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特效疗法
20325100000009

第9章 针灸(1)

一、咳嗽

咳嗽是机体对侵入气道的病邪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前人以有声无痰称咳,有痰无声为之嗽。临床上二者常相见,通称咳嗽。约相当于西医所称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感冒以及部分以咳嗽为主的肺炎等疾病。

艾炷灸

【取穴】天突、列缺、中脘、足三里。

【操作】按艾炷灸常规法操作。每次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

瘢痕灸

【取穴】大椎、风门、肺俞、天突、膻中。

【操作】按瘢痕灸常规操作进行施治。多在缓解期进行,一般均在夏季伏天灸治。每次每穴灸5~9壮,隔日1次,3次为1疗程,每年灸1疗程。如用于发作期治疗,每次可选2~3个穴位,每穴灸6壮左右。或据病情灵活掌握。

隔物灸

【取穴】大椎、肺俞、定喘、天突、膏肓俞。

【操作】按照艾炷隔姜灸常规操作进行,每穴每次灸5~7壮,一般每日或隔日施灸1次,也可1日灸治2次,5~7次为1疗程。

艾卷温盒灸

【取穴】①肺俞、膏肓俞、脾俞、膻中;②定喘、风门、肾俞、天突。

【操作】按艾卷温盒灸法常规进行施灸。两组穴位交替应用,每日灸治1~2次,每次每穴灸10~15分钟,5次为1疗程。

敷灸

【取穴】风门、肺俞、膏肓俞,或上背部肩胛间区。

【操作】取生白芥子末适量,用清水或生姜汁调成糊状,贴敷于穴位或上背部肩胛间区,每次敷灸30~6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3次为1疗程。

灯火灸

【取穴】定喘、内关、膻中、肺俞、大椎。

【操作】按照明灯爆灸法常规操作。每穴灸1壮。每天施灸1次,连灸5~7次为1疗程。

太乙神针法

【取穴】天突、膻中、肺俞、灵台、丰隆。

【操作】按太乙神针法操作施术。在穴位上覆盖棉纸7~10层,或棉布5~7层(禁用化纤织品),将太乙神针一端点燃,待燃旺后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挟持艾条,隔着纸或布实按在穴位上施灸,当病人感到灼热疼痛时即迅速提起;若艾火熄灭,可重新点燃,也可用数根点燃后交替用。如此反复施灸,每穴施灸5~10次,每日1次。

二、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发生于肺部的慢性传染病。中医学称为“肺痨”、“痨瘵”。

艾炷灸

【取穴】肺俞、膏肓、大椎、关元、脾俞、肾俞。

【操作】按照艾炷灸法常规进行施术。每穴3~5壮,隔日1次。

瘢痕灸

【取穴】肺俞、膏肓、大椎、阴郄、足三里、涌泉。

【操作】按艾炷瘢痕灸法常规施术,每次选3个穴位,每穴灸7~10壮。

艾卷灸

【取穴】肺俞、膏肓、大椎、阴郄、足三里、涌泉。

【操作】按艾卷温盒灸法常规施术。每次选3个穴,每穴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7~10天。

隔物灸

【取穴】肺俞、膏肓、大椎、阴郄、足三里、涌泉、腰眼、关元、肾俞。

【操作】按艾炷隔姜灸法常规操作。每次选用1~3个穴位,每穴每次灸3~10壮,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7~10天。

敷灸

【取穴】风门、肺俞、心俞、膏肓。

【操作】白芥子适量,炒黄,研细成末,用米醋调成糊状。取白芥子膏2克,摊于直径3~4厘米的膏药中心,贴敷穴位上,每次选1对穴,诸穴交替贴敷。一般贴1~3小时,局部有烧灼感即取下,当时局部皮肤发红、发痒,继而可能出现小水泡,每对穴5天贴敷1次,共治疗3个月。

灯火灸

【取穴】肺俞、膏肓、足三里、尺泽。

【操作】采用阴灯灼灸法,每天施灸1次,20天为1疗程。

三、胃痛

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疼痛为主症。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有:饮食失调、情志刺激、劳累受寒、脾胃不健等。本病与西医学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黏膜脱垂等相类似。

艾炷灸

【取穴】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

【操作】按艾炷灸法常规操作。每穴灸5~7壮,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艾卷灸

【取穴】中脘、胃俞、脾俞、梁门、足三里。

【操作】按艾卷温盒灸法操作。每穴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7日为1疗程。温灸【取穴】上脘、中脘、天枢、神阙、脾俞、胃俞、足三里、关元。

【操作】按温盒灸法常规施术。每天选2~4穴。每次灸治15~20分钟,每天灸治1次。

隔物灸

【取穴】中脘、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神阙。

【操作】按艾炷隔姜灸常规施术,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5~7壮,艾炷如枣核大,每日灸治1~2次,5~10次为1疗程。

灯火灸

【取穴】中脘、内关、大陵、期门、足三里。

【操作】按明灯爆灸法施灸。每穴灸1壮,每天施灸1次,5~7天为1疗程。

敷灸

【取穴】胃俞、商门、梁丘、阿是穴中医学中的人体发病部位。

【操作】每次选1~2穴用大蒜加红糖少许(约1/10)捣烂,敷于穴上,局部发红或有灼热感时去掉,10次为1疗程。

四、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在站立时,胃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最低点降到髂嵴连线以下的病症,多见于体瘦、肌肉不发达者。病久者,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下垂现象。本病多见消化不良症状。

艾炷灸

【取穴】梁门、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

【操作】按艾炷常规操作。每日施灸2次,每穴5~10壮,10天为1疗程。

艾卷灸

【取穴】百会、足三里、关元、脾俞、胃俞、中脘。

【操作】按艾卷温盒灸常规施术。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15~30分钟,每日施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

温灸

【取穴】百会、足三里、关元、脾俞、胃俞、中脘。

【操作】按温盒灸法常规施灸。每次选用3~5穴,多取俞穴,每次灸治15~30分钟,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

敷灸

【取穴】百会、鸠尾。

【操作】取附子24克,蓖麻子仁10克,五倍子18克共捣烂。敷于百会及剑突处鸠尾穴。

五、呕吐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饮食和痰涎等胃内容物经由口而出的病症。呕吐常见于西医学中的神经性呕吐、胃炎、幽门痉挛或梗阻、胰腺炎、某些急性传染病等。

艾炷灸

【取穴】内关、中脘、足三里、公孙。

【操作】按艾炷隔姜灸常规操作。隔日灸1次,每次3~5壮,10次为1疗程。

艾卷灸

【取穴】选穴分:①组:中脘、上脘、足三里;②组:脾俞、胃俞、内关。

【操作】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采用艾卷温盒灸法操作。每穴每次灸治10~30分钟,每天1次,6次为1疗程。

温灸

【取穴】中脘、足三里(双)、胃俞、内关(双)。

【操作】采用针上加灸法施术,每次灸治20分钟,每天1次,6次为1疗程。

灯火灸

【取穴】前胸及剑突下部位。

【操作】先用75%的酒精药棉在胸前及剑突下揉擦须臾,揉擦部位即可出现皮肤异点数颗,从上至下逐点爆灸。操作时左手持有方孔古币一枚按于穴位上;右手持粗灯芯草一根,蘸以茶油或菜油,以尖端在酒精灯上点燃。趁火势炎炎之际,对准币眼的穴位上迅速灼灸,当灼及皮肤时,发出“啪”的声响,叫做1壮,每穴每次只灸1壮。

敷灸

【取穴】中脘、膻中、期门(双)。

【操作】取胡椒10克,绿茶3克,酒曲2克,葱白20克共捣烂成糊状,分别摊于4块直径3厘米的圆形塑料布或油纸上,敷贴于上述各穴处,以胶布固定,每次敷贴6~12小时,每日1次。

六、呃逆

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俗称打嗝,古称“哕”。本病多自寒邪、胃实、食滞、气郁,或中焦虚寒,或下元亏损,或重病大病之后正气衰弱而致。本病常见西医学胃、肠、肝胆、腹膜、食道、纵隔疾病引起的膈肌痉挛。

艾炷灸

【取穴】膈俞、内关、巨阙、行间、内庭。

【操作】按艾炷灸法施灸,每日灸1~2次,每次每穴灸5壮。

隔物灸

【取穴】中脘、膈俞、内关、神阙。

【操作】按艾炷隔姜灸常规施术,每次灸5~10壮,每天1次。

灯火灸

【取穴】天突。

【操作】取粗灯芯草1根,蘸以桐油或食油,在酒精灯上点燃,迅速在天突穴烧灸,当灸及皮肤时可听到轻微的“啪”声,灸后大部灯火即灭,灸灼部位可出现轻微的火灼焦点。

七、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引起腹痛的常见病因有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寒温失调、虫积等。其基本病机为实邪内阻、气血壅滞,或气血亏虚、经脉失荣。腹痛大致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胰腺炎、急、慢性肠炎、肠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艾炷灸

【取穴】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

【操作】按艾炷灸法常规施术。每日施灸1~2次,每穴灸3~5壮。

隔物灸

【取穴】中泉穴(手背腕上部,即阳池与阳溪之间是穴)、关仪穴(膝盖骨外侧,稍凹陷处是穴)。

【操作】按隔药(生姜)灸法常规操作。每天1~2次,每次每穴灸5~10壮。

艾卷灸

【取穴】中脘、气海、神阙、足三里、阿是穴。

【操作】按太乙神针灸法常规操作。每日1次,每次每穴5~10分钟,7次为1疗程。

灯火灸

【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

【操作】采用明灯火爆灸法。每天施灸1次,每穴灸1壮。必要时可灸2次,但要避开原灸点,以免过度灼伤。

敷灸

【取穴】神阙、关元、天枢。

【操作】取药膏约5分硬币略大而稍厚,敷于上述穴位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

八、腹泻

又称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如水样而言。多由湿邪所伤和内伤食滞所引起,其病变主要在肠、胃、脾。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节。它可包括西医学胃肠、肝胆、胰腺等某些病变引起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神经官能症、食物中毒等病症。

艾卷灸

【取穴】大肠俞(双)、关元、神阙、足三里(双)。

【操作】按艾条灸法常规操作。可先灸大肠俞(双)10分钟,然后再灸其余穴位各10分钟,每天1次。

艾炷隔物灸

【取穴】天枢、足三里、阴陵泉。

【操作】按隔药(姜)灸法操作。每日施灸2次,每次每穴灸3~5壮,10次为1疗程。

温灸

【取穴】神阙、中脘、天枢、脾俞。

【操作】按温盒灸法常规施灸。每次每穴施灸15~30分钟,每日灸1~2次,5~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灯火灸

【取穴】天枢、中脘、足三里、阴陵泉。

【操作】采用明灯爆灸法施术。每天施灸1次,每穴灸1次,3~5天为1疗程。

九、腹胀

腹胀是指脘腹及脘腹以下的整个下腹部胀满的一种症状。多由饮食失节、起居失调、湿阻气滞、脾胃虚弱以及外伤、术后等原因引起。本病多见于西医学急、慢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腹腔手术后出现腹胀者。

隔物灸

【取穴】天枢(双)、上巨虚(双)。

【操作】按艾炷隔物(药饼)灸法施术。将药饼置穴位上,上放艾炷点燃施灸,至局部皮肤微红充血以能忍耐为度。每日1~2次,灸治次数根据病情,轻者少灸,重者多灸。

艾卷灸

【取穴】胃俞、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

【操作】按太乙神针灸法施术。每天施灸1次,每次每穴5~10壮,10次为1疗程。敷灸【取穴】神阙。

【操作】将冰片0.2克研成细末,纳入脐中,用胶布固定,上用松节油适量热敷(或用热水袋热敷),每次30分钟,每日1换。

十、高血压病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高于19/12千帕(140/90毫米汞柱),是一个常见的临床表现。高血压病是指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

艾炷灸

【取穴】足三里。

【操作】按艾炷瘢痕灸法常规施术。每穴连续灸5~7壮,灸至穴上能见到小泡为度,一般灸3~5次,血压可平稳下来。

艾卷灸

【取穴】神阙、涌泉。

【操作】按艾卷隔物(药饼)悬灸法灸治。取制成的药饼分别贴于上述穴位上,贴药后以胶布固定,再以艾条点燃悬灸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温灸

【取穴】足三里、涌泉、内关。

【操作】按温灸针上加灸法操作。每穴每次灸治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

灯火灸

【取穴】曲池、太冲,足三里、风池。

【操作】采用阴灯灼灸法施术。每天施灸1次,每穴灸1壮,10天为1疗程。

敷灸

【取穴】神阙、涌泉。

【操作】按敷灸法常规施术。取眩晕糊10~15克,分别敷贴于穴位上,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日一换,1个月为1疗程。

十一、冠心病

是指冠状动脉因发生粥样硬化而产生了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与中医学“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证相类似。

艾炷灸

【取穴】内关、膻中、心俞、关元、厥阴俞、足三里。

【操作】按艾卷温盒灸法常规操作。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15~30分钟,每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温灸

【取穴】内关、膻中、心俞、关元、足三里、厥阴俞。

【操作】按艾卷温盒灸法施术。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次施灸15~20分钟,每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

灯火灸

【取穴】厥阴俞、心俞、膏肓俞、神堂、神道、心前区阿是穴、内关、间使、神门。

【操作】按灯火灸法常规操作。每次选用6~7个穴位,每穴灸1壮,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