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20324400000013

第13章 内科(7)

益元散

【来源】《宣明论方》卷十。

【异名】天水散、太白散(《伤寒直格》卷下)、六一散(《伤寒标本》卷下)。

【功用】清暑利湿。

【主治】感受暑湿,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呕吐泄泻,或下痢赤白。亦可用于膀胱湿热所致的癃闭淋痛,砂淋、石淋。

【组成】滑石180克,甘草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9克,温水调下,每日3服;俗饮冷者,新汲水调服。亦可加蜜少许调服。伤寒发汗,煎葱白、豆豉汤调下;难产,紫苏汤调下。

【禁忌】孕妇忌服。

【附注】暑湿所致之病,治当清暑利湿。方中滑石性寒味淡,寒能清热,淡能渗湿,使三焦湿热从小便而出;少佐甘草以和中气,与滑石相配,有甘寒生津之义,使小便利而津液不伤,二药相配,共奏清暑利湿之功。

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功用】清透络热,利气化湿。

【主治】暑瘵,寒热,舌白不渴,吐血者。

【组成】鲜荷叶边6克,鲜银花6克,西瓜翠衣6克,鲜扁豆花1枝,丝瓜皮6克,鲜竹叶心6克,杏仁6克,滑石末9克,薏仁9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每日2服。

橘皮汤

【来源】《类证活人书》卷十七

【异名】橘参散(《普济方》卷十五)、橘参饮(《古今医鉴》卷五)。

【主治】伤暑痰逆恶寒;吐利后,胃虚,呃逆。

【组成】甘草15克,人参7.5克,陈橘皮(去白)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15克,用青竹茹1团,生姜4片,大枣1枚,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热服。

清暑益气汤

【来源】《脾胃论》卷中。

【功用】清暑化湿,益气生津。

【主治】平素气阴俱虚,又感暑湿,或暑湿耗伤气阴,身热而烦。四肢困倦,精神不佳,胸满气促,肢体沉痛,口渴自汗,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

【组成】黄芪、苍术(泔浸,去皮)、升麻各3克,人参(去芦)、泽泻、神曲(炒黄)、橘皮、白术各1.5克,麦门冬(去心)、当归身、炙甘草各0.9克,青皮(去白)0.9克,黄柏(酒洗,去皮)0.6~0.9克,葛根0.6克,五味子9枚。

【用法】上药咀。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加减】脾胃不足者,少用升麻,少加柴胡;中满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口咽干者,加干葛;汗少者,黄芪减0.5克;心下痞者,少加黄连。

秋燥

生血润肤饮

【来源】《医学正传》卷二。

【异名】生血润燥饮(《医学六要·治法汇》卷四)。

【功用】生血润肤。

【主治】燥症。皮肤拆裂,手足枯燥,搔之血出。

【组成】川归身(酒洗)、生地黄、熟地黄(酒洗)、黄芪(蜜炙)各3克,天门冬4.5克,麦门冬(去心)3克,五味子9粒、片芩(去朽,酒洗)1.5克,栝楼仁5克,桃仁泥1.5克,酒红花0.3克,升麻0.6克。

【用法】上药细切,只作1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温服。

【加减】如大便结燥,加麻仁、郁李仁各3克。

润燥攻下汤

【来源】《六因条辨》。

【功用】润燥通便。

【主治】秋燥,热结在腑,昏谵妄笑,斑色紫黑,便闭腹胀,频转矢气,舌黑者。

【组成】生首乌、鲜生地、鲜石斛、大黄、元明粉、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附注】方中首乌、生地、石斛、甘草保养真阴;兼用大黄、元明粉攻涤热邪。配合成方,既能养阴增液,又能逐邪通腑。所以秋燥阴亏津伤,热结在腑者,可以用之。

宁嗽丸

【来源】《饲鹤亭集方》。

【功用】疏风清热,消痰止咳。

【主治】风热咳嗽,痰多色黄,口干咽燥者。

【组成】南沙参、桑叶、杏仁、茯苓、川贝、姜夏、前胡薄荷各60克,苏子45克,橘红30克,薏苡仁90克,炙草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用川石斛30克,生谷芽60克煎汤法丸。每服9~12克,以淡姜汤送服。

清金降火汤

【来源】《古今医鉴》卷四。

【功用】清肺泻火,止咳化痰。

【主治】肺胃火旺,咳嗽痰黄。

【组成】陈皮4.5克,半夏(泡)3克,茯苓3克,桔梗3克,枳壳(麸炒)3克,贝母(去心)3克,前胡3克,杏仁(去皮、尖)4.5克,黄芩(炒)3克,石膏3克,瓜蒌仁3克,甘草(炙)0.9克。

【用法】上药锉1剂。加生姜3片,水煎,空腹临卧服。

清肺泄热饮

【来源】《六因条辨》卷中。

【功用】清肺泄热。

【主治】秋燥发热,汗出,咳痰不爽,鼻衄口干。

【组成】沙参、花粉、地骨皮、知母、甜杏仁、玉竹、玄参、甘草、连翘、枇杷叶、西瓜翠衣各等分。

【用法】上药用水煎服。

沙参麦冬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功用】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主治】燥伤肺胃阴分,津液亏损,咽干口渴,干咳痰少而黏,或发热,脉细数,舌红少苔者。

【组成】沙参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叶4.5克,麦冬9克,生扁豆4.5克,花粉4.5克。

【用法】上药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每日服2次。

【加减】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新加翘荷汤

【来源】《秋瘟证治要略》。

【功用】辛散风热,降火解毒。

【主治】秋瘟症,燥夹伏热化火,咳嗽,耳鸣耳赤,龈肿咽痛。

【组成】连翘9克,薄荷梗、蝉衣、苦丁茶、栀皮、绿豆衣、射干各4.5克,玄参9克,桔梗1.5克,苦杏仁9克,马勃3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服。

瘟疫

二黄汤

【来源】《医学正传》卷二引东垣方。

【功用】泻实火,解热毒。

【主治】上焦火盛,头面肿大,目赤肿痛,心胸烦热,咽喉、口舌火盛及生疮毒等证。

【组成】黄芩(酒制炒)、黄连(酒制炒)、生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细切。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5毫升,温服,徐徐呷之。如未退,用鼠粘子不拘多少,水煎,入芒硝等分,食后时时少与。如未已,只服前药,取大便通利,病邪退则停服。

【加减】阳明口渴,加石膏、干葛;少阳口渴,加瓜蒌根;阳明引经,加升麻、芍药、葛根、甘草;太阳引经,加甘草、荆芥、防风;头痛,加酒芩;身痛,加羌活、桂枝、防风、芍药。

十神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主治】时气瘟疫,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咳嗽,鼻塞声重及风寒湿痹等。

【组成】川芎、甘草(炙)、麻黄(去根、节)、升麻各120克,干葛420克,赤芍药、白芷、陈皮(去瓤)、紫苏(去粗梗)、香附子(杵去毛)各12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加减】如发热头痛,加连须葱白三茎;中满气实,加枳壳数片。

八宝红灵丹

【来源】《痧证汇要》卷一。

【异名】绛雪(《随息居霍乱论》卷四)、八宝红灵散(《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红灵丹(《湿温时疫治疗法》)。

【主治】霍乱痧胀,吐泻腹痛,肢冷脉伏,神志昏迷,或温病时疫,或暑月受热,或不服水土,头昏眼黑,恶心欲吐;以及目赤,喉痹,肿毒,跌打损伤,蝎螫蛇咬。

【组成】朱砂30克(水飞),明雄黄18克,真麝香9克,冰片9克,硼砂18克,礞石12克,牙硝7.5克,小真金箔50张。

【用法】上药各研极细,再研匀,瓷瓶密贮。内服每用0.15~0.3克,凉开水送下,小儿减半;外用吹喉、点眼每用0.15克;治肿毒酌量,用醋调敷。

玉泉散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异名】一六甘露散(《景岳全书》卷五十一)、六一甘露散(《会约医镜》卷十二)。

【功用】清热除烦。

【主治】阳明内热,烦渴头痛,二便闭结,瘟疫斑黄,及热痰喘嗽。

【组成】石膏180克(生用),粉甘草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极细末。每服3~9克,新汲水或热汤或人参汤调下。

【加减】此方加朱砂9克亦妙。

大青消毒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三引《删繁方》。

【主治】外感时行疫毒,发热7日不退者。

【组成】大青叶12克,香豉9克(熬,绵裹),干葛、栀子各12克,生干地黄9克(切),芒硝90克。

【用法】上药细切。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下芒硝,分3服。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芜荑、热面、酒、蒜等物。

碧雪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功用】清热解毒,泻火利咽。

【主治】脏腑积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或喉闭壅塞,水浆不下;天行时疫,发狂昏愦。

【组成】芒硝、青黛、石膏(煅过,研,飞)、寒水石(研,飞)朴硝、硝石、甘草、马牙硝各等分。

【用法】先将甘草煎汤400毫升,去滓,入诸药再煎,边煎边搅,使诸药消融,再入青黛和匀;倾入砂盆内,候冷结凝成霜,研为细末。每用少许含化,咽津,不拘时候。如喉闭壅塞不能吞咽者,即吹药入喉,频用。

避瘟丸

【来源】《医方简义》卷三。

【功用】解毒辟秽,预防瘟疫。

【组成】雄黄(好者)、鬼箭羽、丹参、赤小豆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丸,空腹时用温汤送下。

【附注】方中雄黄能解毒杀虫辟秽;鬼箭羽可治恶疰心痛,有破血之功;丹参活血;赤小豆解毒渗湿。四药合用,解毒之力尤强,故可避瘟。

避瘟丹

【来源】《医方易简》卷四。

【功用】预防瘟疫。

【组成】乳香、苍术、细辛、甘松、川芎、降香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枣肉为丸,如芡实大。遇瘟疫大作之时,家中各处焚之。

治疫清凉散

【来源】《医学心悟》卷三。

【主治】疫疠邪并于里,腹胀满闷,谵语发狂,唇焦口渴者。

【组成】秦艽、赤芍、知母、贝母、连翘各3克,荷叶2克,丹参15克,柴胡4.5克,人中黄6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服。

【加减】伤食胸满,加麦芽、山楂、萝卜子、陈皮;胁下痞,加鳖甲、枳壳;昏愦谵语,加黄连;热甚大渴能消水者,加石膏、天花粉、人参;便闭不通,胸中胀痛者,加大黄;虚人自汗多,倍加人参;津液枯少,更加麦冬、生地。

【禁忌】时行寒疾忌用。

屠苏酒

【来源】《肘后方》卷八。

【功用】预防瘟疫。

【组成】大黄37.5克,川椒37.5克,白术22克,桂心22克,桔梗30克,乌头7.5克,菝葜15克(一方有防风24克)。

【用法】上药细切,以绢囊包贮,十二月晦日正中时悬至井中至泥,正月朔旦取药,置酒中,煮数沸,先从小量饮起,多少不拘。

雄黄散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九。

【功用】预防瘟疫。

【组成】雄黄150克,朱砂(一作赤术)、菖蒲、鬼臼各60克。

【用法】上药四味,研末过筛。每用少许,涂五心、额上、鼻、人中及耳门。

桂枝黄芩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卷六。

【主治】风疫。脉浮数而不弱,头项痛,腰脊痛,发热恶风。

【组成】桂枝(去皮)、芍药、黄芩各15克,甘草(炙)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痢疾

木香散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四。

【主治】诸痢。

【组成】木香15克(用黄连15克,各锉,同炒),甘草30克,(炙),罂粟壳15克(生姜15克,打碎同炒)。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加麝香少许研匀。每次6克,用陈米饮送下。

二宜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主治】冒暑饮凉,冷热不调,泄泻口渴,心腹烦闷,及痢下赤白,腹痛后重。

【组成】桂心2.2千克,干姜(砂炒)2千克,甘草(砂炒)1.5千克,杏仁(去皮、尖,砂炒)2.2千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3克,开水调服。如伤暑烦渴,新水调下,不拘时候。

七味散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主治】久痢不愈。

【组成】黄连60克,龙骨、赤石脂、厚朴各15克,乌梅肉15克,甘草7.5克,阿胶22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5克,小儿1克,每日服2次,浆水送下。

无忧散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校正时贤胎前十八论治》。

【异名】保产无忧散(《校注妇人良方》卷十六)。

【主治】妊娠忧喜无常,食物不节,玩饱便卧致胞胎肥厚,根蒂坚牢,行动艰难,临产难生者。

【组成】当归(去芦,酒浸)、川芎、白芍药各9克,木香(不见火)、甘草(炙)各4.5克,枳壳、乳香(别研)各9克,血余炭(以猪心血和之)4.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一日2次。妊娠八月时服,则易生。

龙骨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

【功用】固涩止痢,清热燥湿。

【主治】小儿湿热痢疾,延久不止,腹痛,里急后重,舌苔白腻罩黄。

【组成】白龙骨7.5克,胡粉9克(炒微黄),黄连7.5克(去须,微炒),黄柏7.5克(微炙,锉),诃子7.5克(煨,用皮),白矾15克(烧令汁尽),干姜15克(锉,微炒),当归15克(锉,微炒),木香7.5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5丸,以粥饮下,每日4服。

【附注】方中白龙骨收敛固涩为君;诃子、枯矾、胡粉涩肠止泻,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为臣;干姜温中止血,木香调气导滞,当归和血止痛为佐。配合成方,既能固涩止痢,又有清热燥湿的功效。方中胡粉即铅粉,有毒,不宜多服、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