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智商综合培养方案(儿童素质培养丛书)
20313900000051

第51章 思维能力培养(7)

以上是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实际上,人在真正解决问题时,这四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人一遇到问题,就开始了分析过程,并不断地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必要时还要回过头来重新考虑问题的条件,重新分析问题,调整解题的方向等,直到把问题解决。

调整儿童解决问题的动机

动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可这样来表示:动机太弱和太强都不利于解决问题。比如,当儿童不积极思考、贪玩、不学习,那学习成绩就很难提高;反过来,如果儿童的动机过强,回答问题或考试时过于紧张,那么,学习成绩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做为家长和教师,应该把儿童的动机水平调整在一个合适的水平上,既不要对儿童贪玩、不用功的情况漠然置之,又不要对儿童施加过于强大的压力,逼迫他去学习。

克服定势对解决问题的不良影响

定势是人解决问题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是由于用一贯的方法解决某一类问题而形成的一种习惯的思维倾向。定势对解决问题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但往往说到定势的时候,一般都是谈它的消极作用,所以在这里也谈谈克服定势的不良影响的问题。

人们还常常用下面这个例子来证明定势的消极影响。图中有九个点,如何画4条相连的直线穿过这些点子?你是怎样画的?在知觉整体性影响下,我们很容易把9个点看成一个正方形,结果在画直线时,不敢越出正方形之外。这个“正方形”就成了一个很形象的“定势”。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打破这个定势。

定势对解决问题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以卢钦斯的实验为例来说明。在实验中,告诉被试者有3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要求他用3个杯子(分别是A、B、C)量出一定量的水,程序如下表:

定势影响解决问题的实验材料

实验发现,当被试者依次做完1~5题时,就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解题方法:D=B-A-2C。结果在做6题、7题时也用这一方法,而想不到用更简单的方法。

定势影响解决问题的例子还有很多。在知识经验的影响下,人们常常为自己设置了许多定势。在它们的影响下,思维受到束缚,显得刻板化。即使是科学家,也常常受到定势的影响。据说牛顿养了两只猫,一大一小;因为猫经常出入,需要他去开门关门,影响他的工作,他便决定在窗上开两个洞,一大一小;为什么开两个洞呢?因为他觉得应该是大猫钻大洞,小猫钻小洞。居里夫人在1931年用α粒子轰击金属铍,得到了一束高速粒子流。可是,在定势束缚下,她以为这是刚发现不久的r射线,没做深究。20天后,另一科学家查得威克也发现了这个粒子流,深入研究后发现这是中子。为此,查得威克获得了诺贝尔奖。

因此,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特别注意教导他们不要被定势所束缚。现在,许多智力游戏中常有一些所谓“急转弯”的题目,其实就是训练人们打破定势,灵活思维的。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供家长或教育者参考。

一辆公共汽车早晨8点从甲城开向乙城,1小时后,另一人骑车从乙城驶向甲城,中途二者相遇,问相遇时汽车与骑车人谁离甲城更远?

你能用4根火柴摆出一个“田”字吗?而且火柴不能折断。

请用两个盘子装起3个苹果,条件是:1个盘子只准装1个。怎么装才对呢?

培养儿童打破定势影响还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儿童的反向思维。人们解决问题时有一个一般的解题方向,即从问题的起始状态走向目标状态。一遇到问题就这样思考,这其实就已经是一种定势了。如果反过来,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回溯到起始状态,就很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颖独特的方法。例如,爱迪生测灯泡的体积的时候,并没有像通常那样用尺子量,而是把灯泡浸入水中,量一量它排出的水的量。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我国流传的曹冲称象的方法,还有像司马光砸破水缸救人的故事、乌鸦喝水的故事等讲的都是摆脱常规的解题方法,而用反向思维获得的问题解决的效果。多给儿童讲述这类故事,同时启发儿童也进行这样的思考,这对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将大有帮助。

注意事项

不可“揠苗助长”

儿童各方面智能的发展都非常关键,但并不是所有儿童的发展规律都一致。作为父母,谁都渴望他们的孩子是高智能的天才儿童,但是也应该认识到除了父母必须成为幼儿教育、幼儿心理方面的内行之外,还必须遵循孩子的幼年发展总体原则:快乐的游戏原则来开发培养,要善于发现孩子智慧或独特的一面加以引导,但又不可望子成龙心切,不切实际地强行开发培养孩子,以致于“揠苗助长”。

提高思维能力要讲究规律

思维是指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性的反映,良好的思维能力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和发散性的特点。

平时家长经常给孩子提些问题,譬如,“你感觉身体舒服吗?”“假若牙痛了怎么办?”“有3颗糖,你吃掉了一颗,还剩几颗呀?”“你能帮助妈妈把家里的拖鞋从小到大排列整齐吗?”

通过向孩子提问题,达到激发孩子去思考问题的目的。这样坚持下去,孩子的思维能力会渐渐培养起来的。

应该注意的是,家长所提出的问题都要符合孩子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太难了孩子回答不上来,就会失去信心;太容易的问题,就起不到锻炼思维的作用。因此家长在提出问题以后就应该先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会儿,然后再启发孩子回答。

猜谜语也是一种锻炼思维能力比较好的方法。另外,家长还要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的能力,譬如,“反过来会怎样呢?”又如,“2比1大,那么反过来1比2又如何呢?”

思维是一项高级的智力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实际操作中,家长应该注意利用这些规律,培养起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

要利用想像打开思路

美国一位物理学家在赞扬爱因斯坦时说道:“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名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于想像力给他的激励。”

想像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它可以为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思维的一个重要品性就是广阔性,它是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及其他品性的基础。

因此,孩子应该善于提出各种猜想打开思路。

牛顿在谈到他的成功秘诀时说道:“我一直在想,想,想……”

他在《光学》最后的部分提出30个问题,这些问题瑕瑜互见,既有真知灼见,也有不少错误,但正是由于他多方面地思考,提出各种猜想,才有可能在一些问题上突破,使得他的科学思想发出了璀璨夺目的火花。

牛顿在物理史上留下著名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以及许多数不清的物理研究与发现。

这些成就与他勤于思考和利用想像力打开思路不无关系。

牛顿从树上掉下的苹果,进而产生想像,进而研究出万有引力定律便是他利用想像打开思路进行研究的最好例子。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随后便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

在思维的过程中,孩子应当注重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依赖他人或他物,这样才能让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成为促进思维力在创造性和敏捷性方面有所发展的一个重要激励因素。

很多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提倡从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的优良品质。

大部分伟大发明家的成果都应归功于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

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思维,开发智力。

学点逻辑学

逻辑知识植根于实际生活中,是人类思维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学习逻辑自觉运用,思维活动才能正确展开,思想交流才能顺利进行,处理问题才能取得效果。

建立合理的思维能力结构

从思维过程来看,思维能力结构是由思维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与概括能力构成。

在思维的能力结构中,这五种能力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依靠思维的过程即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五个阶段体现出来。

五种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五个环节,缺少任何一环必然造成思维的运转不灵。因此建立合理的思维能力结构,要注重这五种能力在实际运用中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