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方面我还可以得出一项亚假设:高度发展或成熟的人“超越者”?,甚至彼此第一次相遇,就能用我所谓的存在语言在生活的最高水平上相互快捷地交往。关于这一点我要说的仅仅是:它表明,似乎存在价值只对某些人而不是另一些人才真正存在并容易被察觉,而和另一些人的交往虽然也可以是确切的,但这种交往只能发生在较低和较不成熟的旨趣或意义水平上。
我不清楚这一假设是否能顺利通过检验,因为我发现,有些人能运用这一词汇而并不真正理解它,就象有些人能口若悬河谈论音乐和爱而并不真正体验什么是音乐和爱一样。
另外还有一些更加模糊的印象:和这种用存在语言如交往处在同一层次的可能是一种很深的亲密关系,一种共同的情感交流,分享共同的忠诚,进行同样的工作,意气相投,休戚相关,仿佛是在侍奉同一个主人。
“内在的良心”和“内在的有罪感”具有极深的生物根源。
受到弗洛姆关于“人本主义良心”的讨论和霍尼对弗洛伊德“超我”的再控的启发,其他人本主义作家已同意在超我以外还有一个“内在的良心”,以及“内在的有罪感”或“内疚”,作为一种由于出卖了内在的自我而应得的自我惩罚。
我相信,超越性动机论的生物根源能进一步阐明并充实这些概念。
霍尼和弗洛姆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即由于反对弗洛伊德本能论的特定说法,或因为忙中出错而接受了社会决定论,从而拒绝接受生物论和“本能论”的任何解释。
人的个人生物学无疑是“真实自我”的一个必要成分。成为你自己,成为自然的或自发的,成为真确的,表现你的同一性,所有这些也都是生物学的说法,因为它们表示接受一个人的体质的、气质的、解剖结构上的、神经的、内分泌的和类似本能的动机的本性。这样的说法既符合弗洛伊德的思路又符合新弗洛伊德派的思路(且不说罗杰斯的、谢尔登的、荣格的、哥尔德斯坦的),等等。它是对弗洛伊德探寻道路的一种澄清和矫正,弗洛伊德那时可能仅仅对此有过一丝念头。我因此认为它是符合“后弗洛伊德”传统的。我想弗洛伊德曾试图以他的种种本能论来表示一些类似的意思。我也相信这个说法是对霍尼以“真实自我”概念试图说明的原理的一种承认和修正。
如果能够证实我对内在自我的更生物学的解释,则必定会支持对神经症犯罪和内在有罪的区分,反抗人自身的本性和试图变为非人类会诱发内在有罪。
不过看了以上的观点后,我认为内在自我应该包括内在价值或存在价值。在理论上,对于真理或正义或美或任何其他存在价值的一种出卖必然引起内在的有罪感(超越性犯罪,一种应得的和生物学上合理的有罪感。这可能意味着:痛苦最终是一种祝福,因为它告诉我们,我们正在做对我们有害的事情。当我们出卖存在价值时,我们受伤了。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受伤,而且,这也表示对“需要惩罚”的一种认可,它也可以从积极方面说成是希望,通过赎罪能再一次感到“清白”。
由这一理论出发的许多最终的宗教职能可以日趋完善。
存在价值如果从人类一直在寻求的永恒和绝对的观点看,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一目的服务。它们是凭自身的权力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类神出鬼没的妄想。它们是被发现的,而不是发明出来的;它们是超越人类的,超越个人的;它们存在于个人生活之外;它们能被设想为一种完美。可以设想,它们能满足人类对确定性的渴望。
但是,通过一种列举的意义来看,它们必然属于人类不仅是自我的而且是自我本身。它们要求受到崇拜、尊敬、祝贺,要求人为它们做出牺牲,我们值得献身于它们。思考它们或和它们整合能给予我们作为人所能企望的最大欢乐。
在这里也给予了“不朽”一个十分确定的和经验的意义,因为这些价值作为一个人的自我的规定性特征体现在他身上,在他死后仍继续存在,即,在某种真正的意义上,他的自我超越了死亡。
对于有组织的宗教所努力完成的其他职能来说也是这样。显然地,所有或绝大多数的宗教经验都能吸收到这一理论结构中并能用一种意味深长的方式或以一种可以经受检验的说法表现出来,这些经验是任何传统的宗教都曾描述过的,他们的情感和动机都发生了变化。
寻找激发潜能的环境
约翰·费尔德为了引导儿子马歇尔走上经商之路,特意把他送到老朋友戴维斯的店里学习。一天,费尔德问戴维斯:“老朋友,我儿子怎么样?”
戴维斯先把一个苹果递给了老朋友,然后才说道:“约翰,你知道我是个不愿撒谎的人,那就恕我直言了。马歇尔绝对是个诚实的好孩子,这一点有目共睹,但是他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的,无论他在我这里学多久。他天生不具备商人的潜质,这一点请您相信我,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噢!老朋友,我看您还是让他在乡下与牛打交道吧!”
马歇尔离开了戴维斯店,去了更大的城市——芝加哥继续学习做生意,许多年以后,马歇尔成了世人皆知的大商人,他取得了成功。可以想象,当初如果他依旧留在戴维斯店里,也许真的会一事无成。实际上,他不是不具备做大生意的潜能,而是缺乏激发这种潜能的环境。显然,戴维斯那里的环境不能够或不足以激发马歇尔的商业潜质,而大都市芝加哥则具备了激发马歇尔商业潜能的全部条件。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才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天赋,而天赋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事实。另外,许多人的天赋是深藏不露的,需要外界事物予以激发才能显露威力,这也是事实。但是,假如缺乏激发或唤起潜能的外界事物,天赋与才能就会依旧深藏,并渐渐迟钝,最终消失它的全部力量。
爱默生曾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表现我才能的最佳途径就是让我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拿破仑、林肯做不了的事,未必我做不成,只要尽我所能,我就有可能成功。”
许多看似平凡的人体内潜伏的才能也许是巨大的,一旦这种潜能被激发出来,它所产生的动力将是惊人的,甚至是无与伦比的。
在美国西部一城市有一位家喻户晓的法官,这位现今60岁的法官深受当地人推崇。他拥有全城规模最大、藏量最丰富的图书馆,本人也以知识渊博、办事公正而被人称道。可谁又知道,这位成功的法官中年时还是一个大字不识只知打铁的铁匠。一个普通的铁匠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实现这样远大的抱负呢?这主要源于一次偶然听到的“教育之价值”的演讲,激发了他意识深处潜伏着的才能,从而使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才能有时在老年时才被激发出来。其原因在于他们阅读了富于启迪思想的书籍或报刊,或聆听了富于感染力的演讲,或倾听并接受了朋友真情的鼓励。在这其中,来自于朋友的信任和赞扬对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许多印第安青年在刚走出学校大门时还精神焕发、神采奕奕、目光炯炯,显露出才华横溢的模样,与刚刚走入校门时,判若两人。然而,当他们回到家乡后,许多人抵抗不住各种诱惑,便在一、二年的时间里恢复了往昔的面貌,曾经的伟大抱负、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已不胫而走了。当然,还是有少数青年具备坚强的意志,他们摧毁了堕落的城堡,建立了自己的自由王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你走入一个失败者的心灵时,你会发现,他们失败的源泉就在于环境的堕落。良好的环境能够激发人、鼓励人,而堕落的环境只会滋生堕落的思想。那些失败的人从未走入过激发人、鼓励人的良好环境,所以他们的潜能未能被激发,当然也就没有奋发振作的力量使自己摆脱不良的环境。
人在创业的过程中,一定要生活在能够激发你潜能的氛围里,身边要有了解你、信任你、鼓励你的朋友或亲人,这样才能激发你走成功之路。同时你还要努力接近那些成功人士,他们高雅的志趣、远大的抱负、骄人的言谈举止会令你受益匪浅,激发你奋发向上的精神。假如你做得还不够完美,那么你周围的成功人士会给你鼓励,让你朝着理想的目标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