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20332100000028

第28章 历史疑云(10)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五月初四日,有一个名叫张差的男子,手持枣木棍(即木梃),不由分说地闯入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逢人便打,击伤守门官员多人,一直打到殿前的房檐下。被打中的人的呼喝声、号救声,连成一片。多亏内官(宫中小臣)反应比较快,眼疾手快地将持棍男子抓获,宫内才平静下来。这时的东宫警备不严,内廷的太监们往往托病离去,侍卫人员也只有几个,所以就发生了张差梃击事件,也就是“梃击案”。

张差被捆缚到东华门守卫处,收禁起来。次日,皇太子据实报给神宗,神宗命法司(掌司法刑狱的官衙门)提审问罪。巡视皇城御史刘廷元按律当场审讯。可是,张差没说上几句话,就开始颠三倒四,像一个疯子。御史再三诱供,可张差总是胡言乱语,什么吃斋,什么讨封,问答了数小时,也没有将实情供出,惹得审判官不耐烦,只好退堂,把他交给了刑部定论。交到刑部后,由郎中胡士相等人重新提审,结果也是同前审一样,毫无结果。

负责审理此案的胡士相等人认为,张差持武器乱闯宫殿,违反了不得在宫殿前射箭、放弹、投砖石伤人的法律,应该马上对张差问斩。但是,这种供词和处理的结果却引起了朝中一些官员的怀疑。联系到这段时间郑贵妃的种种活动,再联系到太子之位引发的种种争斗,这个事情恐怕有人在背后操纵,而且似乎就是冲着皇太子朱常洛去的。

明光宗朱常洛东林党人、刑部提牢主事王之宷,通过单独提审和与刑部官员共审,迫使张差供认自己是红封教的成员。在当时,秘密结社盛行。红封教是北京附近地区白莲教的一支,马三道、李守才为教主,都住在蓟州地方的井儿峪。张差招供说自己是受郑贵妃宫中的太监庞保、刘成的指使而打入慈庆宫的。事成之后,他们答应给张差三十亩地。参与此事的还有张差的姐夫孔道。王之寀马上将审讯的结果上奏朝廷,结果引起轩然大波。

案子的线索已经很明确了,神宗却像有什么隐情似的犹犹豫豫,将这几个人的奏折全都留中不发。又另外派人查究此案。就在这时突然有人移交了一份蓟州知州戚延龄的奏折,折子中说,经过调查张差这人确属疯癫之人。于是,“疯癫”二字再次成为梃击一案定案的依据。然而,太监为何要雇佣凶手刺杀皇太子呢?因为这两个太监几乎还不认识朱常洛是谁?根本没有要杀他的理由。是不是幕后还有其他的更大的主使者呢?朝中东林党人怀疑是郑贵妃欲谋害太子,坚决要求彻底追究。事情牵连郑贵妃,朝议汹汹。朝野内外,都怀疑郑贵妃想要谋杀太子,以便扶立朱常洵。

事情虽然明摆着可能与郑贵妃有关,而且大臣们也一再上书,要求彻查。但是,慑于郑贵妃的权势,大臣们并没有直接提到郑贵妃和外戚郑国泰。郑国泰竟然自己按捺不住,写了一个表明自己清白的帖子,上奏万历皇帝。这几乎无异于“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给事中何士晋抓住这个时机上奏神宗说:“大臣们上的折子并未说到国泰就是主谋。张差的口供也还没有交上来,国泰就变得如此慌张,不能不对其有所怀疑。”但是,一旦事情牵涉到了郑贵妃,神宗就不愿意再把事态扩大了。因为,郑贵妃毕竟是他的第一宠妃,并且自己也曾许诺过要立她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即使郑贵妃做出这样的事情,自己也不好说什么。更何况郑贵妃整日向神宗哭泣,早就把他的心给哭软了。于是,神宗就让郑贵妃去见太子朱常洛。贵妃见太子后,极力为自己开脱,并向太子下拜。神宗也在一旁帮郑贵妃开脱,最后朱常洛只好答应神宗,这个案子,把张差这样疯癫的人,处决了就行了,不必再有株连。之后皇帝谕示刑部,明确给案子的处理定调,说张差是个疯疯癫癫的奸徒,闯入东宫伤人,罪在不赦,立即处决。太监庞保、刘成严加提审,明确定罪,不许牵连他人。这样,唯一能够说明案件整个过程的张差也就这样被处死了,至于那两个太监则由于没有证人作证,于是神宗就把他们两个秘密处死了。

到此,这个案子就算最终结了案。但是,案子背后主谋到底是谁?张差为什么要刺杀太子?神宗为什么要秘密处死庞保、刘成?这个案子与郑贵妃到底有没有牵涉?到了这一步便谁也说不清楚了。

事实上,关于梃击案的真相,一直存在争论。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郑贵妃与太子双方已经明确对立的情况下,郑贵妃不可能鲁莽地做出这种事来,这样会让大家明显地把矛头指向自己。而如果郑贵妃真想谋害太子的话,不会仅仅派一人持棍去闯防备森严的太子宫殿,因而得出的结论是:太子为巩固自己的地位,自编自演了一出“苦肉计”,以便让人们将怀疑的视线投向郑贵妃,将其彻底铲除。只是因为皇帝的干预,太子才没有得逞。当然,这种说法也只是一家之言,因为也无确凿的证据。

然而,这桩梃击案的真正原委到底是怎么回事?在今天看来依然疑点重重,因此,梃击案的始末未定。

案子就这么有头无尾地结了。但是今天看来,这个案子中的诸多疑点表明,定然与郑贵妃脱不了干系。从案卷的记录来看,张差也许确实属于类似疯癫的人,但是,他不是完全的的疯子,能够在人的引诱和指使之下行事,郑贵妃等人寻找这样的人行事也许正是为了不惹起怀疑。但这只是后人的推测,事实的情况是否如此,没有充足的证据,谁也不敢说的确就是如此。历史的疑案就是如此,若隐若现,充满迷雾,但这也正是它的迷人之处。

行刺列宁的真正凶手是谁

导言:列宁是世界共运史的重要领导人,俄国革命领袖。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被普遍称为列宁主义。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人之一。然而,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于1918年遇刺的事件在人们的眼里却是那么扑朔迷离。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在1918年的一次演讲之时突然遇刺,那么是谁下的毒手呢?还记得有一部叫做《列宁在1918》的影片里有这么一段情节:一名叫做卡普兰的女特务手持手枪,在列宁演讲之际,向列宁开枪,之后,列宁中弹倒下。那么,事实上,列宁真的是由这名女特务刺杀的吗?史学家们近年来对列宁遇刺事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得到的答案莫衷一是。

有些史学家认为,列宁遇刺的确是由卡普兰开的枪。

因为首先,在1918年8月30日列宁做演讲的那天,正好是吉尔为列宁开车。吉尔为列宁遇刺事件提供了一份目击证词:“我开车送列宁同志到米赫利松工厂时,已快晚上10点。列宁进入会场后便开始发表演讲。这时有三个女人向我走来,其中一人问我:‘谁在讲话?’我回答说:‘不知道。’另一个女人说:‘会知道的。’随即三个人走开了。列宁的讲话持续了一个小时,大约晚上11点钟结束。之后列宁走出会场向我和车这边走来。就在列宁走到离汽车只有三米远时,我突然看到在他左边身后大约三步远的人群中伸出一条女人的手臂,手里握着一把勃朗宁手枪,接着便是三声枪响。我一下子朝伸出手枪的那个方向冲过去,看见了那个握枪的女人。她匆忙将手枪扔到我的脚下,扭头便隐没在人群之中。手枪在我的脚下,但没有人去捡,我一脚将它踢到车下。那女人被捉住后才知她叫卡普兰。”

其次,当时卡普兰被捕后,在接受审问时她也对刺杀列宁的案件供认不讳,声称自己就是刺杀列宁的凶手,并且早怀此意。因为她认为列宁背叛了革命,列宁继续活下去会破坏她的社会主义信仰。1918年9月4日,《消息报》发表文章说:据全俄肃反委员会的公告,刺杀列宁同志的社会革命党人卡普兰被处决了。因此,不少学者据此认为:说卡普兰是行刺列宁的凶手,是有事实根据的。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对于卡普兰是凶手的说法感到疑虑重重,很多事情都存在疑点。

首先,吉尔在被叫去作证词时,当他听见第一声枪响的时候,当时是夜里11点,厂外无照明设备,那么,如此漆黑他怎么会看到那个凶手就一定是个女人呢?怎么能看清楚那个人手里的手枪就是勃朗宁式的呢?然而,用来行刺列宁的那支手枪事隔四天才由一个曾参加过集会的工人送到肃反委员会,声称是从卡普兰手中夺到的,此说与吉尔的证词大相径庭。

其次,1957年,吉尔曾有这样一段回忆:“那天晚上6时许,我驱车送列宁去米赫利松工厂演讲。演讲期间,一个身着短大衣、手提公文包、神色慌张、嗓音发颤的年轻瘦弱女人向我打听演讲者是谁,然后走进会场。演讲结束后,正当列宁就要踏上车时,枪响了,正是一小时前打听演讲者的那个女人站在汽车左侧,对准列宁的胸口又开了一枪。”这段回忆中的事发时间有明显的差异,一个晚上11点,一个又是傍晚6点左右。这样的证词与回忆是如此的不一致,这又该如何做出解释呢?这样的证词是否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呢?

再者,卡普兰被捕后一共作过的五次审讯记录,上边都没有留下其本人的签名,而且,卡普兰虽承认自己是要杀害列宁的凶手,但她并不能对她所拿的手枪型号以及当时开了几枪说明白;每当问到要杀害列宁的细节性问题时,卡普兰总是避讳不谈。因此,看来,卡普兰虽已认罪,但是事实并不是那么简单,一定还存在其他隐情。

另外,据另一位证人第五步兵师副政委巴图林作证指出:当时,列宁在人群的前面演讲,那个女人走在人群后面,她怎能透过向前涌动的密集人墙射中列宁呢?然而,据吉尔作证说自己目击那女人是朝列宁胸部开枪,而巴图林却说那女人是从身后射击的。二人的证词出入如此大,究竟谁说的才符合事实呢?

事实上,也有人认为行刺列宁的凶手极有可能是一个男人,而不是卡普兰。

因为首先,吉尔在证词和回忆中都曾反复强调说,当时列宁受弹时,口中一直在问一个问题“抓住他没有?”在俄语中,“他”与“她”发音明显不同。可见列宁清醒地记得,向他开枪的是个男人,而不是卡普兰。

此外,经过对列宁当时所穿衣服上的弹孔的研究,我们可以断定两弹孔之间的距离只有5厘米,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职业枪手才会有如此高超的射击本领。然而,这位卡普兰的眼睛在此之前还做过手术,这样的视力能打出这么好的“枪法”来吗?难道这又是仅仅用巧合能来解释的吗?综上所述,对行刺列宁的真正凶手的解读显得格外迷雾重重,到底谁是行刺列宁的元凶呢?

波斯波利斯王宫是怎样被焚毁的

导言:波斯波利斯是伊朗古波斯帝国阿基梅尼德王朝时期的宫城遗址。波斯波利斯的宫城除了有历史建筑方面的意义之外,它的建筑和雕刻也反映了当时波斯和周围地区的文化交流,反映了波斯如何把这些文化因素与自身的文化融为一体。然而,这座有着悠久历史意义的波斯波利斯王宫却被烧毁了,其原因是什么呢?波斯波利斯位于伊朗法尔斯省首府东北60千米处,是国王大流士在位时期于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建造的。据记载,这一规模宏大的王宫,是大流士的接见厅和薛西斯的百柱殿。王宫的大门是由坚固的巨石砌叠而成,上面雕琢着雄伟的带翼圣牛雕像。台基是岩石凿成的平台,长约500米,宽为300米。墙壁用岩石浮雕装饰,有国王、大臣、成排的战士和各被征服民族的纳贡者。殿堂是由许多高大的、独特的石柱组成,柱子高达18米,上面架着木质的顶棚。王宫前面是巨大的白云石砌成的阶梯,阶梯的斜度不大,宽可容10匹马并排通过。整个王宫的建筑包括岩石浮雕、釉陶砖瓦、各类壁画及黄金、象牙镶嵌物等。即使走马观花将波斯波利斯各殿游览一遍,也需大半天时间。当年这里曾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前来朝见的各国使节络绎不绝,天南海北的贡品被卫兵们搬到金库存放,波斯波利斯就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强盛时期的象征。

但是不幸的是波斯波利斯这座壮丽巍峨的王宫后来被人给烧毁了。到底是谁给焚毁的,又是怎样被焚毁的呢?这在历史上是一个谜。根据史学家的研究,一般认为波斯波利斯王宫是毁于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兵燹之下。

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村,一举击败大流士三世的军队后,为了政治上彻底摧毁大流士的政权,继续东进,迅速占领了巴比伦、苏萨和波斯波利斯。亚历山大在这里进行了惊人的掠夺,洗劫了波斯波利斯的王宫,掠得12万塔兰特的财宝,曾调集1000对骡马和3000头骆驼来运载这些巨额的财宝。不仅如此,亚历山大还下令焚毁波斯国王的王宫,熊熊的大火将这宏伟壮丽的建筑顿时化为砾土和灰烬。

美国学者富勒在《亚历山大新传》中更认为:“在波斯波利斯,亚历山大焚毁了克尔克斯(薛西斯)的王宫。其目的就是要向所有的希腊人宣布,这个复仇的战争已经胜利了。”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赫·乔·韦尔斯在《世界史纲》中根据古代史学家的著述认为:亚历山大“把万王之王的伟大宫殿焚毁了,声称是希腊人对薛西斯焚毁雅典的报复”。前苏联学者塞尔格叶夫、狄雅可夫及前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也有类似的意见,认为:“为了报复公元前480年薛西斯远征对希腊的蹂躏,亚历山大烧毁了波斯波利斯富丽堂皇的波斯王宫。”这一观点也普遍为我国许多史学家所接受。