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中:不偏谓中
20086900000020

第20章 修身以中(4)

由于荀攸性格温和敦厚、仁爱聪慧,曹操想把儿子曹丕托付给荀攸,就告诫曹丕说:“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曹丕对曹操这番话铭记在心。荀攸生病,曹丕拜在床下问候,像对待父亲一样,这些殊荣皆因荀攸正直敦厚的性格所致。正因为如此,荀攸即使在曹操这样的奸雄手下也颇受尊重。

◎故事感悟

在常人看来,攻于心计的人都是奸诈的人,这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中庸的原则。其实,性格敦厚仁爱者既有着忠厚、同情、爱护和帮助的思想感情,又有谋略,这也是中庸之道。荀攸为曹操称霸中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他性格敦厚仁爱、皆出正谋,从不以邪恶之术害人。

◎史海撷英

荀攸与钟繇

钟繇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在官场之下,荀攸与钟繇二人私交甚密,而他们又与相面奇人朱建平关系亲密。

朱建平曾经给荀、钟二人相面说:“荀君虽少,然当以后事付钟君。”

钟繇却笑着对荀攸说:“惟当嫁卿阿骛耳。”

不想此事日后竟然成真了。荀攸死后,其子荀缉年幼,钟繇于是负责管理荀攸的家务,并嫁出了荀攸的遗孀阿骛。

荀攸身前曾出过十二条奇策,唯有钟繇知道。可惜的是,钟繇在为荀攸撰写文集尚未完成时便去世了。

司马懿怒而不发

◎持中庸之道者,立身为正。——格言

西晋高祖宣皇帝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司马懿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司马懿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司马懿少时便聪颖多智、有奇节,经常感慨天下之乱,有忧天下之心。

曹操听到司马懿的才学后,便纳司马懿为谋士。曹丕即帝位后,又委任司马懿参与枢机政务。魏明帝时,拜司马懿为大将军。明帝太和五年(231),诸葛亮北侵魏境,明帝对司马懿说:“西方有事,只有你能够为我排忧解难。”遂命司马懿征讨诸葛亮,最终诸葛亮败退。

明帝青龙二年(234),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今陕西省眉县西南),筑防于渭水南原。明帝命司马懿抵御蜀军,司马懿手下的将领们建议其驻守渭水北岸,以待蜀军渡河来战。而司马懿指出,百姓都聚集在渭水南岸,这是兵家必争之地;我们应该背水为阵,与蜀军对峙。司马懿对诸将说:“诸葛亮如果胆子大的话,应该从武功山出兵,依山而东扎营。如果在西边五丈原出兵,那么我们就安全了。”

司马懿认为,此时诸葛亮的上策是兵出武功(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渭河北岸),沿山东进;下策是西上五丈原(在今陕西省眉县西南斜谷口西侧),北渡渭水。

然而诸葛亮不识兵略,果然西上五丈原,司马懿料定诸葛亮必败。诸葛亮大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司马懿却坚守不出。诸葛亮多次挑战,诸将都想出征与诸葛亮大战,可司马懿就是按兵不动,静待其衰。

诸葛亮无奈,便派人送给司马懿“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出兵应战。诸将大怒,要与诸葛亮决一死战,然而司马懿知道这是诸蔼亮计穷无奈,便佯装大怒,上表朝廷请求决战。但朝廷不允,并派使臣辛毗杖节监军,不许魏军出战。

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最终因心力交瘁而病死。蜀将无奈,自烧营垒而逃。司马懿仔细观察蜀军的营垒,知道诸葛亮已死。

当初在辛毗临军之时,姜维就曾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

诸葛亮说:“他本来就不想作战,所以假装请示皇帝,用来向手下将领示威罢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自信能击败我,何必千里迢迢请求出战呢?”

司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假借王命制御诸将,可见其足智多谋。

司马懿更大的智谋还在于不战,结果令诸葛亮不战自败。中国兵法思想的主旨是“兵不顿而利可全”,追求以政治经济手段解决战争问题,不追求以战争手段解决政治经济问题。因此,中国兵法关注的首要问题是保全利益,把战争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谋取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战争中发展壮大自己。司马懿应对诸葛亮的主导思想也正在这里。

◎故事感悟

司马懿懂得中庸之道,他以韬光养晦、胆大心细的秉性,辅佐曹氏四代,为魏国屡建奇功,不得不让我们为之折服!

◎史海撷英

司马懿守江夏郡

黄初七年(226)五月,魏文帝曹丕驾崩,享年40岁。在临终时,曹丕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曹丕对太子说曹叡:“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曹叡即位后,是为魏明帝,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

孙权在得知魏文帝曹丕去世后,于当年八月出兵攻魏,命吴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今湖北襄樊),孙权则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治安陆,今湖北云梦西南)。

可是,孙权一路为魏军所败,遂撤兵而走。而诸葛瑾则被司马懿击败,司马懿还一并斩杀了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司马懿升任为骠骑将军。

◎文苑拾萃

司马懿

宋·陈杰

本祖贼为媒,聊同汉报仇。

机深螳后雀,祸隐马中牛。

夷甫毋专罪,江生足远猷。

谁开千古恨,落日淡神州。

梁实秋持中自制修身

◎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熹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梁秋实,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梁实秋祖籍邢台市沙河县,出生于北京,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梁实秋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2000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梁实秋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文学家。有一天,梁实秋先生与朋友们一起吃饭。当熏鱼端上来了时,梁先生称自己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东西;“冰糖肘子”端上来时,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加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时,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进入体内会转化成糖。

最后,“八宝饭”端上来了,大家都猜梁实秋一定不会碰,没想到梁先生居然开心地说:“这个我要。”

朋友提醒他:“里面既有糖又有淀粉”。

梁大师则笑着说他当然知道,就是因为知道有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吃前面的菜时他才特别节制。

“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故事感悟

许多伟大的人,都因为他们节制自己,集中力量在特定的事物上,才有杰出的成就。而这,也是持中庸之道修身的一种品质啊!

◎史海撷英

梁实秋的文学论战

梁实秋否认文学的阶级性。早期,梁实秋曾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且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

在这期间,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经常笔战不断,梁实秋还曾被鲁迅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从1927年到1936年,两人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梁实秋与鲁迅二人对垒式的论战也宣告结束。但是,这场论战所产生的影响既深且远。它不因鲁梁论战的结束而结束,论战所产生的影响实体己超出鲁梁本身,论战性质也己逾越了文学范畴,其余波扩涟到后来年代,以至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