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20324400000036

第36章 儿科(1)

口疮、鹅口疮

牛黄生肌散

【来源】《外科大成》卷三。

【主治】牙疳,臭烂穿腮者。

【组成】牛黄、珍珠、琥珀、人中白、胡黄连、乳香、没药各3克,儿茶6克,硼砂1.5克,冰片0.9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搽患处。

保命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六〇引《医方妙选》。

【异名】朱矾散(《片玉心书》卷五)。

【主治】小儿鹅口疮。

【组成】白矾7.5克(烧灰),马牙硝15克(细研),朱砂7.5克(水飞)。

【用法】上药和匀研细。每用少许,取白鹅粪,以水搅取汁,调涂舌上、颊内。未用药时,先以消毒纱布揩拭舌上污垢,然后用药敷之。

青液散

【来源】《婴童百问》卷四。

【主治】婴幼儿鹅口疮,口疮,重舌。

【组成】青黛3克,朴硝3克,冰片0.9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蜜调,以鹅翎蘸少许敷患处。

吐乳、泄泻

乳吮散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

【主治】婴儿吐乳不定。

【组成】枇杷叶7.5克(去毛,炙焦黄色),母丁香7.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0.3~0.5克,涂乳上儿吮,便止。

木香豆蔻丸

【来源】《御药院方》卷十一。

【主治】小儿泄泻,经久不止,食少腹胀,面黄神疲。

【组成】木香、草豆蔻仁、槟榔、陈皮、青皮(去白)各30克,京三棱120克,肉豆蔻(去壳)5枚。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以面糊调和为丸,如黄米大。每服50丸,枣汤下。

参苏饮子

【来源】《普济方》卷三九五。

【主治】小儿伏热吐泻,虚烦闷乱,引饮不止。

【组成】人参(去芦)、白术、白茯苓(去皮)、甘草(炙)、紫苏叶、土木瓜、香薷叶、厚朴(去皮,姜制)、半夏曲、白扁豆(炒)、陈橘红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锉为散。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斗门丸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十八。

【功用】温阳止泻。

【主治】小儿肠胃虚弱,泄泻糟粕,或便白沫,昼夜无度。

【组成】附子1枚(重18克,炮,去皮、脐、尖),硫磺(另研)肉桂(去粗皮)、龙骨(别研)、诃子(煨,去核)、丁香、干姜(炮)各7.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煮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30丸,乳食前用温米饮送下。

术附汤

【来源】《活幼口议》卷十九。

【主治】小儿脏腑虚寒,泄泻洞利,手足厥冷。

【组成】附子半个(炮),白术0.3克,干姜6克(炮),甘草3克(炙)。

【用法】上药咀。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煎至75毫升,去滓温服。手足暖,止后服。

小儿积食、厌食

加味平胃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四。

【功用】化积消滞。

【主治】小儿饮食过度,积滞内停,脘腹膨胀,大便不通。

【组成】南苍术(炒)、厚朴(姜炒)、大腹皮(制)、甘草(生)、陈皮、莱菔子(焙)、山楂、麦芽(炒)、神曲(炒)各等分。

【用法】引用生姜,以水煎服。

启脾丸

【来源】《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一引《经验良方》。

【功用】健脾益气,消食和中。

【主治】小儿伤食,呕吐泄泻,腹胀腹痛;小儿疳积,面黄消瘦。

【组成】人参(去芦)、白术(土炒)、白茯苓(去皮)、干山药、莲肉各30克,山楂(蒸,去核)、甘草(蜜炙)、陈皮、泽泻各15克。

【用法】上药各研为细末,荷叶煮汤,以炊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80丸,食后用米饮送下。

姜糖饮

【来源】《儿科证治简要》。

【功用】温中散寒,暖脾益胃。

【主治】不乳症。先天虚寒或后天为寒邪所伤,致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出生后二三日内不吮服,面色灰暗或微青,四肢发凉,哭声无力,指纹青暗,舌质淡,苔白润。

【组成】生姜3~5片,红糖3~6克。

【用法】水煎或开水冲服。

健脾散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七。

【主治】小儿脾胃虚弱,湿滞中阻,胸腹胀满,不思饮食。

【组成】白茯苓(去皮)、人参各30克,厚朴90克(用姜汁炙),苍术(米泔浸一夜)120克,陈橘皮(去白)150克,甘草60克(半生半熟),草果子(去皮)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3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小儿惊风

龙胆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主治】小儿惊热不退,变而为痫。

【组成】龙胆草22克(去芦、头),牛黄7.5克(细研),龙齿22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研入麝香6克,炼蜜和丸,如黄米大。每次5丸,荆芥汤送下,不拘时候。

可保立苏汤

【来源】《医林改错》卷下。

【功用】大补元气,温养脾肾。

【主治】小儿因伤寒、瘟疫或痘疹、吐泻等症,病久气虚,致患慢惊,四肢抽搐,项背后反,两目天吊,口流涎沫,昏沉不省人事。

【组成】黄芪45克(生),党参9克,白术6克,甘草6克,当归6克,白芍6克,枣仁9克(炒),山萸3克,枸杞子6克,故纸3克,核桃1个(连皮打碎)。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消风散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

【功用】祛风化痰。

【主治】风痰风厥,涎盛不利,半身不遂,失音不语,留饮飧泄,痰多呕逆,眩晕,口搐搦,僵仆目眩,小儿惊悸狂妄,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咽嗝不通,偏正头痛。

【组成】川芎、羌活(去芦)、人参(去芦)、白茯苓(去皮)、白僵蚕、蝉壳各30克,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制)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清茶调下。

神圣丸

【来源】《直指小儿方》卷二。

【主治】小儿惊风,痰盛搐搦,口皮牵引。

【组成】乌蛇肉(米醋浸,炙)、白僵蚕(炒)、防风、天麻、天南星(牛胆制)各15克,五灵脂、代赭石(煅,醋浸)各7.5克,全蝎(焙)、朱砂各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粟为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丸,急惊荆芥汤调下,慢惊用姜汤送下。

化风丹

【来源】《婴童百问》卷上。

【功用】祛风化痰,退热镇搐。

【主治】小儿惊痫。

【组成】胆南星、羌活、独活、防风、天麻、人参(去芦)川芎、荆芥、粉草、全蝎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为丸,芡实大。薄荷汤下。

水银扁丸子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功用】清热定惊,化痰利气。

【主治】小儿惊风壮热,涎盛喘粗,或发抽搐,目睛上视。及因乳哺不节,胸满呕逆,精神迷闷,发痫瘈疭。

【组成】黄明胶(炒令黄燥)4克,腻粉、干蝎(全者)、百草霜(研)、牛黄(研)、铅霜(研)、青黛(研)各7.5克,巴豆(去皮、膜、脂,煮黄)、黑铅(同水银结砂子)、水银各30克,香墨(烧、淬)9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入研药匀,以陈粟米饭为丸,如绿豆大,捏扁。每一岁儿服1丸,四岁儿以上服4丸,乳食后用干柿汤或薄荷汤送下。以利下青黏滑涎为度。此药不得化破。

小儿麻疹

一丸春

【来源】《丹台玉案》卷六。

【主治】痘疹顶陷不贯者。

【组成】天麻、僵蚕、天花粉各10克,全蝎、甘草各6克,象皮、光乌各9克,礞石、朱砂、狗宝各3克,牛黄1.5克,麝香1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元米饭为丸,如龙眼大,朱砂为衣。每服1丸,临卧时用酒浆化下。

独圣散

【来源】《丹溪心法》卷五。

【异名】牛蒡僵蚕散(《普济方》卷四〇三)、牛蚕散(《医学入门》卷八)、独胜散(《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主治】小儿痘疮陷入者。

【组成】牛蒡子(炒)15克,白僵蚕7.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入紫草3茎煎。连进3服,其痘便出。

十三味羌活散

【来源】《景岳全书》卷六十三。

【功用】解热散毒。

【主治】风邪壅滞肌肤,欲发痘疹者。

【组成】羌活、独活、防风、桔梗、荆芥、柴胡、前胡、地骨皮、炙甘草、蝉蜕、川芎、天花粉、天麻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9克,用水150毫升,入薄荷叶3片,煎至60毫升,温服。

十神解毒汤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四。

【主治】小儿痘疹,身发壮热,腮红脸赤,毛焦色枯;及不论痘疹已出未出,燥渴欲饮,睡卧不宁,小便赤涩。

【组成】当归尾、生地黄、红花、牡丹皮、赤芍药、桔梗、木通、大腹皮、连翘、川芎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退红解毒汤

【来源】《痘疹会通》卷四。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透疹。

【主治】痘疹初期,发热三四日不退,疹点大小不等,或红斑紫斑,黑赤焦枯,或腰疼。

【组成】紫草、丹皮、甘草、连翘、川连、防风、木通、北柴胡、地骨皮、赤芍、桔梗、荆芥、红花、蝉蜕、栀子、羌活炒黄芩、糯米、竹叶、石膏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除热清肺汤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五。

【功用】养阴清肺。

【主治】麻疹尽透而壮热咳嗽,大便秘结者。

【组成】石膏9克,黑参、生地黄、赤芍、贝母、栝楼根各3克,麦门冬(去心)4.5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温服。

宣毒发表汤

【来源】《痘疹活幼至宝》卷终。

【功用】透疹解毒,宣肺止咳。

【主治】麻疹透发不出,发热咳嗽,烦躁口渴,小便赤者。

【组成】升麻、葛根各2.5克,前胡2.5克,桔梗0.6克,枳壳(麸炒)2.5克,荆芥、防风各1.5克,薄荷、甘草各0.6克,木通、连翘、牛蒡子、杏仁、竹叶各2.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加减】天气大寒,加蜜炙麻黄;大热,加黄芩。

【附注】方中升麻、葛根透疹解毒;荆芥、防风、牛蒡、薄荷解肌散邪,助升麻、葛根透疹;枳壳、桔梗、前胡、杏仁宣肺祛痰止咳;连翘清泄上焦之热;木通导热下行;竹叶清热除烦;甘草解毒和中,并和诸药。综合成方,具有宣毒发表之功。故对麻疹初起,欲出未出者,用之有效。

门冬清肺汤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六。

【主治】麻疹退后,热毒乘肺,咳甚气喘。

【组成】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知母、贝母、桔梗、款冬花、甘草、牛蒡子、杏仁(去皮、尖,研)、马兜铃、桑白皮、地骨皮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锉为细末。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痘疮

内托散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五。

【主治】小儿痘疮顶陷不起,根窠不红或灰白色,寒战咬牙者。

【组成】人参、黄芪、甘草、川芎、当归、防风、白芷、桔梗、白芍、厚朴、木香、肉桂各等分。

【用法】加生姜1片,大枣1枚,上药以水煎服。浆不满者,水、酒各半煎服。

开豁腠理汤

【来源】《幼科折衷》卷上。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欲出之时,腮红目赤,壮热憎寒,身体疼痛,呕吐泄泻,咳嗽烦渴。

【组成】防风、荆芥、紫苏、桔梗、前胡、干葛、升麻、羌活、天花粉、陈皮、甘草、枳壳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绿袍散

【来源】《治疹全书》卷下。

【主治】痘疹误服辛热之药,以致热毒蕴结,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赤眼肿痛。

【组成】薄荷15克,青黛75克,硼砂7.5克,儿茶9克,甘草9克,黄柏3克,铜青、冰片各3克,元明粉、百药煎各7.5克,荆芥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用0.4~0.8克,点舌上,令其白化,或井花水调点。

紫草饮

【来源】《政和本草》卷八引《经验后方》。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透疹。

【主治】痘疹欲出未出,或疹一起出齐者。

【组成】紫草60克。

【用法】上药用滚开水200毫升浸泡,以物盖定,勿令泄气,俟温,量儿大小服之。

【禁忌】便利者忌服。

【加减】出痘,加陈皮、葱白尤妙;如发斑疹,加钩藤,用酒调服。

柴葛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功用】透疹解毒,养阴清热。

【主治】痘疹瘟疫表里俱热者。

【组成】柴胡、干葛、芍药、黄、甘草、连翘各等分。

【用法】上药用水220毫升,煎服。

柴归饮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功用】养营透疹。

【主治】痘疮及麻疹初起,发未退者。

【加减】血热者,加生地;阴虚者,加熟地;气虚脉弱者,加人参;虚寒者,加炮姜、肉桂;火盛者,加黄芩;热渴者,加干葛;腹痛者,加木香、砂仁;区恶者加炮姜、陈皮。若治麻疹,或以荆芥易干葛;阴寒盛而邪不能解者,加麻黄、桂枝。

【组成】当归6~9克,芍药(或生或炒)4.5克,柴胡3~4.5克,荆芥穗3克,炙甘草2.1~3克。

【用法】上药用水220毫升,煎服。

真珠散

【来源】《董氏小儿方论》。

【主治】斑疱疮疹,入眼疼痛,翳膜,眼赤羞明。

【组成】栝楼根30克,蛇蜕皮(全,炙)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用羊子肝1枚,批开去筋膜,掺入药6克,用麻缕缠定,放米泔内煮熟。任意与吃。如少小未能吃羊肝,以熟羊肝研和为丸,如黄米大,以生米泔下10丸,乳头上与亦可,每日3服。儿小未能食肝,与乳母食亦佳。

加减消毒饮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八。

【主治】痘初出以致起胀时,热邪在里,蒸热有汗者。

【组成】升麻、牛蒡子(炒,研)、山豆根、紫草、连翘(去心)、生地黄、赤芍、川黄连、甘草(生)各适量。

【用法】引用灯芯,以水煎服。

风痧、白喉

除瘟化毒汤

【来源】《白喉治法抉微》。

【功用】清肺解毒。

【主治】白喉初起,症状轻而白膜未见者。

【组成】粉葛根6克,金银花6克,枇杷叶(去毛、蜜炙)4.5克,薄荷1.5克,生地6克,冬桑叶6克,小木通2.4克,竹叶3克,贝母(去心)6克,生甘草2.4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1~2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