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晖守信不忘重托
◎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
东汉时,有位贤士叫朱晖,河南南阳人。他幼年时就失去了父母,舅父收养了他。
朱晖在太学读书时,以人品高尚、团结友爱而受到同学们的敬重。特别是他不负朋友之托,恪守信义,照顾朋友的事更是感人。
朱晖有个同学叫张堪,在一起读书时很敬重朱晖的人品。后来,张堪突然得了不治之症,自知不能治愈。一天,他见到朱晖,便握着朱晖的手伤感地说:“我得了绝症,恐难久于人世。我死之后,希望你能帮助照顾我的妻子儿女。”朱晖安慰他,要他好好养病。但没有明确表示答应。
不久,张堪去世,朱晖为他料理丧事,并亲自去他家看望,见他家生活贫困,便每年派人给他妻子送去谷50斛,布5匹。朱晖的儿子朱颉对他父亲的行为不大理解,便问道:“父亲与张堪不过是一般的同学,为什么要这样热心照顾他的家庭呢?”朱晖说:“张堪生前把我当做知己,托我照顾他家,我就应该像知己一样照顾他的家人。”
朱晖还有一个同郡好友叫陈揖,他俩常在一起谈诗论文。后来,陈揖也不幸离开人世,留下妻子和没有出世的婴儿,生活很困难。不久,儿子陈友来到了人间,他家的生活更加困难了。朱晖知道后,经常在经济上帮助他们。陈友自幼就聪敏好学,德才兼备,朱晖很喜爱他,决定把他培养成才。
后来,司徒桓虞为南阳太守,听说朱晖人品高尚,学识渊博,便请他来府叙谈。果见朱晖仪态大方,谈吐风雅,桓虞极为敬重,便提出要用朱晖的儿子朱骈为府衙官吏。朱晖想到好友陈揖的儿子陈友品学兼优,家境贫困,生活难以自给,便说道:“小儿才疏学浅,难当重任,本郡书生陈友,家贫好学,德才俱佳,可以任用。”桓虞见朱晖举贤不举亲,深为敬佩。
过了几天,桓虞召见陈友,向他提出了许多问题,陈友应对自如。桓虞见他才思敏捷,政见卓识,非常高兴,便委派为府中重要官吏。陈友勤奋好学,廉洁奉公,办事总是高人一筹,深得桓虞信赖。
从此,朱晖为朋友守信的佳话也就在南阳传开了。
◎故事感悟
朱晖一诺值千金,把朋友之托看得比自己的前程还要重。朱晖的这种品质是非常高尚的,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少年去学习的。
◎史海撷英
火烧咸阳
项羽为了消灭刘邦,为刘邦准备了鸿门宴。宴后,项羽认为刘邦已经臣服,自己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反秦力量的主宰。于是,他便率领着自己的大军,以胜利者的姿态浩浩荡荡地进入了咸阳。进入咸阳后,他放纵士兵在咸阳城内烧杀抢掠。而且,他还杀了秦降王子婴和秦的全部宗室贵族,对秦的统治者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他把秦宫室里的珠宝和后宫的美女都据为己有,然后放了一把大火,烧了秦的宫室。大火整整烧了3个月才熄灭。
◎文苑拾萃
安之若素
成语“安之若素”释义为(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形容面对困境毫不介意,心情平静。安,指安然、坦然;之为代词,指人或物;素是指平常的意思。
“安之若素”这一成语出自清范寅的《越谚·附论·论堕贫》:“贪逸欲而逃勤苦,丧廉耻而习谄谀,甘居人下,安之若素。”
刘备言出必行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卢照邻
刘备(161—223年),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据说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221—223年在位。政治家,庙号烈祖。
三国中期,刘备在屯兵时,遭到曹操的攻打,他便派人向刘表求援。刘表亲自到城外迎接他们,以贵宾的礼节招待,还为刘备扩充了兵力。
刘表死后,诸葛亮劝刘备攻打刘表的儿子刘琮,以夺取军事要地荆州。刘备说:“刘表待我很好,死前又将儿子托付给我,我如果攻打他,天下人一定会说我无情无义,我不忍这么做。”于是,他在城外呼唤刘琮。刘琮听到后,因愧于自己曾向曹操写过降书,不敢出城。城中将领见刘备如此讲信义,便出城投奔他。从此,跟随刘备的百姓日益增多,达到数十万人。
由于人多,每日行进速度很慢,影响了向江陵进军的进程,有人劝刘备说:“我们现在虽有很多人,但都是布衣百姓,不能打仗。如果曹操的兵马追来了,我们如何应战呢?不如抛弃他们,快速前进,占领江陵要地。”刘备回答说:“成大事者必以人为本,现在人们都投奔、归附于我,我又答应携带这些百姓,现在正是危急关头,我怎能言而无信,抛弃他们不管呢?”
◎故事感悟
刘备之所以能成就一番霸业,与他的爱民之心和信守诺言的品质是分不开的!
◎史海撷英
刘备失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亲自攻打汉中。刘备倚仗汉中地处天险,谨守壁垒而不出战。曹操进不能进,运粮困难,无奈之下,只好退军。然而,这一战役其实对蜀中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一度打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青壮男子从军作战,妇女后勤运输)的地步,兵力疲惫不堪,而且曹操虽然退军到长安,却依然对汉中虎视眈眈,汉中压力依然不减。
此时,刘备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关羽起兵围襄阳,水淹七军,抓住于禁,斩杀庞德,围困曹仁于樊城,自许都以南纷纷响应关羽,一时间关羽威震华夏。不久,曹、孙联合,先是徐晃率众击退关羽,关羽退回汉水以南,以水军隔绝汉水,襄阳仍然被困。接着,吕蒙白衣渡江,劝降南郡守将糜芳、公安守将士仁,兵不血刃地占据了荆州地界。
◎文苑拾萃
刘备惠陵
惠陵是蜀先主昭烈皇帝刘备的陵寝,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的南郊。
整个古冢拔地突起,红砖垣墙环绕,苍松翠柏掩映,庄典肃穆。砖砌的垣墙环绕陵冢,周长约180米。在陵寝前,有乾隆年间刻制的穹碑一通,碑身镌刻着“汉昭烈皇帝之陵”7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陵寝的前方建有寝殿,西侧原来还建有“昭烈庙”和“武侯祠”。
据记载,武侯祠始建于公元4世纪左右。晚唐诗人李商隐在游惠陵时,曾写下了一首“武侯祠古柏”的诗。著名诗人杜甫也曾在惠陵留下了“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由此可见,当时惠陵的周围应为古柏苍郁,气势宏伟。明朝初年,“武侯祠”被并入“昭烈庙”,重修后的昭烈庙非常壮观,大门横额上有“汉昭烈庙”四个金字的楷书字大匾。然而可惜的是,这一建筑早已毁于兵火。
华歆救人救到底
◎政者,口百之,身必行之。——《墨子·公孟》
华歆(157—231年),字子鱼。籍贯冀州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汉灵帝时举孝廉,任郎中,后因病去官。后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官渡之战时,曹操“表天子征歆”,任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替荀彧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表歆为军师”。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后,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后改任司徒。魏明帝曹叡即位,晋封博平侯。卒谥敬侯。
华歆、王朗同是三国时代的人。一次战乱中,他们两人被追兵撵到了长江边。慌乱中,他们找到了一条船。正要开船,岸上又跑来了一个人呼喊求救,也要搭乘这条船逃往对岸。华歆看到这个情景,为难起来,在一边沉默不语。旁人见他犹豫不决,也不好开口。
这时追兵越来越近,王朗着急了,忙对华歆说:“就让他搭船吧,正好船上还有地方,为何不帮他一把呢?”就这样,那人也与华歆、王朗同乘一条船往对岸逃跑。
船行到江中心,追兵已经赶到岸边。他们看见华歆、王朗的船,便纷纷下水泅渡追赶。泅水的士兵离行船越来越近,划船的艄公累得精疲力尽,船的速度也越来越慢了。王朗见此情景,开始着慌了,便打算赶一同逃难的那人下船。华歆连忙阻止王朗说:“我当初所以迟疑,不答应,正是怕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既然已经答应人家同船逃难,怎么能中途丢弃人家呢?”王朗被说得无言以对,只好照华歆的话办。
追兵泅到江心渐渐累了,泅水速度便慢了下来,与华歆他们的船距离又逐渐拉大了。就这样,行船胜利地划到对岸,华歆、王朗及那人摆脱了追兵,那个人也顺利地逃出了虎口。
这件事传开后,人们都赞扬华歆办事讲信用,说话算话,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改变初衷。
◎故事感悟
华歆之所以开始不让被追赶的人上船,正是意识到了其中的危险。但当他答应之后,面临极大的危险困难的局面也不退缩,这正是守信用的真正体现啊!愈是危难关头,愈显守信的难得!
◎史海撷英
晋灭吴之战
晋灭吴之战发生在晋武帝太康元年,吴末帝天纪四年(280年)三月。当时,晋夺占了长江上游,同时又以主力大军攻占了吴扬州长江北岸的地区,直逼吴的京师建业。晋朝大将率领8万大军攻入建业城,逼降吴主孙皓,一举灭亡了东吴的政权,重新统一了中国。
◎文苑拾萃
《世说新语》中的华歆
《世说新语·德行》中记载: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陶侃不违母亲遗训
◎推诚而不欺,守信而不疑。——林逋
陶侃(259—334年),字士行(或作士衡)。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中国东晋时期名将,大司马。初为县吏,渐至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他精勤吏职,为人称道。
东晋的时候,有一位大将军叫陶侃,做过荆州刺史。有一回,他宴请武昌名士殷浩、庾翼等人,吟诗作赋,讲谈学问,非常高兴。
大家喝过两杯酒后,殷浩举杯说:“将军,您最近平定了郭默的叛乱,立下了大功,请让我敬您一杯!”陶侃想了一想,痛快地说:“谢谢,喝!”说着,便一饮而尽。
庾翼祝酒时,陶侃应该高高兴兴地饮下这杯酒才是,不料陶侃却抱拳作揖,说:“先生,对不起了,我今天饮酒已经足量了!”
殷浩附议说:“将军,今天大家高兴,您应开怀畅饮!看得出您有海量呢。”
想不到这时,陶侃却泪流满面,哽咽着说:“不瞒二位先生,家母生前曾向我规定过:每次饮酒,三杯为限。今天杯额已足,我不能违背先母的禁约!”接着,他回忆了青年时代的一段往事。
陶侃的父亲陶丹本是三国时孙吴的名将,但很早就死了。陶侃小时全靠母亲纺纱织布培养长大,后来当上浔阳县城一名小小的“鱼粱吏”。母亲对他要求很严。有一回,他托人捎几条咸鱼回家,想让老人家高兴高兴,不料陶母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还附了一封口气严厉的信,说:“你才当上了个小官,就拿公家的东西回家,真叫我汗颜!”另一回,浔阳县里举行宴会,陶侃喝得酩酊大醉。酒醒后,母亲一边垂泪,一边责备他说:“饮酒无度,怎能指望你刻苦自励为国家建功立业呢?”陶侃羞愧难当,母亲要求他保证:从此严于律己,饮酒不过三杯。
陶侃讲完往事,接着说:“苏峻、郭默之乱虽然已经平定,但是中国尚未统一,北方还被羯族人石勒占据,西边的巴蜀则有氐(音低)族人李雄割据。男儿报效国家的路还长,我怎能违背先母遗训呢?”
殷浩、庾翼听完,肃然起敬,说:“将军,虽然老夫人仙逝多年了,而您信守遗训,不减当初。这种美德一定会同功业一起,永留青史!”
◎故事感悟
虽然母亲去世多年,但陶侃却时刻不忘母亲遗训,拒不饮酒;他信守遗训的品质和报效祖国的决心将被后人所敬仰!
◎史海撷英
陶侃轶事
陶侃在广州时,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晨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
陶侃生性聪慧敏捷,做人谨慎,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
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
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在他治理下的百姓勤于农事,家中充足。
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陶侃综合料理事务极其细密,由此可见一斑。
◎文苑拾萃
牧猪奴戏
“牧猪奴戏”释为对赌博的鄙称。出自于《晋书·陶侃传》中所写的“樗蒲者,牧猪奴戏耳!”
如:樗蒱为牧猪奴戏,奈何得遇主知?蔡东藩《唐史演义》第四十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