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行:行为有度
20086300000005

第5章 身体力行出真知(3)

郑文肃了解一些情况后,感到要治理好漕运,首先要解决荆南军队的事,而这件事的关键是要解决粮食问题。他琢磨:粮食发霉了,是真是假呢?看来,还得去调查一番才行。他打定主意,便一个人悄悄地从府衙的后门出来。他先到几个大谷仓,只见谷仓遮盖得很严实,掏出一把小米来,看看,没什么异样;闻闻,没什么异味;咬咬,不潮不霉,他心放下了一大半。为了彻底了解情况,他又转了附近的一些小谷仓,他心里更有数了。郑文肃慢慢地往回走,反复考虑着处理这件事的对策。渐渐地,一个计划在他脑子里形成了。

回去后,郑文肃给地方上的大小官吏、达官显贵发下请柬,意思是自己已经上任几天了,和大家却不太熟识,请各位来参加自己举办的宴会,目的是联络感情,沟通信息。

这些被请来的地方官吏、军队将领都十分高兴,感到郑文肃这个人通情达理,平易近人,所以喝得也尽兴,吃得也尽兴。一时间推杯换盏,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几个时辰过去了,郑文肃见大家喝得差不多了,便吩咐人端上饭菜,只见那米饭粒粒饱满,洁白晶莹,如堆积的碎玉,很是诱人,众人你一碗我一碗吃得香喷喷的。

郑文肃一看时机到了,便微笑着站起身来,咳嗽几声,大声说道:“各位今天喝得怎么样啊?”

大家齐声喊:“好!”

“那么吃得又怎么样?”

“香!”官员们望着桌子上的空碗,又异口同声地喊了起来。

“香?是吗?”郑文肃的脸色立刻严肃起来,然后加重了语气,“这饭就是用官仓里不能下咽的‘烂粮食’做的,你们怎么能吃得这么香呢?”

在座的各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郑文肃又接着说:“造谣的人固然可恶,可是信谣、传谣的人难道就没有责任吗?你们把不经调查得来的情况当真,用错误的认识引导他人,扰乱了漕运的秩序,这应该吗?”

见众人都面露羞愧之色,郑文肃便不再说什么,宴会随即结束了。

谣言就这样不攻自破了。后来,郑文肃查出制造谣言的是私盗官粮的人,这些人怕自己的罪行败露,故意造谣挑动军队闹事以掩饰自己的罪责。坏人遭到了应有的报应,从此,漕运又恢复正常了。

◎故事感悟

揭穿谣言最好的方法就是亲自去调查,直到让真相大白,水落石出。郑文肃做到了这一点。刚刚上任就听到谣言,他没有盲目相信,而是抱着调查的态度亲自去考察探访,用自己亲眼看到的现实让谣言不攻自破。为官者应该具备习惯亲身实践的素质,不能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史海撷英

漕 运

漕运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

在封建时代,运送粮食的目的,主要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等。这种粮食被称为漕粮,漕粮的运输就被称为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是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漕运的起源很早。秦朝时期,秦始皇北征匈奴,曾经从山东沿海一带运送军粮抵达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汉朝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后,每年都要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隋朝初年,除了自东向西调运粮食外,还从长江流域转漕北上。隋炀帝曾动员大量人力开凿通济渠,联结河、淮、江三大水系,形成了沟通南北的新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

唐、宋、元、明、清历代也都十分重视漕运,为此,各个朝代都注意疏通南粮北调所需的运输网道,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漕运已非必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

历代漕运既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粮食,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并因运粮兼带商货,还有利于沟通南北经济和商品流通。但是,它同时又是百姓的一项沉重负担,因为运输代价过高,尤其以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至失误农时,所以也有许多的弊端。

◎文苑拾萃

送郑天休

(宋) 宋祁

春筠蒸遍擿锋摧,剡奏飘然别上台。

授简客惊枚乘去,探书人继史公来。

爆桐度曲离筵惨,樵的分风使棹催。

千万禊滨传善序,永和三月有流盃。

赠太尉郑文肃公挽词二首

(宋) 王珪

一擐黄金甲,征西战马骄。

十年边算尽,今日旅魂招。

落月孤营掩,酸风去路遥。

平生忠烈在,史笔冠清朝。

王祯汇南北农业于一书

◎力行而后知之真。——清·王夫之《四书训义》

王祯(1271—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家、农业机械学家。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令。王祯在大德二年(1298年)制造3万余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100部。大约在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著成《王祯农书》或《农书》。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王祯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县官),任职为6年,后于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

在县尹任内,王祯为百姓办过不少好事。《旌德县志》中有记载说,王祯在县尹任内,一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从未搜刮过民财。不仅如此,他还捐出自己的部分薪俸,办学校、建坛庙、修桥梁,兴办了不少造福于民的公共事业。此外,他还兼施医药,救济穷苦有病的百姓,因此深受当地人民的称赞。

王祯还是劝农兴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农学家。他认为,作为地方官,倘若不熟悉农业生产,不懂得农业知识,就难以尽到劝导农桑的责任。为此,他不仅搜罗了以前的历代农书,孜孜研读,而且还经常注意观察各地的农事操作和农业机具,从而为后期撰写农书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农学家之一,同汉代的氾胜之、后魏的贾思勰和明代的徐光启齐名。王祯所著的《王祯农书》,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既继承了前人在农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元朝以前农业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又全面系统地解释了广义上的农业生产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等。

王祯在贯彻“时宜”和“地宜”的原则方面,也有了许多新的创造。为了在农业生产中贯彻“时宜”原则,他创制了“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对历法和授时问题作了简明总结。同时,王祯还指出:要不依历书所载月份,而用节气定月,这样就可以正确代表季节性变化;其次图中所列各月农事,只适用于一个地区,其他地区应当按照纬度和其他因素来变更。如果各地都能斟酌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这样一个农事月历,对在农业生产中贯彻“时宜”原则将会有重要帮助。

为了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地宜”原则,王祯创制了一幅《全国农业情况图》。这幅图是根据全国各地的风土和农产知识绘制的,它能帮助人们辨别各地不同的土壤,以便遵循“地宜”原则,实行因土种植和因土施肥。

王祯对自后魏以来我国南北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经验进行了新的总结。

一、在北方旱地耕作中强调深耕细耙。

王祯认为,只有“深耕易耨”,才能“岁可常稔”。他不仅认为“犁深为功”,而且强调“耙熟为全功”。又说:“耙劳之功不至,而望禾稼之秀茂实粟难矣。”他还总结了先浅耕灭茬,然后再细耕多耙的新经验。

二、对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作了新的概括。

王祯把北方旱地的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劳”。所谓“其耕种陆地者,犁而耙之,欲其土细,再犁再耙,后用劳,乃无遗功也”;所谓“犁耕既毕,则有耙劳,耙有渠疏之义,劳有盖磨之功”等,都是对北方旱地翻耕法耕作体系的概括。与此同时,王祯对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耖”。即所谓“南方水田,转毕则耙,耙毕则耖,故不用劳”。

三、总结了北方旱地实行套耕的新经验。

王祯提出“所耕地内,先并耕两犁,垅皆内向,合一陇谓之浮疄,自浮疄为始,向外缴耕,终此一段,谓之一缴,一缴之外,又间作一缴,耕毕,于三缴之间,歇下一缴,却自外缴耕至中心,作一墒,盖三缴中成一墒也。其余欲耕平原,率皆仿此”。这是王祯对北方旱地采行内外套翻法,减少开闭垄,提高耕作质量这一新经验的总结,从而将北方旱地的耕作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总结了南方稻田旱作“开疄作沟”的新经验。

南方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因此,南方稻田在收稻之后复种旱作时,“最忌水湿”,这是实行稻麦两熟的一大障碍。经过长期探索,大约在元代,人们才创始了“开疄作沟”、整地排水的经验。王祯在他的《农书》中首先总结了这个经验:“高田早熟,八燥耕而熯之,以种二麦。其法:起拨为疄,两疄之间,自成一畎,一段耕毕,以锄横截其拨,泄利其水,谓之腰沟,二麦既收,然后平沟畎,蓄水深耕,俗谓之再熟田也。”这一经验总结,为南方稻田实行稻麦两熟、夺取稻麦双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然是南方稻区夺取二熟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五、强调“秋耕为主,春耕为辅”的原则。

北方旱地有春旱多风、夏秋多雨的气候特点,为了适应这个气候特点,以便保墒防旱。王祯引用《韩氏直说》中总结的经验:“凡地除种麦外,并宜秋耕。秋耕之地、荒草自少,极省锄功,如牛力不及,不能尽秋耕者,除种粟地外,其余黍豆等地,春耕亦可。”从而提出了秋耕为主,春耕为辅的原则。

六、开辟“粪壤”和“灌溉”专篇,将增肥和灌水摆上农业增产的重要地位。

王祯博学多识,才华横溢,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农学家,而且是一位精巧的机械设计制造家和印刷技术的革新家,还是一位诗人。王祯在机械设计上颇有造诣。他设计和绘制了大量比较复杂的农业机具图,并对一些早已失传的机械多方征求意见、研究原理,使其复原,有的还进行了改造。如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炼铁用的“水排”鼓风技术,到元代时已经失传,王祯经过长期反复研究,终于搞清了“水排”的构造原理,并绘制成图,载入“农器图谱”中。在复原过程中,他还把原来用皮橐鼓风,改为类似风箱的木扇鼓风。这既节省了费用,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冶炼技术。这项复制和改革在我国古代冶铁史上有着重大意义。

同时,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革新,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故事感悟

中国自古至今一直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统治者也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所以说农业技术、种植经验、农具的改进在中国都显得十分重要。王祯能够总结经验,亲自调查研究,把我国南北两地的农业状况进行比较,在实践中创新了很多农业理论、种植技术以及改进了农具,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史海撷英

王祯为民办事

王祯任职期间,恪尽职守,公正无私,勤勉务实,为民办事。他在旌德县尹任内,为百姓办过许多好事,时人对他也是颇有好评,称赞他“惠民有为”。

旌德县多山,耕地大部分是山地。有一年,县里遇上了旱灾,眼看禾苗都要旱死了,农民都心急如焚。王祯看到旌德县许多河流溪涧有水,就想起从家乡东平来旌德县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一种水转翻车,可以把水提灌到山地里。于是,王祯开动脑筋,画出图样,又召集木工、铁匠赶制,组织农民抗旱。就这样,水转翻车使旌德县几万亩山地的禾苗得以获救。

◎文苑拾萃

《王祯农书》

《王祯农书》完成于1313年,是由元代著名农学家王祯所著。

全书正文共分37集,371目,约13万字,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最后所附的《杂录》还包括了两篇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的“法制长生屋”和“造活字印书法”。

《王祯农书》在前人著作基础上,第一次对所谓的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只是保存先秦时期有关农业的政策、用地、整地和掌握农时的四篇农学论文。汉代的《氾胜之书》只残存了3000余字,不能见其全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性整体农书,只有成书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

与《王祯农书》相比较,《齐民要术》的内容虽然包括了粮食作物、蔬菜和果树栽培、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以及烹饪等,最后还附有非中国产的一些栽培植物,范围可谓十分广泛。但是,其中占很大篇幅的烹饪显然是不属于农业生产范围的。而《王祯农书》则明确地表明了广义农业包括粮食作物、蚕桑、畜牧、园艺、林业、渔业等。

东方的马可·波罗——汪大渊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明·王守仁《传习录》

汪大渊(1311—?),元朝时期的民间航海家,字焕章,南昌人。至顺元年(1330年),年仅20岁的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前后历时5年。至元三年(1337年),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至元五年(1339年)返回泉州。西方学者称他为“东方的马可·波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