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情商系列培养方案(儿童素质培养丛书)
20313800000022

第22章 心理素质培养(1)

心理健康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根据不同年龄和身心特点,通过恰当的教育和训练,培育孩子健康的心理,预防异常情况的发生,使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将来能独立、幸福地生活。

心理素质

培养心理素质

许许多多的人在追求自我成功的同时,他们自身的某些优秀美德也在逐渐丧失:亲情、友情、爱情、同情,对父母、孩子的关爱以及梦想和激情……总是“身不由己”地被忽视了。但我们明白,我们的未来在孩子心中,我们怎样迷失,也不能把对未来的期望迷失,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培养我们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在未来荆棘丛生的人生路上能健康快乐。

爱心福克斯说得好,只要你有足够的爱心和温情,你就可以成为全世界最快乐而最有影响力的人,所有的困难与不幸在爱与温情面前一如冰雪遭遇阳光。

感恩所有的得到并非理所应当,我们要学会感恩,珍惜一切;遇到所有的磨难我们仍要感恩,感激它促使我们成长;心存感激,才会有芬芳人生。

好奇心它带给我们探索和发现的快乐,它让我们对生命充满敬畏,对未来充满期待。

激情它是最伟大的力量,鼓励我们发掘生命潜能,以更快的节奏迈向人生的目标。激情是生命朝气的动力,是我们创造力的燃料,激情让我们做得更好、更成功。

毅力它能够决定我们在面对困难、失败、诱惑时的态度,看看我们是倒下还是出击。毅力使我们持之以恒,不轻易言退而最终成功。

弹性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诸多无法控制的事情,然而只要你的想法和行动能保持弹性,那人生就能永保成功。前人所谓“脆钢易折,韧丝难断”正是此理。

信心信心是一切成功的基础,有了信心才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认错而接受失败。爱迪生说:“成功就是你有信心等到失败一万次后再来一次”。

快乐它能使你充满自信,对人生满怀希望,给周围以感染;它也能消除恐惧、挫折、隔阂、沮丧等。

活力充满活力的身心是带给你快乐,轻松解决问题的根本。

服务基于帮助、给予的心理价值,使我们爱自己、爱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丰富我们的人生,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培养内容把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喜欢表现自己孩子喜欢自己拿着小匙子吃饭,在大人看来,孩子拿着勺子在碗里搅来捣去,弄得满桌子都是,简直受不了。但这对孩子来说,第一次拿起匙子盛了饭往嘴里送,那怕只有几粒米能送进嘴,也是非常高兴的了。这种时候,大人应该尽量予以表扬。

四、五岁的孩子自己玩或干一些事情,即使做得不太好或不对,大人也不能随便予以叱责,而是应该及时发现好的地方,予以表扬、指教,孩子就会高兴起来,甚至会洋洋得意。这样做,孩子不但听话,而且也容易把事情办好。谁都如此,只要高兴了,事情、工作就容易办了,孩子也不例外。即使是匙子的用法不当而弄得餐桌上到处都是饭菜也不要紧,只要适当表扬表扬,则孩子就会较快、较顺利地学会用匙子吃饭。

如果父母见孩子把饭菜弄得满桌都是,看不下去,干脆夺下匙子喂。这么一来,孩子就会因自己的要求、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会故意把碗中的饭菜弄得四处都是,一塌糊涂,再想让他自己动手吃他也不愿意了。

无论怎样,孩子想自己动手学本领、玩时,就应该支持他。当然,有的事情不行就是不行,应该正面教育。只要孩子做的那怕只有一点点好的地方也应该表扬,这样才能发扬长处,有所长进。

喜爱奉承和撒娇

这个时期的孩子尚小,往往以家庭这个圈或以妈妈这个避风港为基地,今天出门到这里玩玩,明天到那里跑跑,有时很迟很迟才回家,往往弄得大人担惊受怕的。尽管如此,当孩子回来时,还是应该好好迎进家中,否则孩子就会感到孤独。孩子正值淘气年龄,要不妥善对待的话,会动不动就外出不肯归来。不过,即使碰到这种情况,当孩子回到家时,也应好言相慰、热情对待,万不可一回到家就责骂,什么你不是我家的孩子啦,什么淘气鬼啦,什么你给我滚啦等。这样做的话,虽然有的孩子会有所反省,但有的孩子却会因此而更加反感,反抗心更强起来。正当的方式是,应该是首先高高兴兴地让孩子进屋,然后好好地开导孩子:回来太迟了不好等。不然,孩子内心会感到寂寞、孤独,对父母的反抗心就会逐渐越来越厉害。

在幼儿期,这样倔的孩子虽然非常少,但从小处理不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慢慢使他感到家庭并不是一个可以安居的地方,而容易变成不法少年。

一般而言,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撒娇,有时甚至要抱一抱,或者晚上还要钻进妈妈的被窝和妈妈一起睡等等。不能认为孩子太娇、依赖心太强而一概予以拒绝,该包涵的地方还要稍稍包涵些。

爱奉承、撒娇等心理应该好好观察,区别对待,不能一概予以责骂,而是该表扬时就表扬,使孩子自然而然地感到自己在整个家庭成员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具有强烈的探求欲望

四五岁的孩子好奇心特强,什么都想动手干干。比如喜欢在家里东翻翻西找找,来寻找乐趣。假如发现口红,便会模仿妈妈,往自己嘴唇上抹一点,觉得好玩。碰到这种情况,如认为不好而予以叱责,则孩子的探求心会受到损害。

幼儿什么都想看看、摸摸、甚至动手干一干,这种心理以惊人的速度一天天增长。这些,在大人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孩子气而已,因为它往往是以剧烈的淘气形式表现出来的。然而,即使父母看来是一种很难管教的淘气,但小孩子自身却从中体会到一种完成一项事业的喜悦、自己动手干成一件事情的开心心情。假如一开始就责备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就等于掐掉了孩子正在茁壮生长的嫩芽。

心理发展水平

1岁左右孩子应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

1岁左右婴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包括思维水平、自我意识水平和社会交往活动水平。思维发展水平满一岁孩子的思维,处于思维的低级形式——一种离不开感知对象和动作的思维(也叫感知动作思维)的起点。思维作为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形式,不同于直接的反映形式感觉。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一个新生儿,只要有健全的大脑和感觉器官,就可以直接反映外在世界。思维则不同,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孩子生活的第一年,在逐步复杂的感知活动基础上产生的。孩子在抓握和摆弄各种物体的动作中感知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抓起一个玩具用力扔,玩具就会掉到地上,由此而启发他抓起一切东西往地上扔;小的东西可以放到大的盒子里,而大的东西就不能放到小的盒子里,由此而使他逐渐明白只能把小于盒子的东西往盒子里放。在这里“扔”和“放”的动作都带上了概括的性质。它反映了孩子对事物间关系的认识,这可以看作是萌芽状态的低级思维。

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

自我意识就是对自我的感知和了解,1岁左右的婴儿感知水平是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增强的。例如,一个七个月以前的孩子,吸吮自己的手指就像吸吮其他玩具一样,并不理解手指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反之,如果你将一个玩具放在他的内衣里边,紧贴在他的肚皮上,他也不知道伸手将它拿出来。接近一岁的孩子,逐渐理解了自己的独立存在。这是从理解自己的动作和力量开始的。例如,他用手扔一个皮球,皮球滚走了,妈妈给捡回来,他又扔一次,皮球又滚走了。如此反复数次,他逐渐理解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带来的力量,并由此而产生的自己和其它客观物体的关系,从而把自己从客观物体中分离出来。这时,你再将一个玩具放在他的肚皮上,他会立即伸手将它拿出来。

社会交往活动的水平

1岁前的孩子为生理上的需要(吃、喝等)同别人交往较多。满1岁的孩子,不仅为了生理的需要同别人交往,而且为了社会性的需要(玩耍、模仿学习等)同别人交往。而且这种交往日益增多。1岁前的孩子主要同父母交往,其次是家庭其他成员。满1岁后,孩子追求小伙伴关系的愿望日益强烈,希望和别的小孩子交往。

3岁左右孩子应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

有些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还对3岁左右的幼儿应达到的思维发展水平、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和社会交往活动水平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其结果可供家长们参考。

思维发展水平

3岁左右孩子的思维水平正处于以感知动作为主的低级思维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高级思维的交界处。两种思维形式对于孩子的思维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以感知动作为支柱的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思维伴随着动作或行动进行,而且离不开自己感知的事物,即孩子只能考虑自己动作接触到的事物,只能在动作过程中思考,而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例如,孩子骑到小椅子上,同时说:“开汽车了!”“骑大马了!”当小椅子不在眼前或者被拿走后,孩子就不会产生上述思维活动。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离不开感知的对象,因而不能事先计划自己的行动,也不能预见自己行动的后果。例如,当你让他把窗台上的小碗拿给你时,他不会事先考虑如何行动,而是立即兴冲冲地跑去拿。当他伸手够不着窗台上的小碗时,他便茫然失措,不知该怎么办!只好一味地尽力向上伸手。如果这时你拿一把小椅子放在窗台前,他就会想到爬上椅子,拿到小碗。在这里,思维的这一进程,是靠感知到的实物——小椅子的诱导而发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思维活动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的联想进行的。例如,孩子到医院,看见医生给病人看病,回家后,自己找根绳或塑料管当听诊器,开始学当医生,给病人(小朋友)看病。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感知对象(实物)和感知动作的束缚,利用脑子中已有的事物的形象进行思维。所以,思维的路子更宽,灵活性更大,概括性更强。3岁左右的孩子仍以感知动作思维为主,但具体形象思维也已产生,而且成为孩子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它将逐步取代感知动作思维,占居主导地位。

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

满3岁的孩子,不仅了解生理上的“自我”(即自己身体的独立存在),而且了解了社会的“自我”,把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性成员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随着动作和活动能力的发展,语言的发展,知识经验的增加,孩子逐步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产生一种强烈要求独立行动的愿望,常常表示“我自己……”,他要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下楼等等。但是,由于能力和经验有限,时常事与愿违,做不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如此,家长也应看到,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是一种可贵的独立性、主动性的表现,应该给予鼓励。在可能的范围内应该满足孩子这种独立行动的愿望,并给予耐心的帮助和指导,这样将会较快地培养起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尽管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但评价自己的能力依然很差。他们常常只能根据成人对他们行为的评价,肯定自己“好”、“乖”或者“不好”、“不乖”。“好”与“坏”是他们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两个基本类型。一般地说,在评价自己时,往往只肯说“好”,不肯说“坏”。在评价别人时,则视别人同自己的关系状态而定。

社会交往活动的水平

3岁左右的孩子的社会交往活动有了大幅度的跨跃,从个体活动过渡到了小群体活动,这种小群体只限于两、三个人,这种交往活动在萌芽状态的游戏活动中尤为明显。如一人当乘客,司机开车拉乘客。但是,这种交往活动人数不会多,因为孩子尚不能把握生活的规则并按规则行事。一般是一对一的交往,或者是二、三人的交往。尽管人数不多,但却是群体活动的萌芽状态。它是孩子以后参加大群体活动的基础。培养方法培养孩子的身心健康有一个健全的身心,对孩子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小的一点心理障碍都会在孩子长大后引起无数次痛苦的回忆。如何让孩子带着一个健康的心理走完漫长的人生旅程,做父母的应该完全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健康心理要从小培养

幼儿心理健康是孩子长大后心理健康的基础,许多研究表明,幼儿时期出现心理疾患多数是因抚养教育不当引起的。因此父母必须特别重视改善孩子的心理卫生条件,促进其心理健康。丰富的营养、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婴幼儿大脑发育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而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供养关系,父母的相亲相爱,对家庭的眷恋,以及对父母健康和喜怒哀乐的关切,这是一种情感的“反馈”。所有这些构成父母与子女情感联系和交流的闭合系统。这种联系和交流十分有利于情感的升华,逐步培养孩子的同情感、责任感、道德感、荣誉感、幸福感和理智感,这就为婴幼儿日后良好性格的发展、健康的人际交往、愉快的情绪、健全的行为等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