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医语录(健康红宝书)
20313300000017

第17章 病因——杂气为病,多于六气(3)

9.气秘者,气内滞,而物不行也

——《金匮翼便秘》

便秘属于中医学肠结、大便燥结、脾灼、阴结、阳结等范畴。多由于大肠积热、气滞、寒凝或阴阳气血亏虚,使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便秘的主要病变是大肠,但和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治疗多从肝、脾、肾、肠道来调理。

中医认为,便秘主要由燥热内结、气机郁滞、津液不足和脾肾虚寒所引起。

燥热内结

中医认为,过食辛辣厚味,过服温补之品等可致阳盛灼阴;热病之后,余热留恋肠胃,耗伤津液;或湿热下注大肠,使肠道燥热,伤津而便秘,这种便秘又称为热秘。

气机郁滞

情志不舒、忧愁思虑、久坐少动、久病卧床等引起气机郁滞,致使大肠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而成秘结,即所谓“气内滞而物不行”。粪便不结燥,但排出困难是此型的特点,所以又称为气秘。津液不足久病、产后、年老体衰,气血两虚;脾胃内伤、饮水量少,化源不足,病中过于发汗,泻下伤阴。气虚则大肠转送无力,血虚津亏则大肠滋润失养,使肠道干枯,便行艰涩,所以称为虚秘。

脾肾虚寒

年高久病,肾阳虚损,阳气不运则阴邪凝结;或素有脾阳不足,又受寒冷攻伐,而致脾肾阳衰,温照无权则寒凝气滞,肠道传送无力,大便艰难,称为冷秘。

【贴心提示】

便秘者常大便干结,腹部胀满,面红身热,心烦口干或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若罹患此症,可食香蕉、西瓜、芹菜、白菜、苋菜、茭白、苦瓜、黄瓜、梨、小米、绿豆芽、绿豆、豆腐、黄豆、小麦、葛根等清热润燥的食物,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也忌烟酒。

【语录链接】

肾脉微急,为不得前后。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太阴之厥,则腹满脘胀,后不利。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篇》

燥气在里,耗其津液,则大便秘结。

——龚信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

10.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

——《诸病源候论·久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多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可引起腹痛。“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均属本病范畴。

腹内有肝、胆、脾、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诸多脏腑,并是足三阴、足少阳、手阳明、足阳明、冲、任、带等诸多经脉循行之处,因此,腹痛的病因病机也比较复杂。凡外邪入侵、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跌仆损伤,以及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等原因,引起腹部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均可发生腹痛。

外邪入侵

六淫外邪,侵入腹中,可引起腹痛。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导致脏腑经脉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因寒性收引,故寒邪外袭,最易引起腹痛。如《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若伤于暑热,外感湿热,或寒邪不解,郁久化热,热结于肠,腑气不通,气机阻滞,也可发为腹痛。

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饮食停滞;恣食肥甘厚腻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肠胃;误食馊腐,饮食不洁,或过食生冷,致寒湿内停等,均可损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气机阻滞,而发生腹痛。如《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故腹痛也。”

情志失调

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或忧思伤脾,或肝郁克脾,肝脾不和,气机不利,均可引起脏腑经络气血郁滞,引起腹痛。如《证治汇补·腹痛》谓:“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若气滞日久,还可致血行不畅,形成气滞血淤腹痛。

淤血内阻

跌仆损伤,络脉淤阻,或腹部手术,血络受损,或气滞日久,血行不畅,或腹部脏腑经络疾病迁延不愈,久病入络,皆可导致淤血内阻,而成腹痛。《血证论·淤血》云:“淤血在中焦,则腹痛胁痛;淤血在下焦,则季胁、少腹胀满刺痛,大便色黑。”

阳气虚弱

素体脾阳不足,或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内寒自生,渐至脾阳虚衰,气血不足,或肾阳素虚,或久病伤及肾阳,而致肾阳虚衰,均可致脏腑经络失养,阴寒内生,寒阻气滞而生腹痛。

综上所述,腹痛的病因病机,不外寒、热、虚、实、气滞、血淤等六个方面,但其间常常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因为病,或相兼为病,病变复杂。如寒邪客久,郁而化热,可致热邪内结腹痛;气滞日久,可成血淤腹痛等。腹痛的部位在腹部,脏腑病位或在脾,或在肠,或在气,或在血,或在经脉,需视具体病情而定,所在不一。形成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不通则痛。

【贴心提示】

腹痛者常腹痛急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腹痛病人宜食狗肉、羊肉、鸡肉、虾、海参等蛋白质食物,以及葱、蒜、姜、韭菜、香菜、胡椒、辣椒、红糖、糯米、羊乳、松子、栗子、大枣、杏、茴香等。忌食寒凉、生冷食物,如荸荠、香蕉、雪梨、柿子、西瓜、螃蟹、冰棍、绿豆、苦瓜、西瓜、芋头等。

【语录链接】

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

——《证治汇补·腹痛》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故腹痛也。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

11.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相干之病

——张景岳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人体水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有赖于脾气的升化转输,肺气的宣降通调,心气的推动,肾气的蒸化开合。这些脏腑功能正常,则三焦发挥决渎作用,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可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反之,若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水湿浸渍,疮毒浸淫,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导致上述脏腑功能失调,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不利,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即可发为水肿。

风邪外袭

肺失通调,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通调,上则津液不能宣发外达以营养肌肤,下则不能通调水道而将津液的代谢废物变化为尿,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疮毒浸淫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痈疡疮毒生于肌肤,未能清解而内归肺脾,脾伤不能升津,肺伤失于宣降,以致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济生方·水肿》谓:“又有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烦渴,小便少,此为热肿。”

水湿浸渍

脾喜燥而恶湿。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而失其运化之职,致水湿停聚不行,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湿热内盛

湿热内侵,久羁不化;或湿郁化热,湿热内盛,使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以致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饮食劳倦

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或久病伤脾,脾气受损,运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肾气虚衰

“肾者水脏,主津液。”生育不节,房劳过度,或久病伤肾,以致肾气虚衰,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上述各种病因,有单一致病者,亦有兼杂而致病者,从而使病情趋于复杂。本病的病位在肺、脾、肾三脏,与心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在发病机理上,肺、脾、肾三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肺脾之病水肿,久必及肾,导致肾虚而使水肿加重;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则脾阳也虚,土不制水,则使水肿更甚;肾虚水泛,上逆犯肺,则肺气不降,失其宣降通调之功能,而加重水肿。因外邪、疮毒、湿热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肺脾;因内伤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脾肾。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的发病,是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

【贴心提示】

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水肿,例如心脏病、肾病、肝脏病和营养不良等。若患有水肿痛,万万不可病急乱投医,盲目吃药,而应针对引起水肿的原因,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饮食应该尽量清淡、少盐。

【语录链接】

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脾而肤肉浮肿,传入肺,则气息喘急。

——《景岳全书·水肿论治》

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饮,添磨生枳壳,重则疏凿饮。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而不涩赤,此属阴水,宜实脾饮或木香流气饮。

——《丹溪心法·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