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听李叔同讲禅
20322800000034

第34章 学会变通,万事亨通(2)

罗宾·维勒的名字,在美国商业界,就如一盏耀眼的明灯,他之所以能成大事,与他时时保持锐意创新的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与他的思维能力成正比关系,思维能力越强,他的创造力就会越强。而创造性思维不受已有的思维定势和已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因此,通过运用创造性思维,我们能够独辟蹊径,从完全崭新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从而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失败,也从来没有不可能抵达的终点。一条路闯不通,不妨换其他的路试试。有时你的心愿和你的目标只有一墙之隔,推倒了这堵墙或者绕过这堵墙都可以抵达目的地。所以,要学会转换思路,不要一条路走到黑,直到耗尽最后的精力,却仍一事无成。

执著未必是好事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唐·惠能禅师禅语

执著是寻求解脱的禁忌,弘一法师一向这样认为。在他看来,执著或许在某些时候能够产生积极的效应,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过于执著却未必是件好事。唐代著名的高僧寒山禅师有一首名为《蒸砂拟作饭》的诗偈,其所表达的意思与弘一法师的观点不谋而合。诗中说:“蒸砂拟作饭,临渴始掘井。用力磨碌砖,那堪将作镜。佛说元平等,总有真如性。但自审思量,不用闲争竞。”在弘一法师看来,这首诗偈中的“磨砖成镜”,即是暗喻那些执著于无望事情的愚蠢行为。这首偈的前四句连用“蒸砂做饭”、“临渴掘井”两个禅宗话头和“磨砖成镜”这一著名的禅门公案,都指出参禅若寻不得正确途径,即便是有执著精神,也必然是南辕北辙、一事无成。

生活和参禅一样,倘若一个人能够放下心中的那份执著,破除心里的固执念头,那么他的人生将会少许多烦恼。相反,如果我们过于执著于那些本不该执著的事情,我们将会迷失更多的人生。

一只鱼儿天真地想离开大海,到它以为很美丽的陆地上去。它开始不停地游,不停地跳,即使筋疲力尽,它依然执著……它到了沙滩上,以为自己的执著终于得到了回报,它高兴地跳着。可是它还没有好好地欣赏那个它认为美丽的世界,才发现自己错了,却已经太晚了……

这是一个很傻的故事,谁都知道,鱼儿是不能离开水的。离开了水的鱼,即使是那拥有了无上法力的人鱼公主,也终究在瞬间的美丽之后,化作耀眼阳光下虚华的泡沫,随滚滚的波浪消失在大海的深处。鱼儿的执著,没有换来美丽的收获,却换来了无尽的悔恨。

有时侯,执著未必是一件好事。也许你执著地在寻觅着你觉得美丽的东西,却总是处处碰壁,处处失利,你沮丧,你失落,却仍执著,仍不放弃……你的举动也许证明了你不言败,却也证明了你的愚蠢。是否该停下来想想,这样的执著真的值得吗?也许你拥有一件自己觉得很美丽的东西,你用尽全力,执著地保护着。也许你得到了快乐,但在快乐的同时,你可能还要承受烦恼、痛苦。是否应该停下来想想,这样执著值得吗?也许你在执著后,却得到了自己最不愿意接受的结果,才发现有时过程是美丽的,结果却是残酷的。你哭泣,你逃避,天真地编织着骗自己的理由,甚至执著地等着奇迹出现……是否应该停下来想一想,这样执著值得吗?

生活中,我们总喜欢给自己加上负荷,轻易不肯放下,自诩为“执著”,我们执著于名与利,执著于一份痛苦的爱,执著于幻想的美梦,执著于空想的追求。数年光阴逝去之后,我们才枉自嗟叹于人生的无为与空虚。我们常常自我勉励:“我想当科学家”,“我一定要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可是很多时候,这些理想与追求反而成为了我们的一种负担,好像冥冥之中有人举着鞭子驱逐着我们去追求一些我们可能永远也追求不上的东西。

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选定目标就要锲而不舍,以求“金石可镂”。但如果目标不合适,或客观条件不允许,与其蹉跎岁月,徒劳无功,还不如干脆放下。当你放下那些宏大而美丽的理想,选择伸手可及的目标时,或许局面会瞬间柳暗花明,实实在在幸福正等在你的身旁。

借他人的势成自己的事

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上说:“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若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要善于借助外力。”所以李叔同说,若遇到“己力不能自出”的情况,一定要去向“大势力者”求助,在他的帮助下,自己更容易取得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要想活得潇洒一些,精彩一些,除了自身的不懈努力之外,更需要善于借势。善于借势的绝佳效果在于借力发挥,占得主动,也就是说,花最小的力气,取得最大的收获。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乌云影响了全世界经济的发展,正在这时,美国西部却传来了一个让所有石油公司都为之振奋的消息:在德克萨斯州发现了一块储量丰富的油田!

紧接着,让一些石油大亨更激动的消息传来:联邦政府将拍卖这块油田的开采权。

各石油公司闻风而动,纷纷筹措资金,准备在拍卖会上一争高低,因为这是明摆着的事:谁竞得了油田的开采权,谁就是找着了金矿,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能获得源源不断的丰厚利润。

谟克石油公司老板道格拉斯也对这块“肥肉”垂涎欲滴,可是仅凭自己上百万元的资产,又怎么能竞争过拥有千万乃至上亿资本的石油大亨们呢?但眼睁睁地看着这块“肥肉”被别人夺走,道格拉斯又着实不甘心。

思谋良久,道格拉斯忽然有了主意,他想到:自己是美国花旗银行的老客户,所有的资金都存在该银行,能不能请银行总裁琼斯出面,替自己去参与竞拍呢?

琼斯是美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银行大王,他要是出面,那些石油大亨们在拍卖会上想必会有所顾忌。想到这儿,道格拉斯兴奋不已,马上与琼斯通了电话,请求他的帮助。琼斯满口答应,很明显,道格拉斯挣的钱越多,他在银行的存款就越多,对花旗银行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更何况对琼斯来说,这不过是举手之劳。

“那么,你打算出多少钱呢?”琼斯问。

“最高不能超过100万元,你知道,我拿不出更多的钱了,这是我全部的家当。”

道格拉斯在电话里说:“好吧,我会去的,成不成就要看天意了,道格拉斯先生。”

听口气,琼斯好像满有把握。

一个星期后,拍卖会在德克萨斯州一家很有名的拍卖行举行。

参与竞拍的共有11家石油公司,除道格拉斯代表的谟克公司是唯一的一家小公司外,其他的全部是财力雄厚的大企业。

拍卖会快开始时,琼斯姗姗而来。他的到来顿时在会场引起了轩然大波:怎么回事?银行大王也要买油田?所有的竞标企业都慌了手脚,因为如果琼斯想买油田的话,恐怕没有人有能力与他竞争。

道格拉斯看到了这一幕,心里乐滋滋的。他坐在一个角落里,悠闲自在,作壁上观。拍卖会开始了,经纪人报出底价:50万元,每个拍卖档价格为5万元。也就是说,谁要是想报价,只需举一下牌子,价格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5万元。

经纪人刚报出底价,琼斯就举起了牌子,大声喊道:“我出一百万!”真是语惊四座,所有拍卖企业的代表都呆住了,谁还敢再叫价呢?

“100万,7号报价100万,还有没有报价的?”经纪人连喊三遍,会场里却鸦雀无声。

最后,经纪人落棰宣布:拍卖会结束,油田开采权被7号谟克公司获得。整个拍卖会从起拍到结束只用了5分钟,结果,资金最少的企业——谟克石油公司获得了油田的开采权。这次拍卖会呢,也成了有史以来时间最短的拍卖会。

这是个非常典型的借用别人的优势达到自己目的的例子,谟克石油公司没有多少钱,但是他能把银行家搬来,吓跑了所有竞争者,道格拉斯的借势计谋玩得实在高明。

生活中,有些人自诩“万事不求人”,其实,这是一种假清高,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恰如千里马日行千里,但是如果没有伯乐的推荐,就不会有人赏识,也就没有展现其脚力的机会。

人生之路多磨难,学会借势,借用高人的智慧,助己成功,是必不可少的成事之道。借势是一种高智慧的谋略,它可以帮助我们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小搏大。

所以,在遇到凭一己之力不能办到的事情时,一定要找人帮忙。

做事不能拘泥于形势

丈夫运用无碍。不为戒律所制。——南北朝·宝志禅师禅语

宝志禅师曾说:“做大事的人之所以能轻轻松松地做成事,都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没有被条条框框所限。”弘一法师经常借这句话提醒那些想要成功的人,做事时一定不要过于拘泥于形势,过于拘泥形式就会变得束手束脚,前怕狼后怕虎,成功的机会也就在这种拘泥中变得越来越渺茫。

有记载说:曾国藩“一生凡三变,书字初学柳宗元,中年学黄山谷,晚年学李北海,而参以刘石,故挺健之中,愈饶妩媚。”这是说习字的三变。“其学问初为翰林词赋,即与唐镜海太常游,究心先儒语录,后又为六书之学,博览乾嘉训诂诸书,而不以宋人注经为然。在京为官时以程朱为依归,至出而办理团练军务,又变而为申韩。尝自称欲著《挺经》,言其刚也。”这是说学问上的三变。

纵观曾国藩一生的思想倾向,他是以儒家为本,杂以百家为用。上述各家思想,几乎在他的每个时期都有体现。但是,随着形势、处境和地位的变化,各家学说在他思想中体现的强弱程度又有所不同,这些都反映了他深谙各家学说的“权变”之术。

曾国藩的同乡好友欧阳兆熊曾经认为,曾国藩的思想一生有三变。早年在京城时信奉儒家,治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时采用法家,晚年功成名就后则转向了老庄的道家。这个说法大体上描绘了曾国藩一生三个时期的重要思想特点。

曾国藩扎实的儒学功底,是在做京官这个时期打下的。他用程朱理学敲开了做官的大门之后,并没有把它丢在一边,而是对它进行深入研讨。又由于受到唐鉴、倭仁等理学大师的指点,他在理学素养上更是有了巨大的飞跃。他不仅对理学正纲名教和封建统治秩序的一整套伦理哲学如性、命、理、诚、格、物、致、知等概念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还进行了理学所重视的身心修养的系统训练。这种身心修养在儒家是一种“内圣”的功夫,通过这种克己的“内圣”功夫,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他还发挥了儒家的“外王”之道,主张经世致用。唐鉴曾对他说,经济即经世致用包括在义理之中,曾国藩完全赞成并大大地加以发挥。他非常重视对现实问题的考察,重视研究解决的办法,提出了不少改革措施。曾国藩对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深入研求,是他这个时期的重要思想特点,而对于这一套理论、方法的运用,则贯穿了他整个一生。

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返回故里,很快就组建了一支湘军。在对待起义军和管理湘军的问题上,他的一系列主张措施表现为他对法家严刑峻法思想的极力推崇。他提出要“纯用重典”,认为非采取烈火般的手段不能为治。而且,他还向朝廷表示,即使由此而得残忍严酷之名,也在所不辞。他确实也是这样做的,他设立审案局,对所捕农民严刑拷打,任意杀戮。他还规定,不纳粮者,一经抓获,就地正法。在他看来,儒家的“中庸”之道,在这个时候是行不通的。

曾国藩在为官方面,恪守的却是“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他常表示,于名利之处,须存退让之心。太平天国败局已定,即将大功告成之时,这种思想愈加强烈,一种兔死狗烹的危机感时常萦绕在心头。他写信给弟弟说,自古以来,权高名重之人没有几个能有善终,而要将权力推让几成,才能保持晚节,天京攻陷之后,曾国藩便立即遣散湘军,并做功成身退的打算,以免除清政府的疑忌。

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思想倾向,说明曾国藩善于从诸子百家中吸取养分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容闳说,曾国藩是“旧教育中之典型人物”。无疑,在曾国藩身上,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基因,正是这些基因,才使曾国藩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精神偶像。

由此可见,正是曾国藩一生“三变”才成全了他的大业!

在充满不定性的环境中,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的方向执著努力,而是在随机应变中学求得生的出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我们不能否认执著对人生的推动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灵活机动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要好得多。

随机应变,灵活变通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让人受益。任何事情,要是都能用积极的心态,多换几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肯定都会有通融的办法的。学会多角度灵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生活会因此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