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名医名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20324900000011

第11章 宋代名医(著)方(3)

方四益母草汁粥

【组成】益母草汁10毫升,生地黄汁40毫升,藕汁40毫升,生姜汁2毫升,蜂蜜10毫升,粳米60克。

【用法】分别用新鲜益母草、鲜地黄、鲜藕和生姜洗净捣烂绞汁。先以粳米煮粥,待米熟时,加入上述诸药汁及蜂蜜,煮成稀粥即可。禁忌:凡大便溏薄,脾虚腹泻者忌用。另外吃粥期间,应忌葱白、薤白、韭白。

【功效】滋阴养血,消淤调经,解渴除烦。

【主治】适用于阴虚发热,热病后口渴,消渴病,吐血,衄血,咳血,尿血,便血,妇人月经不调,崩中漏下,产后血晕,恶露不净,淤血腹痛等症。

【来源】《太平圣惠方》。

药毒

方一巴豆致下痢方

【组成】干姜(炮裂,锉)30克,黄连(去须,微炒)30克。

【用法】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水调6克,服如人行5里,再服。

【功效】涩肠和胃,止痢。

【主治】药中有巴豆,下痢不止。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草豆蔻散

【组成】草豆蔻(去皮)10枚,高良姜(锉)0.9克,人参(去芦头)45克,白茯苓60克,青橘皮(汤浸,去白瓤,焙)0.9克。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9克,以水60毫升,入生姜0.15克,煎至35毫升,去滓,点少盐搅匀,不计时候服之。

【功效】健脾益气,行气化湿。

【主治】饮酒过度,呕逆不止,心腹胀满。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解一切药毒方

【组成】甘草荞苊30克。

【用法】锉上药。以水140毫升,煎至70毫升,去滓,再入蜜400毫升,煎一两沸,分为2次服,待冷服,良久再服。

【功效】解毒。

【主治】一切药毒。

【来源】《太平圣惠方》。

钱乙方

方一败毒散

【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炒)、人参各30克,甘草15克。

【用法】加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服。用量按方中比例酌减。

【功效】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胸膈痞闷,鼻塞声重,咳嗽,舌苔白腻,脉浮。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

方二升麻葛根汤

【组成】升麻3克,干葛9克(细挫),芍药6克,甘草3克(挫,炙)。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辛凉解肌,透疹解毒。

【主治】麻疹未发或发而不透。症见发热恶风,头痛,肢体疼痛,喷嚏,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干,脉象浮数。亦治瘟疫。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阎氏小儿方论》。

方三导赤散

【组成】生地黄、生甘草、木通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末,每服9克,入水500毫升,入竹叶同煎至半熟,食后温服。

【功效】清热利水。

【主治】心经有效。症见口渴面赤,心胸烦热,渴欲冷饮,口舌生疮,或心移热于小肠,小便短赤而涩,尿时刺痛,舌红脉数。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方四泻黄散(又名泻脾散)

【组成】藿香叶21克,山栀子仁6克,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风120克(去芦切焙)。

【用法】上锉,同蜜酒微炒香,研为细末,每服3~6克,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温服清汁,无时。

【功效】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症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方五异功散

【组成】人参、茯苓(去皮)、白术、陈皮、甘草各适量。

【用法】为细末,每服6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食前服。

【功效】益气健脾,养胃理气。

【主治】脾胃虚弱而兼气滞。症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等。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

方六豆蔻散

【组成】豆蔻0.15克,丁香0.15克,舶上硫磺0.3克,桂府白滑石0.9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0.3~1.5克,米汤调服,不拘时。

【功效】理气消胀,佐利小便。

【主治】吐泻烦渴,腹胀小便少。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方七温中丸

【组成】人参(切去顶,焙)30克,甘草(锉,焙)30克,白术30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姜汁面和丸,如绿豆大。米饮汤下10~20丸,随意服之。

【功效】益气健脾和胃。

【主治】小儿胃寒泻白,腹痛肠鸣,吐酸水,不思食及霍乱吐泻。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方八抱龙丸

【组成】天竺黄30克,雄黄(水飞)3克,辰砂(别研)、麝香(别研)各15克,陈胆星120克(醋用酿牛胆中阴干石百日,如无,只将生者去皮脐锉炒干用)。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煮甘草不和丸皂子大,温水化下。百日小儿,每丸分作三四次服,5岁1~2丸;大人3~5丸。伏暑用盐少许嚼1~2丸,新水送下;腊月中雪水煮甘草和丸,尤佳。

【功效】清热化痰,开窍安神。

【主治】小儿急惊,痰热内壅,身热昏睡,呼吸气粗,发惊发厥,四肢抽搐等。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方九大青膏

【组成】天麻末3克,白附子末(生)4.5克,青黛(研)3克,蝎尾(去毒生末)3克,乌梢蛇肉(酒浸焙干取末)3克,朱砂(研)天竺黄(研)各3克。

【用法】上药同研细,生蜜和成膏。每服0.5~1克,月中儿粳米大。用牛黄膏温荷水化服;5岁以上同甘露散服。

【功效】清热化痰,镇肝熄风。

【主治】小儿热盛生风,欲发惊搐。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方十牛黄膏

【组成】雄黄(小枣大,用独茎萝卜根水并醋,共70毫升煮尽)9克,甘草末9克,甜硝9克,朱砂0.45克,龙脑0.9克,寒水石(研细)4.5克。

【用法】上药研匀,蜜和为剂。食后薄荷汤化服。

【功效】清热化痰。

【主治】惊热。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方十一烧青丸

【组成】轻粉3克,粉霜3克,硇砂3克,白面6克,玄精石0.3克,白丁香0.3克,淀粉3克,龙脑3克。

【用法】上药研极细末,滴水和一饼,以文武火烧熟,勿焦,再为末。研如粉面,滴水和丸如黄米。每服7丸,浆水化下。3岁以下服5丸。

【主治】乳癖。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方十二羊肝散

【组成】蝉蜕末、羊子肝各适量。

【用法】上药用蝉蜕研末,水煎羊子肝汤,调服6~9克。凡痘疮才欲结痂,即用酥或面不同不住润之,可揭即揭之。若不润及迟揭,疮硬即隐成瘢痕。

【功效】疏风清热,养肝祛翳。

【主治】疮疹入眼成翳。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史堪方

方一蔓荆汤方

【组成】蔓荆子、羌活、独活、麻黄、荆芥穗、芍药、木通、甘草各适量。

【用法】上药等分,以水250毫升,葱白1根,同煎至150毫升,食后服。

【功效】清下焦湿热。

【主治】肝经之热,小便赤痛,六脉弦急而长,寒栗。

【来源】《史载之方》。

方二苁蓉粥

【组成】肉苁蓉0.3克,米50克。

【用法】先洗净苁蓉,切极细末。用水1000毫升以上,煮作稀粥,既熟,入少许葱,并加入适量盐、酱调和。空腹,服700~800毫升。

【功效】温肾通阳润肠。

【主治】大便涩迟,六脉微而虚。

【来源】《史载之方》。

方三荆芥散

【组成】荆芥穗、防风、芍药、诃子皮、羌活、甘草各0.3克,白蒺藜15克,厚朴0.5克,木香0.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以水250毫升,枣1枚,同煎150毫升,和滓服。

【主治】肝热刑脾而泄,肠鸣,腹支满,口胶渴,小便赤,六脉轻弦。

【来源】《史载之方》。

方四削术豆蔻散

【组成】草豆蔻30克,削术30克,诃子皮30克,大芎15克,陈橘皮15克,甘草0.4克,藁本0.4克,独活0.3克,藿香0.3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加水250毫升,姜2片,枣2枚,取100毫升,和滓服。

【主治】脾湿而泄,腹痛,体重,食减,甚则足痿,行善契,脚下痛。

【来源】《史载之方》。

方五毒血痢方

【组成】桑寄生30克,防风0.3克,川芎0.3克,炙甘草5克。

【用法】上药捣为细末。每服6克,水250毫升,煎取200毫升,空心,和滓服。

【主治】毒痢初得病时,并无寒热,所下之痢,全是脓血,左右三部脉均微细。

【来源】《史载之方》。

《苏沈内翰良方》

方一葫芦巴散

【组成】葫芦巴(微炒)、三棱(锉,醋浸1宿,炒干)各30克,炮干姜0.3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每服6克,温生姜汤或酒调下。凡气攻头痛,1服即瘥。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气攻头痛,尤利妇人,轻微头痛更捷。

【来源】《苏沈内翰良方》。

方二水气肿满方

【组成】生商陆(切作豆大)、赤小豆各适量,鲫鱼(去肠存鳞)3尾。

【用法】前2物纳鱼腹内,取线缚。水240毫升,缓煮赤豆烂,取去鱼。只取2物,空腹食之,以鱼汁送下。不汗则利,即瘥。甚者,过2日再服,不过3剂。

【功效】行气利水。

【主治】水气肿满。

【来源】《苏沈内翰良方》。

方三健脾散

【组成】炮乌头0.9克,厚朴(姜炙)、炙甘草、炮干姜各0.3克。

【用法】上药服3克,水150毫升,生姜2片,煎至100毫升,热服。

【功效】温阳健脾止泻。

【主治】胃虚泄泻,老人脏泄尤效。此药治脾泄极验。

【来源】《苏沈内翰良方》。

方四进食散

【组成】青皮、陈皮(去瓤)各0.3克,草豆蔻3个,炮川乌头(去皮脐)1个,诃子(去核,煨)5个,高良姜(薄切,炒)0.3克,炙甘草0.3克,肉桂(去外皮)0.3克。

【用法】水50毫升,生姜2片,煎至35毫升,食空腹服,只一二服,便能食,此药进食极神速。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治脾胃虚冷,不思食及久痛人脾虚,全不食者。

【来源】《苏沈内翰良方》。

方五软红丸

【组成】辰砂15克,信砒1.5克,巴豆(取霜)7个,胭脂3克。

【用法】上药溶蜡少许,入油一二滴,和药为剂,以油单裹之。大人如绿豆大,小儿如芥子大,浓煎槐花甘草汤,待温,服1丸。禁忌:忌热食。

【功效】止吐。

【主治】呕吐。

【来源】《苏沈内翰良方》。

方六七枣散

【组成】川乌头(大者)1个,大枣7枚。

【用法】川乌头大者1个炮良久,移一处再炮,凡七处炮满,去皮脐,为细末,都作1服。用大枣7个、生姜10片、葱白20厘米,水200毫升,同煎至50毫升。疾发前,先食枣,次温服,只1服,瘥。

【功效】温阳达邪。

【主治】脾寒疟疾。

【来源】《苏沈内翰良方》。

方七煮肝散

【组成】紫菀、桔梗、苍术、芍药各适量。

【用法】上药为末,羊肝半具,大竹刀切。每服12克,入盐、醋、葱、姜、酒同煮熟,空腹前食,日3次服。双足但有骨,不能立,服此见其肉生。

【功效】清肺润燥,健脾。

【主治】肝痿脚弱及伤寒,手足干小不随。

【来源】《苏沈内翰良方》。

方八乌荆丸

【组成】川乌(炮去皮)30克,荆芥穗30克。

【用法】上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酒或熟水下。

【功效】治风,疗肠风下血,尤炒后。

【来源】《苏沈内翰良方》。

许椒微方

方一紫金丹

【组成】砒石4.5克(研飞),豆豉30克(水略润,以纸泡干,研成膏)。

【用法】用杵捣极匀为丸,如麻子大,每服5~7丸,酌情加减,临卧用蜡茶清冷服,以知为度。

【功效】温肺化饮,平喘。

【主治】寒性哮喘。症见多年肺气喘急,咳嗽晨夕不得眠。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二方。

方二槐花散

【组成】槐花(炒)、柏叶(烂杵焙)、荆芥穗、枳壳(去瓤细切麸炒黄)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用清米汤调下6克,食前服。

【功效】清肠止血,疏风行气。

【主治】肠风下血,血色鲜红,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舌红苔黄,脉数者。

【来源】《普济本事方》。

方三鳖甲圆

【组成】鳖甲、猬皮、穿山甲、白矾、附子、猪牙皂角各15克,麝香0.3克。

【用法】研为细末,研匀,蒸饼圆如梧桐子大。大米汤调服20丸,食前。日3次服。

【主治】肠痔。

【来源】《本事方》。

方四念珠圆

【组成】乳香、硇砂各9克,黄蜡30克。

【用法】乳香研细,硇砂研匀,熔蜡和圆,分作108丸,以线穿之露1宿,次日以蛤粉为衣。旋取1粒,用乳香汤吞下。

【功效】活血行气止痛。

【主治】膀胱疝气,外肾肿胀,痛不可忍。

【来源】《本事方》。

方五川乌粥

【组成】生川乌头3~5克,粳米30克,姜汁约10滴,蜂蜜适量。

【用法】把川乌头捣碎,研为极细粉末。先煮粳米粥,煮沸后加入川乌末改用小火慢煎,待熟后加入生姜汁及蜂蜜,搅匀,稍者一二沸即可。禁忌:热证及孕妇忌服。不可与半夏、栝楼、贝母、白及、白蔹等中药同时服食。

【功效】祛寒湿痹,通利关节,温经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及腰膝疼,风湿性关节炎。

【来源】《普济本事方》。

方六五灵圆

【组成】五灵脂75克,木香15克,马兜铃3克,葶苈(苦者,炒)3克。

【用法】上为细末,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生姜汤下,日3次服。

【功效】泻肺平喘。

【主治】肺喘久而息贲。

【来源】《本事方》。

方七神术丸

【组成】苍术50克,生芝麻15克(用水100毫升研细取浆),大枣15枚(煮熟去皮核研细)。

【用法】苍术焙干为末,后以芝麻浆及枣肉和匀丸杵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温汤下。禁忌:桃、李、雀、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