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中:不偏谓中
20086900000015

第15章 处世以中(7)

程母对公婆极尽孝道,治家也有规矩、讲家法。她性情谦和随顺,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必须报告大中公而后行。她也从不打骂奴仆,见子弟中有人对仆人稍有呵责,必定教训说:“人的贵贱虽不同,但同样都是人!”她待婢女仆人都很宽厚,处处怕伤害他们;而对孩子,一有过错,小的责问批评,大的请示大中公,一定要其改过才罢休。她曾说过:“子女之所以不孝,都是由于当母亲的隐瞒其过错,父亲不能得知,因而无法及时教训他。”

程母共生六个儿子,可惜死掉了四个,只剩下明道、伊川两兄弟,怎么能不极其珍惜呢!因此孩子才几岁,走路跌倒,仆人急忙抱扶时,程母总是斥责孩子说:“你若慢慢走,会跌倒吗?”

吃饭的时候,她经常让孩子坐在自己身边。如果孩子要尝名贵的羹,程夫人就呵斥制止说:“小时处处满足他的要求,长大后怎么得了呀!”

孩子要是与人争执、吵架,虽然儿子是对的,程母也从不袒护,说:“担心的是他长大后不能受委屈,不担心他不能伸啊!”所以,程颐程颢两兄弟从小就对饮食衣服等一点挑剔都没有,也绝不恶言骂人。

长大后,二人都成为宋代大儒。

◎故事感悟

有些人不需要别人的监督和责骂,就能自觉自发地做好工作、不出差错。但大多数的人都是好逸恶劳,喜欢挑轻松的工作、拣便宜的事情,只有别人在后头随时督促、给他压力,才会谨慎做事。对于这种人,就只能是严加管教,一刻不放松了。

◎史海撷英

程颐的思想

在程颐的哲学中,对孔子的“仁”学有新的发展。他认为,“大抵尽仁道,即是圣人”,又说:“学者须知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

程颐将先秦儒家“仁学”中所强调的爱人、博施济众、克己复礼等,进一步发展成为“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认为前者还只是仁的“用”(表现),后者才是仁的“体”(根本)。这一思想与张载所提倡的“民胞物与”思想有相通之处。

在修养方法方面,程颐提出“定性”的理论。所谓“定性”,实际就是“定心”,即怎样才能使人做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他认为,要使内心平静,不受来自外部事物的干扰,就应该虽接触事物,却不执著、留恋于任何事物,“内外两忘”,超越自我。这一“定性”理论,是程颐发挥孟子的“不动心”思想,也汲取了佛、道二教的心理修养经验后而成的。

◎文苑拾萃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马皇后固善守正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

马皇后(1331—1382),安徽宿州人,汉族,“有智鉴,好书史”,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郭子兴做农民起义军元帅时,马氏嫁给英勇善战的朱元璋。在朱元璋领兵征战的年代,马氏还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一次,与朱元璋敌对的陈友谅大兵临城,不少官员百姓准备逃难。在人心慌乱的紧急时刻,马皇后镇定如常,“尽发宫中金帛犒士”、稳定了军心,为朱元璋获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妻子马皇后始终与他患难与共。因此,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

朱元璋曾几次要寻访马皇后的亲族封官加赏,但都被马皇后劝止了。朱元璋性情暴烈残忍,为了保住朱家子孙日后的统治地位,不断寻找借口屠戮功臣宿将。对此,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使朱元璋多少有所节制。

当上皇后后,马皇后也没有因为身份地位的改变而变得奢侈起来,而是一直保持着俭朴作风,平日穿洗过的旧衣服破了也不忍丢弃,并教导妃嫔不忘蚕桑的艰难。遇到荒年灾月,她经常带领宫人吃粗劣的菜饭,以此来体察民间疾苦。

1382年(洪武十五年),52岁的马皇后病逝,临终前嘱咐朱元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并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

当年,朱元璋雄才大略,在濠州红巾军中崭露头角,不免遭人侧目,郭子兴也对他有疑忌。诸将出征,掳获的财物都要贡奉郭子兴,朱元璋不猎取私财,无从进纳,更容易引起郭子兴不快。马氏见此情形,就把自家财产送给养母张夫人和郭子兴的小妾张氏,请她们在义父面前给朱元璋说点好话,以弥缝裂痕。

有一次,郭子兴把朱元璋关了禁闭,不给饭吃。马氏心疼丈夫,就把刚烙得的烧饼放在怀中偷偷送去。等到事后才发现,她胸前的皮肤都烫焦了。

平时马氏对朱元璋生活的关照之好也自不必说。当时,因战乱缺乏食粮,马氏常常在家省吃俭用,把粮食和好的食品留给丈夫,以致有时自己饿肚子。这些事让朱元璋知道后,铭感五内,当皇帝后还经常向大臣讲述,把它比作刘秀困在河北得到冯异豆粥麦饭的美事。

朱元璋与陈友谅对垒时,曾被对方追击,马氏背着朱元璋逃跑。太子朱标后来为此还绘有图像,放在怀中。后来,朱标与乃父政见不合,朱元璋追打他,他故意把图像遗落在地。朱元璋见到,痛哭一场,也不打儿子了。

马皇后对子女仁爱,常常勉励他们学习,并要求他们生活简朴,有比穿衣、用物的就加以教诲,又把宫中利用旧料织成的被褥送给他们,并解释说:“你们生长在富贵家庭,不知纺织的难处,要爱惜财物。”而且,她对待养子也如同亲生的一般,始终照顾有加。

马皇后与身边的妃子和宫人也都能和睦相处。妃嫔中有人生儿子,马皇后一定厚待他们母子。马皇后还要照顾丈夫的饮食,宫女们认为她大可不必这样做,她说自己这样做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尽做妻子的责任;再一是怕皇帝饮食有不中意处怪罪下来,宫人担当不起,她好承受着。

马皇后也设法保护宫女,有一次,朱元璋盛怒之下要立即惩罚一个宫中下人,马皇后也假作发怒,命把那人捆绑起来,交给宫正司议罪。朱元璋不满地责问她:这是你皇后处理的事情,为什么要交给宫正司?

马皇后回答说:“赏罚公平才可以服人,治理天下的君主哪能亲自处理每一个人,有犯法的应当交给有关部门去办。”

朱元璋又问:“那你为什么也发火?”

她回答说:“当皇上愤怒时,我也故意也发怒,把这事推出去消释你的烦恼,也为有司能持平执法。”这一事表明她对丈夫、宫女都是关怀的。

命妇入宫朝见,马皇后都以家人礼节接待,给人以温暖,对朝臣的家庭也十分关心。

有一次,有人告发和州知州郭景祥的儿子要杀自己的父,朱元璋便想以不孝之罪处郭子死刑,马皇后知道后,说这是传闻之词,不一定真实,何况郭景祥就这么一个儿子,处决了他就绝后了。

朱元璋一调查,果然是传闻不实。如果不是马皇后劝说,郭家可能就要家破人亡了。

洪武十三年(1380),知制诰宋濂因长孙宋慎陷入胡惟庸党案而获罪,朱元璋要处他以极刑。

宋濂是明朝开国“文学之首臣”,又是太子的师傅,这时,他已告老还乡,与胡党根本毫无牵涉。朱元璋搞胡党扩大化,宋濂眼看要遭殃,马皇后知道后,及时出面救援。她对朱元璋说:老百姓请一位先生,还知道终生不忘尊师的礼节;再说宋濂致仕回籍,京中的事必定不知道,可别冤枉了他。

但朱元璋一心想惩办胡党,根本不听马皇后的劝告。有一天,马皇后陪朱元璋一起吃饭,她不喝酒,也不吃肉,朱元璋问为什么不吃不饮,她说:“听说宋先生获咎,我不近荤酒,为他祈福,希望他免祸。”

听了这番话,朱元璋动了恻隐之心,饭也不吃了,第二天就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马皇后对士庶的生活也有所关心。明朝太学建成,朱元璋临幸回宫,马皇后问有多少学生,回答有几千名。当时,有些太学生携带眷属在京,没有薪俸,无法养家。马皇后了解情况后,就建议按月发给大学生口粮。朱元璋接受了马皇后的建议,专门设立了“红板仓”,存储粮食,发给太学生。此后,“月粮”便成为明代学校的一项制度。

明初有个商人,名叫沈万三,是“赀巨万万,田产遍吴下”的江南第一大财主。据说朱元璋建设南京城时,洪武门至水西门一段城墙就是由他出资修筑的;又据说沈万三曾要求出钱犒赏军队,朱元璋问他:“我有百万军士,你能全部犒劳吗?”

沈万三不知收敛,满有把握地说可以每人发给一两银子。这样的人富可敌国、敢同天子抗衡,激恼了君主,朱元璋便准备以乱民的罪名杀掉他。

对此,马皇后劝解道:沈万三富是富得出奇,但他没有犯法,也没有谋图造反,杀他没有道理,也不符合法令,还是不杀的好。

朱元璋听了皇后的话,免去了沈万三的死刑,把他流放到云南去了。

对于太医院的医生,马皇后也照顾他们的利益。马皇后的最后一场病是很严重的,朱元璋命太医诊治,但马皇后不服药,朱元璋强要她吃药,她说:“如果我吃药无效,你就会杀死那些医师,那不等于我害了他们吗?我太不忍心了。”

朱元璋希望她医好,就说:“不要紧,你吃药就是治不好,我因为你也不会惩治医生。”

但马皇后还是不用药,最终于洪武十五年(1382)去世,享年52岁。马皇后替医生着想,竟不顾自身的治疗。

当朱元璋在甥馆时,马皇后与义父母及其家人;独立成家后,与义子,与丈夫的子女;做皇后以后,与妃嫔,与宫人,与命妇,与朝臣,与娘家,种种关系,都料理得十分妥切,与人关系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