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特效疗法
20325100000018

第18章 拔罐(2)

二十六、胆道系统感染和胆石症

胆道系统感染包括急、慢性胆囊炎、胆管炎等。胆石症包括胆囊内、胆总管、肝内胆管结石等。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胆系感染属急性者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右上腹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黄疸、胆囊区触痛,或伴反跳痛,或伴消化不良症状。属慢性者右上腹常呈隐痛或钝痛,餐后尤甚。胆石症临床可无症状,但如嵌顿于胆道则可见胆绞痛、阻塞性黄疸,或胆道感染症状。痛剧时常伴恶心、呕吐和饮食减少。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胆俞。

2.胸胁部:期门、日月。

3.下肢部:阳陵泉、胆囊穴、太冲。

二十七、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纤维组织增生及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性疾病,是最常见的胆囊疾病。临床表现为上腹或右上腹不适感,持续性钝痛或右肩胛区疼痛、腹胀、胃灼热、嗳气、反酸和恶心顽固不愈,在进食油煎或脂肪类食物后可加剧,也可有餐后发作的胆绞痛。

【拔罐部位】

1.背部:曲垣、膈俞、肝俞、胆俞。

2.胸腹部:日月、梁门、太乙、章门。

3.下肢部:足三里、胆囊穴(为经外奇穴,位于阳陵泉穴直下2寸左右之压痛最明显处)。

二十八、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原发于肾小球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尿异常改变(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等为其特征。病程迁延,晚期可出现肾功能衰竭。本病可发生在不同年龄,尤以青壮年为多,男性发病率较女性为高。

【拔罐部位】

1.背部:脾俞、肾俞、命门。

2.腹部:上脘、中脘、气海、水道、关元。

3.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二十九、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是指肾脏肾盂部位的炎症。多因细菌上行感染所致,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肾盂肾炎全身症状有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和尿路感染症状,如尿急、尿频、尿痛、腰痛,其中以发热、腰痛为主要症状。慢性肾盂肾炎全身症状有面色萎黄、低热、头昏、疲乏、食欲减退和膀胱刺激征,如尿频、尿急、腰酸或腰痛。

【拔罐部位】

1.背部:肾俞、膀胱俞。

2.腹部:中极。

3.下肢部:委阳、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照海。

三十、泌尿系结石

泌尿系结石亦称尿石症,是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的总称。其病变为结石形成后在泌尿系造成局部创伤、梗阻或并发感染。

【拔罐部位】

1.背部:三焦俞、肾俞、膀胱俞、次髎。

2.腹部:气海、关元、中极。

3.下肢部:足三里、阴陵泉、交信、太冲。

三十一、尿潴留

尿潴留系指尿液留滞膀胱,不能随意排出的疾病,是泌尿系统常见的疾患。患者自觉尿意强烈,但不得排出,或仅能排出极少量尿液而不能完全排空。下腹部胀满疼痛,兼见精神紧张、烦躁不安等症状。

【拔罐部位】

1.背部:命门、上髎、次髎、膀胱俞。

2.腹部:关元、中极。

3.下肢部:阴陵泉、三阴交、太溪。三十二、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急性型发病多急骤,常以贫血或出血发病,出血除皮肤、黏膜出血外,常有内脏出血,如便血、吐血、尿血、子宫出血、眼底出血等。慢性型发病多缓慢,常以贫血发病,出血较轻,常见于皮肤黏膜和齿龈出血。

【拔罐部位】

1.背部:心俞、膏肓、脾俞、肾俞。

2.胸腹部:膻中、气海。

3.下肢部:血海、足三里。

三十三、硬皮病

硬皮病是一种结缔组织疾病,分局限性和系统性两种类型,前者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皮肤硬化,后者除皮损外,并可累及内脏器官。胃肠道受累可有食欲不振、腹痛、腹胀、腹泻与便秘交替等。心脏受累可见气急、胸闷、心绞痛及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致左心或全心衰竭。肺部受累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中度咳嗽。肾脏受累可发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出现慢性蛋白尿、高血压等。

【拔罐部位】

1.背部:大椎、肺俞、膈俞、脾俞、命门、肾俞。

2.腹部:气海、关元。

3.下肢部:足三里。

三十四、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为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唾液腺和泪腺。女性患者占绝大多数,大多发病于40岁以后。临床以眼干(干燥性角膜结膜炎)、口腔干燥为主要表现特点。临床表现为眼睛干涩,少泪或无泪,口鼻干燥,甚至吞咽困难,阴道干涩、腮腺反复肿胀、关节游走性疼痛、皮肤干燥,有鳞屑和痒感,伴有低热、声音嘶哑、大便坚结,患者以40~60岁闭经的女性为主。

【拔罐部位】

1.背部:肾俞、命门。

2.腹部:气海、关元、曲骨。

3.下肢部:足三里。

三十五、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紊乱。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糖尿。临床表现早期无症状,发展到症状期临床上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等症候群,严重时发生酮症酸中毒。常见的并发症及伴随症有急性感染、肺结核、动脉粥样硬化、肾和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等。【拔罐部位】

1.背部:大椎、肺俞、肝俞、脾俞、肾俞、命门。

2.腹部:中脘、关元。

3.上肢部:太渊、鱼际、曲池、合谷。

4.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内庭、太溪、太冲。

三十六、肥胖症

肥胖症又称肥胖病。成人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0〕×0.9。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19%者为超重;超过20%者为肥胖;超过20%~30%者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者为中度肥胖,超过50%者为重度肥胖。临床表现有易疲乏无力、气短、嗜睡。易发生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或出现食欲亢进,容易饥饿,或闭经、阳痿、不育等性功能异常。易腰背痛、关节痛、怕热、多汗等。

【拔罐部位】

1.背部:夹脊(为经外奇穴,位于第1胸椎至第5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

2.腹部:天枢、大横、气海、关元。

3.下肢部:梁丘、足三里、丰隆、血海、公孙。

三十七、高脂血症

血脂乃血浆或血清中脂类的统称,包括许多脂溶性物质,其主要成分为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游离脂肪酸等。血中脂类含量超过正常称为高脂血症,又称高脂蛋白血症。临床上有反复发作的腹痛,有时伴有发热。出现黄色瘤,在皮肤、黏膜出现黄色丘疹称为疹型黄瘤;发生于眼睑部称为黄色斑;发生于手肘、跟肌腱、膝肌腱等处称为肌腱黄色瘤;发生于皮肤受压部,如膝、肘、臀部,手指手掌褶皱处称皮下结节黄色瘤。

【拔罐部位】

1.背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

2.上肢部:郄门、间使、内关、通里、曲池、合谷。

3.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公孙、太冲。

三十八、痛风

痛风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早期表现为单关节炎症,以第1跖趾及拇趾关节为多见,其次为踝、手、腕、膝、肘及足部其他关节。受累关节可出现红、肿、热、痛及活动受限。出现痛风石,以沉积于关节和肾脏较为多见,在皮下结缔组织处的痛风石常形成黄白色赘生物,一般以外耳的耳轮、跖趾、指间和掌指关节等处的痛风石易被发现。关节出现肥大、畸形、强硬及活动受限。常并发肾结石、伴肾绞痛、血尿。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三焦俞、肾俞。

2.上肢部:肩髎、肩贞、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池、合谷。

3.下肢部:膝眼、阳陵泉、中封、昆仑、解溪、丘墟。

三十九、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甲状腺合成或分泌甲状腺素受阻引起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见病。本病的主要症状在婴幼儿期,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起坐、行走、语言开始较晚、乳齿发生也迟、体温偏低、少哭笑、反应迟钝、前囟门迟闭、口角流涎、精神呆滞、脸苍白或浮肿等;幼年期发育仍迟缓、智力较差;成年期则表现为恶寒无汗、乏力懒动、四肢不温、健忘、耳鸣、耳聋、食欲不振、腹胀便秘、面部及胫前黏液性水肿,女子出现性欲淡漠、月经不调等妇科病。

【拔罐部位】

1.背部:脾俞、肾俞。

2.腹部:中脘、气海、关元。

3.下肢部:足三里。

四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所致的一种常见内分泌疾病。本病多见于女性,20~40岁最为多见。表现为神经过敏、急躁、精神紧张、思想不集中等。双手平举伸展时有手指细震颤、腱反射亢进。食欲亢进、多食善饥、体重减轻、乏力。甲状腺肿大、突眼、目光有神。心悸、心动过速、收缩压增高、舒张压降低、阳痿、闭经、肌肉无力或萎缩等。

【拔罐部位】

1.背部:夹脊。

2.胸腹部:气舍、天突、期门。

3.上肢部:间使、内关、神门、太渊、合谷。

4.下肢部:足三里。

四十一、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又称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指脑部局灶性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导致以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神经系统局部受损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等。本病以一侧上下肢瘫痪无力、口眼斜、舌强语塞为主证。兼见口角流涎、吞咽困难等表现。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尤其多见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

【拔罐部位】

1.头面部:太阳、印堂、睛明、颧髎、下关、颊车。

2.背部:天宗、膈俞、肝俞、胆俞、肾俞。

3.上肢部: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

4.下肢部:环跳、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伏兔、膝眼(为经外奇穴,位于膝关节伸侧面,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解溪。

四十二、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旧称震颤麻痹,是以肌张力增强和震颤为特征的锥体外系病变。一般将原因不明者称为帕金森病,查明原因者则根据其原因命名为综合征。帕金森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多于女。其基本症状包括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或运动消失以及位置和平衡紊乱;继发或伴发症状有发音障碍、痴呆、抑郁症、口涎过多等。

【拔罐部位】

1.头颈部:人中、下关、风池。

2.上肢部:曲池、外关、合谷。

3.下肢部: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承筋。

四十三、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大多是由先天性发育异常所引起的一种缓慢进展的脊髓退行性病变。本病起病缓慢,以青年多见,多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对称性的节段性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而触觉及其他感觉存在。累及脊髓前角细胞时,则出现患肢无力、肌肉萎缩和肌束颤动。累及侧角细胞时,可使患肢出汗异常、皮肤、指甲过度角化等。病变累及延髓可出现由口、鼻呈同心圆型扩展的痛、温觉障碍、咽瘫、舌瘫。常并发其他先天畸形,如颈肋、脊柱畸形、弓形足及扁平颅底等。

【拔罐部位】

1.背部:脾俞、肝俞、肾俞、命门。

2.上肢部: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大陵、劳宫、少府:

3.下肢部:足三里、阳陵泉。

四十四、面神经炎

临床通常呈急性起病,病前多有受风寒或上感病史,往往在晨起洗漱时发现口角漏水,或进食时,食物存积于齿龈间,闭眼、皱眉不能,同侧耳后、耳内、乳突区或面部轻度疼痛,面部有木僵感及出汗减少。或有病侧舌前2/3味觉障碍,或有病侧的泪液分泌减少,病侧面部的出汗障碍。

【拔罐部位】

1.头颈部:翳风、阳白、四白、地仓、颊车、迎香、攒竹、风池。

2.上肢部:曲池、外关、合谷。

四十五、臂丛神经炎

臂丛神经炎指的是急性非损伤性臂丛神经病,是一种原因不明性疾病。常见于成人,多在受寒、流感后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本病从肩外侧面的酸痛开始,首先在颈根部及锁骨上部,迅速扩展至肩后部,数日后即传布到臂、前臂及手。开始时疼痛呈间歇性,但不久即为持续性而累及整个上肢。如上肢外展或上举,可诱发疼痛。患者常取上肢屈位,减少活动,避免诱发疼痛,睡眠时只能向腱侧侧卧,数小时至数日内,即有肌肉软弱出现。

【拔罐部位】

1.肩背部:大椎、大杼、缺盆、天宗、脾俞、肾俞。

2.上肢部: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3.下肢部:足三里、阳陵泉、阳辅。

四十六、周围神经炎

周围神经炎系指由于中毒、感染、感染后或变态反应等所引起的多数周围神经同时发病,临床上表现为多发性或单一性的周围神经麻痹,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的肢体远端感觉障碍,弛缓性瘫痪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发病较多。本病可以急性、亚急性、慢性起病。病初四肢远端麻木或自发性疼痛,且呈烧灼样、刀割样疼痛,也可有疼痛过敏或蚁行感等感觉异常。站立或行走时足底有针刺感。亦有四肢无力、肌肉松弛或萎缩等症状。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

2.上肢部:曲池、外关、合谷。

3.下肢部:足三里、承山、悬钟、解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