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爱好钓鱼技巧大全
20310100000004

第4章 好风好水好垂竿(1)

一、天气时令

各地气候不同,鱼的品种、生长速度、吃食规律也不相同。如黑龙江属亚寒地区,就钓不到鲮鱼、罗非鱼、大河鲢等暖水性鱼类;广东、海南属热带地区,就钓不到狗鱼、哲罗鱼、大马哈鱼、鲟鱼等冷水性鱼类;四川省松潘地区的九寨沟,由于海拔在3000米以上,水域虽多,可只生长一种鲤鱼,叫镜鲤,其他鱼类则均钓不到。

气候一般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但也常发生短暂的气候异常(又称气候反常)现象。如特大洪涝、异常酷暑或严寒等。这种气候异常会危及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使鱼类惊慌失措,不食不长,甚至大批死亡。此时,是很难甚至钓不到鱼的。下面浅谈天气时令对钓鱼的影响。

1.风对钓鱼的影响

风与垂钓也有密切的关系。比如,风会使水面起波浪,扩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有效地增多水中的溶氧;风将陆地、空中的生物吹入水中,使鱼类得到食物。总的来讲,风对鱼类生长和垂钓有好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风包括风向和风力两大要素。风向指风的方向,一般用水平方位表示,也可用等分的4、8、16和32方位来表示。垂钓者习惯上采用8方位来表示,即东风、东南风、南风、西南风、西风、西北风、北风和东北风。一般刮东风、南风、西风、北风这四种正向风时,鱼吃钩率均较差;而刮东南风、西北风这两种偏向风时,鱼四季吃钩率皆较高;而刮西南风时,鱼在春、夏、秋三季吃钩率均较差,甚至不吃钩,而冬季严寒季节吹西南风时,天气暖和,鱼吃钩率反而高。当然,冬季吹西南风时,鱼上钩率还与天气的阴晴、气温的高低、水位的深浅有关。

风力即风的强度,常用风级来表示。风级是根据风对地面(或海面)物体影响程度而定出的等级。共分为18个等级。0级风的主要特征为:水面平如镜,陆地烟直上,海上距地面10米高处风速小于1海里/时,陆地风速在0~0.2米/秒之间;此时适宜海钓,在内陆大水面,如江、湖、水库上垂钓(包括冬钓)亦佳。但春末夏初及初秋晴朗天气时,0级风天气闷热,水面(尤其是小水面)易缺氧,闷热,鱼浮头不食,吃钩率差,尤其是中午前后不宜垂钓。一级风特征为:距海面10米高处风速1~3海里/时,陆地风速0.3~1.5米/秒,水面渔船略觉摇动,烟能表示风向,但风标不能转动;此时适合海钓和内陆大水面垂钓,尤其是春秋季节,鱼吃钩率高,夏日如不是吹西南风,内陆小水面上也可垂钓。二级风特征为:距海面10米高处风速4~6海里/时,陆地风速1.6~3.3米/秒,海洋及内陆大水面有波浪,渔船张帆每小时可行2~3千米;此时人可感觉有风,树叶微响,风向标转动,是垂钓的好时机,无论海钓、陆地淡水钓,除特殊情况外,一般鱼吃钩率均高。三级风特征为:距海面10米高处风速7~10海里/时,陆地风速3.4~5.4米/秒,渔船颠簸,树叶及小树枝摇动不息,旌旗展开;此时无论海上还是陆地,均为垂钓的好时机。海上船钓可选近岸背风处下钩,海滨迎风处以投钓吃钩率高;内陆各水面(除溪流外)如无水污染、鱼病、水面结冰,以及鱼池底部因天气、水温均热,而使食物残渣与鱼类粪便发酵,而造成水中缺氧等特殊情况,鱼均活跃,食欲旺盛。四级风特征为:距海面10米高处风速11~16海里/时,陆地风速5.5~7.9米/秒,海面及内陆大水面波浪哗哗有声,渔船颠簸较厉害,陆地阵风可吹起地面灰尘和纸张,并使树枝摇动,此时海上船钓有危险,宜停止,海滩垂钓应选背风或避风处;在陆上大水面的风尾处难以用手竿垂钓,但背风、侧风处则鱼吃钩率仍高;在池塘小水面及侧风沟渠处垂钓效果也很好。五级风的特征为:距海面10米高处风速17~21海里/时,陆地风速8~10.7米/秒,渔船缩帆,颠簸厉害;此时海上船钓应停止,海滩背风处尚可垂钓,但鱼吃钩率差;在内陆中、小水面上也仍可垂钓,但举竿困难,钩砣难以抛入垂钓点,且波浪起伏,难以看清浮标,而风力会使线及浮标不断移位,鱼吃钩率差。五级以上的风称之为大风,一般停止垂钓。八级以上的风称为风暴,如龙卷风、台风、寒潮等。十二级台风的风速可达64海里/时,所到之处鱼类及水生动物惊慌失措、纷纷避难。但因风暴大都伴有降水过程,除寒潮外,其他风暴过后皆是垂钓的好时机。

2.晴天钓和雨天钓

晴天,指天空中低云量不到一成,或高云量不到三成,云层对透过阳光很少有影响的天气状况。雨天,指天空乌云密布并伴有降水的天气状况。就钓鱼方便与情趣来说,晴天较雨天为好;但就钓鱼效果而言,对具体情况需作具体分析。晴天,当气温、水温为10~25℃时,一般水域氧气充足,鱼儿食欲旺盛,生长快。夏秋时连续晴天,则水分蒸发快,气温、水温在25℃以上,甚至超过30℃,在烈日曝晒下,水中反而缺氧,鱼或浮头,或避入深水中低于25℃处不食。冬日晴天,无风或一二级风,气温、水温在10℃以下、4℃以上时,鲫鱼、鲤鱼,甚至鳊鱼、草鱼仍贪吃;如风力为三、四级时,鱼吃钩率则大大降低。如气温在0℃以下,底层水温在10℃左右,无风或一二级风,在中午及下午四时半时冰钓甚佳。如晴天,风力大于四级,气温在0℃以下,冰下水底温度虽在10℃左右,但鱼吃钩率却甚差。夏日、秋日时,如吹西南风加晴天,则闷热难当,白天是很难钓到鱼的。

雨天钓鱼比晴天复杂。下雨过程一般可分为间歇性雨、连续性雨和阵性雨三类;按雨量大小又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和雷雨五种,局部地区还得加上梅雨和雨季两种特殊情况。就下雨过程来说,在下间歇性雨的间歇时间内,鱼吃钩率高。阵雨前因气压低,鱼浮头不食,不可垂钓;阵雨之后大量新水带着氧气和食物进入水中,使鱼活跃,食欲增强,是垂钓的好时机。在刚下连续性雨时,鱼吃钩率低,须待几个小时以后,水里新水增多,使鱼活跃,皆趋近水边觅食,此时在雨中垂钓效果很好;当阵雨过后,钓鱼效果也不错。

就雨量大小而言,小雨指1小时内雨量少于2.5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在10毫米以下。下小雨时,雨点清晰可辨,但屋檐只有滴水,不形成水柱。下小雨后期,鱼儿食欲增强,一些大鱼也近水边抢食,此时穿着雨衣垂钓效果好。中雨指1小时的雨量在2.5~8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在10.1~25毫米,雨落如线,落到硬地和瓦上会四溅,地面低处会很快形成水潭,屋顶上雨声沥沥。此时垂钓效果好;雨后突晴,则垂钓效果更佳。大雨指1小时的雨量在8.1~16毫米,24小时内的雨量在25.1~50毫米,雨滴冲击水面响声大,屋檐水流如注。由于响声大,除鲶鱼、黄颡等野鱼外,一般鱼类不肯进食,垂钓者也看不清浮标,难以掌握提竿时机,且雨大身上穿的雨具多,不灵活,故不宜垂钓;但雨后如水色不太浑浊、水流速不太快,则可垂钓。暴雨指1小时雨量超过10毫米,24小时内雨量在50毫米以上,一般雨中不可垂钓。雷雨也称雷阵雨,此时易遭雷击,禁止垂钓;但雷雨一过,天晴气压高,水中溶氧丰富,鱼类食欲旺盛,倒是垂钓的好时机。雨季指低纬度热带地区在一年中降雨比较集中的时期,在此期间,水温适宜鱼类生长,当雨停歇以及雨较小时,皆为垂钓的好时机。

3.季节气候与钓鱼的关系

钓鱼是个季节性极强的活动,不同季节垂钓效果有明显差异。在一个明水期内,有两个上鱼高峰:以北方为例,一是以5月为中心形成一个小高峰,二是以8~9月份为中心形成一个大高峰,可谓两个黄金季节。第一个高峰期是鱼产卵季节,并且开冰不久,腹中营养奇缺,又是水温已升到至可以大量摄食的阶段。第二个高峰期,是高温伏天已过,又到了最适宜鱼类大量摄食的阶段,另外,鱼也需要利用适温季节抓紧摄食以备过冬。这个季节上鱼率大。当然,北方也有“天太热,鱼大务吃”的说法,上鱼的高峰基本上以8月份为中心。如何因季施钓,中国天南地北的钓友似乎都熟知这一句垂钓谚语:春钓滩,夏钓潭,秋钓荫,冬钓阳。下面我们逐一加以解析:

(1)春钓滩

天气转暖,地气上升。浅水区各种水生虫类、微生物及植物在此先行复苏生长。水温、饵料产卵环境诸项俱备,难怪蛰伏一冬、饥肠辘辘的鱼儿会趋“滩”若鹜了——“春钓滩”这句垂钓谚语即由此而来。

“春钓滩”垂钓的对象包括所有鱼种,但数鲫鱼的上钩率最高,其次是鲤鱼和草鱼。如长时间不见漂动,就需改换钓位。因水浅,走动要注意隐蔽,摘鱼、挂饵不要采用站立姿势,以免使鱼受惊逃逸。以海竿钓鲤鱼、草鱼,投掷位置一般在浅滩前的深浅分界地段,这种位置大都为大鱼活动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春钓滩”只是春天钓鱼的一般规律,并且纵然是“钓滩”,盲目地逮个滩便钓,恐怕还难保春钓成功。具体事物要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同样是滩,滩与滩差别大矣。

首先,来看看“大漫滩”。水库的“河头”(上游区)大都是成片的浅水区,方圆几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俱为大片浅水滩,有的涉水几十米尚深不赢尺。这样的浅水区在光照下固然升温快、升幅大,但夜晚一旦失去光照,水温同样亦会下降快、降幅大,使鱼儿向相对恒温的深水区趋避。此等大漫滩,“早出晚归”的鱼儿因洄游距离过远,最终会放弃对漫滩的光顾。实践证明,在此类滩区“春钓”,效果不佳,结论不言而喻:“春钓滩”的滩,应是与深水毗邻的浅水区。请注意,“毗邻深水区的浅滩”并非指深水区的岸边浅水带,而是指相对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浅滩区。明确了这一点,下面就如何选择钓点再作进一步的具体分析。鱼儿奔滩,乃趋暖、索饵、寻水草产卵,这三项条件并不是任何临渊之滩都能提供的。砂质底乱石底,夏秋可能是好钓点,春天则因其难以衍生虫类、微生物和水草,而难得鱼儿垂青。泥质水底就不同了,虽然夏秋季节因太阳暴晒、微生物过早繁殖以及水草腐烂而生沼气,使水体缺氧、鱼儿难留,若在春季,它却会以宜人的温度、丰沛的饵料和适宜产卵的水草成为鱼儿竞相麇集的理想处所。

(2)夏钓潭

烈日当空,盛夏炎热,这时,深水区域则成了鱼儿消夏避暑的“胜地”,只有把钓位定在深水区,才能丰收在握,满载而归。一般来说,水库的大坝,江河的洄水湾、大桥下,呈锅底状的池塘中间,都属深水区域,是夏钓的佳位。

(3)秋钓荫

为了增加脂肪以过冬,金秋时节鱼儿择食非常活跃,即通常所说的“抓膘”,荤素不拒,频频上钩。秋天水温虽然下降,但鱼类刚刚经历过高温的夏天,仍不愿四处游荡消耗体能,而乐于在树荫之下或背阳的地方觅食安歇,养精蓄锐。所以有“秋钓荫”之说。若在水库之类大水面垂钓,鱼儿以对水温变化的敏感,不停地向自己体温所适应的水温层转移。可以说一星期前的下钩地点,一星期后已经没鱼光顾了。越是水浅的地方越容易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鱼也好像知道这一点,一天一天向深水处转移。向深水处转移的同时,当白天气温回升时也到浅水处游玩、觅食,给身体增加些营养,以便严冬到来时在深水处“猫冬”。

(4)冬钓暖

当气温降到10℃以下,便是寒冬季节了。鱼类新陈代谢逐渐滞缓,摄食渐少。但真正的钓迷冬天也不甘寂寞,“冬钓暖”是保证出钓收获的秘诀。“暖”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冬季晴朗无风的天气;二是指垂钓水域某个相对暖和的地方。第一种“暖”可以从天气预报中预知,也可以在当天感觉出来;第二种“暖”则需要凭丰富的冬钓经验,进行科学、细致、准确的判断和选择。一般来说,水塘的深处,背风的角落,有枯草、洞穴的地方,都是鱼类过冬的“温床”,是冬钓的理想钓位。不过,在初冬季节如遇上太阳高照的晴朗天气,在上午10时至下午3时这段时间,就应该把钓位定在水位较浅的地方,下午3时后才逐渐向深处移动。另外,俗语讲:人要住房,鸟要做窝。鱼到冬天也要寻找水深、向阳、避风、暖和的地方过冬。有的钓迷在夏天挖塘泥时,有意在向阳的塘边挖深一些,有些甚至挖得比塘中间还深,造出人工窝,便于冬天钓鱼。

4.时令时辰与钓鱼的关系

钓鱼不仅季节性强,而且一天内的时辰性也很强,两者相比较,时辰性更为明显。一天中有早钓、午前钓、午钓、午后钓、晚钓和夜钓之分。实践证明,时辰不同,其效果大不一样。所谓“早钓鱼,晚钓虾,中午钓个癞蛤蟆”的渔谚,典型地说明了钓鱼的时辰性。一日之内有两个上鱼高峰,早钓和日落前二三个小时。有两个低潮,午钓为最,太阳暴晒、气温太高,有俗语说:“神仙难钓午时鱼”;午夜至凌晨4时次之。关于按时辰施钓,也有句流传甚广的谚语:“上午钓东,下午钓西;早晚钓边,中午钓远”。道理就不一一细解了,一想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