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想再回去做事或许可以帮我解脱颓丧,可是要一个人驾车,一个人吃饭,几乎令我无法忍受。对有些区域简直就做不出什么业绩来,虽然分期付款买车的数目不大,但对我来讲,也很难付清。”
“1938年春天,我在密苏里州的维赛里市推销,那里的学校很穷,路也不好走,我一个人又孤独、又沮丧,所以有一次我甚至想要自杀。我觉得成功很难,而活着也没有什么希望。每天早上我都害怕起床面对生活。我什么都怕——怕我付不出分期付款的车钱,怕我付不起房租,怕没有足够的东西吃,怕我健康情形变坏而没有钱看医生。当时我之所以没有自杀,唯一的原因就是担心我的妹妹会因此而很难过,而且她又没有足够的钱来付丧葬费用。”
“然而,有一天,我读到一篇文章,使我从消沉中振作起来,让我有勇气继续活下去的勇气。我永远感激那篇文章里那一句很令人振奋的话:对一个聪明人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生命。”
“我用打字机把这话打下来,贴在我车子前面的挡风玻璃上,使我开车的时候每一分钟都能看见。我发现每次只活一天并不困难,我学会忘记过去,不想未来,每天早上我都对自己说:今天又是一个新的生命。”
“我成功地克服了我对孤寂和需求的恐惧。我现在过得很快活,也算很成功,并对生命抱着无限的热诚和真爱。现在我知道,不论在生活中碰到什么事,都不必害怕;现在我也知道,我不必怕未来;现在我知道,我每次只要活一天——‘对一个聪明人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生命’。”
“你猜下面这几行诗是谁写的:”
“这个人很快乐,也只有他才能快乐,
因为他能把今看成是自己的一天;
他在今天里能感到安全,
他能够这样说:
‘不管明天会怎么糟,我已经过了今天。’”
这几句话听起来很现代,可是却是在基督降生的30年前所写的,作者是古罗马诗人何瑞斯。
人性之中最可悲的一件事就是我们所有的人,都拖延着不去生活,我们都梦想着天边那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放在我们窗口的玫瑰花。
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种傻子——这种可怜的傻子呢?
“我们生命的小小历程是多么奇怪啊。”史蒂芬·李柯克写道,“小孩子说:等我是个大孩子的时候。可是又怎么样呢?大孩子说:等我长大成人之后。然后等他长大成人了,他又说:等我结婚之后。可是结了婚,又能怎么样呢?他们的想法变成了——等到我退休之后。然后,等到退休之后,他回头看看自己所经历过的一切,似乎有一阵冷风吹过来。不知怎么的,他把所有的机会错过了,而一切又一去不再回头。我们总是无法及早学会:生命就在生活里,就在我们度过的每一天和每一个时刻。”
底特律城已故的爱德华·艾文斯先生,在领悟到“生命就在生活里,就在每一天和每一个时刻里”之前,几乎因为忧虑而自杀。
爱德华·艾文斯生长在一个贫苦的家庭,起先靠卖报来赚钱,然后在一家杂货当店员。后来,家里有7口人要靠他吃饭,他找到了一个助理图书管理员的职位,薪水很少,他却不敢辞职。8年之后,他才鼓起勇气开始自己的事业。他用借来的55元钱一年赚了20000美元。
然后,厄运降临了:他替一个朋友背负了一张面额很大的支票,而那位朋友后来破产了。在这件灾祸之后又很快出现了另一场大祸,那家存着他全部财产的大银行垮了,他不但损失了所有的钱,还负债1600美元。他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
“我吃不下,睡不着,并开始生起一种奇怪的病。”艾文斯先生向我讲述了当时的情形,“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担忧。有一天,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昏倒在路边,以后就再也不能走路了。他们让我躺在床上,我的全身都烂了,伤口往里面溃烂之后,连躺在床上都受不了。我的身体越来越弱,最后医生告诉我,我只有两个星期可活了。我大吃一惊,写好遗嘱,然后躺在床上等死。挣扎或是担忧都没有用了,我放弃了,也放松下来,闭目休息。”
“之前,连续好几个礼拜,我每天几乎没有办法连续睡两个小时以上的觉。可是这时候,因为一切的困难就快要结束了,我反而睡得象个孩子似的安稳。那些令人疲倦的忧虑渐渐消失了,我的胃口恢复了,体重也开始增加。”
“几个礼拜之后,我竟然能撑着拐杖走路。6个礼拜以后,我又回去工作了。我以前一年曾赚过20000美元,可现在能找到一个每周30美元的工作,就已经很高兴了。我的工作是推销用船运送汽车时,放在轮子后面的挡板。这时我已学会不再忧虑——不再为过去发生的事情后悔——也不再害怕将来。我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和热诚都放在推销挡板上。”
爱德华·艾文斯的事业进展非常之快,没过几年,他就成了艾文斯工业公司的董事长。多年来,这个公司一直是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一家上市公司。如果你乘飞机到格陵兰去,很可能会降落在艾文斯机场——这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可是,如果没有学会“生活在只有今天的密封舱里”的话,爱德华·艾文斯绝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成就。
你大概还记得白雪皇后所说的,“这里的规矩是,明天不准吃果酱,昨天不准吃果酱,但今天可以吃果酱。”我们大多数人也是这样——为昨天的果酱发愁,为明天的果酱发愁——却不会把今天的果酱厚厚地涂在我们现在吃的面包上。
就连那位伟大的法国哲学家蒙坦,也犯过同样的错误,“我的生活中,曾充满可怕的不幸,而那些不幸大部分都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我的生活和你的生活,也都如此。
但丁说:“想一想,这一天永远不会再来了。”生命正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飞快地溜过,我们在空间以每秒18里的速度跑过,但今天才是我们最值得珍惜的一段时间,也是我们唯一能真正把握的时间。
拉维尔·托马斯也抱着同样的观点。我最近在他的农场里度过了一次周末。我注意到他把《圣经·诗篇》第118篇的句子,装上镜框,挂在墙上,让他可以时常看见。
“这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
我们要在其中,要高兴欢喜。”
约翰·罗斯金在他的桌子上放了一块石头,石头上只刻了一个词:“今天”。我的书桌上没有放石头,不过我的镜子上也贴着一首诗。我每天早上刮胡子的时候都能够看见它——这也是威廉·奥斯勒爵士常常放在他桌上的那首诗——这首诗的作者是印度一个很有名的戏剧家——卡里达沙。
向黎明致敬
看着今天!
因为它就是生命,生命中的生命。
在它短暂的时光中,
有你存在的所有变化与现实;
生长的福泽,
行动的荣耀,
还有成功的辉煌。
因为昨天不过是一场梦,
而明天只是一个幻影,
但是活在美好的今天,
却能使每一个昨天都是一个快乐的梦,
每一个明天都是有希望的幻景。
所以,好好地珍惜今天的每一刻吧,
这就是你对黎明的敬礼。
所以,如果你不希望忧虑侵入你的生活内,就要做威廉·奥斯勒爵士所做过的事情——“用铁门把过去和未来隔断,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
现在,请你问问自己下面这几个问题,然后写下答案来:
第一,我是否不生活在现在而只担心未来?或者只追求所谓的“遥远奇妙的玫瑰园”?使现在更难受?
第二,我是否经常为过去发生的事后悔,让那些已经过去、已经做过的事困扰自己?
第三,我早晨起来的时候,是否决定要“抓住这一天”——尽量地利用这24小时?
第四,如果“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是否能使我从生命中得到更多的东西?
第五,我应该什么时候开始这么做?下礼拜?明天?还是今天?
多借鉴成功法则
前面曾提到的威利·卡瑞尔的方法是否真如所说的那么奇妙呢?它的确可以称为万灵公式,但也不能解决所有忧虑的问题。
那么,当你面对忧虑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当这个奇妙公式失去作用时,我们还可以使用下面三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步骤来解决各种不同的困难:
首先,弄清事实;
其次,分析事实;
最后,达成决定——然后依此行事。
这是亚里士多德所教的方法,他也使用过。我们如果想解决那些逼迫我们、使我们日夜象生活在地狱中一样的问题,我们就必须运用这几个步骤。
我们先来看第一步:弄清事实。弄清事实为何如此重要呢?因为如果我们不能把事实弄清楚,就不可能很明智地解决问题。没有这些事实,我们就只能在混乱中摸索。这一方法是谁研究出来的呢?这是已故的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学院院长赫伯特·郝基斯所说的。他曾帮助二十多万名学生解决了忧虑的问题。他说,世界上的忧虑,大多数是因为人们没有足够的事实来作决定而产生的。
“混乱是导致忧虑的主要原因。”他说,“比方说,如果我有一个必须在下周二之前解决的问题,那么在下周二之前,我根本不去试着做什么决定。在这段时间里,我只集中全力去搜集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事实。我不会发愁,我不会为这个问题而难过,更不会失眠,只会全心尽力去搜集所有的事实。等星期二到来之时,如果我已经弄清所有的事实,一般说来,问题本身就会迎刃而解了。”
郝基斯院长这样做是否就可以完全地排除忧虑了呢?“是的,”他说,“我想我可以乐观地告诉大家,我现在的生活完全没有忧虑。我发现,如果一个人能把他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以一种十分超然、客观的态度去找寻事实的时候,他的忧虑就会在事实的光芒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可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怎么做的呢?如果我们去考虑事实——爱迪生曾郑重地说:“一个人为了避免花工夫去思想,常常无所不用其极”——如果我们真的去考虑事实,我们通常都只会象猎狗那样,去追寻那些我们已经想到的,而忽略其他的一切——我们只需那些能够适合于行动的事实,那些只符合我们的如意算盘、符合我们原有偏见的事实。
正如安德烈·马罗斯所说:“一切和我们个人欲望相符合的,看来都是真理,其他的一切都会使我们感到愤怒。”
难怪我们会觉得,要得到问题的答案是这样困难。如果我们一直假定2加2等于5,那不是连做一个二年级的算术题目都会有问题吗?可事实上,世界上就有很多很多的人硬是坚持说2加2等于5——或者是等于500——弄得自己跟别人的日子都很不好过。
关于这一点,我们能怎么办呢?我们最好把感情排除于思想之外,就象郝基斯院长所说的,以一种“超然、客观”的态度去弄清事实。
但是,要在我们忧虑的时候那样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当我们忧虑的时候,往往会情绪激动。不过,这里有两个办法帮助我们象旁观者一样很清晰、客观地看清所有的事实:
第一,在搜集各种事实时,假设不是在为自己搜集这些资料,而是为别人,这样可以保持冷静而超然的态度,也可以帮助自己控制情绪。
第二,在搜集造成忧虑的各种事实时,有时候还可以假设你是自己的律师,换句话说,你也要搜集对自己不利的事实——那些有损于你的希望和你不愿面对的事实。然后,你把两方面的所有事实都写下来——我常常发现,真理就在这两个极端之间。
这里有必要提请读者们注意一点:如果不先看清事实的话,不仅仅是你,就连爱因斯坦,甚至美国最高法庭,都无法对任何问题作出很明智的决定。爱迪生非常清楚这一点,他死后留下了2500本笔记簿,里面记满了有关他面临的各种问题的事实。
因此,在解决问题之前,让我们效仿郝基斯院长的办法——弄清事实。在没有以客观态度搜集到所有的事实之前,不要去想如何解决问题。
当然,如果不对事实加以分析和诠释,对我们也丝毫没有好处。因此把所有的事实都写下来之后,再做分析,事情就容易解决了。事实上,仅仅在纸上记下许多事实,把我们的问题明明白白地写下来,就可能有助于我们得出一个很合理的决定。正如查尔斯·凯特林所说的:“只要能把问题弄清楚,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
中国有句古话:“百闻不如一见。”现在就用大名鼎鼎的盖伦·利奇费尔德——远东地区一位非常成功的美国商人的做法来说明这种效果。1942年,日军侵入上海租界,利奇费尔德正在中国,下面就是他的故事:
“日军轰炸珍珠港以后不久,他们占领了上海,我当时是上海亚洲人寿保险公司的经理,他们派来一位海军上将——命令我协助他清算我们的财产。这件事,我一点别的办法都没有,要么就跟他们合作,要么就算了,而所谓算了,也就是与日军对抗,最后可能只有死。”
“当时,我竟无其他办法,我只好遵命行事。不过,有笔大约75万美金的保险费,我没填在那张要交出去的清单上。我之所以没把这笔保险费填进去,是因为这笔钱是属于我们香港公司的,跟上海公司的资产无关。不过,我还是有些惴惴不安,因为日本人万一发现了这件事,可能对我会非常不利。果不其然,他们很快就发现了。”
“当他们发现时,我不在办公室;不过我的会计主任在场。他告诉我说,那个日本海军上将大发脾气,拍桌子骂人,说我是个强盗,是个叛徒,说我侮辱了日本皇军。我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我知道我会被他们关进宪兵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