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致力行动(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20321300000013

第13章 开发你的潜能(6)

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尤其是高科技日新月异。求职当然要与时俱进,所谓只择一次业在实际上是根本行不通。先求职,后择业,也是为形势所“逼”,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极难“一锤定音”,你唯有现实一点。生存是第一需要。“骑马找马”起码有了喘息机会,可以相对地、较从容地寻觅其他目标。

这里还有一个人生阅历问题。对自身的职业定位,不是一开始就百分之百准确,且永远经得起时间考验。一般来说,只有经过一定的时间的摸索,才会有较成熟的判断。求职,只有人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专为你设计职业,一个较明智的做法是先求职再说,这是上策,至少有了一个缓冲期,这比急急忙忙“敲定”要相对成熟。我们也不必为当初的不成熟而羞愧,凡事总会有个过程,你想免也免不了。

美国人不反对跳槽,所以美国人才的流动性很大,一个人一生平场更换职业多达12次。但跳槽行为多在自己的专业和熟悉的领域内,他们认为学有不同,专业主攻,这样更能利于他们的所学,发挥自身的优势。人只有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找到合适的职业体现自身的价值。

“先就业后择业”是为了提高就业率采取的一项措施,但经过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这种求职者的“成活率”只有10%,也就是说有90%年青求职者背叛了老东家,为企业带来损失,并影响了个人的诚信形象。德雷科·鲍克认为,年轻人应慎重对待第一份工作,尽可能做到尽善尽美。

第一份工作可以给你很多在课本里学不到的东西,为职业生涯的起步打下基础。不要为按部就班、重复单调的工作而苦恼,因为他可以使你体会到就业的气氛,锻炼你的耐性;可以使你感受到竞争的气氛,锻炼你的应变能力。

玛丽是个商品推销员,这是她毕业前压根儿也不想干的工作。她想做的是公关。经理对她说:“如果你能说服别人购买你的商品,你自然具备了公关能力。”

玛丽觉得,暂时用这份工作锻炼锻炼能力也是好的。她一天到晚站在商厦门前向过往行人推销新产品,尽管说得唇干舌燥,站得腰酸脚乏,但她自得其乐,因为她每天向各式各样的人推荐和介绍新商品,无形中锻炼了应对各种人和说服他人的能力。她到现在还没有换工作,是因为她认为这份工作很有挑战性。她已经喜欢上了这份工作。

资历往往能发挥出乎意料的作用。某大酒店在三年内流走了1300人,而其中大部分都受聘于其他酒店,担任比原来更高一级的职位。是因为他们在五星级酒店工作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相当的资历。

倘若你曾在比较著名的政府机构、企业工作过,那么这对你无疑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别人会认为你受过训练或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即使你以前工作过的单位不值一提,人家也不会将你当成生手。所以说,第一份工作对刚出校门的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好好珍惜吧!最起码他会使你今后更易找到工作。招聘广告不是经常注明“熟手”、“有经验者优先录用”吗?

许多公司对新录用的职员都要进行上岗前培训,这也许是你第一份工作所获得的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有可能,选择一些培训工作做得好的机构工作,既能受到有益的训练,又可以领到工资。即使你所在的公司不提供训练,在实际工作中,你同样能向老职员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这对你日后的发展大有好处。

所以,你最好不要因为不喜爱这份工作就不做或者不积极去做。的确,社会的发展给你提供了许多自由择业的机会,你可以从众多的广告中找到一份适合你的工作。但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由于种种原因,能够提供的条件是有限制的,工作的选择也就未必能随心所欲。

成功者做需要做的事而不光是做喜欢做的事。如果你不能静下心来将第一份工作干到6个月以上,很难想象你具备成功所必需的毅力。因为在日后的生涯中,你无疑还会碰到许多不喜欢的事,一遇上就当逃兵,怎么能取胜呢?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顺利起步将给你整个事业带来好兆头。

不可长期跳槽

谁都想拥有理想的工作,但现实与理想总是发生冲突。理想不能没有,而且要有一定的高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要放弃现实。适当地结合理想与现实,不要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大事干不来,小事不肯干。怀有这种择业心态的人,最后的结局是非常可悲的。

尽管就业形势各国均有所不同,但对于求职择业者而言,受工作经验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要一开始就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这就需要改变观念,先就业后择业。沉迷梦想而不知行动的人,永远不会取得成功。

杰森,哈佛的毕业生,在学校就表现出杰出的能力,但唯一缺陷——心高气傲。毕业后,他和几位成绩比其差的同学一同进入硅谷某科技公司。他满以为自己一定会被分配到重要部门,可是,他却没能如愿,这使他大失所望。

看着同学们个个春风得意,他开始抱怨主管不识“货”。实际上,主管这样安排,并非不了解他,而是想重用地,让他全面了解公司的运作过程。不过,见杰森工作不安心、不负责任,又打消了培养他的念头。

相信自己,看重自己并没有错,但要从自己所谓的“理想”出发,是不少择业者很容易走进的误区。

年轻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注重发挥自己的特长是不可改变的原则。但这个特长只是自己认可的,未必符合企业所需。因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特色和管理方法。个人特长,只有让企业了解,并作为整体构成的一部分时,才是真正需要发挥的特长。

此外,在择业的过程中,一味强调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是很难找到工作的。

成功者做需要做的事,失败者只做喜欢做的事。年轻人的特长,应当成为适应环境的“催化剂”,而不应成为挑剔工作的“资本”,应该是特长服从需要,而不是需要迁就特长。这个关系要摆正,否则就会引起不良后果。

对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先在“不对口”的岗位上积累一些经验,对将来是有好处的。只会干一种工作的人,思路狭窄,很难干出成绩,也很难受到重用。

对于任何择业求职者来说,任何一个岗位都是新的,都需要熟悉;而且应该去掉狭隘的“对口”看法和求高不就低的不实际要求。记住:要胜任一个职位,就需要了解比该职务更广泛得多的知识。

有些择业者在找到工作后,心里总认为“大材小用”。不认真对待眼前工作,不切实际地追求高目标。他们稍有不顺心就“跳槽”,结果跳来跳去,还是不顺心。试想,什么单位都不是你点的一道菜,哪能完全合你的口味呢?

高级人才被安排到普通的职位,甚至打杂的活儿更是普遍,怨天尤人吗?没有必要。真正不怕火炼,实践是对你真才实学的检验。在你行与不行之间,实践是最有发言权的货真价实的金子,不怕进炼炉。人才,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成就不平凡的业绩,也能令人肃然起敬;倘若是“废铜烂铁”,在实践的火炉中一炼就“原形毕露”。

其实,从事任何一项工作,如果没有其他专业知识作辅助,是很难想象会获得成功的。对于一个追求进步的人来说,没有任何工作跟自己无关的。初到一个工作岗位,首先要安得下心,要耐得住寂寞。安心,既是涉入职场胜任工作需要,也是给人以好印象的开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顾条件地去“跳槽”,并非好事。

特别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没有多少资历与经验,要在工作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就需要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总在公司间跳来跳去,虽有新鲜感,但难成“正果”。

再说,“远走高飞”的目的地,也并非处处是未开垦的“处女地”而且,社会上知名度较高的、众人看好的职位对于你可能并不合适。

在今天的人才市场上,文凭是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文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水平。对于用人企业来说,雇用人才的根本标准是求职者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德雷科·鲍克认为,作为一名求职者,不应该沾沾自喜于拥有一张文凭,要在岗位上站稳脚跟并崭露头角,还需让实践来证明自己的水平,从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两方面来显示自己。从成功者的经历来看,踏上工作岗位后,雇主对每个人的学历似乎不再看重,关注的是你的人品和能力。

因此,求职者应改变自己的择业观念,就业积累经验,再转换职业。从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有安于工作的态度,然后在工作的过程中随时调整自己,尽量不要让择业之心摆动不停。

开发你的潜能

潜能是人类最大、而又开发得最少的宝藏!无数事实和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富矿,只是没有开发出来。

普通人只开发了他蕴藏能力的十分之一,与应当取得的成就相比较,我们只不过是半醒着的。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身心资源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一位农夫的儿子特别喜欢开车,有一次他驾驶着一辆客货两用车在农场里驰骋。突然间,汽车滑出了正常的路线,翻进了路边的水沟里。农夫见状大为惊慌,急忙跑到出事地点。他看到沟里有水,而他的儿子被压在车子下面,躺在那里,只有头的一部分露出水面。

这位农夫并不高大,根据报纸报道,他只有170公分高,70公斤重,但是他毫不犹豫地跳进水沟,把双手伸到车下,把车子抬了起来,足以让另一位跑来援助的工人把他失去知觉的孩子从下面拽出来。

这个时候,农夫却开始觉得奇怪了起来,刚才他去抬车子的时候根本没有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抬得动。由于好奇,他再试了一次,结果根本就抬不动那辆车。根据医学上的解释,这是因为身体对紧急状况产生反应时,肾上腺就大量分泌出激素,传到整个身体,产生出额外的能量。这也是唯一可能的解释。

要分泌出那么多肾上腺激素,首先当然体内得具备那么多腺体。如果自身没有,任何危急都不足以使其分泌出来。由此可见,一个人通常都存有极大的潜在体力。这一类的事例还告诉我们另一项更重要的事实,农夫在危急情况下产生一种超常的力量,并不仅仅是肉体反应,它还涉及到人心智的、精神的力量。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可能要淹死的时候,他的心智反应是要去救儿子,一心只要把压着儿子的卡车抬起来,而再也没有其他的想法。可以说是精神上的“肾上腺”引发出潜在的力量。而如果情况需要更大的体力、心智状态,身体就可以产生出更大的力量。

人在绝境或遇险的时候,往往会发挥出不寻常的能力。人没有退路,就会产生一股“爆发力”,这种爆发力即潜能。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体能、智能、经验、情绪反应等等。然而,由于情境上的限制,人只发挥了他的十分之一的潜能。

爱迪生小时候曾被学校教师认为愚笨而失去了在正规学校受教育的机会。可是,他在母亲的帮助下,经过独特的心脑潜能的开发,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发明大王,一生完成2000多项发明创造。他在留声机、电灯、电话、有声电影等许多项目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明,从根本上改善了人类生活的质量。这是人的潜能得到较好开发的一个例子。

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开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潜能。只要你抱着积极心态去开发你的潜能,你就会有用不完的能量,你的能力就会越用越强。相反,如果你抱着消极的心态,不去开发自己的潜能,那你只有叹息命运的不公,并且越消极就越无能!

每个人身上都有着相当大的潜能。爱迪生曾经说:“如果我们做出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我们毫无疑问地会使我们自己大吃一惊。”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相当科学的问题:“你一生有没有使自己惊奇过?”

在二战期间,一艘美国驱逐舰停泊在某国的港湾,那天晚上万里无云,明月高照,一片宁静。一名士兵照例巡视全舰,突然看到一个乌黑的大东西在不远的水上浮动着。他惊骇地认出那是一枚触发水雷,正随着退潮慢慢向舰身中央漂来。

他抓起电话机,通知了值日官。而值日官马上快步跑来,并且发出全舰警戒信号,全舰立时动员了起来。

官兵都愕然地注视着那枚慢慢漂近的水雷,大家都知道,灾难即将来临。

军官立即提出解决的办法。他们该起锚离开吗?不行,没有足够的时间;发动引擎使水雷漂走?不行,因为螺旋桨的转动只会使水雷更快地漂向舰身;以枪炮引爆那枚水雷?不行,因为那枚水雷太接近舰上的弹药库。用一支长杆把水雷推走?那也不行,因为那是一枚触发式水雷,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拆下水雷的雷管。悲剧似乎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了。

突然,一名水兵想出了更好的办法:“把消防水管拿来。”他大喊着。他们向船和水雷之间的水面喷水,从而制造了一条水流,把水雷带向远方,然后用舰炮引爆了它。

这位水兵只是一个凡人,他却具有在危机状态下冷静而正确思考的能力。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内部都有这种天赋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

只要你认为你能行,你就能克服你所面对的困难。

只要你对你的能力抱着肯定的想法,你就能发挥出你的潜能,并产生有效的行动。

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量无穷,价值无比。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座潜能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