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特效疗法
20325100000003

第3章 针灸疗法(3)

4.灯火灸:又名灯草灸,是用灯芯草蘸油点燃后快速按在穴位上进行熨烫的方法。现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1)明灯爆灸法取灯芯草1根(约10厘米长),蘸植物油并使之浸渍寸许,点燃灯芯之后,以灵捷而快速的动作。对准选灸穴位直接点触于穴位上爆灸。一触即离去,并听到爆响“叭”之声,即告成功。此称为1壮。此法灸后局部皮肤稍微灼伤,偶然可引起小水泡,3~4天水泡自然吸收而消失,此法适应证广,常用于治疗急性病症,包括小儿急性病,民间普遍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

(2)阴灯灼灸法又称阴灯灸法或熄灯火法。施灸方法是:取灯芯草1~2根,长约10厘米,把灯芯蘸植物油点燃约半分钟即吹灭灯火,停约半分钟,等灯芯温度稍降,利用灯火余烬点于治疗穴上灼灸之,一触即起为1壮。每穴可以雀啄般地灼灸1~3壮。本法具有安全可靠,无灼伤之弊,且疗效良好,又可消除害怕心理等优点,可适用于各种急性和慢性病的治疗。

(3)压灯指温熨法术者取灯芯草1~3根,蘸植物油点燃明火,然后把拇指指腹压在灯芯火上,旋即把拇指指腹的温热迅速移压在患部或治疗穴位上熨灼之,如此反复做3~5次即可。本法属间接熨灸法,适用于婴幼儿疾患和老年、虚弱性慢性疾病。本法具有安全可靠、无直接灼伤皮肤等优点,病人易于接受,通常多用于2周岁以下的婴幼儿,也可用于害怕灯火灼伤的患者。

(4)灯芯炷灸法施灸方法是:取灯芯草1~2根,用剪刀预先剪成1厘米长,此即谓“灯芯炷”,再将剪下的“灯芯炷”浸在盛装植物油的器皿中。治疗时将油浸的灯芯炷稍行滴干,然后用小镊子将灯芯炷竖直置于治疗穴位上,以火柴点燃,任其燃烧。每燃完1炷为1壮,每穴烧1~2壮为度,本法与艾炷灸法同理,属直接着肤灸,适用于老年人、妇人等慢性、虚损性疾病的治疗。灸后局部皮肤微灼烧伤,可涂以龙胆紫药水,以免感染。

5.电热灸:是利用电作为热源而施灸的方法。操作方法,先取特制电灸器1台,接通电源达到适当温度后,即在穴位上进行灸熨。每次可灸5~15分钟,适于寒湿痹、寒性腹痛、腹泻等常见病。

五、针刺疗法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主要是以毫针为针具的针刺方法,是古代九针之一,也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疗法之一,所以自古以来把它列作刺法的主体。历代针灸文献所讲的刺法,多指毫针的临床应用而言,毫针因如毫毛,适于刺入各经的俞穴,可以静候其气,而徐缓地运用手法。又因针身毫细,适宜持久留针,正气得以充实,正气和邪气都会受到针刺的影响。出针后,不仅可以散其邪气,还有扶养正气的作用。主治寒热痹痛,邪在络脉的疾病,若患痹痛久不愈者,或属于寒邪之类的症状可用毫针,这种针可用来补益精气。

芒针刺法

芒针刺法,是用一种特制的长针(极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因形状细长如麦芒,故称之为芒针),采用特定进针和运针手法,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由于芒针的针体长,进针深,能治疗多种疾病,疗效较好,深受患者的欢迎。在临床上有许多病种,芒针只需用一两个主攻穴位即可解决,如坐骨神经痛取环跳,哮喘取天突等。此外,芒针疗法在配穴上,尚有很多特点,如“三脘配穴法”,“上下配穴法”等一系列的配穴法,非常灵活,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总之,芒针疗法是通过局部刺激穴位及经络传导,反射地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及大脑皮层的功能,而达到增加机体抗病能力治愈疾病的目的。

粗针刺法

粗针又称巨针,粗针疗法是依经络、神经走行及其分布规律选取刺激部位,用粗针针刺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它是由古代九针中的长针和大针结合而成的一种针。

火针刺法

火针疗法是用特制的不锈钢针,用火烧红针尖迅速刺入穴内,给人以一定的刺激来达到温经散寒、活血化淤、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升阳举陷、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三棱针刺法

三棱针疗法是以三棱针为点刺放血的针具,用它来刺破患者身体上的一定穴位或表浅血络,放出少量的血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放血或刺络疗法。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刺血具有开窍泄热、宣通经脉、调和营卫、消肿止痛等作用。因此,刺血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常作为必要施术而治愈疾病。

蜂针刺法

蜂针刺法是蜂蜇治疗与传统针灸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蜂毒具有高度的生物学及药理学活性,能直接对细胞膜起溶解作用,使蜂毒中的抗菌、抗炎、抗凝血、抗高脂及抗辐射成分迅速进至体内。蜂针刺激经穴后,引起皮下血管的反射而收缩,随即收缩的血管再次扩张导致皮肤充血,从而提高针刺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蜂毒中的多肽类物质对皮肤末梢神经有刺激作用,通过中枢神经传递到交感神经,进而刺激脑垂体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有利于植物神经调整趋于正常。蜂毒还可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增强人体免疫机能,提高抗病能力。

六、针刺注意事项

1.体质虚弱或初次接受针刺者,要尽可能采取卧位,以防止晕针。疲劳、空腹等情况下,不宜进行针刺。

2.针刺胸背部俞穴不宜过深,严防发生创伤性事故。对接近重要脏器和大血管的俞穴,尤应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3.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俞穴,以及三阴交、合谷等穴不宜针刺。对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则最好不要针刺。

4.有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局部,不宜针刺。

5.对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友病病人,则禁止针刺。

6.针刺过程中,万一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妥善处理。常见的异常情况有以下几种。

(1)滞针:针刺进皮后,有时遇到捻转、提插发生困难,甚至不能将针退出者,称为“滞针”。大多因受术者紧张而引起肌肉痉挛,或捻转幅度太大以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对精神紧张者应解除其顾虑,放松肌肉,或在附近按摩。若因肌纤维缠绕针身,可反向捻转,待针松动后出针。

(2)弯针:进针时指力不匀,用力过猛,或进针后因强烈针感使针刺部位的肌肉急剧收缩,或留针时变动体位,均可使针身弯曲。遇到弯针,宜将针顺势拔出。如因体位变动所造成,应先恢复原来体位,然后出针。

(3)断针:多因针身锈损剥蚀,或捻转手法太强,或滞针、弯针后处理不当,致使针身折断,残断留在体内。此时要沉着、冷静,用左手固定穴位周围皮肤,不要移动体位,如断端露于皮外的,可用手或镊子拔出,如断针深不可见,应手术取出。

(4)晕针:初次接受针刺者往往由于精神过于紧张,或体质虚弱,疲劳、空腹、或针刺手法过强等原因,均易引起晕针。其表现为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多汗肢冷等。出现晕针现象时,应立即全部出针,平卧,放低头部,喝少量凉开水,休息片刻即可恢复。

(5)血肿:有时皮内出血,当时应予冷敷,促使止血,数小时后可作热敷,促使吸收。

(6)刺伤:重要脏器针刺过程中或留针时出现心跳增快、气闷、紫绀等症状,大多是由于刺伤心、肺、肾、髓等重要脏器而引起,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七、灸灼注意事项

施灸禁忌

1.不宜在过饱、过饥、酒醉的情况下施灸。

2.颜面部不宜瘢痕灸,妇女在妊娠期内小腹和腰部不可灸。

3.不论外感或阴虚发热,凡脉异数者,均不宜灸。

施灸程序

一般情况下可以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背后腹,先头身后四肢,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灵活运用。

灸后处理

施灸后局部皮肤仅有微红灼热现象的,很快就可消失,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重,皮肤出现小水泡,只须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针刺破放出水液;如有化脓现象,则要保持清洁,可用敷料保护灸疮,待其吸收愈合。

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灸法,耐心解释,以取得患者的合作,如选用瘢痕灸法一定要取得病人的同意。

2.腰、背、腹部施灸,壮数可多。胸部、四肢施灸,壮数应少,头颈部更少,青壮年施灸壮数宜多,时间较长;年老,小儿施灸壮数少,时间较短。

3.施灸时患者的体位要舒适,并便于术者操作。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以及惧灸者不宜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可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如果发生“晕灸”现象,要及时处理。

4.颜面部、心区、大血管部和肌腱处不可用瘢痕灸。禁灸或慎灸穴有睛明、丝竹空、瞳子髎、人迎、经渠、曲泽、委中等,妇女妊娠期,腰骶部和腹部不宜用瘢痕灸。

5.对昏迷、肢体麻木及感觉迟钝的患者,注意勿灸过量,并避免烧伤。

6.施用瘢痕灸法,在灸疮化脓期间不宜做重体力劳动。如灸疮污染局部发炎时,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7.施灸过程中,严防艾火烧坏病人衣服、被褥等物。施灸完毕,必须把艾卷艾炷彻底熄灭,以免引起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