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励志生存(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20320100000024

第24章 拥有远大的目标(3)

自古以来,对金钱赞美者有之,诅咒者有之。实际上,正如拉罗什福科所说的:“哲学家们只是根据我们对待财富的恶劣方式来谴责财富,看我们在获得财富和使用财富上有无罪恶;他们认为财富并不像木柴延续火焰一样养育和增加罪恶,而是能够被我们用来奉献给所有德性,甚至使他们更令人愉悦和光辉灿烂。”

在实际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金钱是一个人获得幸福、快乐和社会地位的手段。金钱的多少,虽然不能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但是,一个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甚至需要靠别人的施舍才能维持生活的人,是很难为别人、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的。正如培根爵士所说:“财富之于德能正如辎重之于军队。辎重是必不可少的,也决不能抛之脑后。但是,它阻碍行军;并且,有时候因为顾忌辎重而失却或扰乱胜利。巨大的财富并没有什么真实的用途,它只有一种用处,就是施众,其余的全不过是幻想而已。”

一方面,金钱就是力量。金钱,代表着房屋、家具、衣服、食物和其他丰富多彩的生活用品。一个人有钱的时候能够比他没有钱的时候多做许多好事;正当地使用金钱,金钱就是美德之源。人性中的一些最优秀的品质,是与正确使用金钱密切相关的。例如,慷慨大方、诚实正直、公平公正和自我牺牲精神,都与金钱的使用有关,更不用说经济、节俭的美德了。在善良、高尚人的手中,金钱能够成为也确实成为了美德。

另一方面,金钱又是万恶之源。一位作家曾经指出:“金钱真正是人间一切下流行为的深渊。有了钱,那些最黑暗的勾当的沉渣往往会在生活的表面泛起,并支配整个国家的命运。”人性中最为恶劣的品质,也是与金钱的使用密切相关的。这些美德的对立面,如贪婪、欺诈、不公平和自私,都会在一个爱财如命的人身上表现出来。一部分人丧失了正确运用金钱的智慧和道德,滥用或误用了金钱这种手段,产生了浪费、铺张、挥霍、奢侈等罪恶。亨利·泰勒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写成了《生活备忘录》一书,他指出:“在赚钱、储蓄、花销、送礼、收礼、借进、借出和遗赠等金钱的使用方面,正确的行为原则和做法,为一个人的完美无缺做出了最有力的论证。”人生活在世界上,舒适快乐,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努力追求的一种状况。金钱,使人的肉体需要和精神需要得到满足,而这种需要对于人性中更完美的方面的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金钱,也使每个人能为自己的家人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如果没有这些物质条件,那么,就正如《圣经》中的使徒所讲的,这个人会“比一个不信教的人更坏,更可恶”。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这种义务和职责是义不容辞的,是不可漠不关心的。

有些基督徒认为,只有极度贫困、生活捉襟见肘的人才能信仰虔诚。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耶稣也并不是一个苦行主义者,基督并不是不鼓励人们发家致富。他知道要使人们生活幸福,就不能缺衣少食。一定的财富对个人的自由是必不可少的。《圣经》上说:“嗜好金钱是万恶的根源”,意思只不过是说人们不能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不能把金钱当作偶像来崇拜,不要为了金钱而陷入无休止的争斗。否则,就掉进了罪恶的深渊。福音书的原则是不但自己生存而且也帮助别人生存。如果你在生活上还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有什么资格、有什么资本去帮助别人呢?

人们对我们的尊敬完全取决于我们抓住机遇取得辉煌成就,从而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正确的使用金钱,就必须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会激起一个人的自尊感,会使他产生精明能干的品质,并且培养出耐心。坚韧和诸如此类的美德。这个精明能干、小心谨慎的人,还必须是个办事考虑周全的人,他不仅仅要考虑当下的生活,而且要有先见之明地为将来做出安排。同时,他还必须是个有节制的人,培养自己自我克制的美德,而不应该丝毫不考虑个人品格的力量。

约翰·斯特林指出:“懂得自我克制的教师的最坏的教育,也强于那些自以为是而不知节制的教师的最好的教育。”罗马人恰好也用了同一个词“美德”来命名勇气。勇气存在于一个人的肉体感官之中,而美德存在于一个人的精神灵魂之中。最崇高的美德就在于自我克制。

因此,自我克制一课——即为了将来的利益暂时牺牲当下的享乐——是最后要学习的一课。这些最难上的课程自然是期望人们发挥他们所赚的钱的最大的价值。然而,很多人习惯于他们所赚的钱用于眼前的吃喝,直至挥霍殆尽。其结果是使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陷入被动,只有靠节俭度日。在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平日里任性恣意,挥霍无度,贪图享乐,可是一旦时势艰难,他们却发现自己囊中所剩无几,生活难以为继。这也是出现社会上一些人无依无靠、穷困潦倒和生活悲惨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向人们公开怎样赚钱这一伟大秘密,许多流行书刊已经出版发行。但是,赚钱是没有任何秘密可言的,每一个民族大量的谚语都证实了这一点。如,“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勤奋乃好运之母”,“没有耕种,没有收获”,“没有汗水就没有‘结晶’”“天道酬勤”,“世界是属于那些勤劳和坚韧的人”,“贪吃贪睡必然债台高筑”。

这些饱含哲理的谚语,是代代相传的知识宝库,揭示了发财致富的最好方法。而且,和其他一些广为流传的谚语一样,它们是最早的道德准则。它们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并且,人们的日常经验还在证实它们的正确、力量和真理性。

关于意志的力量和对金钱的妙用与滥用,所罗门的格言充满了睿智:“工作中偷懒的人和生活中铺张浪费的人是孪生兄弟。”世间的贫困要么是因懒惰而起,要么是因铺张浪费而生。而且,懒惰与铺张浪费往往是结伴而行,懒惰的人必然浪费,浪费的人一定懒惰。“去看蚂蚁的人,是懒汉;思考蚂蚁工作精神的人,是智者。”这位讲道者说,懒惰的人必然贫困,而且是“像云游者那样贫困,像武士那样赤手空拳”。而勤劳和正直的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酗酒者往往食不果腹,瞌睡虫难免衣不蔽体。”“谁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谁就富甲天下”。但是,最重要的是“智慧比黄金更可贵,智慧比珠宝更无价,它的价值无可比拟”。

勤奋和节俭可使一个智力一般的人凭借自己的收入,而获得相当的独立性。即使是工薪阶层的人,只要他对自己的收入合理使用,精打细算,不做无意义的花销,他也能做到这一点。一分钱虽然微不足道,然而,无数家庭的幸福正是建立在对每一分钱的合理使用和节省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一个人不珍惜这每一分钱而让他的辛勤劳动所得随意从指缝里流走——一些送给了啤酒屋,一些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花费掉了,那么,他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与一般动物并没有多大区别。相反的,如果他不随便乱花一分钱——部分钱用于社会福利事业或投资保险基金,部分钱存入银行,其余的全交给妻子去统筹安排,用于家庭日常生活开支和家庭成员的教育费用,那么,不久他就会发现这种对每一分钱的注重会给予他丰厚的回报,个人收入在不断增加,家庭生活越来越红火,对将来心里也没有什么担忧。

如果一个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志向远大,并且拥有超乎常人的精神财富,那么,他不仅自己会从中得益,其他人也会在他的生活道路中受益匪浅。

在赚钱过程中,最需要的东西是人的精力,积累财富则是最高的独立目标。一个人如果全身心地追求这一目的,鲜有不成功的。但是,量入为出,点滴积累,零攒细聚,使得金钱数量日益增加,却极少有人能做到。

使期望接近现实

另一类事实和价值的整合来自我们称之为接受的态度。在这里,与其说融合来自现实的改善、是的改善,不如说来自应该按比例的下降,来自对期望的重新确定,使期望更接近现实,因而更有可能达到。

这时我们对于自己过于完美的要求,我们对于自己的理想形象在顿悟中破裂。当我们容许自己也有某些怯懦、妒忌、敌意或自私的观念时,那完美勇士、完美母亲或完美逻辑家和理智者的自我意象就会崩塌。

这通常是一种令人沮丧甚至绝望的真切认识。我们会感到有罪、堕落、毫无价值。我们的是“距离我们的应该”极端遥远。

但是,我们在成功的治疗中经历接受的过程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从憎恶自己向顺从的态度转移,但从顺从中我们有时又进而会想:“那终究不是一件坏事。那的确完全合乎人性,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亲爱的妈妈有时会恨她的宝宝?”甚至有时我们还会看到自己走得更远,达到一种对人性充满爱的接受,并且由于对失败的充分理解,最终会认为人性是合意的、美丽的,是一种光荣。

例如,一位妇女起初对男子气满怀恐惧和憎恨,但最终会喜欢它,甚至会因它而生成宗教的敬畏感,直到狂喜的地步。起初被认为是一种恶的东西,最终能变为一种光荣。这位妇女重新确定她对男性的看法,她的丈夫能在她眼前变成他应该成为的样子。

如果我们放弃我们的苛责,放弃我们关于孩子应该如何的规定,放弃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我们完全可以从孩子那里体验到这一点。我们能偶尔在怎样的程度上这样做,我们也就能在怎样的程度上把他们瞬时视为完美的,那一瞬间确实能给人以极敏锐地感受为美丽的、非凡的、十分可爱的。我们关于意愿和希望的主观体验,也就是不满足的体验,于是,它能同满足、同意以及同应该出现时我们所感受的定局的主观体验相整合。

正如阿兰·瓦茨所说:“……在死亡来临时,许多人都有一种奇异的感受,不仅觉得能接受一生中已经发生的每一件事,而且觉得那也是他们所愿望的。这不是在迫切需要意义上的愿望,它是对不可避免和愿望两者同一的意外发现。”

说到这里,我们又想到罗杰斯的各种小组实验,它们都证明,在成功的治疗过程中,自我理想和实际自我逐渐接近整合。用霍尼的话说:“真实的自我和理想化的形象缓缓地被改变并移向整合,逐渐变成同一的东西而不是完全相反的东西。”

更正统的、弗洛伊德的关于粗暴的和进行惩罚的超我的概念也与此类似,超我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能按比例降下来,变得更和善、更认可、更亲爱、更自我赞同。

换另外一种方式来说明,就是个人对个人自我的理想和个人对个人自我的实际觉知逐渐靠拢,能容纳自尊并因而也能容纳自爱了。

在这里最典型的例子是分裂人格类型和多重人格。在这样的病例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总是过于因循的、谨小慎微的、假正经的,拒绝潜在的冲动以致完全压抑这些冲动,弄得他只能从自己的心理病理的、儿童般的、冲动的、寻求快感的、无控制的方面的全面突破得到满足。二歧化会使两种“人格”都受到歪曲,整合将引起两种“人格”中的真实改变。从专断的“应该”中解脱出来才有可能拥抱并享受现在的“是”。

有几位罕见的心理医师,利用揭露的手段作为对患者的一种贬抑术。他们撕掉患者的假面具,使其露出最初的真实面目。这是一种控制战略,一种胜人一筹的本事。它变成一种社交攀比的形式,一种使自己感到有力量、强大、占优势、高超、甚至飘然欲仙的方法。对于某些自视不高的人,这是一种使他们能够变得敢于与人亲近的办法。

从某种程度来讲,这意味着被揭露的东西(畏惧、焦虑、冲突是低级的、不好的、罪恶的)。例如,弗洛伊德甚至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都不曾真正喜爱过无意识而仍然大都把它说成是危险的、罪恶的,必须受到控制。

多数医师在这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一般说,他们关于人的深层内涵知道得越多,他们也越喜爱它们,尊重它们。他们喜爱人性,不会依据某一先已存在的定义或柏拉图的本质作为衡量标准,不会因为人性达不到某一境界便谴责它。他们发现设想人是英勇的、纯洁的、聪明的、有才华的、或杰出的是有可能的,甚至当这些人是患者,暴露了自己,暴露了他们的“弱点”和“罪恶”时也一样。

用另一种方式说,假如一个人更深入地观察人性而感到以前的幻想破灭,那就等于说一个人曾有过一些幻想或期望那些不能实现的或见不得阳光的东西,也就是说,那是虚假的和不真实的。例如在我们的一项性研究中有这样一位被试者,她丧失了对宗教的信仰,因为她根本无法尊敬这样的上帝——她竟会发明一种淫猥的、肮脏的和令人作呕的制造婴儿的方式。这使人想起中世纪不同僧侣的记述,他们深为自己的动物本性(例如,排粪)和他们宗教追求的不相容所苦。我们的专业经验使我们能对这种不必要的、自己制造的愚蠢置之一笑。

概括来说,肮脏的、罪恶的或野蛮的已被看成是基本的人性,因为它的某些特征已被先验地确定为如此。假如你把排尿或月经定为肮脏的,这也就意味着人体也是肮脏的。有一个人,他每次与妻子性交之后都被内疚和羞耻的痛苦所折磨。他是“语义上的”邪恶,专断定义的邪恶。因此,以一种更接受现实的方式重新定义是一种缩小是和应该之间距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