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亲情与家庭(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20315600000004

第4章 幸福家庭的根基——和睦的关系(4)

父母与子女的本质关系,常因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会有显著的不同。有些社会要求子女绝对地顺从父母,不能轻易地表示后辈的意见,保持严格且单方向的纵关系。有些社会则鼓励子女与父母民主相处,让子女在父母面前能随时表达自己的意见。过去,传统且保守的社会较强调子女要“孝顺”父母,以父母为重,而现代且民主的社会,则倾向于亲子“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的态度,显然有所变化。这种随时代变迁而产生的亲子关系变化,构成许多家庭的心理适应问题。

一般说来,长辈与后辈之间常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年老者较保守,以不变应万变,而年轻者较激进,好尝试新异,在心理态度上有所不同。再加上上一代与下一代往往相差20年以上,从时间的观点说来,其所接触的社会及生活经验往往不一样,价值观也不一样,因而往往产生亲子之间对事情的看法之差距,被称之为“世代差距”。这是古今、中外、东西方社会里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亲子关系所产生的问题,有几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亲子在发展阶段上的适应困难。也就是说,有些父母与子女在某阶段可以相互适应,但到了另一阶段则无法相处。譬如,有些父母能好好照顾且抚养日夜安睡的幼小婴儿,但觉得难以管教到处乱跑的幼儿;或能应付依赖的孩童,但无法与青春期的子女和谐相处。

有时亲子关系的问题,来自于父母对子女特殊或过分的期待。有些父母将自己一生无法得到和满足的愿望转移到子女身上,要求他们来完成,使子女难以接受。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亲子关系是一项难以驾驭的学科,但又确实是一门非常艺术的科学。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不好管教是父母最头疼的问题。关系太亲密了,怕产生溺爱;关系疏远了,又担心孩子抱怨。

6岁之前最重要的教育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许多家长不知道在孩子6岁以前如何进行正确的教育。有些家长安排孩子去学弹琴、学画画、学跳舞,总想他们能尽早掌握一些技能或特长,然而许多孩子对家长的这些安排不感兴趣或没什么学习成效。同时,孩子不愿意听家长的话,或者孩子爱跟家长唱反调,也是家长最头痛的事情。

其实童年在技能和知识上的优势对于孩子整个人生的积极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最重要的是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亲子关系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关系不仅是教育的方式也是教育的内容。如果亲子关系不好,家长会发现很难教育孩子,家长的话,孩子不爱听不想听;如果亲子关系好,不仅孩子更加的合作,而且在这种亲子关系中学会很多,比如平等,如果父母在和孩子相处中,能坚持自己的原则的同时也尊重孩子的需要,那么孩子就会体验并学会平等待人,将来走出家门,对别人就会不卑不亢,受人尊敬。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唯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无论是学习、购物、吃饭、穿衣等各种生活方面,家长应该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促使孩子从完整的选择过程中成长,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在这些选择过程中,家长可以这样做:

选择前——给孩子更多机会去选择,尽可能的少提或者不提意见,真正让孩子做主,让孩子从中自然地积累经验。

选择时——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不提太多的意见,即便他们选错了,除非对他们造成伤害的,否则不要轻易纠正。不要害怕出“问题”,这是他们成长的必要途径和成本。

选择后——假如孩子的选择是适合的,家长和孩子一起高兴。假如选择有误,我们也不要去指责和讽刺,孩子自己已经从中获得教训。最好的方式就是:什么也不说,下次依然给他们机会,相信他们下次一定会更好。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红线两端的亲家

复杂的亲家关系

亲家就字面的解释为:两家儿女相婚配的亲戚关系;另一种则是儿子的岳父、岳母或女儿的公公、婆婆。

顾名思义,这种关系或者换句话说,这种亲家应该是很亲的。然而,理论上是这样,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不少情况下,是亲家不亲!其中缘由多多,最为常见的是保持大面上的过得去,说亲非亲,不亲带亲,一种若近若远的往来。平时见面打个招呼,逢年过节道个喜庆,再就是遇到什么大事小情前往表示一个关注。严格地说等同一般友人关系,甚或还不及好朋友的情意深厚。更有甚的,由于儿女的某种关系所致,其亲情形同陌路。例如:其中的一方当初就极不赞成这门婚事,只是迫于儿、女的执意坚持,勉强认可而已,这样的亲家关系实属无奈,并非真正发自内心深处。还有就是,儿、女婚后生活发生变故,或因经济、感情、工作、习惯、社交等等,从而导致矛盾的扩大化,引发了家庭“战争”;再由于双方父母偏听了儿、女的一面之词,没有很好地沟通了解,便擅自轻率地派出“援和部队”进行讨伐,使本来已经紧张的生活环境白热化。当然,亲家不亲的原因,还有封建残余思想在内,诸如什么:门当户对、社会地位、家庭经济、文化素质、人品教养、群众口碑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儿女亲家的关系。

不少儿、女亲家,处在维持现状或因迫于儿、女情面,徒有其名而无其实之中;诚然,也不乏儿、女亲家之关系亲上加亲,往来密切,锦上添花,委实让人羡慕的种种佳话。然而,生活总是千变万化的;事情总是千头万绪的;儿女总是形形色色的;家庭总是各式各样的,在我知道的儿、女亲家之中,不但亲家不亲,反而互刮臭风,猛说坏话,剑拔弩张,大打出手,变亲家为仇家之事的也不乏其人!

亲家关系是小夫妻和谐的基础,双方老人要为年轻人着想,互相退一步,不要因为这个影响小两口的关系,亲家关系是夫妻和谐的基础,亲家处得好,夫妻关系也更甜蜜,双方在相处的时候要多注意。

老人不要过多插手子女的生活,因子女联姻而使夫妻两家结为亲家,从婚姻家庭的角度来看,两个家庭有着紧密关系,年轻人成为联系亲家的桥梁。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多,双方家长都很疼爱自己的孩子,都努力为孩子争取更多的权利,这是亲家发生矛盾的原因。

双方家长不要过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给孩子们自由,不要做裁判员,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就可以,不要给对方强加的建议。亲家之间的矛盾和亲子矛盾、婆媳矛盾不同,亲子矛盾和婆媳矛盾因为关系比较近,双方都可以直接沟通和交流,而亲家关系由于双方生疏而不能直接沟通,环境不同、看法不同、立场不同非常容易引发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