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不分心:初学者的正念书
20109300000014

第14章 成熟(1)

正念生活至少带来了一个机会——每一刻都有的机会——让我们拥有更平衡的情绪、更伟大的正见以及更明澈的心。

正念练习的态度基石

除了道德基础之外,正念练习还需具备辅助的态度基础。

在前文讨论温柔的注意力,以及需要对自己态度温和、不批判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涉及了这几种态度。应具备的态度不止七项,但这七项是最根本的。其余的态度(包括慷慨、感恩、毅力、宽容、善意、悲悯、随喜,以及淡定)需透过这七项的培养才能发展。这七种态度是:不评判、耐心、初学者之心、信任、不努力、接纳、放下。

1.不评判

我们已经了解到,如果想要看到自动且未经检验的观念或意见消失,具有不评判的态度是多么重要。当你开始留意发生在自心的事件时,很快会发现任何事件基本上都是某种形式的判断。觉知到这一点非常好。你不需要再去评判这已有的评判,也不需要试图改变它,只是看着它就足够了。然后真正的辨别力——一种如实知见事物的能力——就能生起。“不知道”类似“不评判”。当我们不必让自己立即就要懂得每件事时,才真正可以用崭新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因此,当你开始练习引导式禅修时,注意一下各种评判的生起是多么频繁。你只需要认出它们的存在就好。

2.耐心

我们总是设法到达别的地方,迫切想要去往某一更好的、随心所欲的时刻。我们很容易失去耐心,变得急躁。当然,这会令我们无法安住于此时此地。一个缺乏耐心的例子是,小孩子想要拥有美丽的蝴蝶,希望它快一点破茧而出,于是他天真地把蛹打开,却完全不懂得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时间安排。

正念练习非常需要耐心这项了不起的态度,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正念练习完全超越了时间。当我们谈到“当下”时,我们指的是此刻,是一种“钟表外的时间”。我们都拥有那样的时刻。事实上,我们也只拥有那样的时刻,但几乎都把它忽略了,因而极少体验到时间停下来的时候。

实际上,我们可以学习如何“走出”时间,如何透过正念,融入当下那超越时间之境。而在生活中,这反而能带来更多时间。为什么?若我们保持正念、安住在每一刻,估算一下,从此刻一直到我们死亡,这之间的时刻多得无法计量。我们有很长的时间、有无限多的时刻可以过活。所以不必着急,通过经常提醒自己这一点,我们就能发展出更大的耐心。

3.初学者之心

在前文中,我们曾探讨过这项态度的价值。我们要一次又一次地持续唤醒初学者之心,因为观念、意见和专业知识很容易形成障碍,阻挡我们发现自己的无知。我们都已明白,安住于无所知的觉知,对于拥有清明、具有创造力和诚实的生活是多么重要。

如果这是你第一次学习本书,那么也许你仍然具备初学者之心。但在这趟旅程中,你难以避免有时会失去它。

随着持续的练习与阅读,你可能会自以为很了解禅修了。如果发生这种事,那么你暂时失去了初学者之心。明智的做法是,永远记得人们对禅修的了解是多么少。如果你遇见了资深的比丘或尼师,西藏传统的资深喇嘛,或其他传统的法师、老师(不论男女),他们一定会说,自己知道得很少。他们通常展现出很大的谦逊与谨慎。他们会说:“你真的应该去向别人学习。”有数十年禅修与教学经验的喇嘛会说:“我真的什么也不了解。”他不是在开玩笑,这也不是假谦虚,而是初学者之心的象征。有一位非常有名望的禅宗大师曾如此描述他四十年的教学:“河边担水卖。”

初学者之心是一种态度。它并不是指你什么都不知道,而是说,当你面对未知的世界时心胸开阔,不会故步自封于自己的所知或所体验过的事物。

如果你思考一下孩子的美丽与可爱,你会发现原因之一就是初学者之心的新鲜感。而成人的挑战则是,我们能否与每一个时刻相遇,因它们的新鲜而感到有趣。毕竟,我们从未在以前遇见过当下这一刻。如果你的态度是“我认得这一刻或这口呼吸,这些我全都见过”,那么你将会感到正念是一个非常无聊的练习。当然,这不是旅程的终点。观呼吸或观念头时所生起的厌烦感,仍可以成为你觉知的对象。如之前探讨过的,处在这觉知之中,你可以问自己:“觉知到厌烦的觉知本身,也令人厌烦吗?”事实上,厌烦不会妨碍你的觉知。

其实,具备了初学者之心,厌烦也可以变得极有趣。当你看着它时,会发现它消解成了某种更有趣的东西,转化成了另一种心理状态。几乎每一种心态都会被转化,包括那些被彻底压制的心理状态,那些骇人到连当事人都不让自己记得的心理状态:“谁?我吗?恐惧?害怕?紧张?不是我。”你能听到那个“不是我”的故事情节吗?其实,那就是“我”的故事。

4.信任

正念的第四个态度基石是信任。这不是什么廉价、伪善的概念。我们问道:有什么是值得信任的?我们可以相信自己所知的吗?可以相信那些我们知道却不了解的事吗?可以相信事情会自行发展,不需要我们去刻意改变吗?如果我们与他人意见不同,可以信任自己的直觉吗?我们真的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人生的主人吗?

值得注意的是,你信任自己的思想吗?信任自己的意见与观念吗?通常它们并不十分可靠,因为我们很容易看错或误会正在发生的事,也许你所相信的只是部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可能因坚守自己的观点而无视其他可能性吗?

如果你不能完全信任自己的思想,那么能否信任自己的觉知?能否信任自己的心?信任不伤害的发心?信任你所经历到的,直到有一天你发现它并不完全真实,然后相信这个你所经历到的“发现”?

能不能相信我们的感官?你知道,每种感官都有可能被欺骗。因此,我们也许无法绝对信任感官,但或许我们可以实验一下,训练自己与感官更亲近,看看如果我们与它们合拍,能否更真切地体察它们的感受。当然,这就相当于信任我们的身体。

你有能力信任身体吗?你相信它吗?如果你曾患过癌症,或现在有癌症,怎么办?还有可能信任它吗?有没有一种感官,不管它出现了什么问题,健康的部分总比问题多?即使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们的态度依然可以调动身体中健康的部分充分发挥其功能。我们能够信任这个未知吗?有时候能,有时候不能,有时候我们也不知道。但这个“不知道”本身,也许就是你可以信任的。’

5.不努力

第五个态度基石是不努力,这对美国人来说是真正棘手的问题。不努力?你在说什么?这听来实在颠覆,甚至很不美国。我们是有名的汲汲营营者、工作狂。我们可以改名叫“人为(human doers)”(译者注:相对于human being)。我们的文化喜欢忙碌,喜欢进步,总要抵达某处。所以在禅修时,无处去、无事做、无所得这样的概念,对我们的奋斗性格和不断进步的要求来说,实在非常吊诡与神秘,甚至异类。

不努力与我们称作“当下”,即超越时间的特质有关。在禅修中,我们安住于当下时,是真的、真的、真的无处可去,无事可做,亦无所得。禅修和你们曾做过的任何事都不同。例如,它不同于学开车,一旦学会驾驶,它就变成自动化的行为,变成一种不用思考就能操作的技术。这也许就是美国每年有五万件致命交通事故的缘故。很多驾驶员在开车时都“跑”到别的地方去了,而不是真的在车子内。我们的身体是在驾驶,但心思却没有真正专注,也许是在打电话,或是在听广播。就算你不是在打电话,也没有为其他事分神,心也会时常迷失在种种念头里,自言自语。既然如此,你不如在驾驶时自己给自己打个电话,透过内在的“正念网络”,提醒自己要持续留意风挡玻璃外正发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