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创新的思考(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20325700000018

第18章 创新造就成功(4)

有人指出:观念的创新实际上是“旧的成分的组合”。这也提醒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大胆地进行组合新组的设想。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按照上述的办法来锻炼自己多角度、多维度、多种类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地扎根于我们的头脑之中,我们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创新的眼光安排、设计我们的一切。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综合能力,构成其心理学基础的主要包括适宜的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和适宜于创造的优良个性品质。这个原理告诉我们,要开发、培养、增强自己的创造能力,就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要打下扎实广博的知识基础,重视知识更新和优化知识结构。科学的创新来不得半点虚假,除了凭真正的成果取胜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知识基础是对前人智慧成果的继承,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离开了扎实广博的知识基础,就不可能顺利地开展创造性活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多掌握一些知识,就会多一条思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个人不能只拥有单一的学科知识,而必须拥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如此,才会多一种专业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会比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更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因而也更加容易形成新思维。

人类社会分工的深化必须以社会协作能力的加强为前提,分工与协作深化是同步发展的。同样的道理,现代科学的分化与整合过程也总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地发展的。现代科学高度分化与高度整合的这一趋势要求人们在成为专才的同时,努力成为“通才”。美国对1300多名科学家的跟踪研究证实,有成就的科学家绝大多数是靠通才取胜的。通才在解决问题时不会被约束在狭隘的直线思维当中,并能从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中找到灵感。DNA分子模型的建立就是极好的说明。富有创造力的政治家往往也具有通才型的知识基础。所以,对我们个人来说,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在未来显得更加重要,一旦停止知识更新和接受新事物,今天的“先生”就可能有变成明天的“学生”,后天的“门外汉”。

第二,要积极开发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人的思维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直觉(灵感)思维三种基本形式。与直接和具体反映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不同,作为人类认识的最高形式的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从思维活动结果来看,上述三类思维活动又可以分为“再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两大类。心理学界目前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发明创造中直接导致创新方式的思维活动形式。与“再现性思维”不同,“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重要的特征:思维状态的主动性、思维方向的来异性、思维路径的综合性和变通性、思维进程的突变性和顿悟性、思维成果的新颖性和独创性等等。

对我们来说,培养求异的思维方式意义重大。现实中的绝大多数人,在没有什么利害攸关的事情相逼时,很容易陷入一种惰性思维模式之中。常识和前人的经验是这种惰性思维模式遵循的金科玉律,是它得以维持的原因。但是我们应当明白,赖在于前人的绿荫底下,不敢、不愿越雷池半步的思维方式不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

要求异,还要善于联想。在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无限制的联想与幻想常被当成“无稽之谈”“荒诞之举”,被作为老师、同学及周围人的笑料,常与“不务正业”、“不安分守己”之类的词联系起来。没有丰富的联想,人类能将堆积如山的书本上的东西浓缩在手掌大小一张薄芯片上吗?之所以要进行“无限制”的联想与幻想,是因为在无限制的情形下,人脑的活力将得到最大的加强,也最容易闪现出新的灵光。

以上所说的联想、幻想、逆向等思维只是创造性思维的几种形式。理论研究及实践都证明,在创造性思维中起重要作用的思维形式有联想思维、幻想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发散式思维、收敛式思维、逆向思维等。它们都是非逻辑性思维,主要由人的右脑控制,因此,开发右脑是增强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没有这些非逻辑思维就不可能有实现思维的突破,但没有严格的逻辑思维,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科学的结论,正因为如此,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是任何高功能的计算机都无法替代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而且也是潜意识和显意识相结合的产物。弗洛伊德认为,迄今为止,人类只认识了脑的一小部分功能,就像冰山之一角。人脑的大部分功能就像潜藏在海面下的巨大冰山一样,潜藏着非意识、无意识的更多功能——潜意识。因此,不断开发人脑的功能,对提高、增强我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进而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个人性格品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强弱。如自信、勤奋、进取心强、浓厚的认知兴趣、对模糊的容忍度、富有幽默感、顽强的毅力、甘冒风险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等。它往往通过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背景情境,通过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创造力,以及与创造力协调配合来发挥作用。

适宜于创造的个性品质特征主要是:其一,独立的人格特征。也就是说人要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有自己的主见与认识理解,有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自信自尊,不盲目服从,不轻信他人;要勇于向常规发出挑战,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善于并敢于怀疑权威的东西。其二,具有优良的意志品质。要有不服输的劲头。任何创新的过程都包含着对旧东西的“破坏”,期间必定充满着坎坷、阻碍以及各种艰辛。这就需要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能够在挫折面前坚持既定的目标,坚韧不拔、百折不回、永不低头。其三,要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自己不知的、知之不多的东西,有一种旺盛的欲望,就是获取它,求得它。其四,具有冒险、进取和献身的精神,以及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这是一个创造型人才应当具有的事业心,表明了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也决定着一个人在挫折面前能否保持住足够的信心和耐心。

专注于摆脱眼前的困境

从学习团体的协作经验中,我们意识到,创造力是勇于创新、开创新局面的代名词。充满创新精神的人,就能够善于应对一个散乱无章的集体,预测和控制将来发生的事情,并能顺利处理意料之外的事情。也可以说,创造力与无结构、无未来、无控制的忍受能力有关联,也能容忍含混和无计划性。

现时的创造力主要是忘记未来、专注于摆脱眼前的困境的能力,也就是将全部身心放在当下的环境中。

放弃未来组织,放弃控制与预测的能力,是一种悠闲和享受的生活态度;换另一种方式来解释,这是一种没有动机、没有目的、没有目标、没有未来的生活态度。这就是说,为了能专心倾听,使自己完全沉浸于现在、活得自如,就必须抛却对未来的设想,随意地游走和享受生活,放松心情游玩。简而言之,也就是只要能够做游戏。

还有必要指出一点,自我实现也可以是一种似乎毫无准备的,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一种尚未被大多数人承认的结果状态。这与格斯丁所谓的“脑部受损”或是“强迫性精神官能症”不同,这些人对于控制、预测、组织、法律和秩序、议程、分类、排练和计划等,有极为强烈的需求。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这些人其实对未来有着莫名的恐惧感,不相信自己对于紧急状况或意外事件的应变能力。换句话说,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害怕自己无力处理意料之外、计划之外、不可控制或预测的事件。这在以前的管理心理学及如何激励职工积极性方面的文章中,曾提到相关的例子。

这些都是安全保障机制、恐惧和焦虑机制。他们所代表的就是缺乏勇气,对未来缺乏信心,精神失去了依靠。除非他有一定程度的勇气,对自我、理想环境和未来有合理的信心,才能够泰然地面对无法预期、无知和无组织的情况,并有绝对的信心相信自己有应变的能力。不过这种勇气既是对一个人的自我有道理的信任,也是对环境和未来的善的信任;而且人们可以在不同情形下临场发挥。为了能与听者有效地沟通,就经常举例子来给他们说明道理;通常在聊天时,听者无法专心聆听他人的话,心里一直在担心接下来要说些什么。这就显示出,他们不相信在毫无准备和计划的情形下,自己能随机应变,发表适当的谈话。

下面也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如果你观察婴儿以及幼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会发现他们对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的态度是一种完全的信任。我们会看到小孩跳到父亲手臂上的画面,在他脸上看不到一点点害怕的表情,因为他完全信任自己的父亲。同样的,小孩子在跳进游泳池的时候,也总是面无惧色。

安全科学与自我实现科学或成长科学相互对比,将这种观点加进去也许是非常有用的。我们可以与格斯丁的脑部受损病患以及强迫性精神官能症相互比较。与格斯丁类似的则是史基纳的主张,他一次又一次地强调预测、控制、法规和组织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在他的著作中,计算创意、随机应变、自发、感情表露等字眼的频率;接着在罗嘉斯的著作中,同样计算以上名词出现的频率。无论对谁来说,这个做法都是相当简单的事情。经过两相比较之后,就更能显现出我所强调的重点,也就是以上的字眼其实具有某种程度的心理治疗意义。当然,它们也可能是健康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区别对预测的强迫性需求,以及对预测、控制、法规和秩序等的正常需求。

在这里,解释强迫性需求与健康需求的差别是有必要的。不可否认的,强迫性需求是不可控制、不可改变、强制性、非理性的,与环境的好坏无关,他们的满足只能带来一时的安心,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但是稍有挫折,就会立刻引起紧张、不安、敌意和愤怒的情绪。另外,他们是处于自我相斥,本我的欲念或冲动不被自我接纳的心理状态,与自我相容的心理状态相反。也就是说,他们感觉自己是外来者,与自我愈来愈远,有某种东西控制了他们的自我,他们不具有自发的内在冲动。精神官能症的人常有这样的感觉:“某种东西控制了我。”或是:“我不知道什么东西控制了我。”又或是:“我无法控制自己。”

如果我们把上面叙述的这些内容用在企业管理上时,那么就会出现下面的一些情况:自身没有纪律观念的人,他们一定想不通,认为这样会导致混乱。除了理性的解释外,我们更需要了解这些人可能的强迫性格、非理性和深层的情绪。有时候有效的方式不在于透彻地进行阐述,而必须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待事情。你可以直接说明,他们的质疑是源自于对白纸黑字的法规和原则的强烈需求,也是一种控制未来的需求;然而后者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未来是不可测的,我们不可能制定一套规则规定所有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要事先做准备?为什么我们不能相信自己的应变能力?我们真的无法面对突发事件吗?为何我们不相信自己在意外情况下的判断能力?为什么不等我们累积足够的经验后,再依据真实情况和以前工作经验,订立必要的规则?”

在这样的前提下,你只能制定较少量的规则,而非大量无用的规则。不过,有时你必须做一些让步,就像我以前一样,如果你所在的企业,像一支军队以及海军那么庞大,就真的有必要制定一套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