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中:不偏谓中
20086900000005

第5章 治世以中(3)

龚遂以身作则,非常节俭,还经常到田间村舍了解情况,关心百姓的疾苦,劝导百姓精心种田。百姓有佩刀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并劝他们说:“你们为什么带刀佩剑,而不多准备些农具好好耕种农田呢?”

在龚遂的治理下,渤海郡的百姓人人都勤于农桑。龚遂在秋冬时节征收的赋税也很轻。这样不到几年的时间,渤海郡便被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生活也好了起来。整个郡内非常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龚遂也受到百姓的拥护和尊敬。

汉宣帝看到龚遂将渤海郡治理得这么好,政绩显著,便把龚遂召回京城。听了龚遂的汇报,汉宣帝对龚遂非常赞赏。

◎故事感悟

治理国家首先要爱护百姓。龚遂用仁爱之心对待百姓,用宽缓、中庸的办法治理渤海郡,至今仍被传为美谈。

◎史海撷英

龚遂刚正不阿

西汉时期,昌邑王刘贺多有不正,而龚遂则为人忠厚,刚正不阿。龚遂屡屡劝谏刘贺,刘贺不但不听,反而“掩耳起走”,并对别人说:“郎中令最善于羞辱人了。”因此,国中的僚属都很惧怕刘贺,不敢轻易劝谏他。

汉昭帝驾崩后,因为没有子嗣,就立昌邑王刘贺为天子。在国丧期间,刘贺不仅不履行帝王之责,无哀伤之容,还“日益骄溢,谏之不复听”,且“日与近臣饮食作乐,斗虎豹,召皮轩,车九流,驱驰东西,所为悖道”。龚遂多次劝谏,都无效。

刘贺即位27天后,终因荒淫无道而被废,汉朝另立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刘贺被废后,原有昌邑王府群臣200余人都被诛,唯独龚遂与中尉王阳因屡谏未堕其流而免死,只以髡发示众处置。

◎文苑拾萃

龚 遂

宋·徐钧

带牛佩犊俗难平,喜得公来便息兵。

最是有功能不伐,君前犹自逊王生。

刘秀威而不猛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

刘秀(前6—公元57),东汉开国皇帝,25—57年在位,年号建武、建武中元,谥号光武皇帝,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刘秀与兄在家乡乘势起兵,与诸豪杰并争天下。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在河北城的千秋亭登基称帝,依照封建王朝“家天下”的传统,刘秀所建立的王朝沿用了其祖先的国号——“汉”,史称东汉或后汉。经过长达十数年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绿林、赤眉、刘永、张步、隗嚣、公孙述等诸多割据势力和百余万的大小农民起义军,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纷争战乱20余年的中华大地再次归于一统。

汉光武帝刘秀的手段是十分高明的,他曾很得意地讲:“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这里所谓“柔道”乃是一种屈伸相辅、以柔克刚的韬略思想。刘秀以这种思想驾驭群臣,可谓得心应手。以邓禹为首的众多开国元勋与功劳显赫的文官武将,朝野存留皆在刘秀掌握之中。

刘秀以“延揽英雄,务悦民心”而夺天下,天下既定,“于是大飨将士,功臣增邑更封,凡365人,外戚恩泽封者45人”,“定封邓禹为高密侯,食四县……余各有差”。

当时,有个名叫丁恭的博士认为,恩宠有过,于统治不利,于是提出反对意见:“古者封诸侯,不过百里,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而刘秀却不以为然,认为“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也”。

刘秀如此“恢廓大度”、坦诚相待,犹如“推赤心置人腹中”,群臣怎么能不永生感恩戴德、鼎力相辅、誓死效命、忠贞不贰呢?

公元40年秋,“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皆坐田不实,下狱死”。张伋等人借大量田亩之名,弄虚作假、侵扰百姓,理当严惩不贷。事后,刘秀又以此探询虎贲中郎将马援的意见,并说:“吾恨杀前守,相多也。”

功臣马援回答得十分得体:“死得其罪,何多之有!”

刘秀听罢大笑。在这里,与其说刘秀是在探询功臣们的意见,还不如说是一种严正警告更为恰当。

不仅如此,刘秀在“封功臣皆为列侯”的同时,还不时地敲敲警钟。比如建武二年,刘秀就下诏告诫众功臣说:“人情得足,若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义。唯诸侯业远功大,诚欲传于无穷,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刘秀引经据典,并以至圣黄帝遗训指明:功臣们要想永远保持高官厚禄的地位、过荣华富贵的生活,并荫泽子孙后代,那么就应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严肃谨慎的态度时时刻刻恪尽职守,不得有半点放纵或大意。

如果说刘秀杀赃官不徇人情是为了以一儆百,使功臣们畏惧小心,那么下诏告诫则可以说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足以使功臣敬服了。可见,刘秀对群臣的良苦用心非同一般。

刘秀深知,开国功臣一旦“坐大”,就会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信任和加封、劝诫与感化等等,都不过是权宜之计,根本的措施还在于解除这些功臣的实权,即“退功臣,而进文吏”。在解除功臣实权过程中,刘秀做得也很有章法,先是“帝在兵间久,厌武事”,再“不欲功臣,拥众京师”。邓禹、贾复等开国元勋明白刘秀的意思,于是纷纷交出兵权。其他功臣宿将“帝亦思念,欲完功臣爵士,不令以吏职为过,遂罢左右将军官。耿弁等亦上大将军印绶”。看来,刘秀解除大将兵权先是启发诱导,促其心领神会,继而以关怀仁爱之心保全功臣晚节之义相规劝,可谓名正言顺。

“贾复刚毅方直”,业已解职还家养老;但朱祜不识时务,依然推荐德高望重的贾复为宰相。刘秀断然声明:“政事可由三公负责,故功臣并不为用!”

也就是说,功臣元老尽可在家锦衣玉食、享受天伦之乐,即使德才兼备也不能参与朝政、手握兵权。在“权力”这一根本问题上,刘秀是毫不让步的。满朝的功臣,仅邓禹等三人尚可“参议国家大事”,但充其量也只是当个顾问而已。

史料记载:“帝虽制御功臣,而每能回容,宥其小失。”特别是“远方贡珍甘,必先遍赐诸侯”。可见,刘秀对功臣的小过都表示谅解、不予追究;他不仅赏赐给功臣可观的封地、民户和钱帛,而且不忘旧情、温暖其心。尤其是对衣锦还乡而不再参与朝政的诸侯,刘秀也是时常派官员前去慰问,并把异域朝贡的奇珍瑰宝、甘鲜美味等分赐给这些离职的功臣宿将,从而使其颐养天年、沐浴龙恩。

◎故事感悟

正由于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刚柔相济的防范措施,并以精明的政治手段稳妥地解决了开国元勋权力过大这一棘手问题,所以统治集团内部没有发生内讧和残杀,从而保持了东汉初期统治的相对稳定。

◎史海撷英

光武帝实行度田政策

东汉政权本来是在豪强势力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然而,豪强势力的发展,土地兼并的逐渐严重,既威胁到了皇权,也影响了百姓的正常生活。

为了能够加强朝廷对全国垦田和劳动人手的控制,平均赋税徭役负担,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十五年(39)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又考察两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作为纠正垦田、人口和赋税的根据。

然而,诏下之后,遇到了豪强势力的抵制。于是,光武帝下令将度田不实的河南尹张伋及其他诸郡太守十余人处死,并表示要严厉追查下去,结果引起各地豪强大姓的强烈反抗,有的地区甚至爆发武装叛乱,“青、徐、幽、冀四州尤甚”。无奈之下,光武帝只得不了了之。于是,度田以失败告终。

但是,由于各项政策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所以也为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垦田、人口等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从而奠定了东汉前期80年间国家强盛的物质基础。

◎文苑拾萃

《汉二祖优劣论》

《汉二祖优劣论》为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四子曹植所作。曹植认为:汉家二祖,均起于布衣,终能拨乱反正,成就了一代霸业,因此都是帝王中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曹植还认为,汉高祖刘邦“缺谋少策”,结果使其在战争中屡屡处于被动,不得不依靠韩、彭等人。晚年后,他又对身后事缺乏远虑,结果导致后来的吕氏弄权,险些葬送了汉室江山。

对于汉世祖刘秀,曹植则用洋洋洒洒的文字表达了对其无比的崇敬。在曹植看来,光武帝非常英明,几乎就是帝王中的完人。而光武帝的兴起,也正应了孟子所说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论断。因此曹植认为:世祖远胜于高祖。

宽猛相济,“和抚”南中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刘禅继位后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的代表作有《前出师表》、《诫子书》等并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

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辅佐自己。诸葛亮出山后,便担任刘备的军师。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诸葛亮一直任丞相,刘禅继位后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鞠躬尽瘁,为蜀汉事业付出了全部的精力。

治理蜀汉之初,诸葛亮崇尚严刑峻法,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分裂割据势力,并制定《蜀科》作为蜀汉的法典,而且执法严明。

然而,诸葛亮这些措施也引起一些人的非议。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建议推行温和的政策,因此上书诸葛亮说:“从前汉高祖刘邦进入关中时,曾经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懂得了德政。希望您能逐步放松严刑峻法,以抚慰蜀汉百姓的愿望。”

但诸葛亮认为,蜀汉的情况同当时刘邦平定三秦时的情况大不一样,不能作为对比。诸葛亮说:“秦国推行严酷的暴政,使百姓怨声载道、不堪忍受、揭竿而起,天下大乱。汉高祖有鉴于此,推行宽大政策。刘璋治蜀软弱昏庸、德政推行不了、刑法不严,造成君臣关系逐渐颠倒。现在我施行严刑峻法,法治推行了,人们便知道什么是恩德;再以官位加以限制,得到了官位,人们便知道什么是荣耀。荣耀和恩德并施,君臣关系明确,才是最重要的治国之道。”

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称为“后主”。为了协助刘禅治理蜀国,诸葛亮精简官僚机构,制定法规,以软硬两手辅助后主刘禅治国。

为了稳定蜀汉政权,诸葛亮决定出兵云南、贵州和四川交界地区,讨伐南中叛乱。出发前,参军马谡对诸葛亮说:“那个地方的人凭仗地势险要,早就有叛逆之心。哪怕今天被征服,明天又会翻脸……用兵的道理在于攻心为上策、攻城为下策,心战为上策、兵战为下策。只愿您能使他们心服。”

诸葛亮接受了这个正确的建议,以柔克刚、恩威并重,用强硬手段七次抓住孟获,又以仁慈之心七次释放孟获,最终让孟获甘心臣服,从而平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稳定蜀汉政权奠定基础。

此后,诸葛亮继续用宽猛相济的政策治理蜀汉,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叙述“七擒孟获”故事之前,必须介绍南中叛乱的由来。

在蜀汉管辖的南中地区(辖境包括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一带),自古以来被称之为“夷越之地”,居住着叟、青羌等多种少数民族。东汉中后期,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对人民横征暴敛,南中各民族也深受这种暴虐统治之害。

东汉统治者对西南各族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激起了各族民众的多次反抗。虽然每一次起义和反抗最终都被统治者残酷镇压下去,但斗争却总是此起彼伏,从未间断过。

面对东汉时期这种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情况,诸葛亮早在《隆中对》中就提出“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和睦方针,认为这是刘备集团占据益州后巩固内部、求得发展重要前提之一。

刘备入主益州之后,先后“轻财果毅”的邓方和处事干练的李恢为南中地区主政长官。由于他们很好地执行了诸葛亮的“和抚”政策,不过重剥削压迫少数民族,并且约束地方官吏和豪强的霸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南中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缓和了民族矛盾,蜀汉政府对南中地区的控制也得到了加强。

但是,蜀汉政府的“和抚”政策却遭到一部分蓄意制造分裂的汉族豪强地主和少数民族“夷帅”抵制和反对,他们蠢蠢欲动,伺机发动叛乱。

就在刘备去世不久,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省晋宁县东)豪强地主雍闿便乘蜀汉力量削弱之机,发动大规模的武装叛乱,杀死了焦璜,又抓了继任太守张裔,把他押送给东吴。此时,东吴也公开声援这股叛乱势力,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东吴的插手,使南中的局势更趋复杂化。

接着,越 (治所在今四川省西昌东南)的少数民族贵族高定、牂牁(今贵州省西部)太守朱褒也跟从雍闿,起兵反叛。雍闿又拉拢当地另外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并制造谣言挑拨民族关系,使不少人受欺骗而参加叛军。这样一来,除永昌郡以外,叛乱几乎席卷了整个南中地区。

雍闿等人的叛乱,给蜀汉政权造成严重的威胁。面对这一局面,诸葛亮冷静地处理,他一方面对南中采取“抚而不讨”的策略,积极做说服争取的工作;一方面着手恢复和加强吴蜀联盟。虽然在刘备病死之前,吴蜀两国已经基本讲和,但相互之间仍然不信任;东吴向魏国称臣,而且又公然支持雍闿的叛乱,更是表示了不友好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