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庸:不依为庸
20086600000002

第2章 导 言

“中庸”一词出自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一书。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美德,是最高的境界了,但是普通的老百姓缺乏这种美德已经很久了。

两千多年前,孔子便有了这样的感叹,当今社会亦是这样,有一股力量诱导人们信奉“变化”的观念,以为变化都是朝着美好方向的,甚至为了变化,不惜以破坏为手段,达到所谓“不破不立”的目的。可是“破”容易,“立”就难了,结果我们毁坏了很多宝贵的东西,把不该丢失的思想与智慧也否定了。例如为人处世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庸思想中的良知、诚信、大度、谦虚等,被众多人所摒弃,以致人们的心智被蒙蔽。

观念是在不断变化的,而文化则是不断沉淀的。变化的是枝枝叶叶,如若华盖,洒下一片浓荫;但根脉是不能变的,它紧紧地抓住大地,让我们今天仍有一种“恒常不易”的归属感。沉淀下的是富于底蕴的精华,它铺垫人文的思想,架构处世的思维,培养人们的道德文化。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许多人因为一知半解,对守庸之道在理解上存在许多谬误,认为守庸即是甘为平庸,丢弃个性。其实不然。守庸做人内涵非常丰富,人的智慧各有不同,有人好逞能示强,有人唯唯诺诺,最聪明的人总是尽其所能,量力而行。凡此种种,可推及所有事物之中,如修身、求学、处世、立事、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为人为友为政都离不开中庸哲学。

关于“庸”的含义,程颐云:“不易之谓庸”,“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云:“庸,平常也。”可见“庸”的含义,就是平凡、平常、平易可行,是与怪异、险僻、神秘相对而言的,因而含有“普遍适用”之意。

为人处世要超越小技巧,寻找大智慧。守庸处世不是不讲原则立场,也不是墙头草随风倒,更不是“和稀泥”,它的核心是“不倚”,也是体现大智慧的最佳状态。

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意思就是说,君子一言一行所做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做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也正因为此,中庸成了中国古代千百年来人人都应该遵守的伦理准则。

在现代看来,中庸是一种为人之道、一种处世哲学。中庸的智慧,不仅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在做人做事、为官经商上,也是一门实用的学问,可以让人受益终身,掌握恰到好处的为人方法和圆融和谐的处世智慧。中庸做人,可以包容豁达,自强不息;中庸处世,可以网络人脉,修身治家;中庸经商,可以通行四海,礼孚众望;中庸为官,可以刚柔并济,游刃有余。

理想化的中庸生活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只要我们真正地做到了中庸哲学所倡导的为人处世方略,我们所期待的那种花香四溢、笑盈八方的理想生活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