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形形色色的现代武器(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
20314400000007

第7章 陆地雄师(4)

“梅卡瓦”的多种防护措施,经受住了1982年黎巴嫩战争的考验,表现出很强的生存能力。在整个战争中投入的300辆坦克中,只有10辆被打坏,车内乘员无一人死亡,甚至有一辆坦克是被连续命中37发炮弹。这10辆坦克在不到2天的时间就得到了修复。

一般在战场上坦克发动机被破坏率占被打坏坦克的70%,而有厚装甲防护的“梅卡瓦”坦克的发动机确没有一台被打坏。通常被击中的坦克有30%要起火,起火后有85~90%的坦克将全部烧毁。“梅卡瓦”坦克被击中后只有15%起火,而且无一全部烧毁。由于采用隔舱化,设有装甲防护的自封式油箱和防火弹药箱,使得造成二次破坏效应的概率降至最小。

除此之外,“梅卡瓦”用105毫米炮击毁了9辆苏制T—72坦克。通过以色列用自制的105毫米脱壳穿甲弹将T—72复合装甲击穿的战例,使人们对以寡敌众,以质胜量的以色列人为什么叫做沙漠中的仙人掌有了更深的了解。

融合5次实战经验(4次中东战争和黎巴嫩战争)研制出的“梅卡瓦”3型于90年代装备部队,主炮采用120毫米滑膛炮,坦克正面及两侧挂装有模块化特种装甲,“埃尔比特”数字式火控系统包括激光测距仪,回旋稳定瞄准器,弹道计算机、电动油压式炮身固定装置等一级精品。

“梅卡瓦”主战坦克的性能指标:

战斗全重60吨,乘员4人。发动机功率为895千瓦。最大速度60公里/时,越野速度40公里/时。最大行程500公里。车长(炮向前)8.63米,车宽3.72米,车高2.64米。

主要武器是120毫米滑膛炮,弹药基数62发,辅助武器中有1门60毫米迫击炮,采用扰动式火控系统。

动力装置前置,起辅助防护作用,采用模块式结构的特种装甲。车内装有三防装置,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及威胁预警装置。

德国“豹”2主战坦克

1977年,由德国独立开发的120毫米滑膛炮配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弹,使用数字式弹道计算机带激光测距仪,热像仪火控系统,间隔式复合装甲,单位功率每吨相当于20多马力的第三代主战坦克——“豹”2式问世。

“豹”2式的设计与生产不是出于一家公司,而是多家公司携手合作而成,充分体现了大协作精神。例如:克劳斯——玛菲公司负责总体设计与计划实施;车身,炮塔由克鲁普·马克公司负责;主炮、机枪由莱因金属公司制造;发动机由MTU公司承担;火控系统则由AEG德律风根和克鲁普·亚特拉斯公司制造。

虽说是多家公司各自承包,但生产出的“豹”2式在现有坦克中,确被公认为最具均衡性,性能最为优秀的现代坦克,可见德国各公司技术的精湛与配合的默契。

著名莱因金属公司研制的120毫米滑膛炮,装有立楔式炮门和液压半自动装弹机,配用半可燃药筒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采用能自动计入内外弹道影响数据的综合电子火控装置,单独稳定的车长周视潜望镜,炮长用体视激光测距瞄准镜和夜视瞄准镜。这种先进的火控系统使“豹”2式在加拿大“银杯”射击大赛上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MTU公司MB873Ka501大功率柴油机,加速性能好,燃油比耗量低,单位功率可达21千瓦/吨,因此,豹2型主战坦克反应敏捷、快速灵活,机动性能高超。

德国“豹”2主战坦克“豹”2式的车体和炮塔均采用有良好防弹性能的复合装甲,由两层金属板夹一层陶瓷构成,防弹能力强。车体两侧设有裙板,对行动部分及侧装甲进行保护,车体内采用隔舱化结构。并设有三防装置。

“豹”2式主战坦克性能指标

战斗全重55吨,乘员4人。发动机功率为1050千瓦。最大速度72公里/时,越野速度55公里/时。最大行程520—540公里。车长(炮向前)9.47米,车宽3.54米,车高2.49米。

120毫米滑膛炮配用尾翼稳定脱克穿甲弹和多用途弹,弹药基数42发。火控系统为指挥仪式。

车体和炮塔采用间隔式复合装甲,配有集体式三防装置和自动灭火装置。

前苏联T-80主战坦克

几十年来,前苏联一直是世界上生产坦克数量最多的国家,号称“坦克王国”。随着东欧剧变,“华约”消失,苏联解体,苏军主战坦克的装备数量将要大量削减。前苏联要把坦克装备数量维持在欧洲常规军队条约允许的水平上,估计所需最低年平均产量只能到800辆。

T—72主战坦克是前苏军装备最多的战后第三代坦克。其外形结构采用倾斜角度很多的倾斜甲板形式,极扁平的铸造炮塔。采用125毫米巨炮口高初速的滑膛炮,可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等多种弹种,穿甲弹的弹芯由钨合金或贫铀合金这类重金属材料制成,具有很强的侵彻力,能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重型装甲。炮弹的装填由自动装弹机完成,威力大,火力猛是T—72坦克突出的特点。

第4次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的资料表明:T—72坦克装甲防护力不足以抵御带空心装药破甲弹头的反坦克导弹,更防不了美制M829A1式贫铀弹芯的攻击,在伊军被毁的T—72坦克中,除被穿甲弹击穿产生二次破坏效应被炸毁的外,其他绝大多数被动能弹芯击穿了炮塔和车体的结合部。有的将整个炮塔打翻掀起,或呈倒立状,或歪斜在一旁。

1990年5月9日在莫斯科胜利节阅兵式上出人意料地展示了T—80新型坦克。作为前苏军“坦克舰队”中“旗舰”的T—80坦克,明显地在提高防护力方面下了功夫:首上甲板装有模块动态反应装甲,炮塔前部装有反应式附加装甲,炮塔顶部铺有反应式附加装甲。

采用新型火控系统,有炮长夜视仪,弹道计算机和炮射激光制导导弹,该弹射程达5000米,具有极高的首发命中率。新火控系统提供了行进间射击运动目标的能力。采用2A46M—1型125毫米滑膛炮,动力装置为一台新研制的6缸二冲程735KW柴油发动机。

海湾战场东西方坦克对抗中,T—72败北的惨局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前苏军心里。尽管经济问题困扰着前苏联,但可以预测,前苏联不会轻易放弃军火贸易这块市场,也不会心甘情愿地咽下败给M1A1坦克的这口窝囊气,而是会吸取教训,在坦克质量上下狠功夫,待来日再一洗雪耻。

T—80主战坦克性能指标

战斗全重46吨,乘员3人,发动机功率为735千瓦。最大速度70公里/时,最大行程370公里。车长(炮向前)9.60米,车宽3.58米,车高2.20米。

采用125毫米两用炮,可发射三种分装式尾翼稳定弹和“鸣禽”反坦克导弹,炮弹基数40发,配用自动装弹机。火控系统包括火炮双向稳定器、弹道计算机、激光测距仪、微光夜视仪等。

车体前部采用新型复合装甲,车体和炮塔前部为反应式装甲。车内装集体式三防装置和自动灭火装置。

日本90式主战坦克

日本走的是循序渐进的坦克发展道路。先是仿制,引进国外的技术,后在凭借自己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光电子技术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主战坦克能力。

日本视坦克为陆战决战兵器,所以在发展地面常规武器中,总把坦克列入首位。1990年装备了世界最昂贵的豪华型第三代90式主战坦克,价格为250亿日元。从1993年又开始研制全面体现高技术型的第四代主战坦克。

90式主战坦克采用了坦克家族中的中坚,众人看好的“豹”2及M1A1系列布局。主炮口径为120毫米滑膛炮,并设有自动装弹机,配用120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空心装药破甲弹,在2000米距离内,可穿透300毫米—600毫米厚的装甲。配用120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空心装药破甲弹,在2000米距离同,日本90式主战坦克可穿透300毫米2600毫米厚的装甲。火控系统为指挥仪,包括数字式弹道计算机,激光测距仪,热像仪及独立稳定式瞄准装置等高科技产品,可进行精确的行进间射击。

采用ZG系列二冲程,水冷式柴油发动机及液气变矩器和静液转向机构的自动传动装置,使其一跃而成为世界级水准的主战坦克。

对90式坦克提出的防护要求是,要能在1200米距离上承受住120毫米坦克炮弹的打击。因此,车体正面和炮塔前部都采用了复合装甲或间隔装甲,复合装甲的结构是:将陶瓷铝合金等材料镶嵌在两层钢板之间。实现车内隔舱化,并安装有防爆板装置。行动装置采用扭杆与液气混合式悬挂机构,能使车体前倾后仰,以增大火炮的仰角。

90式主战坦克的性能指标

战斗全重50吨,乘员3人,发动机功率为1050千瓦。最大速度70公里/时,最大行程300公里。车长(炮向前)9.7米,车宽3.4米,车高2.3米。

主要武器是德国120毫米滑膛炮,配备自动装弹机。火控系统为指挥仪式,包括数字式弹道计算机,激光测距仪,热像仪。

车体正面和炮塔前部采用复合装甲或间隔装甲,车上装有激光探测报警装置,三防装置和自动灭火装置。

行动装置采用扭杆与液气混合式悬挂装置,能使车体前倾后仰,以增大火炮俯仰角,适应日本国土多山的地理环境。

法国“勒克莱尔”主战坦克

进入20世纪90年代,瑞典陆军明确表示:需要200余辆新型主战坦克,以替换其装甲部队现装备的300辆老式的S坦克。这一信息,立刻引起世界上最著名的四家坦克制造公司:法国GIA公司(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德国克劳斯——玛菲公司(“豹”2式主战坦克),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公司(M1A1艾布拉姆斯)及英国维克斯防御系统分公司(“挑战者”2)的竞相角逐。

1991年GIA公司将第一批生产的“勒克莱尔”新型主战坦克交付法国陆军,预计从1991年开始至2000年法国陆军要采购1000余辆“勒克莱尔”主战坦克,1997年前将装备法军陆军200辆“勒克莱尔”主战坦克。

在四大竞争对手中间,“勒克莱尔”是最轻和最紧凑的一种车型,由于采用横置MTU883系列的1500hp柴油发动机和伦克HSWL295型自动传动装置,因此比“豹”2M1和“挑战者”2现安装的动力机组约缩短1米,重量约减少35吨。而且还是惟一一个具有3人乘员组的车辆,它的驾驶员位于车体左前方,车长在炮塔左侧,炮塔在右侧,动力装置置后,采用隔舱化结构。

采用的新型动力机组,使“勒克莱尔”的加速性极好,能在5.5秒内,从0加速到32公里/时,高度的机动性,使其能迅速改变战场上射击位置。

主炮为120毫米滑膛炮、自动装弹机、火炮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破甲弹,配有热T—80坦克炮塔顶部也装有反应装甲,可对付顶部攻击武器护套和炮口参考系统,火炮射击后压缩空气将烟尘从炮管内排除掉。具有1750米/秒的高发射初速。同时一种反直升机的贫铀弹芯正在研制中。

车体和炮塔采用弧形模块式复合装甲,顶部防护得到加强。

先进的火控系统使得“勒克莱尔”能在60秒内捕捉6个不同目标并自动跟踪,首发命中率高达95%。双稳定的“萨吉姆”(SAGEM)HL70昼夜/热像瞄准镜和激光测距仪使车长可进行全景探测和目标捕捉。”最令“勒克莱尔”引以为豪的是首次在主战坦克上安装了“自动战场管理系统”及数字式多路传输数据总线,使主战坦克的指挥自动化水平提到一个更高层次。

“勒克莱尔”主战坦克性能指标

战斗全重53吨,乘员3人,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100千瓦,单位功率为20.8千瓦/吨。最大速度为71公里/时,最大行程550公里。

采用120毫米滑膛炮,配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弹,弹药基数40发。采用自动装弹机。火控系统为指挥仪式,包括数字式弹道计算机,稳像式瞄准镜,激光测距仪,热像仪多种传感器和火炮双向稳定器。

车体和炮塔的大部分采用模块式复合装甲,顶部防护得到加强。

车内装有集体式三防装置、自动灭火装置、激光探测报警装置,并率先采用了战场管理系统和数字式多路传输系统。

装甲运兵车

装甲运兵车(APC)的目的在于将步兵完全运到战场,让步兵能够跟随坦克攻击前进,以便支援坦克的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陆军才真正体会到这种车辆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坦克确立了陆上兵器的主力地位之后,不再是掩护步兵用的武器,而是一种机动突击前进的利器。这种战术思想定型之后,追随坦克攻击前进的装甲运兵车就愈发重要了。

在这一战术构想下所制造出来的车辆称为APC。为了使这种车辆具有追随坦克的越野动性,特别将轮子做成履带式。虽然它的性能无法和坦克相比,却也拥有某种程度的防护能力,可以保护步兵免受机枪子弹或炮弹破片的伤害。并且为了自卫及给予下车后在战场展开的步兵火力支援,APC上装有一至二挺7.62至14.5毫米口径的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