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行:行为有度
20086300000010

第10章 行高于言,君子重行(1)

法显西行求法成功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唐·吴兢《贞观政要·慎终》

法显(334—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法显是山西武阳人,俗姓龚。在他出生之前,家中已有三个兄长,但都相继夭亡了。为了求得平安,法显三岁时父母便让他做了小沙弥。到十岁时,法显大病一场,父母只好把他送到庙里去住。后来父母双亡,法显便毅然出家。

有一次,法显正与几十个沙弥在田中收稻子,有一伙饥民要来抢夺稻谷。其他的沙弥见状,都吓得逃跑了,只有法显独自一人留下。他对饥民说:“你们需要稻谷,可以随意来取。你们过去从来不布施别人,才会有今天的贫穷与饥饿。现在又来抢夺别人的稻谷,来世会更加不堪设想,贫僧实在为你们担忧啊!”饥民们听后,都纷纷放下稻谷想走,法显还是让他们拿了一些。寺院里的僧人为此都叹服不已。

法显受具足戒后,志向行为更加明敏,礼法规矩更加整齐严肃。他常常慨叹经律短缺不全,发誓要去寻找经律。法显认为,只有取到真经,译成汉文,才能让众僧真正了解佛法大义。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法显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人从长安出发,踏上了西行取经之路。第二年夏天,他们在张掖国(今甘肃张掖)与另一批西行僧人相遇,于是结伴西行,开始穿越流沙大漠。沙漠里既没有飞鸟又没有走兽,四顾茫茫,无法辨识方向,法显一行只有看太阳来辨认方向,凭着路边死人的枯骨做路标。沙漠里常有热风恶鬼,遇上了必死无疑。法显肩负着取经的使命,历经艰险困苦,走了17天,大约1500多里,到达鄯善国(今新疆若羌)。又几经周折,约在隆安五年(401年)初,才到达于阗国(今新疆和田)。

法显一行人在这里观看了行像盛会后,便南入葱岭。山上积雪常年不化,悬崖峭壁高耸入云,过去曾有人凿石通路,修凿了700多阶梯道,多少带来了便利。一路上翻山越岭,遇有大河,便抓着悬挂在河两岸的绳索横空而过。一路上险途数不胜数,所到之处是汉代的张骞、甘英都不曾到达的地方。

元兴二年(403年)初,法显等人在翻越小雪山时,又遇上寒流风暴。慧景冻得浑身僵硬,打着寒战对法显说:“我要死了,你们继续前进,不要都葬身于此。”说完就冻死了。

法显抚摸着慧景的遗体,悲伤地哭泣道:“还没到达目的地,你就先去了,这也是命啊!”法显继续前进,终于跨过了雪山。

快到天竺国时,天色已晚,法显便住在离王舍城30多里的一座佛寺里过夜。第二天一大早,法显就要上耆崛山,寺院的人都劝他说:“山路崎岖,而且有很多黑狮子出没,你怎么能去呢?”

法显说:“我不远万里,发誓要到耆崛山,经过多年的跋涉才来到这里,我怎么能放弃呢?”

众人不能劝止,只好派两个僧人去送他。法显爬上耆崛山时,天色已近黄昏。他想在山上过夜,两个僧人都害怕,就丢下法显跑回寺院去了。法显独自留在山中,烧香礼拜,凭吊圣迹。到夜里,突然窜出三只黑狮子,蹲在法显面前,舐唇摇尾。法显口宣佛号,诵经不停,对狮子说道:“你若想害我,先等我诵完经;若是想考验我,还是赶快走吧。”过了很久,狮子才离去。

法显又来到中天竺,求得《摩竭僧祗律》、《萨波多律抄》、《杂阿毗昙心》等经,并在此停留了三年,学习梵文梵语,并亲自抄录经书。

后来,法显又带着佛经、佛像,跟随商客来到师子国。想起当初同来的十几个人,有的留在当地,有的去世了,如今只剩下他一个人,法显的悲伤之情油然而生。在玉佛像前,法显看见商人用汉地的白团绢扇供奉佛像,见到家乡出产的东西,法显不觉凄然泪下。

法显在印度游历了八年,得到百万余字的佛经。他请天竺僧人口诵,自己一字字写成梵文,然后抄录下来。

409年,法显由印度加尔各答乘船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准备乘海船返回中国。法显在此又停留了两年,得到《弥沙塞传》,《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各一部,这些经书都是汉地所没有的。

411年秋,法显终于搭上一条从罗马返回中国的大商船。不料出海仅两天,便遇上了大风,海水灌进船舱,众人惶恐万状,忙将一些笨重的货物抛入海中。法显担心别人把他的佛经、佛像也投入海中,不断地念诵佛经,祈愿佛佑。船随风漂流,总算没沉没,又航行了许多天,才到达耶婆提国(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法显受到耶婆提国人民的热情款待,在这里住了五个月,第二年春天,再次搭乘另一伙商人的船前往广州。

船行20多天后,一天夜里,突然遇到一场罕见的大风暴。船上的人很恐惧,众人商议说:“就因为船上坐了一个和尚,才使我们遭此大难。”于是打算把法显推下海去。

法显的施主厉声呵斥那些商人:“你们若要把和尚推下海,先把我推下去,不然就把我杀了。汉地帝王奉佛法、敬僧人,到了汉地,必定会治你们的罪。”商人们相视失色,只好作罢。当时船上已经是水尽粮竭,只好随风漂流。船终于漂到岸边,但不知是什么地方。他们登岸寻找人家,见到两位猎人,一打听,才知是中国青州长广郡牢山南岸(今山东青岛崂山)。

猎人回去后,告诉了太守李嶷。李嶷素来敬信佛法,忽然听说有个和尚从远方来,就亲自前去迎接。法显要南行到京城去,青州刺史请他留下,过了冬天再走。法显说:“贫僧献身于佛教,志在弘扬佛法,目标还未达到,不能在此久留。”

法显来到京城后,就和外国禅师佛驮跋陀一起在道场寺译出《摩诃僧祗律》、《方等泥洹经》、《杂阿毗昙心》等,约有100多万字。

法显译出《大泥洹经》后,经书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有一户人家,居住在朱雀门附近,世代信奉佛教,自己抄写了一部《大泥洹经》,读诵供奉。后来忽遭风火之灾,家里的东西全都烧光了,只有《大泥洹经》完好如初,连封面都没有烧坏。此事在京城中哄传,人们无不感叹经书的神奇。

从此,汉地有了汉人直接从印度取回并翻译的经书。法显在高年立志西行求法,前后经历15年,游历30个国家,往返途中历尽艰险,并在70岁后学成梵语,译经书百万言,他不但是一位不畏艰险的出色僧人,而且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宗师。

◎故事感悟

法显西行求法,路遇艰难险阻,但始终矢志不渝,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他心甘情愿,无怨无悔,还爬高山,过荒漠,游历15年,最终获百万字的箴言。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还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史海撷英

晋宋时期佛教的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到了东晋法显生活的时代,已经约有300年的历史了。当时流传的内容主要有两大体系,一类是以支谶、支谦为代表的大乘空宗般若学,另一类是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学。可以说,当时小乘和大乘都已经传进来了。

从时间先后来看,传法最盛的时代大体上有三个:支谦、竺法护时,所译多般若方等;道安时,所译多有部经论;鸠摩罗什时,大乘之学极为昌明。

一个外来的宗教,传入一个文化传统迥异的国家,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冲撞,佛教也不例外。但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试探、伪装、适应,佛教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最后达到了融合的阶段。到了东晋时期,应该说这个阶段已经达到了。

◎文苑拾萃

《法显传》

《法显传》又名《历游天竺记》、《昔道人法显从长安行西至天竺传》、《释法显行传》、《历游天竺记传》、《佛国记》等,共一卷,是由东晋时期的法显所撰写,成于义熙十二年(416年)。这部书也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伴随着佛教而来的西域和印度文化,在语言、艺术、天文、医学等许多方面,对我国的文化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法显传》记叙了法显与同侣发迹长安,渡沙河(又称流沙,指敦煌以西至今新疆若羌县之间的沙漠),逾葱岭(指喀喇昆仑山),历经艰辛而至北天竺,尔后周游西天竺、中天竺、东天竺,最后从海上返回的全部行程及其见闻。所记凡三十二国,依次为:乾归、耨檀(上二国在长安至敦煌之间,分别是北方十六国中的西秦和南凉)、鄯善、焉夷、于阗、子合、于麾、竭叉(上六国在敦煌至葱岭之间,在今新疆境内)、陀历、乌苌、宿呵多、犍陀卫、竺刹尸罗、弗楼沙、那竭、罗夷、跋那、毗荼(上十国是北天竺和西天竺诸国,分别位于今克什米尔西北部、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东部和印度北部一带)、摩头罗、僧伽施、沙祗大、拘萨罗、蓝莫、毗舍离、摩揭提、迦尸、拘睒弥、达口、瞻波、多摩梨帝(上十二国是中天竺、东天竺诸国,大部分在今印度境内,个别处于尼泊尔南部)、师子、耶婆提(上二国为归途所经)。其中达口国系作者听闻所记,其余的三十一国均为作者游履所及。

鉴真矢志东渡日本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二十七》

鉴真(688—763年),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传律,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方面,建立了很大的历史功绩。

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国势强大,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为了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自唐太宗贞观年间至唐代末期,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并成行的就有13次之多。在这些使团当中,有许多是留学生,还有留学僧,其中不乏好学之士和学识渊博之人。

与此同时,中国人中也有不断东渡日本进行中日文化交流的,其中贡献最大的便是鉴真和尚。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鉴真回到扬州大明寺宣讲戒律,当时听他讲经和由他受戒的弟子就达四万多人。这时,鉴真已经是一位学识渊博、威望很高的佛学大师了。他还不断组织僧人抄写经书,抄写的经书多达三万多卷。另外,他还设计建造寺院80多所。因此,从日本来到大唐的留学僧也都十分仰慕鉴真的佛学造诣。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日本第九次遣唐使来到大唐。随团前来的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受日本圣武天皇之命,约请鉴真东渡。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冬十月,荣睿、普照来到扬州大明寺拜谒鉴真,表达了日本国对其仰慕之意,并说:佛法虽然流传到日本国,可是还没有传法授戒的高僧,请“大和尚东游兴化”。鉴真问寺内诸僧,有谁愿意应此远请,众僧默然。良久,才有一僧名祥彦者说:“彼国太远,生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人生难得,中国难生,进修未备,道果未克,是故众僧缄默。”鉴真听后说:“为法事也(为了宏法传道),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也。”鉴真去意已定,从此就开始了东渡日本的准备。

第一次东渡,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从扬州出发,由于受到官厅的干涉而失败。

744年1月,鉴真等17位僧人(包括潜藏下来的荣睿、普照),连同雇佣的“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工手”等85人,共100余人再次出发。结果还没等出海,就在长江口的狼沟浦遭遇风浪沉船了。船修好后刚一出海,又遭遇大风,飘至舟山群岛的一个小岛上,五日后众人才被救,转送明州余姚(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寺安顿。开春之后,越州(今浙江绍兴)、杭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各地寺院皆邀请鉴真前去讲法,第二次东渡至此也以失败结束了。

结束了巡回讲法之后,鉴真回到了阿育王寺,准备再次东渡。结果这件事被越州的僧人得知了。为挽留鉴真,他们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潜藏中国,目的是“引诱”鉴真去日本。于是,官府将荣睿投入大牢,遣送杭州。荣睿途中装病,伪称“病死”,才获得逃脱。就这样。第三次东渡就此作罢了。

江浙一代既然不便出海,鉴真于是决定从福州买船出海,率30余人从阿育王寺出发。刚走到温州,便被截住,原来鉴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灵佑担心师父安危,苦求扬州官府阻拦,淮南采访使遂派人将鉴真一行截回扬州。第四次东渡不了了之。

748年,荣睿、普照再次来到大明寺恳请鉴真东渡。鉴真即率僧人14人,和工匠水手等共35人,阴历六月二十八日从崇福寺出发,再次东行。为等顺风,出长江后鉴真一行在舟山群岛一带停留了数月,直到11月才出海。在东海上,该船遭到强大北风吹袭,连续漂流14天才看到陆地,16天后方能上岸,发现已经漂流到了振州(今海南三亚),入大云寺安顿。鉴真在海南停留一年,为当地带去了许多中原文化和医药知识,时至今日,三亚仍有“晒经坡”、“大小洞天”等鉴真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