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行:行为有度
20086300000012

第12章 行高于言,君子重行(3)

在表文中,贾耽简要地记述了绘图的目的、经过、内容及用途:“臣闻地以博厚载物,万国棋布;海以委输环外,百蛮绣错。中夏则五服、九州,殊俗则七戎、六狄,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昔毋丘出师,东铭不耐;甘英奉使,西抵条支(今伊朗、伊拉克境);奄蔡(在咸海、里海北面)乃大泽无涯,宾(今喀布尔河下游及克什米尔一带)则悬度作险。或道里回远,或名号改移,古来通儒,罕遍详究。臣弱冠之岁,好闻方言,筮仕之辰,注意地理,究观研考,垂三十年。……去兴元元年,伏奉进止,令臣修撰国图。旋即充使魏州、汴州,出镇东洛、东郡,间以众务,不遂专门,绩用尚亏,忧愧弥切。近乃力竭衰病,思殚所闻见,丛于丹青。谨令工人画‘海内华夷图’一轴,广三丈,纵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别章甫在衽,奠高山大川;缩四极于纤缟,分百郡于作绘。宇宙虽广,舒之不盈庭;舟车所通,览之咸在目。”

贾耽绘制此图的目的,是力图要把唐代统一、强大的面貌表现出来,因而图幅很大,“广三丈,纵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别章甫左衽,奠高山大川;缩四极于纤缟,分百郡于作绘。宇宙虽广,舒之不盈庭;舟车所通,览之咸在目”。为了绘制此图,他花了30多年时间阅读文献,调查采访,认真选取资料。

贾耽成为继裴秀之后我国地图史上又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主持绘制的《海内华夷图》以其独特之长,展现了唐代的制图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峰,是中国地图史上一颗绚丽的瑰宝。

◎故事感悟

贾耽一生酷爱地理,从政之余也不忘找机会考察地理。他为了把唐朝统一、强大的面貌展现出来,广泛搜集资料,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去求证、考核。贾耽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中国的地图史上留下了绚丽的瑰宝。

◎史海撷英

贾耽救“义士”

唐朝时期,有个名叫冯燕的年轻人,性格豪爽,很讲义气,擅长玩球、斗鸡等类的游戏。

有一天,街上有人为了争夺财产互相殴斗,冯燕就去打抱不平,结果失手杀了人,便跑到乡下去躲藏。官方追捕时,他就跑到了滑地,并经常和驻在滑地的年轻士兵们玩球和玩斗鸡。

当时,相国贾耽就镇守在滑地,闻之冯燕很有才华,就把他留在军中。一天,冯燕在街上闲走时,看到一个打扮很妖冶的女子在看他。冯燕就让人去串通女子,二人勾搭成奸。

女子是个有夫之妇,丈夫张婴是驻军中的一个小军官。这天,他正和同僚们在喝酒,冯燕得闲,就到了他家,关门和张妻调笑。这时,张婴回来了,张妻就用衣襟遮挡冯燕,冯燕便弯着腰在张妻的遮掩下藏到了门后。可是,冯燕的头巾却压在枕下,挨近佩刀。张婴因喝醉酒,闭眼大睡。冯燕指了指头巾,意思是叫张妻取来,张妻以为冯燕要佩刀,便把佩刀拿来给冯燕。冯燕看了一会儿张妻,便用刀杀了她,然后拿了头巾走了。

第二天,张婴起来,看见自己的妻子被杀了,很惊愕。他就出来说是自己酒后杀死了妻子,邻居们也认为真是他杀死的,便把张婴绑了起来,告诉了张妻的娘家。他的岳父母都来了,说:“过去你就常打我的女儿,诬谄她有过错,今天竟又杀死了她,这不是别人干的,别人杀她,你怎么还能活着?”众人将张婴痛打了一顿,他是有苦不能诉。

不久后,官府又以杀人罪逮捕了张婴,也没有人为他辩解,张婴只有含冤认罪。执法官和几十个士兵持刀押解张婴赴刑场,围观者有1000多人。忽然,有一个人推开围观者跑出来大声说:“你们先别杀他,他是无罪的,是我和他妻子通奸,又杀死了他的妻子,你们应当绑我!”

那些士兵闻讯,都过来捉拿说话的人。一看,此人竟是冯燕。

他们把冯燕押解相国贾耽那里,贾耽听完这个情况后上奏皇上,愿意交出官印来赎冯燕的性命。皇上很赞赏贾耽的做法,便下诏说,凡滑城犯死罪的人,都一齐免死。

◎文苑拾萃

《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

《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由唐朝人贾耽所著。该书在地名、沿革、自然和人文经济地理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考订与记述,但篇幅却过于冗长。因此,贾耽“又提其要会,切于今日”,将40卷的《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压缩、改写为4卷《贞元十道录》。书已亡佚。王谟的《汉唐地理书钞》有辑本。

20世纪前期,在敦煌鸣沙石室中发现了《贞元十道录》的残页,为现存地志中的最早写本。所谓十道,就是指唐贞观元年依自然形势分全国为关内、河南、河北、河东、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十道”是唐贞观年间的政区设置,贞元时期已经不存在了。在这里,贾耽借用当年的政区概念,以便分卷叙述州郡的建置沿革、四至道里、物产贡赋、镇戍设置等内容。每卷有图,与文相应,开卷尽在,披图朗然,备受欢迎。

朱思本实地考察绘地图

◎士而欲任天下之重,必自其勤访问始。——清·《魏源·默觚》

朱思本(1273—1333年),字本初,号贞一。江西临川人。曾学道于江西龙虎山中,后居大都(今北京)。元代著名地理学家、玉隆万寿宫道士、住持(今南昌西山万寿宫)、诗人。

在江西南昌西山萧峰东麓,有新庵里石刻,多为宋元之作。其中最大的一块岩石高4.2米、宽2.5米,约10平方米,石刻上有汉字,记载的有地理学家朱思本晚年的活动情况。

朱思本生活在元朝时期,是元朝著名的地理学家。早在14世纪,他就在地图上把非洲大陆标绘制成一个向南伸展的三角形,而欧洲人到了15世纪初还对非洲大陆的走向仍模糊不清。已故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赞朱思本的非洲图是一项“杰出成就”。

朱思本“祖父以科举仕宋,官至准阴宰,宋亡后隐居南昌西山”,朱思本的父亲也是读书人,秉承家教,“宁做西山隐士也不愿为元朝服务”。朱思本的祖父和父亲都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联,朱思本也受到家庭的熏陶,自幼学习经史,了解儒道,钟爱地理,仰慕司马迁周游天下。他在《舆地图》自序中说“予幼读书,知九州岛山川,及观司马氏周游天下,慨然慕焉。”

朱思本在少年时期,曾拜朱氏姻亲江西龙虎山住持张留孙(江西贵溪人)为师,入贵溪龙虎山为道士。在龙虎山中,他潜心刻苦学习道儒,在道教圣地寻找自身的海阔天空,寻求自身的心灵自由,并对自然学科——中国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遂成为一名出类抜萃的青年道士。

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等元代统治者对张留孙的玄教采取的态度是既尊敬又宠信,“朝廷有大谋议必见谘问”,于是经张留孙提名,朱思本在元大徳年间(1297—1321年)应召前往元大都,协助玄教大师张留孙管理道教工作。行前,他曾赋诗一首“人生有行役,岂必皆蝇营”以诗明志,表明自己不愿做蝇营狗苟般的钻营之徒,而是胸怀大志,希望能有所作为,有“志于四方”。

至治元年(1321年),朱思本离开大都,出任杭州玄妙观住持。同年元月,他又被调往玉隆万寿宫(今南昌西山万寿宫)任住持,兼负责周边所有宫观事务。十二月,张留孙去世,朱思本便协助新玄教大师吴全节(江西上饶人)管理江南、荆襄等处的道教工作。至治二年(1322年),朱思本来到玉隆万寿宫(今南昌西山万寿宫)任住持,行前元代文坛名流虞集、范椁、袁桶、许有三、张梦臣、马臻、王世曦等纷纷以诗相送情谊深厚,从此朱思本一直在西山至晚年。

从至大四年至延祐七年(1311—1320年)的十年间,是朱思本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在这期间,朱思本“奉天子命,祠嵩高”,利用代天子祭祀名山大川的天赐良机,实践着自己少年时代的梦想,“登会稽,泛洞庭,踪游荆、襄,浏览淮、泗,历韩、魏、齐、鲁之郊”,周游大江南北,在实际中学习,记录了许多宝贵数据,画出了许多分地图,足迹遍布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等省。

在周游过程中,朱思本还以科学的态度求实求精,实地考查了众多故迹、郡邑、山川,验证了《要迹图》、《樵川混一六合郡邑图》等历代古地图。在实地考查中,朱思本发现,古代的地图中存在着不少的错误和遗漏,“乃知前人所作殊为乖缪”。

为此,朱思本花了10年的时间,不畏艰难,细心纠正古代地图中的谬误,“构为图、以正之”,填补古代地图内的遗漏,并将记录的许多数据、绘制的许多分地图,先分后合亲手绘编成了《舆地图》二卷。“兹其平生之志,而十年之力也。后之览者,庶如其非苟云”。

根据考察记录,结合《水经注》、《通典》、《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大元一统志》等有关地理方面的历史资料,从至元四年(1311年)到延祐七年(1320年),朱思本前后花了十年的时间,劳心瘁力,历尽艰辛,绘成极有科学价值的《舆地图》。

该图继承了裴秀、贾眈的“计里画方”法,先绘各地分图,再将分图合成长、宽各七尺的全图,标位、计程都相当精确,为前人所未及。在我国制图史上是一个杰出的创作。原图已失。明代罗洪先的《广舆图》则是依据他的地图绘制的,从罗图可略知其梗概。

朱思本绘编的《舆地图》成为当时全国性的大地图,其精度更是远超前人,地图的绘制也是中国制图史上的一个创举,《舆地图》成为元明时代地图的祖本。

◎故事感悟

中国古代学术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在纠正错误与被纠正的过程中发展。地理学发展到元朝时,朱思本发现前人的著述与现实有很大出入,再加上他从小就仰慕司马迁全国周游的事迹,于是开始周游祖国的名山大川,仔细观察,正确记录,亲手绘制了精度远超前人的地图,成为了后代绘图的祖本,这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做到。

◎史海撷英

元代的道教发展

元朝初年,在统治者的扶持下,道教出现了繁荣兴盛的局面,新老道派也呈现出合流的趋势,形成了北方以全真道为代表、南方以正一道为中心的格局。

南宋亡后,忽必烈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召见了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并待以客礼,命主领江南道教,赐银印。次年(1277年),又醮于长春宫,赐号“演道灵应冲和真人”,命主江南道教事,准许自给牒度人为道士。

此后,历代正一天师都被元朝廷封为“真人”,命袭掌三山符箓、江南诸路道教事。元世祖对张宗演的两次接见,使他获得了不同寻常的头衔和职务,首先就是天师头衔。这也使得历代天师的首领地位日渐巩固,以至到了元代的中后期,以天师为首领的龙虎宗逐渐形成为南方道教的重心,其余道教符箓派也一步步结合到它周围,最后组成了一个大的道派——正一道。

◎文苑拾萃

朱思本南昌西山诗之一

天宝洞天,赠支炼师

南纪多名胜,西山得具瞻。千峰迷远近,百里见洪纤。

突兀仙家出,巉岩洞府兼。瑶池青鸟去,碧海紫鳞潜。

神物储金盌,骚人诧玉帘。龙光腾瑞霭,鹤影转晴檐。

吴许高风在,曹卢宿卫严。旛幢弥栋宇,箫鼓走闾阎。

祀典邦家重,祈年水旱占。萧坛通绝顶,罕庙俯孤尖。

丹灶风烟合,芝田雨露沾。修篁吟鳯咮,苍桧乱虬髯。

药捣松脂滑,泉饾石髓甜。野花摇白氎,山果落红盐。

兴远诗频咏,歌长酒屡添。幽栖羡支伯,文藻愧江淹。

访古情何极,寻真乐未厌。他年续仙传,着我定无嫌。

杨屾一生矢志实学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杨屾(1687—1785年),字双山。陕西兴平人。清朝鼎盛时期的农学家,一生重视农业和农业技术教育,办学规范,成绩卓然,是古代中国杰出的农业教育家。

杨屾在少年时期,正值明清之际的哲学家李颐主讲关中学院。杨屾听说后,就去拜师门下,颇得其师理学心传。尤其是李颐重视实学和“经世宰物以为用”的见解,对杨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杨屾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乡设馆教学,致力农桑,从事著述。刘芳的《豳风广义序》中说:“双山杨子……赋资聪慧,才略性成,自髫年即抛时文,矢志经济,博学好问,凡天文、音律、医、政治,靡不备览。”

杨屾生活的时代,也正是清王朝康熙、雍正和乾隆的所谓“盛世”年间。在这期间,清王朝的政权基本已经巩固,专制统治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因此对知识分子实行的是高压和笼络的两手政策。在大兴文字狱的同时,又大力提倡科举考试,因而大多数知识分子也都热衷于钻研如何做好“八股”时文,通过科举考试,以进入仕途。

但是,杨屾却与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不同,他不致力于入仕途,而是矢志于“经世致用”之学,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探索自然与人生,研究伦理和实业。杨屾的学术成就,在当时的评价是很高的。一代关中名士刘古愚(刘光贲)说他的学问可与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的创始人张载媲美,说他注重实际,不拘泥成法,博览群书,而“不为书所愚”。张元际在《补印知本提纲》中说他做学问“别有心契”,“创造词义多与前圣未合”,然而“其书俱从造化定理靠实推求,并非无本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