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挑战挫折(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20320700000021

第21章 战胜挫折走向成功(1)

机会是成功的阶梯

成功者眼光敏锐,及时发现机会,把握时机,发挥优势,进退自如,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提起卡西欧(CASIO),中国的许多消费者恐怕都知道它是日本一家大电子公司的产品牌号,卡西欧正是被日本人称为计算机之王的樱尾四兄弟所创办的樱尾计算机有限公司的产品。

樱尾计算机有限公司创业之初是一个只有十几名员工、50万日元资金的小型企业。樱尾四兄弟抱着“开发即经营”的思想,从1947年决定研究电子计算机,历经失败的磨难,到1955年才终于完成了“直列程式核对回路”计算机的设计。1956年樱尾计算机有限公司才正式宣告成立,1957年12月举行了“卡西欧14—犃型”计算机的发表会,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件产品。不久,“卜西欧14—A型”以它的独特的表示方式、较快的演算速度、简单合理的操作程序、自动累计功能等特点,赢得了顾客,樱尾四兄弟的创业之路从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A型”诞生后,他们又行后开发出,“14—A型”和“301型”计算机投放市场,取得了比较好的经营效来。这时樱尾公司遇到了最强劲有力的竞争对手——声空公司。1964年由声空公司推出的台式电子计算机,一鸣惊人,震惊世界,产品极为畅销,所向无敌,樱尾公司的销售额急剧下降,库存日益增多。恰在这时,他与他的总代理内由洋行在如何改进销售上各持己见,导致最后的分道扬镳。

面对种种困难,樱尾四兄弟没有屈服、气馁,他们在寻找对付声空的秘密武器。最后,他们选择了继续开发新产品,并积蓄自己的力量,以此来对付声空的竞争思路。他们专门成立了电子技术研究部,1965年“卡西欧81型”、“卡西欧电晶体”、“计算机001型”先后能过试销,爱到了消费者的欢迎。试销的成功,增强了樱尾公司上下的信心,鼓足了与声空公司较量的勇气。

樱尾公司始终没有放松新产品的开发。1964年7月,他们按照国际商用规格开发新产品“卡西欧101型”计算机,使他们悄悄地叩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而后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在英国、法国、意大利、西德、瑞士及澳大利亚成立经销处,在瑞士专门成立了樱尾公司驻欧洲办事处,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卡西欧计算机。

谁笑在最后谁就笑得最甜,经过10余年的激烈竞争,到1975年,樱尾公司以高质量、低价格为手段,打败了日本的数10家计算机公司。然而,市场经济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1977年,第二次竞争浪潮再次袭卷樱尾公司,营业额和利润呈直线下降趋势。樱尾兄弟没有改变自己的竞争思路,随即开发出“迷你卡门”微型计算机,并以物美价廉取胜,短短3个月就售出30万台。樱尾公司在竞争中又占有了优势地位。但他们并没有停止,不断开发出新产品销往各大洲,到1984年,樱尾公司已拥有员12500多人,资金达1000多亿日元,年销售额近2000亿日元,真正成为世界电子企业的“巨人”。

只要提到BP机和大哥大,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摩托罗拉、保罗、高尔文就是摩托罗拉公司的创始人和缔造者。成功后的高尔文,常有人向他讨教成功的秘诀,每当这时,高尔文就总会讲起自己小时卖爆米花的故事。高尔文就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户平民家庭。十岁那年,高尔文在一个名叫哈佛的小镇上念书。

哈佛镇当时是个铁路交叉点,火车一般都要停留在这儿加煤加水,于是,许多孩子便趁机到火车上卖爆米花,一个个获利颇丰。

高尔文感到在车站上卖爆米花是个不错的买卖,于是,上课之余,他也加入了卖爆米花的行列。为了争夺顾客,孩子们常常会爆发一些“战事”。但每当“战火”烧到高尔文身边时,他总是能很快与对方和解,他常常告诫对方:“我们这样搞下去,谁也做不成生意了。”除了到火车上叫卖,高尔文还想了许多办法来增加销量。他搞了一个爆米花摊床,用车推到火车站或马路上叫卖。还往爆米花里掺入奶油和盐,使其味道更加可口。

1910年,哈佛镇下7场大雪,几列满载乘客的火车被大雪封在了这里。高尔文就赶制了许多三明治拿到车上去卖。三明治做得并不太好,但饥饿的乘客们仍抢着购买。高尔文没有趁机敲竹杠。事后,高尔文一算账,惊喜地发现,公平的获利仍让他发了一笔小财。

夏天到来后,高尔文又创意搞了一种新产品,他设计了一个半月形的箱子,用吊带挎在肩上,在箱子中部的小空间里放上半加仑冰淇淋,箱边上刻出一些小洞,正好堆放蛋卷,然后拿到火车上去卖。这种新鲜的蛋卷冰淇淋很受欢迎,生意非常火暴。

在火车上做买卖很快成了一个大热门,不但镇上的孩子们纷纷加入竞争行列,而且铁路沿线其他村镇的孩子也纷纷效仿。高尔文隐隐感到这种混乱局面不会维持太久,便在赚了一笔钱后果断退出了竞争。不出所料,不久之后,车站就贴出通告,禁止一切人进入车站和在火车上做买卖。

卖爆米花的经历,培养了保罗·高尔文对市场动态敏锐的把握能力,也成了他日后经营生涯中赖以制胜的法宝。在以后的岁月中,每当某些产品或销售进行不下去时,高尔文就会向他的同事们讲述这个“卖爆米花的故事。”

记住,如果你有值得追求的目标,你只须找出为什么你能达到这个目标的一个理由就行了,而不要去找出为什么你不能达到这个目标的几百个理由。

你想获得你所想要的东西,还要做到,一旦看准了目标就立即行动,并且要“多走些路”。克里曼特·斯通自述的亲身经历可以说明这两条原则:

一个晚上,我正在墨西哥城访问弗兰克和克劳迪姬夫妇。克劳迪娅谈到:“我盼望我们在加了区能够有一所房子”。(加了区是这个美丽的城市中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你们为什么还没有呢?”我问。弗兰克笑着答道:“我们没有这笔钱。”

“如果你知道你想要什么,那有什么关系呢?”我问道,未等回答,我又提出一个问题:

“顺便说一下,你是否读过一本激励自己的励志书?”

“没有。”这是回答。

于是我就告诉他们一些人的经历,这些人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读了一些励志书,听从书中的意见,然后就付诸行动。

我甚至告诉他几年前我以自己的条件——首次付款为1500美元的分期付款——购买了一套价值30000美元的新房子以及怎样如期付清的房款。我答应送给他们一册我推荐的书。

再听听弗兰克和克劳迪姬的故事:

就在这一年的12月,当我正在我的书房里学习时,我接到克劳迪娅打来的电话,她说:“我们刚刚从墨西哥城来到美国,弗兰克和我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感谢你。”“感谢我,为什么?”“我们感谢你,因为我们在加了区买了一所新房子。”几天后在吃饭时,克劳迪姬解释道:“在一个星期六的傍晚,弗兰克和我正在家里休息。有几位从美国来的朋友打电话要我们用汽车把他们送到加了区去。恰好那时我们两个人都相当疲乏。此外,我们在本周早些时候已送过他们到那里。弗兰克正准备说‘请求原谅’,这时这本书上的一句话闪现于他的心中——多走些路。”

“当我用汽车送他们通过这人造的天堂时,我看见了我所梦想的房子——甚至还有我所渴望的游泳池。”

“弗兰克买了它。”

弗兰克说:“你可能很想知道:虽然这个房产的价值超过50万比索,而我的存款只有5千比索。但我们住在加了区新居的费用比住在旧居的费用还要少些。”

“这是为什么呢?”

“晤,我们买了两套房间,它们在财产上相当于一所房子。我们将其中的一套租了出去,那套房间的租金足以偿付整个房产的分期付款。”

这个故事毕竟并不十分惊人。一个家庭买了两套房间,出租一套房间,自住另一套房间,这是很普通的事情。使人吃惊的是,一个没有经验的人只要弄懂并应用某些成功的原则,他就很容易地得到他所想所要的东西。

每当面临一个新的机会,在斟酌得失之间,恐惧便会在你的内心里悄然出现,阻挠你制胜的决心。这虽然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变化,但若不趁早加以克服,便将慢慢累积扩大,当它爬满你的心,且进而侵蚀你的骨髓时,就难以救治。如果你正抱持着维持现状较轻松愉快的观念,即应早日医治,阻止病菌继续蔓延,从而将残留在体内的病原完全根除,以免到头来后悔不已!

至于消除恐惧的方法,只有从正面迎击,别无他法。因为恐惧一旦被姑息,便会常留在你的身边,把机会从你身边逼走。因此,为能获得机会,就必须先消除恐惧。完成这个步骤,接下来忙不完的工作会迎面而来,多得使你不得不从中选择的机会,会让你没有时间去考虑害怕地问题。

有时候,机会来得太急,反而使人心生犹豫,不知该不该接受。因此,任何人平时即应养成主动接受挑战的习惯。若有在众人面前表演或发表意见的机会,应尽量掌握,一方面克服心理障碍,一方面训练自己的胆识。

当公司委派你担任更重要的职位,负责更艰难的职务时,你应毫不犹豫地一肩扛下。如果该职位被分发到离家300公里的地方,为了它,你必须抛弃妻子、儿女,以及向来熟悉的环境。此时,你应毫不犹豫地答应。

机会的流失往往在反复考虑之间,所以,机会来时,你便应打开大门迎接,以免稍有迟疑使你丧失即将到手的机会。有机会而不去把握,你便永远不知道在前面等待你的是什么样的好运。

你也许经常说到类似这样的话:“我要等等看,情况会好转的。”这种话表明,你已经陷入了一种生活的惰性。对于有些人来讲,这似乎已经成为他们习以为常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总是明日复明日,因而也就总是碌碌无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充满惰性者,他们甚至不分事情的轻重,一律拖延。例如:

马克是一位50多岁的人了,结婚也快30年,但他经常抱怨自己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在与咨询专家的交谈中,他表示早已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感到不满。他说:“我们的婚姻一直就不理想,从一开始就是如此。”医生问他怎么不早离婚,而拖延了这么长时间,他坦率地回答说:“我总是希望情况会逐步好起来。”可笑的是,他已经“希望”了近30年,而他们的夫妻生活依然很糟糕。

在与咨询专家的进一步交谈中,马克承认自己在10多年前就患了阳痿症。而他也没有看过医生。他开始回避妻子,同时希望这一病症会自然消失。用马克自己的话说就是“是当初认为自己身体肯定会好起来的。”

马克的婚姻生活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一种典型的惰性方式。他对问题采取回避态度,并为之辩解说:“如果我暂时不采取行动,问题可能会自行消失的。”但是,马克发现问题从不会自然消失,它们总是保持原状。即使事物有时会变化,一般也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没有外界因素的推动,事物本身(环境、情况、事件以及人)是不会有好转的。要使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必须做出积极努力。

对于拖延时间的行为,我们每个人还可以进一步自省,看看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消除这一误区。要消除这一误区,并不需要你在精神上作出很大的努力,因为这一误区与其他误区不同,这些问题完全是由你自己造成的,丝毫没有任何文化环境的影响。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不良的习惯——拖延时间,这种现象我们几乎不时遇见,以至于看见或者发生时都不以为然了。然而,拖延时间却是一种极其有害于人们日常生活与事业的恶习。鲁迅先生说过:“耽误他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由此可见,自我拖延时间则无异于慢性自杀。那么你呢?是否经常拖延时间?如果你同大多数人一样,就会说:“是的。”不过,你也许已经讨厌自己的这种不良习惯,并希望在生活中消除因拖延而产生的各种忧虑。但是,你总是没有将自己的愿望付诸于切实的行动,其实,你所推迟的许多事情都是你曾经期望尽早完成的,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而一拖再拖。有时你甚至每天都要对自己说:“我的确应该做这件事了,不过还是等一段时间再说吧。”

有一位新闻记者将拖延时间的行为生动地喻为“追赶昨天的艺术”,这里,我们可以在后面再加半句——“逃避今天的法宝”,这就是拖延时间的作用。有些事情的确是你想做的,绝非别人要你做,然而,尽管你想做,却总是一拖再拖。你不去做现在可以做的事情,却下决心要在将来某个时候去做。这样,你便可以避免马上采取行动,同时安慰自己说,你并没有真正放弃决心要做的事情。这种巧妙的思维过程大致如下:“我知道自己必须做这件事,可我真的自己做不好、或者不愿做。所以准备以后再做,这样我也不必说今后不做此事,因而可以心安理得。”每当你必须完成一项艰苦工作时,你都可以求助于这种站不住脚、却看似实用的逻辑。

如果你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说你将做出改变,你的这种声明没有任何意义。你不过是缺乏毅力的人,最后将一事无成。

假如你真想克服自己拖延的陋习,那么,就从现在开始,不再拖延,赶紧列出自己的行动计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