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礼仪与风俗(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20315800000020

第20章 中国古代节日风俗(3)

挑荠

挑摘野地生长的荠菜。多由妇女儿童进行,城市家庭食此尝新,农家以此节省园蔬和卖钱。一般在春季上巳(三月初三)日前后挑取。民间又流传此日为荠菜花生日。有在社台上放荠菜花,谓可驱虫蚁,及戴荠菜花之俗。源于宋代。宋周密《武林旧事·挑菜》:“二日,宫中排办挑菜御宴。先是内苑预备朱绿花斛,下以罗帛作小卷,书品目于上,系以红丝,上植生菜、荠花诸品。俟宴酬乐作,自中殿以次,各以金篦挑之。”清顾禄《清嘉录·三月·野菜花》:“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社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称亮眼花。”南京民谚:“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插无钱用,女人一插米满仓。”

寒食

自古山西太原、雁门一带,从冬至起有断火一百五日之俗(亦有断火一月者),在此期内,民间只吃冷食。相传起于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臣介子推被焚死之事。至东汉时,周举、曹操明令禁止,乃改为三日。魏晋以下,“寒食”遍及于各地,指清明前一日、二日或三日,因不举火,故又称“禁烟节”,并与清明日相卸接。民间在节期内有食饧粥、折柳插门、上墓、斗鸡、打球、秋千、拔河等习俗与活动。

《后汉书·周举传》:“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李贤注:“《新序》曰:‘晋文公反国,谷子推遂不出而之介子之上。文公求之不得,乃焚其山,子推遂不出而焚死。’……俗传云子推以此日被焚而死。”

《艺文类聚》卷四引陆翙《邺中记》:“并州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弱,今之糗是也。”又:“寒食三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唐王昌龄《寒食即事》诗:“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泣多流水涨,歌发舞云旋。西见子推庙,空为人所怜。”宋吴自牧《梦梁录·清明节》:“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亦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凡官民不论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宋周密《武林旧事·祭扫》:“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詹,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大家则加枣餶于柳上,然多取之湖堤。有诗云: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枣餶,用面粉制成的一种点心,串于柳枝,插在门楣之上,称为“子推燕”。

饧粥

饧,麦芽糖稀。自古寒食节有食粥的风俗,唐宋以后,人们喜在杏仁粥内浇以糖稀,杏仁饧粥乃成为一种普遍的节令食品。旧时清明前后,街头巷尾皆有小贩吹箫卖饧。《玉烛宝典》卷二引晋陆翙《邺中记》:“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之俗,以冬至后百五日,有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是今糗也,中国以为寒食。又作醴酪,醴者,火粳米或大麦作之;酪,捣杏子仁,煮作粥。”原注:“今世悉作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别者,一饧沃之也。”唐佺期《岭表逢寒食》诗:“岭外逢寒食,春来不见饧。洛中新甲子,明日是清明。”唐李商隐《评事翁寄赐饧粥走笔为答》诗:“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宋王易简《齐天乐·客长安赋》词:“柳色初分,饧香未冷,正是清明百五。”

桃花粥

唐代民间岁时食品。寒食节前后,以新鲜之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犹存。唐冯贽《云仙杂记》:“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三月初,阳历的四月四日、五日或六日,寒食节的后一天。唐时开始重视此节,因与寒食相联系,宫中于此日赐榆柳之火给近臣,民间也“改火”。此外,又有拔河、斗鸡、抛球、秋千等活动,试新茶、上坟、食饧粥等习俗。自宋以下,民间更于这天插柳条于门,出郊游园饮酒,以贺佳节。《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清明节,令蚕妾理蚕室。是日也,杏花盛,种百谷。”《渊鉴类函·岁时·清明》引《岁时记》:“唐朝于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顺阳气也。”又引上《会要》曰:“禁火乃周之旧制,唐宋清明日赐新火,亦周人出火之义。”又引唐《辇下岁时记》:“长安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天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匹,金碗一口,都人聚门外以观。”唐张说《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诗:“今日清明宴,佳景惜芳菲。承恩如改火,春去春来归。”宋苏轼《东坡志林》:“黄州俗,清明陶井。”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清明节》:“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士庶填塞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袞叠成楼阁之状。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餶、饮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

宋吴自枚《梦梁录·清明节》:“至日……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

踏青

初春时,芳草始生,杨柳泛绿,至郊外野游,谓之踏青。唯踏青的日期,因时地而异,或于二月初二,或于三月上巳,或于清明节前后。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三月清明日……是日簪柳,游高梁桥,曰踏青。”清李稷勋《都门竹枝词》:“山花押鬓踏青行,儿女相逢各问名。”

扫墓

清明前后,士庶并出郊,持牲、醴、纸钱祭扫祖先坟墓,谓之“扫墓”,又叫“上坟”。每至扫墓之日,路远者则泛舟具馔而往,近者则提壶担盒而出。至坟前,则挑新土、烧纸钱,祭山神、奠坟邻,哭泣尽哀而去。除祭祖先外,亦有女婿祭岳父母墓,族人祭无祀孤冢者。相传,先秦已有祭墓,是望墓为坛而祭,后渐变为直接祭于坟前。汉魏时已很重视上坟之礼,但其时尚未成为正式礼制。至隋唐时,寒食上墓,民间已相沿成俗。唐开元二十年朝廷始下诏,令将寒食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因清明距寒食仅一二日,故宋时扫墓多在清明。至清,上墓日期规定更不严格,清明前一日直至立夏日,皆是扫墓之日。

立夏,浴佛节,药王生日。

端午

又名“端王”、“重五”、“重午”、“端阳”。中国汉民族传统节日,在农历五月初王日。“端”为始之义,每月有三个五日,端五,意为第一个五日。又因农历五月称“午月”,故亦称“端午”、“重午”。为我国传统三大节(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其起源甚古,大玫与祈求农业丰收及防止夏季疫病有关。至晋以后,楚地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也与端午密切联系起来。此日民间历来有悬蒲于门户、饮酒、竞渡、挂天师符、沐浴、驱五毒虫、戴长命缕、食粽子(角黍)等风俗。《后汉书·礼仪志》:“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明余有丁《帝京午日歌》:“都人午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踏归百草毒可禳,系出五丝命可续。结缕仍将艾叶悬,祓祥却把兰汤浴。”

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挂钟馗

传说唐玄宗因病昼卧。梦一大鬼破帽蓝包、角带朝靴,捉小鬼啖之。自称终南进士钟馗,应举不第,触阶而死。玄宗梦觉而疾愈,命画家吴道子图其象。其说自唐时始传,时翰林院例于岁末进钟馗像,皇帝并以之赐大臣。民间亦是悬像于门首,谓可驱邪逐鬼。唐、宋时挂钟馗像多在岁首,其后则改在端午。唐张说有《谢赐钟馗画表》刘禹锡有《代杜相公谢赐钟馗历日表》。《新五代史·吴越世家》:“岁除,画工献《钟馗击鬼图》。”宋沈括《补笔谈》:“熙宁五年,上令画工模搨吴道子钟馗像镌版。除夜,遣内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给赐。”清顾禄《清嘉录·五月·挂钟馗图》:“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又引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钟进士画像,端午悬之以逐疫。”

端午景

亦称“端午节物”。指端午节供养玩赏吃用诸物。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端午》:“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清顾禄《清嘉录·五月·端五》:“五日,俗称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又簪艾叶、榴花,号为端午景。”

赤口白舌帖子

宋代民间于端午节时书写的一种帖子,谓能免除因口舌引起的纠纷灾祸。宋吴自牧《梦梁录·五月》:“士宦等家以生硃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宋周密《武林旧事·端午》:“又以青罗作赤口白舌帖子,与艾人并悬门楣,以为禳襘。”《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五月五日午时书,赤口白舌尽消除;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按,唐、宋时端午节又称天中节。

女儿节

明清两代端午节的别称。其时,小姑娘簪戴榴花,已嫁之女则回娘家省亲。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儿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时日为女儿节。”《宛平县志》:“五月五日……幼女佩纸符,簪榴花,曰女儿节。”《张北县志》:“各家赶节前,搬请出嫁之女吃粽子,节后再送回。”

悬艾

亦名“插艾”。以艾草悬插于门户、堂屋、床头等处。源于古代端午节采集众药草之俗。艾,又名艾蒿、家艾,茎叶含挥发性芳香油,味浓烈,有驱除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的作用,艾绒可用于针灸。菖蒲作用类似,民间迷信它有辟邪免疫的神效。故自汉晋以来,端午节家家必插艾以应节景,唐以后更添以菖蒲,民间为“蒲龙艾虎”。京有以艾束为人形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为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注:“今人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端午》:“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宋吴自牧《楚梁录·五月》:“家家……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明张岱《夜航船·天文·夏》:“端阳日以石榴、葵花、菖蒲、艾叶、黄槴花插瓶中,谓之端五,辟除不祥。”清光绪《左云县志稿》:“五月初五日,天中节。插艾,食角黍,饮雄黄酒。”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五朋朔,家家悬硃符,插蒲龙艾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