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20324400000015

第15章 内科(9)

法制竹沥丸

【来源】《古今医统》卷四十三。

【功用】清热降火,化痰止嗽。

【主治】痰火劳嗽,呕恶不欲食。

【组成】陈皮(去白)、白术(炒)、白茯苓各90克,炙甘草、半夏曲、贝母、枳壳、神曲(炒)、桔梗、黄芩各90克,玄明粉30克,香附子(制)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以竹沥250毫升,入姜汁、酒各80毫升和匀,拌诸药,日中晒干,仍依法入竹沥、姜汁,拌晒7次为度;磨罗为细末,滴水为丸,如绿豆大。食后或临卧时白汤送下80丸,3日便见效验。久病者7日效,疲者1月痊愈。

油滚丸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四。

【主治】小儿痰盛咳嗽。

【组成】五灵脂末3克,雷丸末3克,巴豆30个(去皮、膜,取霜)。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滴水为丸,如芥子大。每服3~5丸,以水送下,临卧时服。

知母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二引《延年秘录》。

【主治】伤寒骨节疼痛,头痛,眼睛疼,咳嗽。

【组成】知母6克,贝母9克,干葛9克,芍药9克,石膏12克(碎,裹),黄芩9克,杏仁3克(去皮、尖、双仁),栀子仁9克(擘)。

【用法】上药八味,切碎。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为3服。约过1小时服1次。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蒜、面7日。

和解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主治】四时伤寒头痛,憎寒壮热,烦躁自汗,咳嗽吐痢。

【组成】厚朴(去粗皮、姜汁炙)、陈皮(洗)各120克,藁本桔梗、甘草各250克,苍术(去皮)50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至160毫升,不拘时热服。

金水六君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功用】养阴化痰。

【主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喘逆多痰。

【组成】当归6克,熟地9~15克,陈皮4.5克,半夏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7片,煎至280或320毫升,空腹时温服。

【加减】如大便不实而多湿者,去当归,加山药;如痰盛气滞,胸胁不快者,加白芥子2.1~2.8克;如阴寒盛而嗽不愈者,加细辛1.5~2.1克;如兼表邪寒热者,加柴胡3~6克。

滴油散

【来源】《医说》卷四引《类编》。

【异名】黛蛤散(《中药成方配本》)。

【主治】痰嗽,终夕不寐,面浮如盘。

【组成】真蚌粉,青黛各等分。

【用法】将蚌粉于新瓦上炒令通红,放地上去火毒,拌青黛少许,以淡齑水搅匀,滴麻油数点服。

【附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世医得效方》卷五补。

蜜酥煎

【来源】《外台秘要》卷十。

【功用】降气止咳,润肺补虚。

【主治】咳嗽上气,胸痛。

【组成】杏仁420克,白蜜200毫升,牛酥400毫升。

【用法】上三味,先将杏仁放瓷盆中捣碎,研取汁1升;放净器中慢火煎至600毫升,入白蜜及牛酥,再煎至600毫升即成,瓷器收贮。每以暖酒服10~15毫升,每日3次;不能饮酒者,和粥服亦可。

清肺滋阴散

【来源】《古今医鉴》卷七。

【功用】清肺滋阴。

【主治】酒色太过,真阴耗损,虚火灼肺,咳嗽咽疮,咽喉溃烂肿痛。

【组成】川芎(酒洗)3克,白芍(炒)4.5克,生地黄6克,白术(炒)3克,陈皮3克,白茯苓2.4克,黄柏(蜜炒)3克,知母3克,贝母(去心)3克,紫菀2.4克,五味子1.8克,款冬花2.4克,麦门冬3克,地骨皮3克,黄连(炒)1.5克,远志(甘草汤泡)2.4克,酸枣仁(炒)1.8克,甘草1.2克。

【用法】上药锉碎。加生姜1片,竹沥15毫升,以水煎服。

【加减】心下怔忡,夜卧不寐,加人参2.4克;心烦躁乱,加枳实1.8克,竹茹1.8克;如痰涎壅盛,加瓜蒌仁1.8克,天花粉3克;咽喉有疮,用通隘散吹之。

润燥泻肺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二。

【功用】养阴清肺。

【主治】肺火伤阴,咳而微喘,烦渴欲饮,鼻端微红,肌肤作痒。

【组成】玉竹12克,瓜蒌皮9克,桑皮9克,沙参12克,麦冬6克,黄芩3克,贝母6克,杏仁9克,薏苡仁12克。

【用法】以水煎服,梨汁100毫升冲服。

清宁膏

【来源】《医级》卷八。

【主治】肺受火刑,咳嗽,声音嘶哑。

【组成】天冬240克,麦冬、杏仁、半夏(制)、贝母各120克,桔梗、甘草、诃子、北沙参各120克,桑皮、牛蒡子各60克。

【用法】水煎2次,去滓,再熬至250毫升,入葛粉120克,白蜜500克搅匀,煮1日成膏。频服20~30毫升。

润肺丸

【来源】《证治准绳·类方》卷二引《医学统旨》。

【功用】生津润肺,化痰止嗽。

【主治】嗽而失声。

【组成】诃子、五味子、五倍子、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为丸。噙化。

【加减】久嗽,加罂粟壳。

【附注】《医学入门》卷七载本方有黄芩。症同。

栝楼煎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

【主治】小儿咳嗽不止,心神烦烦闷。

【组成】栝楼1颗(熟者,去仁,以童便200毫升相和,研,绞取汁)、牛酥30毫升,甘草7.5克(生,研为末),蜂蜜90毫升。

【用法】上药入银锅子中,慢火煎如稀饧。每服以清粥饮调下5克。每日5服。视小儿年龄以行药量加减。

桂苓白术丸

【来源】《宣明论方》卷九。

【功用】消痰止咳,散痞开结,健脾利水。

【主治】痰饮咳嗽,胸腹痞满,水肿腹胀,呕吐泄泻。

【组成】拣桂、干生姜各30克,茯苓(去皮)、半夏各30克,白术、橘红皮(去白)、泽泻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面糊调和为丸,如小豆大。每服20~30丸,用生姜煎汤送下,每日3服。病在膈上,食后;在下,食前;在中,不拘时候。

香朴丸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十一。

【主治】肺胃虚寒,久冷不除,动作咳喘,痰液清稀,中脘气痞,气道不利,饮食进退,肌肉不泽,多倦乏力,恶怕风寒,鼻中清涕。

【组成】厚朴、生姜各500克,大枣100个,半夏250克,陈皮60克,人参、白术、白茯苓各60克。

【用法】上药,先以前五味,用水4升,煮尽水,如枣先软,即去皮、核,余直至水尽漉出焙干,入后三味,共研为细末,以枣肉和杵烂,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5丸,米饮送下。

参姜饮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主治】脾肺胃气虚寒,呕吐,咳嗽气短;小儿吐乳。

【组成】人参9~15克(或加倍),炙甘草1~1.5克,干姜(炮)1.5克(或3~6克,或用煨生姜3~5片)。

【用法】上药以水300毫升,煎至210~240毫升,徐徐服之。

降气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主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实,咳嗽喘满,咽干不利,头目昏眩,腰脚无力,四肢倦怠,风湿脚气。

【组成】前胡、五加皮(姜汁涂炙)、厚朴(姜浸一夜炒)、黄芪(去芦)、当归、紫苏子(微炒)、甘草(炙)、肉桂(不见火)、陈皮(去白)、半夏曲(炙)各30克,干姜(炮)、人参、附子(炮,去尖)、羌活、桔梗(炒)各15克。

【用法】上药十五味,共研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入紫苏3叶,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食后服。

泽漆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主治】水饮内停,咳而脉沉者。

【组成】半夏10克,紫参10克(一作紫菀),泽漆6克(以东流水2升,煮取800毫升),生姜6克,白前10克,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6克。

【用法】上药九味,咀。纳泽漆汁中,煮取400毫升,温服100毫升,至夜服尽。

咳喘

神吸散

【来源】《寿世保元》卷三。

【主治】新久咳嗽、哮吼、喘急。

【组成】鹅管石(火煅,好醋淬七次)3克,禹粮石(火煅,醋淬七次)3克,粉草0.9克,枯白矾1.5克,石膏(煅)1.5克,款冬花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次1克,至夜静食后坐片时,将药放纸上,以16厘米长竹筒直插喉内,用力吸药,速亦不怕,吸药令尽为度。以细茶汤一口,漱而咽之。吸药后3~7日,惟食白煮猪肉、鸡子。宜用公猪肺1副,加肉250克,栀子1个,炒成炭,桑白皮不拘多少,同炒至熟烂,去药,将肺煨汤。至五更,病人不要开口言语,令人将肺汤喂之,余者过时再食。

【禁忌】忌食鸡、鱼、羊、鹅一切动风发物,并生冷诸物。

疏风止嗽丸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功用】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主治】外感风寒,咳嗽痰多,或咳痰不爽;及久咳有痰,表邪未尽者。

【组成】苏梗(子)15克,防风9克,干葛9克,枳壳9克(炒),前胡9克,桔梗9克,桑皮9克,杏仁9克,半夏9克(炙),茯苓9克,陈皮6克,川贝6克(去心),羌活6克,黄芩6克,甘草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面,少对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9克,用白开水送下。

缓息汤

【主治】肺气不足,外感风邪,咳嗽气喘。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四。

【组成】桑白皮45克,白茯苓15克,白僵蚕15克(炒,去丝),甘草7.5克(炙),杏仁15克(去皮、尖,研,后入),人参(去芦)7.5克,桔梗(去芦)15克,白术15克,陈皮15克(去白)。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杏仁2个,煎至90毫升。去滓,时时温服。

家秘润肺饮

【来源】《症因脉治》卷三。

【功用】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肺燥液干,肺气壅塞,喘咳气逆,时吐痰涎,右胁缺盆,牵引作痛,甚则喘息倚肩,不能睡卧,寸口脉细数者。

【组成】薏苡仁、百合、杏仁、人参、天门冬、麦门冬、知母、五味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姜糖煎

【来源】《寿亲养老新书》卷一。

【主治】老人咳嗽喘急,食即吐逆,腹中胀满。

【组成】生姜汁100毫升,砂糖120克。

【用法】上药相和,微火温之,一二十沸即止。每服5~10毫升,渐渐咽下。

神秘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

【主治】上气喘急,不得卧。

【组成】橘皮、桔梗紫苏、人参、五味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锉为散。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煎至90毫升,去滓,食后服。

紫菀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主治】虚劳骨蒸咳嗽。

【组成】紫菀(去黄、土)、桑根白皮(炙,锉)、桔梗(炒)、续断各45克,赤小豆27克,甘草(炙,锉)、五味子各30克,生干地黄(酒洗,切,焙)75克。

【用法】上八味,粗捣筛。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入青竹茹6克,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良久再服。

【加减】若热甚,加麦门冬(去心)30克,石膏45克。

款冬花膏

【来源】《传信适用方》卷一。

【功用】温补肺气化痰止嗽。

【主治】肺虚咳嗽。

【组成】人参、白术、款冬花(去梗)、甘草(炙)、川姜(炮)、钟乳粉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丸,每丸重3克。每次服1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哮喘

加减紫金丹

【来源】《医宗金鉴》卷七十三。

【功用】健脾养血,化痰消淤。

【主治】受伤日久,脾气不足,营血亏损,痰淤内阻,胸骨高起,肌肉消瘦,痞气膨闷,睛蓝体倦,痰喘咳嗽者。

【组成】白茯苓、苍术(米泔浸,炒)各60克,当归、熟地黄、白芍药(炒)、陈皮各120克,肉苁蓉(酒洗,去鳞甲)30克,丁香3克,红花15克,瓜儿血竭9克,乳香(去油)9克,没药(去油)9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用黄酒送服。

二母丸

【来源】《寿世保元》卷三。

【主治】哮喘。

【组成】知母(去皮、毛)60克,贝母(去心)60克,百药煎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将乌梅肉蒸熟捣烂与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临卧或食后用连皮姜汤送下。

五虎汤

【来源】《仁斋直指》卷八。

【主治】风热壅肺,身热,咳喘痰多者。

【组成】麻黄2.1克,杏仁(去皮、尖)3克,甘草1.2克,细茶(炒)2.4克,白石膏4.5克。

【用法】上药只作一剂。以水煎服。

一捻金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三。

【主治】小儿风痰吐沫,气喘咳嗽肚腹膨胀,不思饮食。

【组成】大黄、槟榔、黑丑、白丑、人参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0.3~0.6克,以蜜水调服。

木香消胀丸

【来源】《袖珍方》卷二。

【主治】用于气恼,胸腹胀满,或痰嗽喘急者。

【组成】木香7.5克,槟榔15克,陈皮30克,大腹皮30克,萝卜子60克,枳壳30克(麸炒),桑白皮30克,紫苏子30克,香附子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以面糊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以姜汤送服。

肺胀

人参平肺散

【来源】《医学发明》卷六。

【主治】心火刑肺,咳嗽喘呕,痰涎壅盛,胸膈痞满,咽嗌不利。

【组成】桑白皮30克,知母21克,炙甘草、地骨皮各15克,五味子300个,茯苓、青皮、人参各12克,陈皮15克(去白),天门冬(去心)12克。

【用法】上药咀。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加减】如热甚,加黄芩12克,紫苏叶、半夏(洗)各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