲁千亩桑,渭川千亩竹。”这样的人与千户侯一样富。如果说秦始皇令植行道树、建榆溪塞是为美化环境,那么,司马迁的这段话主要讲的是植树造林的经济意义,很有见地。

古人对于植树的经济效益进行过具体的总结,认为植杨树:“三年,中为蚕槌,五年任为屋椽;十年堪为栋梁。以蚕丝为率:一根五钱,一亩岁收两万一千六百文。岁种三十亩,三年九十亩,一年卖三十亩,得钱六万四千八百文。周而复始,永世无穷。比之农夫,劳逸万倍。去山远者,实宜多种,千根以上,所求必备。”认为种榆树也是一本万利,既可做屋材,又可做多种器具,“岁岁科简剥治”,获薪炭之利,又可收榆钱代食,赈救灾荒。榆树有“斫后复生,不劳更种,所谓一劳永逸”的特点,所以种榆既无牛耕种子人功之费,不虑水旱风虫之灾。“比之谷田,劳逸万倍”。如果“男女初生,各与小树二十株,比至嫁娶”,则“聘财资遣,粗得充事”。

◎故事感悟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美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而且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就该多提倡这种植树运动。多年来,植树运动的蓬勃开展,对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加快绿化国土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苑拾萃

茅檐下始栽竹

(唐)柳宗元

瘴茅葺为宇,溽暑常侵肌。

适有重膇疾,蒸郁宁所宜。

东邻幸导我,树竹邀凉飔。

欣然惬吾志,荷锸西岩垂。

楚壤多怪石,垦凿力已疲。

江风忽云暮,舆曳还相追。

萧瑟过极浦,旖旎附幽墀。

贞根期永固,贻尔寒泉滋。

夜窗遂不掩,羽扇宁复持。

清泠集浓露,枕簟凄已知。

网虫依密叶,晓禽栖迥枝。

岂伊纷嚣间,重以心虑怡。

嘉尔亭亭质,自远弃幽期。

不见野蔓草,蓊蔚有华姿。

谅无凌寒色,岂与青山辞。

小学生保护白鳍豚

◎人不给自然留后路,自然也不会给人留后路。——格言

1992年1月的一天,在广东省珠江口的大海边,有四个青年农民正在散步。在浩瀚的海面上,一排排巨浪携带着白色的泡沫、绿色的海藻朝岸边涌来。在沙滩上,随处可以看到垩白色的贝壳以及死去的小鱼和小虾。

“快来看啦!那是什么东西?”其中的一个农民突然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大声叫喊起来。

大家都顺着这个农民手指的方向,看到在不远处的海面上飘着一个蓝灰色的东西。

“好像是一条大鱼!”一位农民显然掩不住情绪的激动,首先作出了判断。

“那就太棒了!少说也有几十斤吧。”

“要是一条大鱼,我们可就要发大财啦!”最后说话的那位农民一边说着,一边脱下了自己的鞋子、上衣和长裤,准备下海。

蓝灰色的东西越漂越近了,它的脊背在阳光下十分耀眼。

“哇!大鲸鱼。”那个下海的农民已经可以用手触到它的尾巴了。

另外三个人也脱掉了自己的鞋子和衣服跟着下了海,一起将“大鲸鱼”拖上了岸。

农民毕竟没有太多的海上知识,和鱼打交道的机会少。虽然说他们将这个东西弄上了岸,可他们四个人中谁也说不清楚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反正像鲸鱼吧,看身体圆乎乎的,蓝灰色的脊背,白色的肚皮,不正像《动物世界》节目中在大海里游弋的大鲸鱼吗?

“嗨,这家伙还是活的,一双眼睛还在眨巴,大嘴还一张一合的。”

“管它活不活,先宰了,饱餐一顿,然后将剩下的拿到大街上卖个好价钱。”说话的农民边说边掏出腰间的大水果刀。

正在这时,海边走过来一群小学生。他们上完课,正背着书包排着队走在回家的路上。当他们看见几个农民捕获了一条大鱼后,就都好奇地围过来看热闹。

“你们不能伤害白鳍豚!”其中一个脖子上扎着红领巾的小朋友突然挤了过来,大声地说。

“毛孩子,别多管闲事!”一个农民不屑地瞪了小学生一眼。他手里拿着刀,正考虑着该从哪儿下手。

“你们不能这样干,否则就是违法的!”那个小朋友继续大声说道。

“小朋友,看看那边大海上有多少人在打鱼?我们杀一条鱼,难道也是犯法?再说这鱼不是我们抓的,是它自己送上岸来的。小朋友,我们一起喝碗鱼汤吧。”

“这不是鱼,是白鳍豚。我们老师讲了,白鳍豚是受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在我们国家,这种动物已经不多了,你们还伤害它,是要受到法律追究的。”小朋友说得斩钉截铁,不容分辩。

其他小朋友听他这么一说,也都纷纷说话了。这时,其中的一个小姑娘已经飞快地跑去报告有关部门了。

四个农民经小朋友们这么一说,都面面相觑,一时没有了主意。

一会儿,那个小姑娘就带着两位穿制服的叔叔来了,叔叔表扬了小朋友们保护动物的意识,给那四个农民说明了国家保护稀有动物的有关法规。大家一同将白鳍豚抬到珠江里放生去了。

◎故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